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气垫登陆艇

气垫登陆艇

气垫登陆艇(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又称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面(或地面)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部分垫升以减少船体航行时阻力,可高速行驶的一种两栖登陆输送工具。气垫登陆艇可装载登陆兵及其装备,具有速度快,两栖性能好等特点,通常搭载于船坞登陆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两栖作战舰艇上,执行由舰到岸的输送任务。

1959年,英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气垫登陆艇,并于同年7月横渡英吉利海峡取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发了第一代气垫登陆艇:“鹳”式气垫登陆艇。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开始研制野牛级气垫登陆舰。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海军共装备8艘野牛级气垫登陆舰。LCAC气垫登陆艇为美国第一代气垫登陆艇,截至2019年,美国军队装备了80多艘LCAC气垫登陆艇。2003年美军开始研制新一代重型气垫登陆艇——SSC“舰岸连接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708研究所设计试用型全垫升气垫交通艇716型,是中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军用气垫船。1988年,中国第一艘722Ⅱ型气垫登陆艇在大沽船厂建成,是中国气垫船技术实用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真正批量装备部队的气垫登陆艇是724型气垫登陆艇,始于1992年。气垫登陆艇采用航空发动机、高速柴油机或燃气轮机提供动力,通过尼龙橡胶布制成的围裙周围注入大量空气,使船体部分或全部脱离水面,减少水阻。同时,部分风扇向后喷气产生向前推力。与传统的机械登陆艇相比,气垫登陆艇具备更快的航速和更好的通过能力,可以在对方视距外发起冲击,并且不受潮汐、水深、雷区及海底坡度等自然、人工障碍的影响。

气垫登陆艇的代表型号有欧洲野牛级、美国舰到岸连接器(SSC)、美国LCAC、中国724型等。英国俄罗斯、美国、芬兰韩国等国先后在研发气垫登陆艇方面取得成效,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采取购买方式装备了气垫登陆艇。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具有研制气垫登陆艇的能力。

发展历史

研制背景

在两栖登陆作战中,坦克装甲车辆等重型作战装备的快速登陆投送,对于在战斗初期巩固滩头阵地、确保登陆场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在太平洋战争的海岛登陆还是在欧洲战场的诺曼底登陆中,登陆一方都因为受到海岸地形限制,无法将士兵和装备直接投送到海岸。

二战期间大部分的重型装备都要依靠坦克登陆舰运至滩头附近,再自行涉水登陆,对于登陆舰和坦克装甲车辆的乘员而言,己方的目标太大,不但要冒着随时被敌人火力击中的危险,而且效率也偏低。因此为了提升装备物资和人员的冲滩效率,减少伤亡,各国开始对气垫登陆艇这一全新的装备进行研制。1959年,由英国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科克莱尔发明的气垫船技术,为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提供了契机。

研制生产

英国

作为最早研制气垫船的国家,英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对诸多不同类型的气垫船进行过一系列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当时所列装气垫船的类型。1959年,英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并于同年7月横渡英吉利海峡取得成功。此后,英国人又在气垫船底部周围设置了柔性封闭装置——专用“围裙”,实现了将船体托离水面,使得气垫船可以在空气中快速前进。

俄罗斯

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发了第一代气垫登陆艇:“鹳”式气垫登陆艇。“鹳”式登陆艇全重350吨,最大承载量74吨,可以搭载2辆主战坦克或是4辆PT-76两栖坦克/BMP步兵战车,自身还拥有2门AK-230型30毫米自动舰炮,以在登陆阶段提供火力掩护。后来欧洲野牛级换装了AK-630近防炮以及防空导弹。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开始研制野牛级气垫登陆舰。这种气垫登陆舰又被称为“欧洲野牛”或“贼鸥”气垫登陆舰,最初由位于圣彼得堡的金刚石船厂设计建造,后来乌克兰的“大海”造船厂也开始建造。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海军共装备8艘野牛级气垫登陆舰,主要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乌克兰瓜分了野牛级气垫登陆舰,俄罗斯得到5艘,乌克兰分得3艘。乌克兰还接管了“大海”造船厂及在建的两艘野牛级气垫登陆舰。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陆续向希腊等国出售该级气垫登陆舰。

苏联研发的气垫登陆舰艇类型多、数量大,块头上有大有小。一些类型的气垫登陆艇一直在使用,比如布拉风级双体气垫护卫舰于1997年进入俄罗斯海军服役。

美国

美国在气垫登陆艇研发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其研制的LCAC气垫登陆艇为美国第一代气垫登陆艇,全长26.8米,宽14.8米,标准排水量87.2吨,满载排水量182吨,主机采用4台TF-40B燃气轮机,确保能以50节航速在海上航行。随着美国在海外频繁用兵,第一代气垫登陆艇损耗严重,普遍面临老化问题。截至2019年,美国军队装备了80多艘LCAC气垫登陆艇,活跃在世界各地,除军事作战外,还在各类海啸洪灾等自然灾害爆发后充当着人道救援任务的运输主力。

随着M1系列主战坦克历经多次升级,最新型号战斗全重达70多吨,超出第一代气垫登陆艇的载重范围。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美军开始研制新一代重型气垫登陆艇——SSC“舰岸连接器”。2014年11月17日SSC首艇正式开工建造,尽管大量部件与LCAC共通,但仍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整合、测试,直到2017年才建成下水,2018年中旬展开第一次海试。美国海军希望以每年7艘的速度建造72艘,基本一比一替换掉LCAC。2019年1月,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正式授予美国事隆集团海陆系统(TextronMarine\u0026LandSystems,TMLS)一份3.143亿美元的追加合同,用于采购第三批(第九艘到第12艘)美国海军新一代气垫登陆艇——“舰岸连接器”(ShiptoShoreConnector,SSC),并为第13艘到第23艘进行材料采购,标志着“舰岸连接器”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2020年6月8日,美国海军的下一代气垫登陆艇,也就是“舰到岸连接器(SSC)”的第二艘原型艇LCAC-101,完成了一系列的验收测试航行任务。截至2022年,SSC“舰岸连接器”已完成4艘,共计划建造73艘。

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展开了气垫登陆艇的研制。全国40多个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原理研究和模型试验,试制了载人试验车和试验艇。1960年,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主持召开全国气垫技术会议,经过现场展览比试,明确以船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决定缩短战线、相对集中力量、循序前进,对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协作攻关,从而改变了以往“遍地开花”的局面。1962年,国家科委船舶专业组制订了船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1963年-1972年)规划,将气垫船技术的开发列入规划项目,国防科委确定由七院为主,继续组织研究工作。在此期间,通过多型试验艇的试验,中国科研人员逐渐掌握了气垫技术应用于船舶的基本规律,为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708研究所设计试用型全垫升气垫交通艇716型,1978年由沪东造船厂建成,是中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军用气垫船。该艇总重16吨,设计载重量2吨。首先在淀山湖进行试航,航速达到100公里/小时,随后调往南海海域进行试用。然而,由于主机为航空活塞式汽油发动机,使用的高挥发性汽油容易引发事故,最终被停止使用。

1975年,受国外海军气垫登陆艇的先进经验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计划验证气垫登陆艇的使用。海军委托708研究所设计了722型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试验艇。在多个工业部门和天津市的协助下,该艇于1979年建成,并开始试验。艇重65吨,采用铝合金结构,装备首、尾大门/跳板,可装载1辆军用卡车或1个步兵加强连,载重15吨。主机为4台退役返修的航空活塞式汽油发动机,总功率4*1100千瓦,航速达89.8公里/小时。

1983年,由WJ-6航空发动机改型而来的409型燃气轮机成功研制,采用轻柴油为燃料,满足实用要求。随后,708研究所在722原型艇的基础上,设计了722Ⅱ型沿海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艇,采用409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装置。改型艇采用低阻响应围裙以提高围裙寿命和改善耐波性能,采用新研制的镁铝合金提高海洋环境下船体结构抗腐蚀能力。鉴于这是中国首次应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于气垫艇,需攻克诸如机、桨联合控制、进气净化、排气引射和低工况航行等关键技术。1986年,动力装置陆上各项模拟试验成功,1987年安装到建造中的船体中,1988年,第一艘722Ⅱ型气垫登陆艇在大沽船厂建成,进行试航,1989年进行了海上航行及两栖登陆试验,均获得成功,并交付海军使用。这是中国气垫船技术实用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科技水平限制,未批量生产。中国真正批量装备部队的气垫登陆艇是中国产724型气垫登陆艇,始于1992年。

1994年,中国建成多艘724型气垫登陆艇,装备海军登陆舰部队,用于陆战队训练,主要适用于072型登陆舰。1996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海危机”期间,在东南沿海某海域举行三军实兵登陆演习,724型艇队参演,成为当时两栖登陆演练的“主角”。然而,724型艇排水量仅为6.25吨,运载能力有限,机械故障率较高。因此,中国海军在建造了一批724型气垫登陆艇后终止了后续建造计划,并开始发展搭载能力更强的新型气垫登陆艇,即726型中型气垫登陆艇。

21世纪初,中国为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远程两栖登陆和战术/战略投送能力,设计、制造了国产071型大型船坞登陆舰,并自主研发了用于转运坦克装甲车辆等重型装备的气垫登陆艇,即726型气垫登陆艇。然而,726型气垫登陆艇所使用的小型燃气轮机,当时国内无可用型号,因此专门从乌克兰进口UGT6000燃气轮机,每艘艇安装2台。但UGT6000燃气轮机存在两大缺点:强烈低频振动和高噪音水平,导致工作环境恶劣。因此,仅造了3艘726型气垫登陆艇后,中国停止了后续建造。随后,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在“太行”军用涡扇发动机基础上,研制了QC-70型小型燃气轮机,以替换726型气垫登陆艇原动力系统。QC-70型燃气轮机自重轻、功重比进步,并彻底解决了低频振动和高噪声问题,使得726A型气垫登陆艇动力更加稳定。201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两栖作战演练,出现了编号为3332的726A型气垫登陆艇,标志着726A型气垫登陆艇解决了动力问题后开始批量生产。随后,编号为3330和3331的气垫登陆艇也出现在南海舰队演练中,表明该型艇已进入量产阶段,彻底改变了071型综合登陆舰“有舰无艇”的历史。

德国

1985年,西德布洛姆福斯造船公司开始研究、设计气垫登陆艇,并历经4年的测试和修改,最终推出了一种新型双体气垫船——MEKE。2004年5月,德国IMAA公司提出了创新性的局部气垫双体(PACSCAT)设计,并与德国战舰设计署合作设计了一艘长110m、宽21m的高速局部气垫双体船濒海战斗舰。该舰航速达到50kn。军事版本的PACSCAT经过了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的审查,为两国海军提供了高速登陆艇的设计。

芬兰

在20世纪90年代,芬兰海军启动了Squadron2000工程,旨在建造4艘T-2000(Tuuli级)高速隐形气垫巡逻艇。1999年7月,芬兰海军与Aker Finnyards船厂签署了设计建造合同。T-2000艇的浮箱采用5000系列铝合金船用薄板焊接,上层建筑由FY Composites公司使用轻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该项目涉及美国技术转让。CDI船用系统开发部为Aker Finnyards船厂提供了气垫船特有系统的设计支持,包括推进系统、垫升系统、围裙系统,以及艇的快速性、稳性、操纵性、耐波性等总体性能和结构负载。T-2000艇于2001年秋季下水,2002年2月开始陆上试验,2002年6月10日交付芬兰海军进行性能评估和军事应用测试。首艇编号为Tuuli10。在2003年11月进行的快速性试航中,艇速超过70kn。然而,由于财务等原因,芬兰海军于2003年终止了Squadron2000工程,并于同年12月19日宣布Tuuli10退出现役。

挪威

1994年,挪威国防部做出决定,发展1种气垫双体船。1999年,“盾牌”号高速巡逻艇进行海试,在进行低速、中速及高速航行时,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2003年10月21日,世界排名第一的“盾牌”号高速艇进入生产阶段。

韩国

韩国气垫登陆艇的发展可以分为自主设计建造、俄罗斯购买、以及引进技术自主建造三个阶段。首先,韩国引进了美国LCAC技术,自主设计并建造了80吨级的气垫登陆艇,首艇舷号为611。与LCAC相比,该艇的不同之处在于每舷设有3台风机,其中2台用于垫升,另1台为首喷管独立供气。此外,左舷首部设有一座旋转炮塔以增强火力。随后,韩国在2002年从俄罗斯购买了3艘舷号依次为621、622、623的出口型海鳝级气垫船(Murena 12061),这3艘船在2010年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中用于撤离岛上的居民。2007年5月,韩国新型高速气垫登陆艇(LSF-II)正式服役,首制艇舷号为631,命名为“Kite631”,由韩进重工建造。该艇长27m,有效载荷55t,动力由Vericor提供,包括4台EIT40B型船用燃气轮机额定功率为4745hp(3487.58kW)。设计航速满载时为40kn。2019年12月,韩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宣布,授予韩国HHIC重工和建筑公司一份价值3160亿韩元(2.645亿美元)的合同,为韩国海军建造四艘LSF-II级高速登陆气垫船。

基本设计

与排水型登陆艇不同,气垫登陆艇航速较快,可大幅缩短登陆时间,减少部队暴露在守军火力下的时间。气垫登陆艇是依靠由鼓风机产生的高压空气,在船体与水面或地面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脱离支撑面航行的高速船舶。这样的特性使得气垫登陆艇可以在承载比较重的货物的同时,还能拥有十分良好的通过性能,在浅滩、滩涂、岛屿等恶劣地形环境下登陆时表现尤为突出。根据统计,气垫登陆艇能够登上全世界超过70%的海岸,而普通登陆艇只能在15%-17%的海岸实施物资和人员的登陆卸载。

气垫登陆艇在运行原理上趋于统一:以航空发动机、高速柴油机或燃气轮机为动力源,在气垫登陆艇的周边围上一圈用尼龙橡胶布制成的柔性“围裙”,用大功率风扇向船体底部的“围裙”内快速压入大量空气,将船体部分甚至全部托离水面,减小水对船体的阻力。另外一些大功率风扇向后吹动,像早期飞机使用螺旋桨动力装置那样形成向前的推力

艇体设计

气垫登陆艇又分为全垫升气垫船型和部分垫升气垫船型。部分垫升气垫船又可分为侧壁式气垫船型与局部气垫双体船型。军用气垫艇一般都是“全垫式”。“全垫式”气垫艇四周用尼龙橡胶等材料围成一个软性的围裙,利用风机把空气充入底部形成气垫,推进则多数使用空气螺旋桨或喷气方式。“全垫式”气垫艇具备两栖能力,可以在陆上行走。

深型围裙

在新一代气垫船(ACV)系统中,深型响应围裙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应用于美国LCAC的延寿计划中,侧部围裙为双囊套指。第二代应用于芬兰的T_2000艇上,侧部围裙为单囊套指,并经过有限元分析优化,成功消除了手指上的应力集中现象。实船运行表明,手指使用超过400小时无需大的维护,艇内侧手指寿命预期可达800小时。套指围裙使得T一2000在某些运行状态下的回转率超过2°/s,同时低头埋首边界大大超出艇(速度、海况、重心纵向位置)的运行界限,并且低头埋首反应比常规囊指围裙温和得多,与安装第一代深型响应围裙的LCAC上获得的使用经验相同。第三代围裙充分借鉴前两代围裙的使用经验,重点在于减小风浪中的围裙阻力与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度。于2003年完成了船模围裙试验,结果表明:在有义波高1.4—1.5m的波浪中,第三代围裙阻力较第一代下降25%。2007年,该技术也应用到类似于LCAC的韩国LSF—II艇上。

导管空气螺旋桨

气垫登陆艇通常配置有螺旋桨,像早期飞机使用螺旋桨动力装置那样形成向前的推力。CDIM-SDD设计了导管空气螺旋桨,其吸收功率比LCAC导管桨大50%,利用先进的CFD和逆向CFD工具优化了桨叶、导管和桨后尾流中整流支臂的翼型剖面气动力参数。在ANSYSCFX5.6计算模型中,预测了来流阻塞对桨性能的影响,包括艇体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对气动剖面进行参数化变动,寻求满足设计推力水平且吸收功率最小的导管桨设计。最终优化结果是具有6片桨叶和7个桨后整流支臂的导管桨。为了分析雷诺效应对1/6th山桨模风洞试验数据的影响并消除模型缩尺效应,使用CFD工具预测了缩尺导管桨在风洞环境中的性能。CFD计算模型包含导管桨前方舱室结构和风洞构型,模型能够模拟不同角度的侧风影响。桨叶安装角和叶片数可调节,而整流支臂叶片固定。CFD预测的推进效率与桨模测试数据吻合良好,推力系数G的差别在±5%以内,而扭矩系数CQ比测试数据高10%左右。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T-2000艇和韩国LSF-II艇上,其导管桨结构包括5片桨叶和7个整流支臂,桨直径与LCAC相同为3.58m。

首喷管

首喷管是气垫登陆艇的配置之一,美国的LCAC和英国的AP-1-88采用了首喷管来增加推力,并提供转弯性能的操纵手段。然而,T-2000艇由于隐形设计要求,需要降低外部系统和设备的高度。因此,设计了阶梯式首喷管,其高度仅为0.78m,远低于传统设计。这降低了雷达截面积,并减少了气流在弯曲处的损失。模型试验证明,这种低外形首喷管设计能够满足T-2000艇的设计要求。2001年的实船试验结果显示,首喷管与原设计预测基本一致,T-2000艇具有优良的操纵性,在高速巡逻时能够自如操控,特别是在芬兰群岛之间。2007年,韩国LSF-II艇也采用了类似的低外形首喷管设计,每个双头蜗壳风机上部各设置一个首喷管,避免了LCAC上两台风机气流先汇合再为一个首喷管供气的损失。

动力设计

气垫登陆艇以航空发动机、高速柴油机或燃气轮机为动力源。用大功率风扇向船体底部的“围裙”内快速压入大量空气,将船体部分甚至全部托离水面,减小水对船体的阻力。气垫船的航行速度很快,美国军队的LCAC气垫登陆艇在满载车辆和人员的条件下可达到40节(约合74公里/小时)以上。野牛级气垫登陆艇航速高达63节,相当于每小时117公里。

跳板

为了提高登陆时的车辆进出速度,气垫登陆艇通常都配备跳板,如野牛级气垫登陆艇首尾都装备有跳板,设有坦克、战车专用的滚道和进出斜坡,车辆进出可以采用“滚装-滚卸”的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装甲部队的上陆速度。中原地区722Ⅱ型气垫登陆艇采用遮蔽式甲板结构。

舱室设计

气垫登陆艇通常需要运送大量的重型的装备,还装有防核生化攻击的相关的装置,所以对舱室空间有一定的需求。如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舱室可以装载150吨的物资,包括3辆主战坦克或者8辆步兵战车,或者10辆装甲输送车,也可运送500名全副武装的登陆队员,其4个登陆舱室内设有140个登陆人员座位。相比之下,美国军队LCAC气垫登陆艇仅能装载1辆主战坦克和24名士兵。中国724型艇分为登陆兵舱、驾驶舱和动力舱,可装载登陆兵9人。中国的722Ⅱ型气垫登陆艇人员/动力舱位于货舱甲板两侧,驾驶舱位于二层甲板前端。

武器系统

气垫登陆艇通常对武器系统的配置有一定要求,如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武器装备精良。该舰配备有大威力火炮、防空导弹和数量众多的鱼雷。舰桥前方两侧各装有一门AK-630型6管30毫米旋转机炮,用于射击水面、岸上目标或进行防空自卫,每分钟射速达3200发。舰上装有两组双联装短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每具发射装置备有16枚短程防空导弹。舰上车辆甲板还可储存20~80枚水雷,由舰尾舱门施放。美国海军的LCAC气垫登陆艇可装备12.7mm机枪2挺,勃朗宁M2重机枪50机枪,Mk-19Mod340mm榴弹机枪和M-60机枪。

服役情况

自1987年6月美国军队的LCAC气垫登陆艇登陆日本冲绳岛以来,LCAC先后参加了1991年波斯湾的沙漠风暴、索马里孟加拉湾救灾、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05年卡特莉娜飓风救灾、2006年的贝鲁特撇侨行动、2010年2010年海地地震救灾等。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出动7艘大型两栖船坞舰,共携载17艘LCAC气垫艇。在进行突击登陆时,这些LCAC气垫艇在24小时内出动55个艇次,将7000名海军陆战队员、2400吨作战装备和军用物资运送到一般登陆舰艇无法登陆的海岸。

2013年3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一次远洋训练中,“井冈山”号船坞登陆舰携载的一艘新型气垫登陆艇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高速航行、大舵角转向等科目的训练。

2018年,中国072A型坦克登陆舰曾与071型综合登陆舰一起,作为海军两栖船队的代表参加了海上阅兵活动,当时受阅的是“武夷山”号(舷号914)和“五台山”号(舷号917)。

代表型号

欧洲野牛级

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展现了俄罗斯现役气垫登陆艇的特点,包括大尺寸、高速度、强运力和强火力。其满载排水量达555吨,最高航速超过60节,可迅速携带主战坦克、装甲车和两栖坦克等装备进行登陆。此外,它还装备了火箭发射装置、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和AK-630自动火炮等武器系统。

野牛级气垫登陆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地形条件(如滩头、沼泽)和多种水文条件(如浅水、急流)下自如操作。它不受潮汐、水深、雷区和海底坡度等因素影响,在未设防的岸边也能实现登陆。由于其大部分时间悬浮在水面以上航行,对水中障碍物和水下噪音的影响很小,因此对水雷的威胁较小,可用作扫雷平台执行扫雷任务。

中国722型

722Ⅱ型气垫登陆艇采用遮蔽式甲板结构,人员/动力舱位于货舱甲板两侧,驾驶舱位于二层甲板前端。首、尾大门/跳板可迅速完成登、离艇作业。722型艇在驾驶台两侧配备了双联装14.5毫米舰用机关枪,增强了自卫火力。然而,由于缺乏大型气垫登陆艇设计经验,722型气垫登陆艇的最大缺点在于有效载荷偏低,只能搭载15〜20吨装备,限制了其作战能力。

中国724型

中国海军724型人员气垫登陆艇是中国国产首款批量建造的气垫登陆艇。由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情,暂时不能发展现代两栖战舰,因此诞生了724型人员登陆艇。该型艇通常由当时较为先进的国产072Ⅲ型坦克登陆舰搭载。724型艇重约6吨多,采用长方形平底构造船型,长约12米,分为登陆兵舱、驾驶舱和动力舱。搭载两台德国BF12L913C型柴油发动机,最高航速40节,装载登陆兵9人,武装为12.7毫米机枪一挺。该型艇在珊瑚岛礁登陆作战方面具有可行性,基本解决了中国中/大型登陆舰不能直接上岸、而小型登陆艇又无法进入的南海海域的近距离两栖登陆作战问题。该型艇于1992年开始建造,1994年建成多艘,并装备海军登陆舰部队供陆战队训练使用。

中国726型

726型气垫登陆艇由中航工业研制,江南造船生产,首舰于2009年12月下水,舷号3320,2010年进入中国海军服役。该艇长约30米,宽16米左右,排水量在150吨左右,最大载重量约60吨,艇员5~8人。726型气垫登陆艇首批次共生产了3艘,分别是3320、3321和3322艇,均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曾多次参加海军举行的两栖登陆演习,其中3320艇还随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参加了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任务,并发挥了重大作用。726型登陆艇可以运送中国目前战斗全重最大的99A式坦克,航速超过60节,可以克服多种复杂滩头地形实施登陆。截至2017年2月,中国已经建成6艘071型综合登陆舰,每艘需搭配3艘登陆艇,而此前只装备了2009年后建成的4艘艇。

美国舰到岸连接器(SSC)

SSC“舰岸连接器”是美国海军于2010年启动的新一代舰载气垫突击登陆艇项目,旨在取代著名的“LCAC”。与一些新型装备不同,SSC“舰岸连接器”保留了LCAC的基本架构,但通过合理优化降低了建造成本、提高了寿命周期和维护成本。采用了更多耐腐蚀的复合材料,优化气垫围裙设计降低高度,全面使用数字化航行操控系统,线传操纵机械,自动化水平提高,只需两人操船。SSC“舰岸连接器”使用罗罗的MT-7燃气轮机,取代了LCAC的莱康明TF-40燃气轮机,总出力从1.6万马力提高到2.4万马力,但规格大小基本与LCAC保持一致,运载能力为75吨。SSC气垫登陆艇从外形来看,和美国海军上一代的LCAC非常类似,两者都是28米长、14.5米宽,可以从美国海军的美国级(第3艘布干维尔号才恢复坞舱)、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船坞登陆舰的坞舱内自由进出,满载排水量也保持在180吨左右,不过SSC的最大运载能力达到了74吨,比LCAC的60吨增加了20%。

美国LCAC

美国海军的LCAC气垫登陆艇航速50节,续航力200海里气垫艇上可搭乘24名陆战队员和75吨军用物资,或一辆M1A1主战坦克。为了自卫,该气垫艇上还装有2挺12.7毫米机关枪,分别位于两个推进螺旋桨的前侧。LCAC即使装载着相当于坦克的载重或有效重量在60至75吨的货物也可以高速行驶,可以直接在海边登陆。自身可装备12.7mm机枪2挺,勃朗宁M2重机枪50机枪,Mk-19Mod340mm榴弹机枪和M-60机枪。

未来发展

截至2019年,各国对气垫登陆艇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尤其是随着两栖攻击舰和新型船坞登陆舰等装备平台的推出,气垫登陆艇作为登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下,气垫登陆舰艇需要不断进化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首先,高航速至关重要。现代两栖作战要求冲滩“快”,这意味着气垫登陆舰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抵达滩头,以实现奇袭效果。其次,高可靠性是必要的。气垫登陆艇的可靠性包括低故障率、高防护力、抗毁伤标准和长寿命周期等方面。解决高可靠性问题将成为世界各国研制气垫登陆艇的重要课题。再者,多功能化已经成为气垫登陆艇的发展趋势。除了近海登陆外,它还承担着伤员转运、扫雷排雷、辅助反潜、抢险救灾等任务,未来将在更好地兼顾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最后,无人化是可能的未来方向。虽然当前已有气垫登陆艇实现了人员和装备的无人投送,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气垫登陆舰艇仍将以有人形式存在。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化的可能性将逐渐增加,但其全面实现仍需时日。

参考资料

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britannica.2024-03-15

气垫登陆艇:不断进化的“火力搬运工”.中国军网.2024-03-14

回顾中国气垫船研制历程:人民海军重装两栖作战的起源.凤凰网军事.2024-03-14

美国海军增购SSC新一代气垫登陆艇.凤凰网.2024-03-14

中国气垫登陆艇曝光 渡海登陆装备基本配齐.凤凰网.2024-03-15

..2024-03-15

气垫登陆艇:由舰到岸的摆渡车.科学网.2024-03-15

美军打造新一代气垫登陆艇 航速更快载荷更大.新华网.2024-03-15

..2024-03-15

气垫登陆艇——两栖登陆作战的力量倍增器.中国日报网.2024-03-15

中国为何需要野牛级气垫船:不惧雷区投送力强.凤凰网.2024-03-15

美军测试新型气垫登陆艇 尺寸不变载重增加20%.凤凰网军事.2024-03-14

..2024-03-15

增强两栖作战能力,韩国增购4艘大型气垫登陆艇.手机凤凰网.2024-03-15

台媒称中国欲买野牛气垫两栖登陆艇生产线 为抢滩登陆.凤凰网.2024-03-14

072型坦克登陆舰,解放军两栖作战的中坚.凤凰网军事.2024-03-15

国产“野马”气垫登陆艇批量列装部队.凤凰网.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