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名塔,位于山西省盐湖区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该塔建于唐贞元九年(793年),长庆二年(822年)镌造墓铭,高约10米,直径5.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的铭文从左到右排列竖写,是全国罕见的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泛舟禅师塔的门窗雕刻至塔刹饰件历经一千一百多年,基本完好,为研究中国古塔形制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泛舟禅师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至2014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修缮。泛舟禅师为唐朝宗室,可能是李治李治孙或王李守礼后人。
建筑简介
泛舟禅师塔于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 运城市西北五公里寺北村。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
泛舟禅师塔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该塔为泛舟禅师的灵骨佛塔。是唐代报国寺的主要建筑之一。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泛舟禅师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
据塔铭记载,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节度使曲环建造。
(泛舟禅师塔在运城市区西北5公里的大渠乡寺北曲村东南的报国寺遗址上,是一座构造奇特,圆形美观的砖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泛舟禅师塔建于唐长庆二年(822)。据塔之石刻记载,唐朝安邑县人曲环,勇武从戎,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尚书。为积阴德,他返回故乡在此买地20余亩,建造了15000平方米的报国寺,并请来法号为“泛舟禅师”的和尚做寺院住持,且与之结为知己之友,常下棋至深夜。由于曲环家离寺院较远,于下棋访友诸多不便,曲环便在寺院北边建造别墅。这位泛舟禅师是李治的孙子,于唐长庆二年(822)亡故。为了纪念这位好友,曲环在泛舟禅师安葬的墓地上,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端庄秀丽的墓塔。曲环晚年后告老还乡,就在此地安家落户,后发展为村庄,即今天的寺北曲村。
泛舟禅师塔高约10米,构造平面为正圆形,立面为塔顶、塔身、塔基三部分。每部分高度约总体三分之一。塔基为圆筒形,砖砌成,台上为须弥座,束腰与上下枭之间刻莲叶尖形,并装饰菱形花样;圆形的塔身,周围用方形砖柱分作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槛、立颊、门额全为石雕;六角形的内室,上部为迭涩式藻井,藻井中有一小方孔,孔上有一小室直达塔顶;北面嵌有高1米,宽70余厘米的刻石,记述了泛舟禅师生平和建塔经过。东西两面各安门一合,肩上有砖丁四路四行;四角各安破子直窗,上串上面施椿替,下串下面施心柱,并装下栏,颇似大慈恩寺塔的分间方柱,窗的上、下腰串及椿替、心柱、立颊等,极像敦煌市檐制。从外观来看,塔檐逐层迭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形古朴典雅,雕刻粗细相同,为唐朝圆塔的典型实例,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塔基砖砌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置六层砖叠涩的须弥座,座上有砖雕门并隔以间柱。
须弥座上为砖砌圆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开门,门槛、门颊和门额均用石料制成。
塔身内为六角形小室,顶部为叠涩式藻井,正中有0.4米的小孔,直通上室,上室仍用反叠涩砖收缩至塔顶。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为八面八间,门侧按木构形制刻破子棂窗。
塔身之上部施叠涩式塔檐,檐部雕有、飞椽、勾头、滴水。檐上又有十五层砖反叠涩收缩至塔刹基座下的露盘,门侧雕有破子棂窗,比例与木构实物近似。
塔侧镶有塔铭,记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经过,甚详。
塔檐逐层叠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型古朴,雕刻粗细相间,为我国唐朝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建筑风格
泛舟禅师塔共分三部分,塔基、塔身、塔刹,总高10米,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塔基系素砖砌成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方由六层砖叠涩收缩为须弥座。塔身用方形砖柱分割为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框用石料作成,进入塔门是六角形小室,上做叠涩式藻井。塔身东西各安装半启门一合,门扇上各有砖钉四行,每个钉盖为四厘米。四隅各安破子直棂窗。塔身之上,先用砖雕成菱角米牙子装饰一周,再用十二层砖叠涩出挑超出塔身作塔檐,伸出部分大于塔座的十分之一。檐上又有十五层砖反叠涩收缩至塔刹座下的露盘,其上为雕制的山花蕉叶、覆钵、清花、垂莲、仰莲、宝盖等。最上端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宝珠。塔身正北面嵌有高1米,宽0.73米的"安邑县报国寺故大德泛舟禅师塔"塔铭一方,它详细记载了塔的来历。泛舟禅师塔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都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其构思之独特,塔称古代建筑之精品,即表现了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也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这座单层圆体砖塔,为我国修定寺塔造型中仅存的孤例。因此该塔被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名塔》等教科书之中。泛舟禅师塔不仅建造独特,历史悠久,而且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泛舟禅师
泛舟禅师系李治的孙子,自幼聪慧,衷于佛事,20岁舍弃皇家生活,修行于唐朝密宗圣地报国寺,圆寂后建造了这座端庄稳重,极为秀丽的佛塔。
泛舟禅师一生,游历既广,且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所画罗汉,绝俗超群,历代评价很高。
宋人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记述:泛舟“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
宋人的《宣和画谱》也对泛舟禅师的画作了介绍,说泛舟最善于画罗汉像,“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泛舟所画的罗汉夸张变形,大异常人,他自称所绘罗汉形象怪异的来源为“从梦中所见”。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所画之罗汉,连梦里也经常不断地出现,从中可见泛舟禅师创作的着力之处,在于不断的变形,不断的创造。
后蜀翰林学士欧阳炯曾作一首《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盛赞禅师对佛像创作的贡献:“西岳高僧名泛舟,高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若将此画作比量,总在人间为第一。”
自此,泛舟禅师的《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寺院见到的唐朝以后的罗汉佛像,大都源于泛舟禅师这位老乡1100多年前的创作———这无疑又为金华人增加了一笔值得骄傲的资本。
据史料记载,泛舟禅师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干宁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创作。十国叛乱时期,泛舟禅师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晋州,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山西省。
参考资料
泛舟禅师塔.携程.2023-11-10
泛舟禅师塔.运城市人民政府.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