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阿拉伯语: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 ;英文:Gamal Abdel Nasser,1918年1月15日 – 1970年9月28日),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纳赛尔视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在他执政期间,曾是泛阿拉伯主义的倡导者。
1918年1月15日,纳赛尔出生于艾斯尤特省一职员家庭。学生时代纳赛尔任中学生联合会主席,组织和领导学生反英示威,数次入狱,在狱中曾参加青年埃及党 。1938年纳赛尔毕业于开罗皇家军事学院,并于四年后任皇家军事学院教官 。后在开罗军事参谋学院进修,1948年纳赛尔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获“法卢加之虎”称号 。1945年筹建自由军官组织,之后任该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于1952年7月23日推翻法鲁克一世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 。次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国成立,纳赛尔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 。1954年4月纳赛尔任总理,同年11月接替纳吉布出任总统及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于三月后投入第二次中东战争。1961年9月,纳赛尔任埃及总统兼总统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次年10月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67年,为反击以色列,纳赛尔发动“六五”战争并在战后兼总理。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病逝世 。
纳赛尔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瑟普·铁托、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起倡导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实行不结盟政策。纳赛尔著作有《革命哲学》和《埃及的解放》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他曾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学者王冰认为,纳赛尔毕生致力于阿拉伯联合与阿拉伯统一事业,因为他深知这对于埃及独立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阿以关系的处置和抵制超级大国侵蚀的重要意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1月15日,纳赛尔出生于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巴卡斯区的卡纳瓦特街18号,祖籍在上埃及艾斯龙特市郊的贝尼莫尔村。其时为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他的父亲阿卜杜勒·纳赛尔·侯赛因是一名邮局职员。母亲穆罕默德·哈曼德是承包商兼煤炭商的女儿。纳赛尔出生时埃及仍是英国的殖民地,三岁时全家人离开亚历山大,迁回阿西乌特。1923年,侯赛因被派往开罗附近的小镇哈塔巴任邮局负责人,于是纳赛尔在当地的铁路子弟学校就学。次年纳赛尔回到开罗上学,在此期间由叔叔赫利勒代为照顾。赫利勒参加过1919年革命,经常对纳赛尔讲述英军的暴行和革命的情形。1926年3月,纳赛尔的母亲去世。
1928年,父亲侯赛因再婚,纳赛尔被送往亚历山大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1929年,侯赛因调回亚历山大,纳赛尔回到家中,并于拉斯丁中学就学。期间纳赛尔曾偶然被卷入亚历山大的一次政治游行中,被抓到监狱待了一夜,然后被父亲救出。侯塞因因此将纳赛尔转到法西迪亚中学。1933年,侯赛因被派往开罗,纳赛尔在纳赫达·米斯里亚学校中继续读高中。中学时期的纳赛尔博览群书,尤为喜欢钻研阿拉伯国家兴替的历史,除此之外还对世界近现代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如伏尔泰、让-雅克·卢梭、拿破仑·波拿巴、奥托·冯·俾斯麦、穆斯塔法·阿塔土克等人的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此后纳赛尔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并站在前列,他要求恢复1923年宪法,支持华夫脱党,得到大家的信任,被推选为开罗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他和代表们一起到华夫脱党领袖的家里,要求他们团结反英,建立“民族阵线”。纳赛尔·阿尔赫莱菲的活动受到警察的监视,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单中。1935年英国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爵士在公开演讲中称,英国不愿在旧宪法的基础上恢复埃及议会政府。纳赛尔·阿尔赫莱菲在霍尔发表演讲后,发动开罗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举行了三天的示威运动,期间英国警察的左轮手枪子弹划过纳赛尔的前额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伤痕。1936年,屡次参与示威游行的纳赛尔被捕入狱,出狱后纳赛尔才得以参与中学考试,顺利毕业。
军旅生涯
毕业后,纳赛尔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军官,但在报考开罗皇家军事学院时因为出身和“示威者”的身份落选。1937年3月17日,在开罗大学法学系学习半年后,纳赛尔通过开罗皇家军事学院的补录进入学校学习。纳赛尔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等阶级的军士衔士官生。1938年7月,提前毕业的纳赛尔前往蒙卡巴特车站担任军官。在此期间纳赛尔结识了许多和他一样有理想抱负的人,此后不久他与阿密尔结伴前往苏丹服役。1942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埃及战局危机,纳赛尔从阿弗利亚调回参战,驻守在开罗附近。纳赛尔自称为“自由军官”组织的代表,并利用这一机会扩大组织的影响力。1945年,“自由军官”的组织更加壮大,体系也更加完善,纳赛尔也不忘联合其他反英组织。1946年埃及反英情绪愈发强烈,各地组织罢工罢课要求英军撤离埃及,王室掩饰太平的行为引发了更大的暴动。
1948年5月,以色列建立。在犹太的复国主义的挑动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国家开始了战争,埃及也被迫参战。埃及占领了加沙和比尔谢巴不久后以色列便进行了反攻,此时的纳赛尔已经获得少校军衔并在战场因为中弹而回国。伤势康复后纳赛尔回到前线,直到1949年1月阿拉伯世界国家战败签订停战协议前纳赛尔一直都坚守在法卢贾。
革命政变
1949年11月,纳赛尔亲自起草传单,揭露埃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并广泛在军队中传播。1950年,自由军官组织成立了"革命指导委员会",纳赛尔被选为主席,负责具体部署和领导起义。纳赛尔还寻找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表现出色,声望很高,备受民众尊敬的高级将领纳吉布,并推举他为领导人。1951年,华夫脱政府废除了《英埃条约》,将英军列为不受欢迎的存在。次年1月6日,开罗军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选,自由军官组织代表纳吉布以多数当选,但法鲁克国王不满纳吉布背后的组织,公然否认选举结果,并任命侯赛因·苏里为俱乐部主任。这一举动激怒了纳赛尔等人,他们枪击了侯赛因·苏里,促使自由军官组织提前采取行动。
1952年7月22日深夜11时,七月革命爆发。革命部队首先包围了陆军司令部,逮捕了所有高级军官,然后分别占领了各兵种的重要据点以及机场、车站、桥梁和广播电台等,最终控制了整个开罗。7月23日早上7点30分,安瓦尔·萨达特以新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纳吉布的名义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宣布革命成功。7月26日,法鲁克一世国王被迫签署退位声明,并流亡国外。法鲁克未成年的儿子继位,称为福阿德二世,但实际上政权已经转到自由军官组织手中,埃及君主制被推翻。7月27日,"创建委员会"改为"革命指导委员会",成为埃及的过渡性政府,穆罕默德·纳吉布少将担任主席,纳赛尔担任副主席,代行议会职权。9月7日,纳吉布任命为埃及首相兼陆军大臣和航行大臣。两日后,新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不得超过二百费丹,超过部分由政府征购。为了扩大革命成果,纳赛尔主张进行土地改革,驱逐英军,夺回苏丹独立主权。1952年12月10日,"革命指导委员会"废除了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和维护王室特权的1923年宪法,并于次年1月解散了所有政党。2月12日,英国被迫同意苏丹在1956年初独立。6月18日,埃及正式成立,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兼内务部长,埃及阿里王朝结束。1954年10月19日,埃及与英国签订了新的英埃协议,废除即将到期的《英埃同盟条约》,英国同意撤军,并将其在埃及的所有军事设施移交给埃及政府。
任职总统
随着埃及共和国的成立,纳吉布与革命指导委员会的矛盾日益尖锐,纳吉布自诩为真正的革命领袖,企图攘夺政权,他接触穆斯林兄弟会,希望得到合作,但未谈拢。1954年1月,开罗大学支持政府与支持穆斯林兄弟会的两派学生发生流血冲突,革命指导委员会趁机发难,指控穆斯林兄弟会与英国勾结,妄图颠覆政权,下令取缔兄弟会,并逮捕其成员。1954年2月23日,纳吉布因反对取缔穆斯林兄弟会而提出辞职,革命指导委员会同意并任命纳赛尔为委员会主席与政府总理,但纳吉布此举煽起部分人对于自自由军官的不满,骑兵部队在委员哈立德·毛希丁的支持下进行暴动,双方几番博弈后,革命指导委员会暂时妥协,宣布纳吉布官复原职,纳赛尔任副总理。1954年10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发表演说时,右派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成员穆罕默德·阿卜杜·阿尔-拉提夫(Mahmoud Abd al-Latif)向他开枪射击。虽然射手近距离射击,但是并未命中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随后纳赛尔·阿尔赫莱菲继续发表演讲,并说:“让他们杀纳赛尔吧。纳赛尔只不过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我的同乡们,不要动。我没有死,我仍然活着,如果我死了,你们依然是纳赛尔。”纳赛尔过于完美的演说与随行人员无力的反击行动令人民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但不论如何,纳赛尔利用此次事件开始剿除穆斯林兄弟会,在宣布兄弟会非法后对其成员进行逮捕,并在审讯过程中发现纳吉布与之勾结的证据,11月14日,纳吉布被解除一切职务。1956年6月23日,纳赛尔作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通过全民投票正式成为埃及的第二任总统。
第二次中东战争
纳赛尔及其政府一直致力于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在1956年7月26日纪念革命成功五周年的讲话中,纳赛尔提到要接管被欧洲人长期“操纵”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解散公司的大部分成员并将其彻底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消息引起了英、法、美三国的抗议,在8月2日的三国联合声明中干预苏伊士运河的问题。8月16日,三国又联合其他22个国家强行通过“杜勒斯计划”试图将运河国际化,此举遭到埃及的拒绝。9月,英法一边利诱原运河公司职员离职,一边在联合国对埃及进行指控。联合国否决了这一指控。由于埃及不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对此早有不满,英法遂联手以色列向埃及发起进攻,1956年10月29日傍晚,以色列首先对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在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将军队撤出10英里处,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占领塞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否则派兵干涉,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埃及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并进行全国总动员,征召所有后备役军人。10月31日晚,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埃及进行有计划地大规模空袭,轮番轰炸医院、机场、铁路等重要地点,意图占领运河区,夹击西奈半岛的埃军。纳赛尔识破了这一意图,停止增援,令西奈半岛的埃军进行撤退,由于失去制空权,埃军撤离过程中损失惨重。11月1日起,英法联军轮番轰炸塞得港,11月5日拂晓起陆续投放空降兵,11月6日约2.2万海军陆战队在猛烈炮火的支持下开始登陆作战,但始终未能攻下。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和美苏两国的警告和谴责。1956年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12月3日,英法两国宣布撤军。12月22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彻底退出埃及。以色列军队在埃及应允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于1957年3月从西奈半岛撤出全部军队。同年,埃及同意安置一个联合国紧急部队在西奈半岛,暂时管理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1956年底苏伊士战争的爆发和英、法、以色列三国入侵的失败,标志着埃及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和民族革命的最后胜利,埃及人从此真正成为自己家园的主人。但与此同时,大量外籍居民和犹太人在警察的骚扰和经济压力下被迫背井离乡,约有2700 名英法公民和约1.4万名犹太人遭到驱逐。
阿联分裂
由于美国和周边国家的不断施压,以及叙利亚内部派系间倾轧争斗,叙利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对于如何摆脱困境,复兴党力求促成叙利亚与埃及的全面合并,在经过数轮磋商后,双方达成一致。1958年2月1日,纳赛尔与库阿特里在开罗阿伯丁宫正式签署关于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协议。并计划于2月21日举行公民投票。2月22日。公投结果揭晓,98%的公民支持两国合并,纳赛尔当选总统,库阿特里被授予“阿拉伯第一公民”荣誉称号,以答谢他对阿拉伯统一事业的贡献,阿联成立后,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易名为阿联南部和阿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2月24日,纳赛尔开始对叙利亚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并签署批准了阿联暂行宪法。同年3月,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应也门穆特瓦克里王国伊玛目艾哈迈德的请求,两国建立邦联式的联盟,称阿拉伯国家联邦。
埃及和叙利亚统一后,纳赛尔在叙利亚推进政治、经济一体化,控制叙利亚军事,将埃及的各种政策制度照搬到叙利亚,严重忽视了两国间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种种举措遭到了叙利亚人民的不满。1961年7月,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比如《七月法令》)。第一组法令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限制薪金以及调节企业的利润所得来达到重新分配财富的目的。第二组法令是通过限制工人每周工作 42 小时,给予雇员参与董事会的代表权来扩大工人的权利。第三组法令将银行、保险公司、和一些大型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国有化。如果不是叙利亚在法令颁布的两个月后脱离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那么在叙利亚将会有 51 家公司被完全国有化还会有11家被部分国有化。这一法令引起了叙利亚人的不满,就连促成统一的复兴党也对法令进行了批评,七月法令成为了阿联分裂的导火索。纳赛尔察觉到局势不稳,于1961年8月全面推动政治一体化,8月15日,纳赛尔宣布取消两地执行会议,成立统一内阁,受总统直接领导,政府设在开罗,每年有4个月在大马士革办公,统一内各种叙利亚人仅占三分之一。这次改组对萨拉杰影响很大,激起了他与阿密尔的斗争,在争斗无果后,萨拉杰于9月26日离职,纳赛尔彻底实现了政治集权,但这些措施激起了叙利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对于埃及近几年的不满终于被激化,9·28军事政变爆发,叙利亚宣布独立,同年12月,埃及单方面废除阿拉伯国家联邦。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分裂对于纳赛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受挫,他说:我们“把叙利亚人当作埃及人同样对待,这是犯了致命的错误”。但这也让纳赛尔从叙利亚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得以更好管理埃及的事务。
国家建设
阿联分裂后,纳赛尔对劳资关系进行了改良,通过职工分红和参加企业管理的方式为工人争取福利,同时让工人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纳赛尔同时规范了工人的基本工时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方面,纳赛尔持续进行大、中、小学的免费教育。1962年,纳赛尔在制定《民族宪章》(《全国行动宪章》)时提到埃及奉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宪章还提到阿拉伯应该以“自由、社会主义、统一”为斗争目标。在土地方面,纳赛尔实施土地改革,在《宪章》中确定了改革的总方针,放弃将农村土地收归国国有,通过赎买的方式收购地主超过均额的土地。同年,纳赛尔设立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统委员会以“制止个人专断”,恢复集体领导。同年5月,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成立,联盟由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组成,联盟成员占据了由选举产生的政治机构的半数席位。
也门困局
1962年9月19日,也门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教长去世,由巴德尔继任。这一时期的也门依旧处于教长制的建政权统治下。虽然这一年也门一度爆发颠覆政权的革命运动,但迟迟未能成功。9月26日,也门“自由军官”组织以阿卜杜·萨拉勒准将为领导发动政变革命,占领了首都,成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也门宰德派追随逃亡沙特的巴德尔教长与共和派为敌,也门冲突就此爆发。纳赛尔正因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解散而被阿拉伯国家国家孤立,纳赛尔认为也门实力薄弱,意图将其变为传播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纳赛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地,决定参与也门内战。但约旦、沙特阿拉伯害怕革命殃及自身,向保皇党提供大量武器金钱,英国也担心自身的石油利益,进行分裂活动,埃及则对也门知之甚少,也门共和派内部也因为埃及的军事卷入而分裂。在多种因素下,埃及军队损失惨重,陷入泥潭,进退维谷,纳赛尔也认为行动的企图是愚蠢的,但和谈长时间未能达成,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惨遭失败,最终决定撤离在也门苦战5年的埃及军队。这次战争使埃及损失惨重,也破坏了国家间不干涉国家内政的基本原则,也使得也门国内形势更加复杂。
第三次中东战争
自第二次中东战争以来,埃及清楚自身和以色列的差距,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以谨慎克制为主,军事上偏向防御。由于叙利亚和以色列长久的积怨,1966年,巴勒斯坦的武装组织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袭击,叙利亚公开支持,双方愈演愈烈,迫于舆论压力,11月4日,纳赛尔与叙利亚签署《埃叙共同防御协定》。1967年4月7日,叙、以空军发生冲突,5月1日,纳赛尔基于共同防御条约进行支援,5月22日,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借此发动全面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大规模空袭,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仅持续六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超过战前自身领土四倍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1967年6月9日,纳赛尔主动承担全部责任,辞去全部职务,但遭到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继续担任总统。6月11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斡旋下,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叙利亚城市库奈特拉签署停火协议,至此,历时六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战争失利后,埃及高层的腐败包庇问题引发了人民的不满,为了挽救局势,纳赛尔决定进行军事改革,逮捕兵变策划者并重组军队。纳赛尔固执地寻求苏联的帮助,而时任苏联主席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为挽回苏联在中东的声誉,答应帮助埃及重建武装。1967年8月29日,纳赛尔前往参加阿拉伯首脑会议,在得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的援助后,埃及同意从也门撤军。11月,将防线修筑稳固的埃及与以色列开启了消耗战。1968年,以色列在空军的掩护下始终处于战争优势地位,失去制空权的埃及只能被迫转为防御,直到1970年苏联为埃及提供新式武器情况才有所好转。
溘然长逝
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后,纳赛尔患上了糖尿病,加上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以及长期失眠和精神紧张,纳赛尔身体越来越差,甚至萌生辞去总统的想法。1968年9月,纳赛尔前往苏联治疗,略有好转。1969年9月9日,以色列偷袭扎法拉哨所,纳赛尔遭到打击,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对于他所期待的先进武器搪塞拖延)。1970年9月,约旦政府接受罗杰斯计划,导致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间的矛盾骤然激化。1970年9月,黑九月事件(又称约旦内战或约旦战争)爆发,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战士和平民被屠杀。9月22日,纳赛尔·阿尔赫莱菲出面邀请阿拉伯各国首脑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调解工作,会议中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令纳赛尔身体更加恶化。9月28日,在机场送走科威特埃米尔后,纳赛尔心脏病严重复发,病倒在床上。当晚7时,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然长逝,终年52岁。1970年10月1日,纳赛尔的葬礼在开罗举行,埃及举国沉痛哀悼,共有约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与500万群众参加葬礼。
施政举措
政治
阿拉伯民族主义
1953年1月纳赛尔创建“解放大会”,解散所有政党,次年解散穆斯林兄弟会。1956年纳赛尔组成“阿拉伯防御体系”并在两年后的5月成立“民族联盟”,担任主席。1962年10月建立“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任最高执行委员会主席,两年后又发起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等。纳赛尔不断倡导泛阿拉伯主义,并推动阿拉伯国家的统一。纳赛尔主义强调阿拉伯国家应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并认为阿拉伯人之所以受到欺凌,是因为他们分裂状态。一旦团结起来,就能变得强大。
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包括了对阿拉伯民族解放和统一的追求,以及建立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领导地位。首先,纳赛尔提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理念,认为阿拉伯帝国人民应当提高民族觉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反对暴君的政治革命,以恢复自主权利。在这一过程中,民主主义应当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新埃及。其次,随着埃及革命的完成,一个独立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的关注重心转向了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地位。他强调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阿拉伯民族应联合为一个坚固的实体。最后,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泛阿拉伯主义色彩,认为阿拉伯世界应当超越宗教和国界的限制。他认为阿拉伯各国在历史、宗教甚至地理因素方面具有一体性,构成了一个“阿拉伯整体”。纳赛尔致力于实现阿拉伯统一,并将这种泛阿拉伯主义思想作为其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
阿拉伯社会主义
纳赛尔在不到十年间制定了三部宪法,开启总统独大的一元化集权统治,他摒弃阶级差别,主张阶级融合,只要是埃及各民族中的一员(劳动人民),就是阿拉伯社会主义的主人翁,通过惠及民众的大众主义政策对底层民众进行大规模动员,从而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纳赛尔拒绝单一的阶级专政,而是“民主合作的社会主义”,让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在《宪章报告》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些章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实现公平与富裕。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实现社会自由来达到公平与公共财富的目标。纳赛尔强调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社会自由的方式必须建立在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机会获取公平国家资源的基础上。纳赛尔反对私有制,在少数人的垄断下,个人将无法应对来自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纳赛尔推崇国家资源整体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阿拉伯国家将能摆脱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并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步伐。第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农业领域,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土地私有制,给予大部分农民土地,并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来维护土地私有制。在工业领域,阿拉伯社会主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将社会组织和个人纳入国家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在社会组织方面,建立工会和农业合作社以保护工农权益,并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与科研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生活。在个人权利与义务方面,要求每一个经济与社会部门都要落实其成员的职责。阿拉伯社会主义下的公民享有社会福利保障、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第四,强调阿拉伯社会主义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规定由劳动人民组成的阿拉伯国家要保证农民和工人在政治组织中能占有一半的席位。
经济
纳赛尔认为“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经过多年探索,他提出“民主、合作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质是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他的经济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发展埃及工业。
土地改革
七月革命胜利后,纳赛尔政府于1952年9月9日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法:规定每个地主占有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200费丹(1费丹约合4200平方米),其子女可获地100费丹,即全家可保留土地300费丹;地主可将超额的土地分成小块(每块2-5费丹),售于占地不足10费丹、直接务农的农民,不允许售给四等之内的亲属;剩余土地由政府全部征购,政府用公债偿付地主赎金,农民则可在30年内以年息3%分期偿还;没收全部王世田产且不予赔偿。其中,个人占有不到25年的荒地和1952年期已售于妻子儿女的土地,以及垦荒公司开发的土地不在土改之列;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以及土地开发公司和社会团体拥有的土地,不论面积多大,一律予以保护。同时,政府将征购的土地按征购价加上15%的附加费出售并给予政策优惠;规定地租是地税的7倍;规定雇农的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允许雇农成立雇农会。这次土改的主要目的是夺取以王室为代表的特大地主的土地,铲除旧政权在农村的经济基础,巩固新政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济理论和政治指导,土地改革条款的制定并不完备,改革对象仅不到2000人,一些大地主利用法律漏洞反而壮大了势力。
1961年,纳赛尔政府颁布第二次土地改革法令,规定每个地主地主占有土地不得超过100费丹,其子女可保留50费丹,地主拥有的新开垦地和荒地也在土改范围;没收外国人在埃及占有的土地。同时对于土改成果进行复察和监管。这次土地改革扩大了范围和力度,使更多的小农受益,进一步打击了大地主的势力。1969年,纳赛尔政府颁布第三次土地改革法令,规定每个地主占有土地面积不得超过50费丹,全家不得超过100费丹,然而,由于此次土改法令颁布后遭到许多社会名流和上层分子的反对,并未完全付诸实施。纳赛尔去世后,土地改革终止。三次土地改革有力打击了了大地主的势力,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埃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民的土地情况得到改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生产力的解放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农民对政权的认同感,“这部土地法被认为是将农民从封建枷锁和被奴役的黑暗中解放出来的证书”。埃及的土地改革模式,被多个中东国家采用,被认为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工业发展
纳赛尔政府相信,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与国家现代化的象征,因此致力于工业化发展。在纳赛尔执政期间,埃及工业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952年-1956年资本主义自由经营阶段:这一阶段中,纳赛尔政府基本沿袭旧政权的经济政策,即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纳赛尔政府鼓励本国和外国资本进行投资,保证其权益不受侵害,并承诺国家不干预经济。为此,纳赛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修改1947投资法,颁布股份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但外国垄断集团一方面不肯对摆脱殖民枷锁的新兴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其投资附加各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政治条件,而本国大资产阶级则于新政权所实行的土地改革、取缔政党等行为,对纳赛尔政府充满怀疑,不愿配合投资,地主阶级则更为惶恐不安,不愿投资。因此,埃及工业发展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走低。
1957年-1969年指导性资本主义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纳赛尔政府认为民族工业发展不能完全听凭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必须引进计划机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限制,并利用国家机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使其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在必要时对私人资本起到掣肘作用。1957年初,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并设立工业部。1957年7月,工业部制定第一个五年工业发展计划(1957-1961),计划投资33000万镑,其中国家拨款61%,私人承担39%;新建项目502个,工业年增长率为16%,到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将占国民收入的19%。计划执行初期,国家仍寄希望于私人资本的合作,让其创办获利多的项目,国家负责基础工业建设。计划执行三年便告结束,工业平均以8%的速度递增。1957年,政府为增强国家资本主义的实力和有效地对合营企业进行指导,成立“经济组织”机构。这一阶段,埃及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从中获得很多好处,但由于纳赛尔·阿尔赫莱菲拒绝卖出国有化企业的股票,因此大资产阶级仍未大力参与投资。纳赛尔政府为遏制私人建房势头和改变私人投资方向,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这引起埃及资产阶级的不满,双方摩擦日益加剧。1960年2月,纳赛尔政府宣布把韩国国民银行和埃及银行及其下属公司全部收归国有,后又将开罗市区的公共交通公司和四家大报社收归国有,对茶叶和药品进行专卖。
1961年-1965年社会主义转变阶段:这一阶段,纳赛尔政府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和全面干预经济。1961年6月,政府分别棉花贸易和外贸权。同年7月,纳赛尔发起“社会主义革命”,将一大批企业国有化,包括银行、保险、交通运输、电力和木材等,至1964年末。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都已国有化。国家计划委员在大规模国有化前,曾草拟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1960-1970),并具体制定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取得不小成绩,但由于存在收支失衡问题,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1966年-1970年经济衰退阶段:纳赛尔政府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成绩的基础上,制定了7年内(1965-1972)国民收入翻番的计划,由于美国中止食品援助,该计划执行一年多便宣告破产,被迫执行三年补充计划(1967-1970),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使计划搁浅。战争的失败造成严重政治影响,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时期。
阿斯旺大坝
1954年,纳赛尔政府委托德国荷海夫公司进行阿斯旺大坝的设计,设计完成后,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未能动工。1960年,在苏联援助下,还是建设。纳赛尔政府成立高坝局和阿斯旺区域规划局来进行修建,1970年竣工。阿斯旺大坝有效控制住了尼罗河季节性涨落,稳定获得水量,保障了农业发展,并且发电量占到全国一半。大坝同样也使埃及人民免受因尼罗河洪水泛滥而带来的全国性瘟疫。但与此同时,阿斯旺大坝也导致了周边地区的水涝和土壤盐碱化,进一步导致了土质恶化。
军事
1952年革命后,纳赛尔意识到军队可以帮助解决埃及的经济问题。出于对文官统治的不信任,纳赛尔在文官体系中委派了一定比例的军人,使军队逐渐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变后,纳赛尔废黜了所有少校及以上级别的军官,并由自由军官组织的军官接替职务。军队成为政权内外威胁的抵御者,在泛阿拉伯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助推下,国家资源也向军队倾斜。高级军官取代文官成为生产部门的领导,军队的工程师和承包商在公共基建、提供基本商品和国内产品加工以及工农业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纳赛尔执政期间,埃及的行政团队主要来自军队的政治任命。1956年革命的“自由军官组织”成员成为纳赛尔时期的核心政治精英,大部分的政党领导人、部长和省长也来自军队。1967年以色列击败埃及军队被认为是埃及政治去军事化的开始。国防部长阿卜杜勒·哈基姆·阿米尔将军的去世标志着军队主导权的丧失,随后多位将领因战败而被判刑。1968年爆发了反对军队的民众抗议活动,纳赛尔在1968年3月承诺重整军队以将其改造为有效的战斗部队。
外交
纳赛尔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瑟普·铁托、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起倡导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实行“积极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纳赛尔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届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并发表演说,被认为是纳赛尔采取积极中立政策的转折点。1960年,派遣志愿军援助刚果人民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1961年1月于出席摩洛哥达尔贝达(今达尔贝达)举行的非洲国家首脑会议。1961年6月,在开罗主持召开由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等五国发起的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9月1日,出席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3年5月,纳赛尔参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的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为促成“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中东事务中,纳赛尔拒绝承认以色列,支持巴尔斯坦人民斗争,同叙利亚、约旦共同反对以色列入侵。
1955年万隆会议上,纳赛尔曾公开表达对周恩来的赞赏,此后两人进行会谈,决定先进行贸易正常化的目标。会后双方指示两国商务部长就相关问题进行商谈并达成相关协议。1955年5月14日,纳赛尔派遣宗教事务部部长巴库里以及开罗大学教授卡迈尔正式访问中国。访华期间二人就两国文化交流问题与时任中国文化部代理部长的钱俊瑞进行商谈并签署会谈纪要。1955年8月,埃及工商部长访华并签订相关协议。11月,中国任命李应吉、张越为中国驻埃及商务代表处正、副代表。1956 年 1 月,中国驻埃及商代处正式成立。2 月,埃及驻华商代处成立,米德哈特·埃尔·法尔担任代表。纳赛尔认为两国见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1956 年5月16日,埃及驻华商务代表法尔拜会周恩来并递交正式照会:“1956年5月16日 ( 星期三 ) 晚,埃及决定撤销对“台湾政府”承认,同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表示愿意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换外交使节。”5月17日,中国发表声明欢迎建交。5月30日,中、埃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教育文化
纳赛尔时期埃及教育政策的变化显著。首先,在初等教育方面,纳赛尔政府实施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入学率从1952年的45%上升到1967年的80%,为更多孩子提供了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取消了性别限制,学校对男女生平等开放,并且实行惠及女学生的奖学金制度,使得更多女性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纳赛尔政府还关注工程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尽管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纳赛尔的文化教育政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入学情况不容乐观。教育偏见的存在导致农村地区女孩的辍学远率高于男孩。虽然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但在农村地区贯彻并不彻底,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教育的发展速度,使得文盲率依然很高。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纳赛尔并没有对中等和高等教育进行扩大建设,师资力量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文化方面,为了摆脱英国殖民在埃及的文化影响,纳赛尔开始利用学校作为他传播七月革命的理念、价值和目标的“根据地”。纳赛尔试图构建阿拉伯大团结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文化的氛围,强调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抵抗外国殖民主义的斗争,试图构建埃及的新的文化认同:“包括领土完整、延展的阿拉伯环境、种族统一、语言统一、历史统一、共同利益、同甘共苦、命运与共等,其中语言代表了民族的灵魂,是思想文化的纽带,而历史能凝聚情感。”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历史学家哈全安称纳赛尔为“埃及现代史上最具魅力的政治人物”。
学者罗伯特·斯蒂芬斯认为纳赛尔是一个反殖民主义者,他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领导地位以及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都让他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人物。纳赛尔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行动,将他的影响扩大到了第三世界新近获得独立的一些国家,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江淳认为,综观纳赛尔的一生,其功大于过,得多于失,无疑问。他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做了前人不曾做过和前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许多事,是埃及近现代史上最杰出的领袖,也是阿拉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学者王晓建认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奠基者,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领导埃及人民推翻了君主制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驱逐了外国占领军,实现了民族独立。还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学者余建华认为,在埃及现代史上,有一颗巨星熠生辉,这就是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埃及人民在本世纪中叶,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埃及共和国,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纳赛尔为埃及的自由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也为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光辉榜样。
学者王冰认为,纳赛尔毕生致力于阿拉伯联合与阿拉伯统一事业,因为他深知这对于埃及独立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阿以关系的处置和抵制超级大国侵蚀的重要意义。
负面评价
1966年11月30日,以色列军队袭击埃以边境的萨穆村,导致萨穆村民众受伤,文物被毁。约旦电台此时对埃及百般奚落,指责纳赛尔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学者闫忠林认为:纳赛尔的失误导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也成为他个人即将谢幕政治生涯时的“麦城之作”。
学者郝建英认为:身为统帅的纳赛尔漠视孙武、克劳塞维茨等众多军事家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和法则,在情报、战争准备、战争主动权争夺以及兵力配备等方面失误连连,成为阿拉伯国家失败的主因。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纳赛尔死后被安葬在开罗库巴区纳赛尔清真寺。清真寺在公元1309年至1340年期间修筑。清真寺的大穹顶覆盖祷告区域。有三个入口,其中一个位于东北侧,有一个三叶形浅凹处,另一个位于西北墙上,有一个钟乳状门户。第三个入口位于南墙上,装饰有一个指向东方的拱门,包括一个白黑相间的太阳升起图案。
1970年,几内亚发行了一枚背面图案为纳赛尔总统头像和生卒年月的纪念币,以纪念纳赛尔的逝世。
2004年10月29日,南非授予纳赛尔“O. R. Tambo”奖(英文全称: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O. R. Tambo),组委会认为他在反对殖民主义,以及建设一个更美好、和平的非洲和世界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前埃及总统之孙接受RT采访.新浪微博(Ruptly国际新闻视频通讯社).2023-11-10
Al-Nasir Muhammad Mosque.SIS.2023-12-02
The 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O.R.Tambo in Gold.THE PRESIDENCY.2023-09-14
纳赛尔1956 Nasser 56 (1997).豆瓣电影.2023-11-10
天使降临 The Angel (2018).豆瓣电影.2023-11-10
纳赛尔的共和国:缔造现代埃及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