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静宜

刘静宜

刘静宜,无机化学和环境化学家。从事络合物化学、燃料化学、原子能化学工作多年。近20余年专注于环境化学的开拓、研究和科普工作。她还在原子能化学和环境科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对中国原子能化学事业的发展和环境化学的开拓作出了贡献,并培养了环境化学方面的人才。

个人经历

1925年5月16日 出生于苏州市

1946年 上海圣约翰书院化学系毕业。

1946年2月至1947年6月 上海进德女中教书。

1951年6月 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48年获硕士学位)。

1951-1953年12月 大连工业化学所副研究员、副室主任。

1954年1月至1956年3月 沈阳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副室主任。

1956年3月至1975年3月 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室主任(其中1956年8月至196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兼职)。

1975年3月至1986年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副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至1993年6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兼任《环境化学》主编、副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副主编、编委。《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英文版)副主编;《Chemical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编委;《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编委。

资源开发

1951年,大连工业化学所(后改为大连化学物理所)为配合东北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寻找炼焦煤的合理配煤方案而开展了东北主要煤种的分类、评价研究,为科学院的煤化学研究作了开端(1953年该组发展为院直属的煤化学研究室)。1952年,刘静宜负责筹建分析化学室,组织推动了该所原油评价、石油成分分析等工作。在沈阳金属所协助梁树权接受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大冶市铁矿综合利用的大协作研究任务中配合选矿的分析任务及确定包头矿全分析方法等研究工作,组织力量保证了分析任务的完成,上述工作于1956年曾获东北分院集体奖。

1956年调化学研究所后筹建了配位化合物化学研究组,开展稀土络合物在分析、分离中络合物应用的课题,进行了、和8-羟基哇啉、EDTA等络合萃取行为及其稳定性的研究。1958年无机化学室与分析化学室合并,成立了稀有元素化学研究室,刘静宜又协助梁树权负责组织力量承担了包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复杂矿石分析任务和放射化学分析的研究,推动化学所稀土分离、高温制备稀土化合物以及硼、锂稳定同位素的分离、富集等任务。当时化学所的稀土分离在中国尚属开展较早的工作。1960年在左的形势影响下,全所以合成材料为主攻任务方向。为此,刘又组织改攻无机化合物高分子,进行了氯化磷腈及其多聚物的合成,得到较纯的单体及其三、四、聚合物和它的苯基衍生物,这个时期由于方面任务多变,仅获得阶段性结果,也影响了科研队伍的成长。

环境科学

由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在化学所二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方面的工作)基础上,于1975年成立了环境化学所,刘静宜一直参加环境化学所筹建工作,推动了该所工作的开展。首先她和中国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参加和组织了全国性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交流活动,在中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承担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现称INFORTERRA)国家联络中心点的任务。在中国和科技情报所等单位合作进行“全国环保科技成果”的汇编,对外多次参与美国日本等国际交流活动,收集编写了环境化学方面的情报资料,为有关领导提供信息,对推动中国早期环境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环保工作的需要,刘静宜又开始推动污染化学研究,通过中国外情况资料调研,确定以重金属水污染化学和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接受了中科院下交蓟运河汞污染、湘江流域镉等重金属污染化学及污染防治的研究。除现场调查外,还开展了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和分布、迁移转化过程中络合、吸附絮凝等化学行为以及防治方案的研究。刘静宜除推动全室科研工作外,还直接参加了汞污染防治的研究,开展水体中汞在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试验,和现场监测分析规律相配合,为该水体中汞污染自净规律提供了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写出工作报告及论文多篇,受到院科技奖励(集体一等奖)。此外,刘静宜还组织推动开展京津地区大气颗粒物表征、二氧化硫转化为气溶胶等研究,并与日本开展了北京市地区大气化学合作研究,这在中国尚属较早的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均取得一定成绩。

1982年刘静宜又参与中科院环境委员会组织院内有关各所的“京津环境质量规律”的大协作研究任务,该项多学科大协作研究,为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提供了一批比较完整的资料,对全国区域性环境质量的多学科联合研究起到推动的作用,该项工作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刘静宜是该项工作的主要科学家、主持人之一和环境化学研究所研究工作的主要组织者。

通过工作实践,刘静宜认识到环境化学研究需要与生物学、生态学等有关学科紧密结合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的综合研究。促进院内扩大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范围,建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86年)。刘静宜1987年承担了德兴铜矿区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这是中国最大露天铜矿对鄱阳湖的污染和生态效应调查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中国和德国众多科学家参加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前后两期历时7年,国外投入数十万美元。刘静宜多次到现场勘查采样,具体组织科研和国际合作事宜,编写总报告,付出大量心血。此项目对该广大区域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迁移转化过程、生态影响、水体模式和防治对策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结果,发表论文数十篇、中英文专集数册。数次国际会议及评委会中期验收通过,1995年9月最终验收。刘静宜是第一期中方主持人(1987~1991年)和第二期顾问(1992~1995年)。

人物评价

1992年刘静宜离休后仍继续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完成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及《环境化学》一书的编写工作。1995 年又承担基金委员会“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新动向”调研项目,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与论文,对跨世纪环境化学的发展仍十分关注。

由于刘静宜组织活动能力强,她除了负担业务组织工作外,还曾任全国政协1956年特邀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0余年来她一直努力推动环境化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编写资料工作,近10年来还一直承担着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简称SCOPE ICSU)中国委员会(简称SCOPE CHINA)的秘书长工作,先后协助两任主席推动国际环境问题的学术交流。她还亲自负责“汞”专题研究工作组活动,如1997年在中国协助SCOPE召开亚洲地区汞污染研讨会,并先后任SCOPE环境和健康项目分片协调者(Coordinator)和执行委员,编写过一些材料。通过这些活动可传播环境科学新信息,对中国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主要论著

1 刘静宜,汪安璞,彭安等编著。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丛书。北京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2

2 刘静宜,宋振东。中国的环境化学研究概况(上、下).环境化学,1983,1(1):6~11;1(2):112~115

3 林玉环,康德梦,刘静宜。运河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环境化学,1983,2(6):10~19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