1. 简单百科
  2.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为六日战争(Six-Day War),是1967年6月5日-1967年6月10日六天中以色列埃及约旦叙利亚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仍旧十分紧张,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矛盾,并爆发了多次边境冲突。1967年5月,来自苏联的假情报使阿拉伯国家认为以色列即将发动战争,因而扩军备战,以色列也进行了全面动员,战争一触即发。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发制人,以空军突袭阿拉伯国家的机场,基本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取得了制空权。与此同时,以色列西奈半岛和约旦河西岸分别向埃及、约旦发起地面进攻,6月7日,以色列占领约旦控制的耶路撒冷旧城以及约旦河西岸,6月9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了西奈半岛。战争爆发后,美苏等国进行了斡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作出了停火决议,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约旦、埃及先后同意了停火。但以色列却在结束对埃及、约旦的进攻后利用停战生效前的时间发动了对叙利亚控制下的戈兰高地的进攻,到6月10日,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完成了自己的战争目标,随后宣布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成功地运用了“闪电战”战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官兵阵亡2万人,超过4万人受伤,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以色列方面则仅有803人阵亡,3000人受伤。以色列在战争中占领了包括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在内的8.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扭转了国土战略上的不利态势。但这也使阿以之间的仇恨越结越深,最终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根子。

战争背景

阿以冲突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意联合国在西奈半岛驻扎紧急部队,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仍处于严重的敌对中,双方都在积极扩军备战。埃及阿拉伯国家把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作为自己的责任。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主要矛盾有三个,分别是水资源叙利亚支持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进行渗透,以及有关两国边界处非军事区管理方面的争议。1953年,由于联合国的反对,以色列放弃了引约旦河水到南部内盖夫沙漠的计划。随后以色列于1959年开始建造从基尼列湖抽水到南方的国家引水渠的工程,这个项目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叙利亚的反对。双方爆发了4次主要的边界冲突。其次,叙利亚资助和支持巴勒斯坦游击队,这是导致以色列和叙利亚关系紧张的又一因素。第三,以色列试图扩大它对非军事区的控制,1967年4月7日,以色列空军叙利亚空军爆发冲突,由于埃及与叙利亚在1966年11月4日签有防务条约,因而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局势也紧张起来。

苏联假情报

1967年5月13日,苏联向叙利亚和埃及传递了一份情报,说以色列已经动员部队到了以叙边境,准备进攻叙利亚。在以色列、叙利亚、埃及关系极其紧张的形势下,苏联的情报受到了高度关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纷纷加强了边境的军事力量,扩军备战,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也进行了军队的全面动员。5月14日,纳赛尔致信驻西奈半岛的联合国部队负责人雷杰扬,要求联合国部队调整部署,但埃及军队总司令阿明在呈递给雷杰扬的阿拉伯语版本信件中,表示要求联合国部队完全撤离,纳赛尔将其修改为“部分重新部署”,并告诉阿明英文版本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然而5月16日阿明打电话告知纳赛尔,他在英语版本中使用的仍是“完全撤离”,纳赛尔迅速联系联合国总部澄清意图,但其修改要求被拒绝。5月23日,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宣布对以色列船只关闭蒂朗海峡,并驱逐了驻扎西奈半岛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这使以色列与埃及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决定对阿拉伯国家开战。

兵力对比

战争爆发前,以色列总兵力为25万人(其中常备军5万,预备役20万),作战飞机286架,坦克和装甲车2500辆,火炮750门,导弹50枚。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的总兵力则为32.8万人,作战飞机576架,坦克和装甲车4183辆,火炮3246门,导弹160枚。

战争过程

以军空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时间7时10分(开罗时间8时10分),以色列空军第一攻击梯队的186 架飞机开始按波次起飞,7时45分,以色列飞机飞抵埃及各机场上空,开始进行轰炸。由于埃及军队判断以色列发动空袭的时间是拂晓,此时已经放松警惕,因而受到了以色列空军的突袭。以色列空军的首要攻击目标是机场跑道,其次是停机坪上的飞机,并在空袭中使用了特制的反跑道炮弹,这使得埃及空军的地勤人员无法及时修复跑道,埃及空军的飞机被钉死在地面,无法发动反击。以色列飞机的第一梯队攻击过后,埃及飞机已被毁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机坪上被炸毁,6个机场和16个雷达站失去了作用。

9时34分,以色列空军第二攻击梯队出发,共出动战机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继续袭击埃及空军基地,13架次袭击埃及雷达站,其余的飞机则执行巡逻和空中支援的任务。以色列军的这一次空袭遭到了埃及地面炮火和空军的拦截,但由于埃及雷达网已被破坏,地面炮火难以对高空飞行的以色列飞机给予打击,出动拦截的空军也因缺少油料和着陆机场而被击落或燃油耗尽坠毁。

上午11时45分,即在开战后的前三个小时,埃及的空军已溃不成军。以色列飞机两个梯队的空袭共摧毁埃及飞机304架,埃及350名飞行员中有100多名丧生,受伤的更多。埃及20个防空导弹基地的100部苏式“萨姆-2”导弹发射架,也来不及发射即被大部摧毁。以色列仅伤亡11人,损失9架飞机。

以色列空军袭击埃及时,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的空军也紧急出动,袭击以色列。在此情况下,12时30分,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决定改变对约旦、叙利亚的空中作战方案,迅速转入攻势。原定继续攻击埃及的8个以色列空军编队转向攻击约旦、叙利亚。约旦、叙利亚空军力量弱小,很快便被以色列击败,约旦的两个空军基地遭到攻击,损失了全部作战力量22架飞机。叙利亚5个空军基地被毁,损失飞机53架,占其总数120架飞机中的近一半。伊拉克空军也遭到以机三个波次的攻击,损失飞机10架。以色列飞机还在加利利以北地区上空击落黎巴嫩的“猎人”式飞机一架。

西奈半岛之战

在西奈半岛方面,埃及军队主力部署在半岛的东北部,共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约10万人,坦克1000辆,火炮数万门。针对埃及军队的防御部署,以色列计划以三个精锐装甲师的兵力,分三路攻入西奈,北路由塔勒师沿西奈北部进攻,占领拉法、阿里什和加沙;南路由沙龙师负责攻占奥贾,沿尼扎纳至伊斯梅利亚一线向西推进;中路由约菲师负责,首先执行切断南北埃军之间联系,保障南北两路以军侧翼安全的任务,然后推进至米特拉山口等地阻击往运河方向撤退的埃军。

以色列时间6月5日8时15分,以色列空军发动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陆军也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西奈半岛的地面战斗打响。北路的塔勒师首先发起攻击,迅速攻占拉法,同日下午便攻到西奈首府阿里什附近,并于6日上午攻占阿里什,同日中午,加沙埃及守军也投降,以色列北路军达成阶段任务。在北线发起攻击后,南线的沙龙师也同时发动攻击,到下午3时,沙龙师推进到阿布奥格拉外围。中路的约菲师也于开战当日傍晚6时到达拉赫凡附近,并立即构筑防御工事,准备阻击埃军对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的增援。

战斗发生后,埃及方面的反应却较为缓慢。由于以色列高频率的空袭,埃及总统纳赛尔错误判断,认为英美已经参战,于是埃及和叙利亚与英美断交。同时他们认为埃及无法抵挡英美大国的进攻,只能等待苏联支援,于是放弃了主动进攻。6月6日清晨,埃及总司令阿密尔得知阿布奥格拉失陷,匆忙下令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撤退,致使埃及军队出现了混乱,在以色列军的追击下损失惨重。到6月9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了西奈半岛。

耶路撒冷之战

战争爆发后,根据埃及和约旦的双边防御协定规定,埃及方面要求约旦军队进攻以色列,开辟第二战场。6月5日中午,约旦炮兵开始攻击以色列境内各个目标以及耶路撒冷新城的犹太人区。以色列方面起初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在约旦河叙利亚方向选择防御,但在空袭取得巨大战果后,以色列军队在5日下午发动反击,向耶路撒冷旧城及约旦河西岸进攻。在耶路撒冷王国方面,以色列的计划是首先夺取旧城南、北的山丘和高地,然后占领旧城。从5日下午到夜间,以色列军队以密集的坦克、火炮迫击炮火力攻击耶路撒冷古城,特别是警察学校和弹药山堡垒。

6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在激战后攻占弹药山,由于守卫的约旦军坚决抵抗,进攻的一个营伤亡过半,大多数军官都负了伤,配属的坦克也大半被毁。6日晚,以色列军队开始从北向南发动对耶路撒冷旧城的攻击。约旦为了防守耶路撒冷王国,将自己原计划帮助埃及的精锐部队召回,但由于制空权以色列空军控制,约旦军队遭遇了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只能撤退,最终耶路撒冷的约旦守军也放弃了防守,以色列军队于7日上午攻占耶路撒冷旧城。在以色列军队攻占耶路撒冷旧城的同时,以色列军队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发动进攻,并先后攻占了这一地区的两座主要城镇杰宁和纳布卢斯。到6日下午,以色列军队控制了约旦河上的三座桥梁,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地区。

大国干预与安理会停火

战争爆发后,美苏等大国也在通过外交行动进行干预。开战后5小时,美苏间的“热线”便开始运作。支持阿拉伯国家苏联表示反对战争,反对侵略,愿为中东停火而努力,并希望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影响。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则一方面命令中东地区的所有美国部队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另一方面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戈德堡建议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下令停火。但在表面上对停火的呼吁下,美苏双方都希望坐观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

随着战况的发展,以色列在第一天的战争中重创了阿拉伯国家,苏联改变了温和的态度,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表示以色列如不停火,苏联将不再袖手旁观,同时苏联敦促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撤军。美国则回以强硬的态度,表示不会单方面采取行动,希望能和苏联保持一致,但同时命令地中海美国海军舰队前往交战区附近。纽约时间6月6日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但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均未同意。随着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岛的战线均取得胜利,1967年6月8日和9日,在苏联的压力和诱使下,埃及叙利亚分别接受了停火建议。

戈兰高地之战

埃及约旦宣布停火后,以色列迅速将兵锋指向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叙利亚。但由于此时叙利亚也已经接受了停火,以色列只能利用停火生效前的一天半时间结束战斗。以色列的主攻方向是戈兰高地北部,以军用3个旅的兵力在这一方向上,首先击败特拉法赫尔一扎奥拉一卡拉的主阵地的叙军,尔后进攻马萨达、曼斯勒的第二线阵地,从北部方向占领库奈特拉。助攻方向选了两处:一处在库奈特拉正西,用2个旅的兵力沿达巴西亚、达达拉、贾拉比纳方向进攻,然后从纳法赫转向东北地区,与主攻部队合击库奈特拉;另一处在加利利海以南,伞兵部队和装甲部队从高地南侧进入,沿陶菲克、艾尔阿尔方向,向拉菲德推进。

9日上午9时40分,以色列空军和炮兵开始轰炸戈兰高地,11时30分,以军各部队发起了进攻。主攻方向的曼德勒旅率先攻克了纳姆什阵地,随后兵分两路分别进攻卡拉要塞和扎奥拉。下午4时,以军攻克扎奥拉,但进攻卡拉的部队却受阻。由于地势险峻,工事坚固,叙军的防守也异常顽强,以军损失惨重。进攻部队的指挥官换了三任,35辆坦克仅剩2辆,最终在攻克扎奥拉的以军部队的支援下才攻克了卡拉。主攻方向的另一支部队戈兰尼旅负责进攻特拉法赫尔,激战持续了三小时,以色列军在付出了一名营长和三名连长阵亡,150名士兵阵亡或受伤的代价后,攻克了特拉法赫尔。叙利亚方面则损失超过1500人。相比于主攻方向的激战,主攻方向以色列军队的进攻则非常顺利,以军几乎未遇到什么抵抗就进入了戈兰高地的纵深。

10日,以军各部队加快了进攻节奏,迅速攻至库奈特拉,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65公里。叙利亚政府为了迫使联合国作出决议催促以色列停火,放出了库奈特拉已被以色列攻占的假消息,但此举弄巧成拙,前线作战的叙利亚武装部队得知此消息后士气全无,四散溃逃。以致10日下午以色列军队攻占库奈特拉时,此地已是一座空城。至此,以色列已完成自己的战略预期,于10日下午6时30分宣布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战争结果

伤亡情况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其中埃及的损失最大。据美国国防部的资料统计,埃及官兵阵亡1.15万人、受伤1.5万人,被俘失踪5500人,还损失了1500名军官和100名飞行员。埃及的装甲力量损失了60%以上,空军几乎已名存实亡。约旦官兵有2000人阵亡,5000人受伤,4500人被俘或失踪,损失坦克战车125辆、飞机22架,空军几乎全军覆灭;叙利亚有2个旅被全歼,3个旅受重创,官兵阵亡700人,受伤3500人,被俘失踪500人,损失坦克105辆、飞机58架。另外,伊拉克的军队有1300人阵亡或受伤,损失坦克20辆、飞机24架。与阿拉伯国家相比,以色列的损失则小得多,在六天的战争中,以色列有803人被打死,受伤3006人,被俘失踪18人,损失坦克100多辆、飞机50多架。

领土变迁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失去了总共8.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埃及失去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约旦失去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则失去了整个戈兰高地

战争影响

以色列

以色列在短短六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战果,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以色列还夺取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共8.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它原来的领土的4倍多。边界线也从985公里缩短到650公里,完全改变了被包围的局面。同时,第三次中东战争改变了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形象,从前人们认为以色列国家不会存在多少年,而现在它却成了左右中东局势的重要力量。但一些原来对以色列抱同情态度的国家和国际观察人士,在战争后对以色列自己所宣传的它是孤立无援的、它的安全受到威胁以及它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自卫等等言论,开始发生了怀疑。

胜利对以色列的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67年上半年以色列经济的严重衰退一举扭转,以色列甚至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经济繁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踊跃捐资,购买了上亿美元的以色列债券。在战争结束后的6个月内,以色列史无前例地收到了6亿美元的这类捐助。战前相当高的失业率下降,外汇储备增长了75%。

在社会层面,军事上的成功、经济上的成功及社会发展上的成功,唤起了犹太人的自信与激情,一种新的国民心理也随之而生。许多人不再懦弱、压抑、忍耐,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强悍、骄横与急躁。伴随着国民心理的变化,以色列犹太人的精神潮流与生活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其次,国民劳动意识淡化、懈怠情绪上升。再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一些以色列人开始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迷失方向。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损失惨重,军队伤亡数万人,武器装备、机场设施等也大多被破坏。战争还造成了上百万的阿拉伯帝国难民。在约旦,35万人从约旦河西岸逃往约旦剩余的国土;在叙利亚,有11.6万人从戈兰高地的农场和村庄逃出来;在埃及,大约70万人撤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区。昔日繁华的运河区现在成了一片废城镇。除了人员与武器装备外,失去的大量领土也导致阿拉伯国家丧失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个人威望及影响力遭到冲击,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阵线逐渐动摇,沙特阿拉伯倡导的新泛伊斯兰主义开始在阿拉伯国家中传播,阿拉伯各国的政治精英开始重新审视纳赛尔主义,叙利亚的哈菲兹·阿萨德伊拉克的贝克尔、萨达姆叔侄、利比亚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开始酝酿变革;其次纳赛尔在战后深感自责,并一度表示要辞去埃及的总统,纳赛尔在战争打击和工作压力下积劳成疾,最终于1970年9月28日病逝。

中东局势

战争的结果使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之间的矛盾严重激化。阿拉伯国家在这场战争中却遭受惨败,也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觉醒和团结。1967年,13个阿拉伯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喀土穆会议,达成的协议中包括:保证继续对以色列展开斗争以及“三不”政策,即不承认以色列,不与以色列直接谈判,不与以色列缔结和平条约。以色列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则利用在战争中的既得成果,对阿拉伯国家实施打击,使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阿以之间的仇恨越结越深,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根子。

美国也扭转了与苏联在中东地区争夺中的不利局面。此前,苏联在中东地区保持着优势地位,但它害怕卷入战争与美国迎头相撞,没有对阿拉伯国家承担起义务。阿拉伯国家的最终惨败,使苏联在阿拉伯国家中的信誉严重受损。战争结束后,一些重要的阿拉伯国家认识到美国对以色列的强大影响力,开始将阿以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美国,从而为美国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契机。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第一次对以色列担负起主要的、直接的防务任务,使以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对美的依赖加深,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日渐凸显。

历史评价

以色列副总理西蒙·佩雷斯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

英国中东问题评论家理查德·艾伦评论道:“这种惊人迅速而彻底的胜利,在严格的字义上已是一种闪电战了。的确,在历史上第一次发明这一词的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成功地预期达到那么迅速而彻底地击败敌人,以便结束战争。而以色列人现在却做到了这一点。”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雷蒙德·科恩教授评价: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同地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这场战争使以色列扭转了以往对抗中的弱势地位, 并一跃成为了地区的“军事超级大国”, 还占领了大片的阿拉伯帝国领土, 增加了对阿拉伯的筹码。反之, 阿拉伯国家通过战争“消灭以色列”的目标越来越像沙漠中的幻影。

参考资料

Six-Day War.britannica.2024-05-09

世界著名边境作战点评.共产党员网.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