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工程学院成立于1978年5月,前身是热物理工程学系。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的热物理工程学系,首批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单位。
机构设置
能源工程学院下设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制冷与低温和热工与动力系统等4个研究所。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覆盖了8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研发(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设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含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和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方向)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和继续教育等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校学生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393人,博士研究生230人,工程硕士150余人,本科生668人(3个年级)。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4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2人。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求是特聘教授1人。
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奖励10余项,科研经费2013年达1.4亿元。
行政机构
现任系主任为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骆仲泱教授。
历史沿革
1930年—1950年
内燃机专业的雏形:浙江大学机械系按机械制造组和动力组设置教学计划,在动力组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三十年代开设的《热学》课程,还是四十年代开设的《热力学》课程,均涵盖热机内容,包括蒸汽机、内燃机等的热力循环和机构图,这一教程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可以说这也是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的雏形。
1953年
组建了浙江大学基础部热工教研组(属公共教研组性质),面向全校讲授热工基础和热力装置等有关课程。(陈运铣、洪逮吉、盛敬超等)
成立动力教研组(机械系),开始为学生讲授汽车和内燃机有关课程。
1954年-1955年
热工教研组从学校基础部划入机械系,有10位教师,4名实验员和5名工人。
1956年
学校决定筹建“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专业属于机械系。
作为国家部派研究生计划选送原苏联留学攻读副博士学位的岑可法到浙江大学热工教研组实习。
1957年
国家高教部正式发函同意浙江大学增设“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属于电机系。
1958年
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浙江大学,参观热工教研组陈运铣的液态排渣旋风炉试验台。
经国家高教部批准,浙江大学成立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学制 5年。
热能专业扩大招生,以机械系“汽轮机锅炉制造及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名义共招收三个班级120名学生(招生计划上如此――编者注),包括多名工农调干生。
正式成立氢液化研究科研组(物理系),低温科学研究的诞生。
1959年
氢液化研究取得成功,刘丹副校长到现场祝贺。
内燃机专业不仅讲授、学习汽车拖拉机,师生们还动手造汽车。
1960年
首届热能专业23名学生从电机系毕业,首届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学生从机械系毕业。
氢液化科研组归入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十系并搬至浙江大学三分部(现之江大学),并正式设置“稳定性同位素分离”专业,由朱长乐负责。
1961年
增设燃烧、传热理论与技术教研组(简称热能教研组)。陈运铣任热能教研组主任,洪逮吉任热工教研组主任。
1962年
岑可法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到浙大任教。
首届“稳定性同位素分离”(低温前身)专业学生从十系毕业。
1963年
“稳定性同位素分离”专业搬回本部,挂靠化工系,停止本科招生。
1964年
由省委书记亲自批准拨款的液氢和液氮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成立低温研究室。
1966年-1969年
“文革”开始,1968年学校部分复课,1969年低温创始人朱长乐调离低温组。
1970年
热能专业、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浙江省和杭州市夺煤指挥部组织浙江大学、杭州锅炉厂等有关单位开展燃用石煤的合理炉型研究。
1972年
低温工程专业100升液氮容器研制成功。
1973年
教育部同意恢复低温工程专业招生。
1974年—1975年
低温工程专业恢复招收三年制学生,即工农兵学员。
1976年
低温工程、内燃机专业招收全日制进修班学生
1977年
全国统一恢复高考,热能、低温工程和内燃机及汽车拖拉机专业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中国制冷学会成立,林理和当选首届理事;“100升液氦容器”、“液氮冷冻治疗”获浙江省科研成果奖。化工部下文浙江大学,要求建立浙大低温工程研究所,并下达经费和建材。
1978年
热物理工程学系成立,马元骥教授任主持工作的副系主任、史凤才任党总支负责人同志。
工程热物理、内燃机和低温专业恢复了研究生招生。
石煤沸腾燃烧技术及提高效率的研究、多层绝热法及低温容器的研制、液氮冷冻治疗器及临床应用以及超导电机研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李式模被聘国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成员。
内燃机实验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79年
国家科委立项项目“石煤沸腾焙烧提取五氧化二钒(中试)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低热值石煤沸腾炉的研制和应用”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岑可法老师首次获“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1980年
中国科学院立项的“劣质煤沸腾燃烧机理及提高热效率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型机组(30万千瓦)柔性转子轴系振动模拟和在振动平衡技术试验研究获1984年水利电力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1年
热物理工程学系换届。陈运铣教授任热物理工程系主任,刘广义任党总支书记。
“油煤混合燃料(COM)制备输送燃烧小型试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工程热物理及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工程热物理则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内燃机专业也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低温研究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2年
洪逮吉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美能源环境会议上宣读论文《多热源的热力循环及其利用低温热源的发电厂》。
康齐福参加了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浙江大学、广州锅炉厂共同承担的“新型10t/h燃用劣质无烟煤贫煤硫化床锅炉”的研制。
热工教研组和杭州市化工研究所、省能源研究所等合作研制成功碳钢——水热管式开水器、气——气碳钢——水热管式换热器、海轮用热管式余热锅炉。
1983年
岑可法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脉冲沸腾燃烧技术新思想,论文《燃煤脉冲流化床基础研究》在第4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上宣读。
低温专业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低温流体的格鲁尼逊数”,项目负责人陈国邦。
1984年
系第三届领导班子调整,岑可法教授任系主任,陈雁卿任党总支书记。
1985年
燃烧教研组获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称号,燃烧和涡轮机党支部获浙江省先进党支部称号。
低温研究室拆分为制冷工程教研室和低温工程教研室;专业名称改为“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
经学校同意,热物理系设立计算机室。
1986年
岑可法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
内燃机专业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制冷及低温工程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工程热物理和内燃机两学科点为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建站单位。
浙大热能首次与瑞士苏尔寿公司签订廉价水煤浆流化床燃烧技术(LowCost Slurry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Technology)的有偿科研项目协议。
1987年
岑可法获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劳动模范。
“油煤浆燃烧中试”通过国家鉴定,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获得批准。
李式模被聘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压缩机、低温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8年
热物理工程学系换届,徐航教授任系主任,李式模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工程热物理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林理和当选国际制冷学会(IIR)B1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标准局T. Flynn成为低温与制冷专业第一位外籍客座教授。
倪明江博士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文革以后该校最年轻的二位教授之一。
倪明江获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1989年
热物理工程学系更名为能源工程学系。
经学校审批同意,热能工程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联合加拿大新舍斯科工业大学共同进行燃用中国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被列入加拿大国际发展署10项援华项目(统称CIDA计划)之一。
低温与制冷教研室发起并成功主办第一届“国际低温与制冷大会”,简称ICCR,王启东任主席,陈国邦任组委会主席;
1990年
岑可法教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康齐福和邵件(时任致冷分离研究所所长)获1989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
内燃机研究所成立,第一任所长由系主任徐航兼任。
岑可法、樊建人合著《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的理论及计算》一书,获华东地区自然科学图书优秀专著一等奖及全国优秀专著奖。
1991年
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被批准建立国家博士后流动站。
倪明江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樊建人获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50T/H燃油工业锅炉应用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获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七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2年
能源工程学系领导班子换届,倪明江教授任(第五届)系主任。
成立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岑可法任所长。
《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的理论和计算》专著获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
“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理论及在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研究中的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甲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流化床流动,燃烧,脱硫的机理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甲类)。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乙类)。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水煤浆燃烧器及在线过滤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石煤含钒灰渣精选流化床燃烧锅炉”获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多功能石煤双床20T/H流化床锅炉”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成立,所长陈国邦教授,副所长沈永年副教授、陈光明副教授。
陈国邦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1/2 委员会委员。
1993年
国家教委“洁净燃烧技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严建华任实验室主任。
倪明江入选1993年度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式炉前燃煤成型装置”获1993年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理论及在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研究中的应用”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用 CAT解决韶关电厂 8#炉锅炉结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循环流化床流动、燃烧、脱硫的机理研究”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工业型煤炉前成型技术在不同吨位锅炉上的应用研究”、“高粘度渣油工业炉窑应用燃烧技术研究”分别获199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
内燃机专业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工程方向)。
热能所党支部获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支部。
樊建人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李式模被聘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岑可法、樊建人、池作和、沈珞婵撰写的《锅炉受热面及换热器结渣磨损腐蚀预防措施及计算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5年
岑可法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骆仲泱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用CAT解决大型电站锅炉结渣问题”获199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煤水混合物流化床燃烧技术”获 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乙类)。
低温专业按工程热物理学科开始培养博士生。
硕士生赵莉获竺可奖学金;
1996年
严建华任能源工程学系(第六届)系主任。
热能与环境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
岑可法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
倪明江获1995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
骆仲泱任洁净燃烧技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严建华入选1996年度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岑可法等“培养高水平工学博士的新机制”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燃烧流体力学》教材荣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专业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浓稀相煤粉燃烧装置技术燃用劣质烟煤工业应用试验研究”获1996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镁碳酸钙烧制425R复合水泥”获199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吴存真担任(1996—2000)国家教委所属高等工科院校热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陈国邦被选为国际低温制冷机委员会委员(1996-2002年),被机械工业部聘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
李达三先生捐建李达三能源科技楼。
樊建人、骆仲泱入选1997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煤水混合物异重床结团燃烧技术”获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大量程变负荷浓稀相煤粉燃烧技术应用研究”获1997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拖拉机性能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工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
四校合并,新浙江大学成立。
倪明江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岑可法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高浓度有机废液和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获199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低温专业成为“制冷及低温工程”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成功主办第二届“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岑可法任主席,陈国邦任组委会主席。
本科生钟永芳获竺可桢奖学金;
1999年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成立,岑可法任学院院长,严建华任学院常务副院长,并兼任能源系系主任。
骆仲泱被聘为第2批1999年“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严建华入选199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流化床燃烧技术中非线性现象的研究”获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陈光明被确定为浙江省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
本科生汤珂获竺可桢奖学金;
2000年
成立了“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洁净燃烧技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更名为“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骆仲泱任实验室主任。
骆仲泱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樊建人被聘为第3批2000年“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严建华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浙江省第三批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煤的优化配制、催化洁净燃烧和产业化应用”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湍流式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的开发及应用”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5t/h煤矸石流化床锅炉混烧洗煤泥技术”获2000年国家煤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催化洁净燃烧及优化配煤技术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国邦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副主席,陈光明当选该委员会委员;
邱利民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陈国邦。
2001年
岑可法任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池作和博士论文被评为2002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
严建华被聘为第5批2002年“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瞩目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排名第4)。
“煤的优化配制、催化洁净燃烧及产业化应用”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锅炉受热面管束磨损和防磨措施的数值试验研究”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的研究”获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20t/h燃油设计锅炉改全烧水煤浆代油燃烧发电技术”获200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劣质煤循环流化床清洁燃烧高效综合利用”获2001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电站锅炉煤粉火焰图像的温度场测量、NOX预测及燃烧诊断系统”获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年
机械能源学院与釜山广域市大学机械学院学术交流会议
2003年
樊建人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并招收新生。
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综合排名第二,其中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两项指标均名列第一。
岑可法获200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樊建人、严建华、骆仲泱获浙江省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俊虎入选2003年度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煤粉浓淡稳燃及低NOx燃烧技术”获2003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锅炉和热交换器的积灰、结渣、磨损和腐蚀的防止原理与计算”获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陈国邦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2委员会副主席。
成功主办第三届“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
2004年
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被批准成为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
骆仲泱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可调煤粉浓淡低NOx燃烧及低负荷稳燃技术”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热能工程中气固两相流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2004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无运动部件的低温制冷方法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基于循环流化床技术的低品位燃料洁净综合利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倪明江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岑可法教育基金”成立。
岑可法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程军博士论文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曹欣玉教授。
岑可法院士获得2005年度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周俊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刘建忠、李晓东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高翔、李晓东获“第八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
“瞄准能源学科前沿,构建一流导师群体,培养一流创新人才”获2005年度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大规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发明专利“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净化装置”和实用新型专利“城市生活垃圾异重流化床焚烧集成处理装置”获2005年度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陈光明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委员。
2006年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验收,正式挂牌。岑可法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骆仲泱任实验室主任。
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成立。
周昊博士论文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问该校并参观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循环悬浮多级增湿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获 200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深低温回热制冷法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陈光明被聘为教育部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07年
严建华任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骆仲泱任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全国一级学科综合水平评估结果揭晓,“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获全国第三名。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被审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周俊虎获“2005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周俊虎被聘为热能工程岗位第二批求是特聘教授。
高翔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陈国邦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
陈光明任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长。
热能工程专业五十周年庆典成功举办。
2008年
周俊虎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邱利民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当选为国际制冷学会A2委员会副主席;
“电厂锅炉循环悬浮多级增湿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
内燃机与车辆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专业五十周年庆典成功举办。
2009年
能源工程学系在一级学科基础上再次实体独立运转。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取高品位燃料的基础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立项,能源与动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建设。
2010年
浙江大学岑可法教育基金成立,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申报成功。《热工实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岑可法院士荣获i-CIPEC国际会议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项目,严建华教授被聘为该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
高翔教授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获批建设;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的“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获得批准。
邱利民教授当选为国际低温制冷机委员会委员。
“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获奖单位)。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