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尊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简介
洛阳市钟鼎青铜器基本信息
名 称:鸮尊
年 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
出 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规 格:通高45.9cm, 口长16.4cm
复制件规格:高47.3cm/高24.5
简 介:中原地区西周晚期的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等。妇好墓同出两件,整体做站立鸮形,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尾构成3个支撑点,使鴞形尊体稳稳地站住。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此尊整体以雷纹衬地,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口内有铭文,为“妇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既是实用器,又是极好的艺术品,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洛阳钟鼎古代艺术研究所简介
洛阳钟鼎古代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文物 交流中心授权的文物复仿制定点生产单位,目前是除国家博物馆外,国 内唯一有国家级授权资格的青铜器复仿制单位。研究所从1992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为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贵州省文物局、四川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新馆、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等等,许多文物单位复制了多种国宝级文物复制品,具有较高的文物复仿制技术力量。
青铜器复仿制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优质青铜器的出产,靠的是优良的制作工艺
绣色处理
通过化学腐蚀自然产生的颜色有点绿,那是青铜器刚生成的 青铜绿。因为是新做的,时间不久所以颜色鲜亮一些,一般养护一段时间后后,颜色就会自然变得更旧一些。还有黑色和枣红色,主要还是受青铜器出土环境影响。
青铜绿——在化学上主要是碱式碳酸铜和硫酸铜的混合物,是空气中存在的碳和硫两种元素长期与铜氧化反应形成的。这种绿色一般不直接食用是没有害的,所以青铜器不能直接盛放酒或食物。
有些青铜器是黑色的,还有些带红色,真品青铜器的黑色是氧化形成的,一般是传世品,埋藏时间很长,在自然界中形成铜的氧化。红色的我们称为”枣皮红”,是水锈的一种,是青铜器长期在水中浸泡形成的。如果想要高仿锈的,那成本就会高一些,因为锈色的生成是需要时间处理的,短则半个月,长则需要3、4个月,要求越高,锈色处理就越长,当然效果也会越好。
其它地方复仿制的青铜器颜色是黑色底、蓝色锈的,和钟鼎青铜器产品颜色不一样,这主要是原材质、工艺不一样。钟鼎青铜器的产品是青铜材质,化学自然腐蚀的锈色,出厂前还要做环保灭菌处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青铜颜色会变的很温润。而其他厂家的产品,大量的是用杂铜或锌合金材料,因为不能自然腐蚀出青铜锈色,只能做成黑色,纹饰中上蓝色颜料,这种出来的锈,用手一擦就会掉色,长期摆放对人体还会有害。
复仿制青铜器的材质
钟鼎青铜器的产品是青铜材质的。青铜不是纯铜,它是铜铅锡的合金,古代叫“吉金”。纯铜现在称为“紫铜”,也就是电线里用的铜,很柔软,但硬度不够。青铜里铜的比例有70%左右。青铜材料价格之所以高,也是因为铜的含量较高,而且含的锡价格比铜更贵。
仿制青铜器的环保
钟鼎青铜器的产品,经过室内陈设品环保检测,有害放射线只有国际标准允许值的1/160,国际标准为32微伦/小时,而钟鼎青铜器产品平均只有0.2微伦/小时。这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不使用强酸处理,减少了酸铅的形成,从而减少了有害放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在产品出厂前,还要针对青铜器锈色产生时伴生的有害病菌进行灭菌消毒,主要是白色粉末状的氯化亚铜,它的产生会使青铜器在短短的1年内就能腐蚀透,是青铜器上致命的病毒。
鸮尊渊源
妇好墓是人类文明的宝藏。
妇好墓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总重量约1625公斤;玉器755件,有软玉、独山玉、新山玉等;骨器564件;陶器11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象牙制品3件;蚌器15件。此外,还有红螺2件、阿拉伯帝国绶贝1件及6820个来自南海的黄宝螺。
在如此琳琅满目的宝藏中,妇好鸮尊“脱颖而出”——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认为,妇好鸮尊是宝藏中的宝藏!
妇好鸮尊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贵的地位?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先将妇好鸮尊“拆解”为:妇好—鸮尊。
妇好,是商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武丁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卜辞记载:武丁征伐的邦国,有81个;除主要用兵于西北的“鬼方”,南面的荆楚、巴族外,还对东方等地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在战争中,她多次大获全胜,受到武丁的嘉奖——妇好墓中,出土龙纹大、虎纹大钺各一件,重8~9公斤;钺是那个时代军权的象征,约略相当于此后的尚方宝剑;能操持如此沉重的兵器征战疆场,其巾帼风姿,自当威风凛凛;也因此,妇好被当下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女将”!
既然钺是军权的象征,那龙纹、虎纹大钺为什么反不敌妇好鸮尊呢?何况,这两件青铜大钺刃部加铁(陨铁),是中原地区最早用铁的器物!
青铜大钺不但是中国用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与“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身份相吻合。如此这般,为什么青铜大钺不能在妇好墓宝藏中占据鳌头,而妇好鸮尊却是其宝藏中的宝藏呢?那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鸮。
鸮,又叫猫头鹰,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猫的头,鹰的身子,是兽与禽的不和谐搭配。因为奇怪,所以诡异。它的啸叫,让人毛骨悚然;它的眼珠,黄黝黝圆滚滚的,古怪神秘。
在中国,猫头鹰又被称作“嗤怪子”,是一种凶兆。在当代,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很讨厌“夜猫子”。
在古代西方,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是雅典娜的爱鸟;它那深不可测的眼神,仿佛能够看穿一切神秘。在古代中国,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妇好乃至国王、将军们的爱物;它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自然让其成为“战神”的象征。
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他的历史学名著《安阳》一书中说:在殷墟发掘出一个可能是战俘被杀后用以献祭的头骨坑,经分析,里面有的类似蒙古人种(可能是北方匈奴的先祖),有的类似东南亚人种(可能是南方土著的先民),甚至有高加索人种(即纯种白人,可能是中亚诸国的先民)。李济特别指出:在商朝时代,在中华民族奠基之时,河套平原地区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族群(可能就是“鬼方”);于此之际,殷商对“鬼方”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当然至关重要。而这场战争的统帅,就是甲骨文中所说的领兵三千、讨伐鬼方羌族的妇好。这场战争,是殷商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妇好一役而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彻底的胜利。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决战,其划时代意义,并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李济先生直呼其为中华民族的保卫战!
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战神象征的妇好鸮尊,其神圣自尊,就跃出东方地平线,光照千秋。
尊,是一种盛酒礼器,而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头高昂,两眼圆瞪,宽喙,双翅并拢垂地与粗壮的双足形成三点一面,其雄浑厚重,神态庄严,无愧于战神之称号。
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必选宝藏。
“妇好鸮尊,是从水里打捞出来的。”郑振香研究员说,“鸮尊安置在妇好墓墓底,墓底距墓口7.5米,已经深入水下1.3米。尽管当时我们调过水泵抽水,但岂料水越抽越多,根本抽不干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国宝的安全,我们就只好下去摸国宝、捞宝藏。”
由于是“水下发掘”,器物上满是泥水。“刚从下面吊上来的时候,鸮尊模糊不清,只有个大致的轮廓,看上去好像站立的动物。”主持妇好墓发掘的郑振香研究员回忆说,“其他的器物,如司母辛鼎等,以前大家都见过与之类似的东西,没有什么陌生感。但这个像动物的器物,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动物?大家都不知道!因为好奇,刷洗器物时,我们先刷的,就是这两件东西。这两件器物,在水下前后排列,成双成对。30多年过去了,对此,我记忆犹新。
“器物主体部分大体完整,与此类似的器物,从前也在图书上看到过,不过时代要晚得多。于是,这两件器物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鸮尊’。之后,在研究器物时发现口下内壁上有‘妇好’铭文,于是我们便正式把它们命名为‘妇好鸮尊’。”
这时的“妇好鸮尊”,缺少半个“脑瓜”——这两只“猫头鹰”,还没“生”出后脑勺!
考古学家以为,鸮尊顶部的上后方,就该是敞口的。“这样的话,可流入液体,就是酒呀!”郑振香说。
但考古学家对合青铜残件时,发现了两个近似半圆形的器物,它们形状、大小相似。对合者都在思索:这两件器物是做什么用的呢?
说法五花八门。很长时间,问题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时,家住殷墟附近小屯村的一位朴实的老工人说:“这两个半圆形的东西,可能是那两件‘猫头鹰’头上的盖子!”
考古学家觉得老人的解释颇有道理,于是从仓库里取出那两件鸮尊,予以验证。
“恰好那两个器物,能分别与两件?尊的器口相吻合。盖子加在顶部后,‘猫头鹰’才有了个完整的脑瓜。此时的‘猫头鹰’,头呈弧形,再衬以盖上的装饰立鸟(躲在雕鸮耳朵后面的一只纵纹腹小鸮)、龙(尊盖的龙形把钮),鸮尊这才完美无缺。此时,再看鸮尊,双眼圆瞪,双腿粗壮,双耳耸竖,喙宽尾敛,挺胸昂首,傲视天下,雄健刚毅,堪为‘战神’。”
猫头鹰视野开阔,甚至可以把头扭过180度,越过肩膀观察环境;它翅膀宽大,羽毛的边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羽绒,能使其飞行无声;它昼伏夜出,以鼠类为主食,为农林益鸟。猫头鹰夜视能力更强,耳的上方羽簇直立,其功能是集中声音。猫头鹰两侧耳孔开口位置不对称,两耳对频率不同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可同时在两个平面上定位声源。科学家曾就猫头鹰捉杀老鼠的过程,做过一项科学实验:把猫头鹰关在一个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它的杀鼠行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地面上撒下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入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猫头鹰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猫头鹰的听觉,起的是定位作用;它的无声出击,让猫头鹰的进攻更具“闪电战”效果。
猫头鹰是世界上最安静的飞行鸟,它昼伏夜出,对于它的猎物来说,有时甚至是无声的——现代科学实验,也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商代中国为什么会把猫头鹰视为“战神”,妇好?尊为什么会是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说到妇好鸮尊,不能不说司母戊大方鼎。
在妇好墓中,与妇好?尊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司母辛大方鼎。由此,科学家断定:“司母辛”是妇好的庙号。
与“司母辛”一样,“司母戊”也是庙号。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司母戊”是谁呢?
解读甲骨文祭祀谱,科学家们发现,武丁有三位法定配偶,分别是:妣戊、妣辛、妣癸。“由于‘司母辛’铭铜器与‘妇好’铭铜器大量共存于一墓之中,我们推测,两者当是一人。这就是说,‘妇好’是墓主之名,‘辛’是她的庙号,‘妣辛’是武丁子辈对其法定配偶‘辛’的称谓。这一发现,为解决卜辞中‘妇好’与‘妣辛’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郑振香说。
顺着这一思路,科学家对司母戊大方鼎与司母辛大方鼎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合金配比惊人相似,可能是同一时代生产的器物。而从形制上看,考古学家早已断定,两者是同一时期的器物。
由此,再结合武丁有三位法定配偶,即妣戊、妣辛、妣癸,可以推断:“戊”,就是“妣戊”,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为祭祀武丁的这位庙号是‘戊’的法定配偶,由武丁子辈铸造的。
但问题又来了——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王陵区,考古发现“戊”的墓葬规格,仅仅次于商王墓。
为什么“戊”的墓葬会享有如此高的规格?司母辛大方鼎128公斤,司母戊大方鼎832.84公斤,同是武丁的法定配偶,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何况,妇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女将军,从甲骨文上也能读出妇好是武丁的最爱,而对“戊”,却没有太多的记载。
既然妇好是武丁的最爱,“戊”能入王陵,那妇好为什么未入王陵呢?
《周礼·冢人》云:“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难道妇好是非正常死亡?是战死或战伤复发而亡?甲骨文零星记载,曰:“……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
难道武丁在用仇敌的鲜血,来祭奠自己的亡妻?妇好墓离类似祭坛的殷墟建筑最近,难道这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
另一甲骨卜辞上还写道: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女孩。
难道妇好死于难产?
无论怎么说,妇好33岁英年而亡,相对于她享国长达59年的夫君武丁,确实太短寿了。
也许因先武丁而亡,妇好未入王陵?也许因妇好的孩子未能继承王位,尽管武丁很爱她,武丁子辈也在祭祀她,但却不如祭祀自己的母亲那么隆重,司母戊大方鼎才比司母辛大方鼎重了将近6倍——主持祭祀武丁三位法定配偶的,是“戊”的儿子,当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无论怎么说,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铜时代留给我们的第一“祀”器,妇好鸮尊则是第一“戎”器。
妇好鸮尊两件一双,现已“分家”:一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在河南博物院。
专家点评
就妇好鸮尊的造型、纹饰而言,它是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予观者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战神之美誉。
单就妇好鸮尊而言,它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而就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武器群而言,它们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物质载体,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
妇好墓出土器物整理基本完毕后,首先请郭沫若先生欣赏的一件器物,就是妇好鸮尊。郭沫若先生见到妇好鸮尊后,非常兴奋。他审视良久,在场的同志拍下了他细心观察妇好鸮尊的历史瞬间。郭沫若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字,像“鹰瞵?视”之形。据此,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商朝族源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实际上就是商人祖先神的化身——?神;而甲骨文中发现的“商”字,即为鸱?锐目之造型——此正所谓“鸱目虎吻”、“鸱视狼顾”也。这不但道出了鸱?与商的不解之缘,也解释了妇好墓为什么会随葬?尊礼器。如今,鸮形目虽然被视为不祥的恶鸟,但鸱吻、鸱吻还活在中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屋脊的两端,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构件与装饰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