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努
何努,笔名何驽。男。1963年9月出生。籍贯湖北通城。职称研究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本科学习,获学士。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专业:商周考古。导师:邹衡,李伯谦。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研究生学习,提前一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是商周考古。导师:李伯谦。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9年8月在湖北荆州市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任考古部主任。
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获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任客座教授。
2001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02年担任考古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
行政职务
现任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夏商周研究室党支部书记。
个人生活
治学之路与心得:
我自幼喜爱历史、文学、地理,高中二年级参加高考前,立志学习考古专业。有幸考入北京大学,学了7年的考古。出于对考古的狂热与挚爱,硕士毕业到湖北荆州市博物馆工作,对我学术的成长极为重要。期间去了美国学习考古学理论10个月,思维大开。工作11年后,回北大回炉。两年博士毕业到考古所工作,一直做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
我是一位在中国考古界内颇具争议的考古学家,主要因为我的创新。但是我的恩师李伯谦先生和考古所的领导始终给我以理解与支持。
我主要创新点如下:
提出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防洪功能说。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长江中游文明起源进程的兴衰。
大致摸清陶寺城址内部功能区划,使陶寺遗址都邑性质与国家社会性质初步显现。
提出都邑聚落9项考古指标。
发现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世界最早的陶寺观象台。
提出陶寺朱书“文尧”解释,为“尧都平阳”的考古证明提供重要证据。
分析得出25厘米为1陶寺尺长度基元。
破解陶寺圭尺功能,确定最初“中原地区”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概念。
提出了“精神文化考古理论框架”。
关于创新,我的心得有四点,一是结合使人广博,二是有前提的科学假设或想象使人创新,三是宽容与包容有助于学术进步,四是勇于自我否定有助于个人进步。
结合是新石器与夏商周考古相结合,地方工作与中央工作经历相结合,南方与北方考古研究积淀相结合,田野实践与考古学理论相结合,中西考古学理论相结合,考古学与多学科相结合,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有前提的科学假设是科学探索奖和创新的原动力与敲门砖。我信奉“没有想象比想错了更可怕”的信条,因为想象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没有想象绝无可能有科学探索的进步。我崇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谨慎发表”座右铭。我认为“材料牵着鼻子走”与“理论指导实践”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已,不存在谁对谁错,采取哪种适宜的方法只取决于研究什么问题。
我秉承对我观点的反对、批评、围观包容态度,积极汲取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确看待学术争鸣,理解对我的误解。这一切总能化作推动我前进的积极动力。我不与人论战,仅以表达我的观点为目的。我相信时间能够证明观点的对错,学界自有学术公论。
勇于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否定自己错误的观点,抛开所谓的“面子问题”,实事求是,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精神文化考古理论。
主持项目
2002至今,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专项”。
2008至2011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课题“2002至2007年襄汾县陶寺遗址聚落考古资料研究”。
2010至2012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2010BAK67B06)”课题。
2011年至今,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
获得奖励1997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997年获“荆州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1年获“2000年度中流文教基金奖助金”。
201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考古成果
2015年6月21日,中国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国新办举办山西陶寺遗址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尧舜古国文明不再是传说,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证据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首都。
发布会上,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37年来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王巍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陵相当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指出,陶寺遗址是最初的“中国”。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何驽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悬案:尧舜禹时代是否存在?它是不是一个传说时代,是不是信史?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说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首都到底有哪些证据?
何驽列出了几大证据。
首先,陶寺遗址出土文字可以自证。陶寺遗址出土的一把朱书扁壶上有“文尧”二字,是陶寺城址为尧都平阳的文字自证。
再者,陶寺城址考古资料可与文献中关于尧陵和帝尧的史迹系统对应。
还有《竹书纪年》传说尧母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尧曾梦攀天而上。陶寺遗址早期元首墓中出土的龙盘,画面中赤龙攀天而上,恰似相关传说的生动写照。
“初步形成的相对完整的考古与历史文献对应的证据链,不由得使我们相信,陶寺首都遗址就是尧都。”何驽说。
王巍指出,尽管目前还不到“一锤定音”的时候,但目前没有哪一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
参考资料
陶寺.豆瓣读书.2024-03-15
教育经历.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3-15
何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2024-03-15
何努.中国考古网.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