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香河路
进香河路是江苏省玄武区的一条南北向干道。进香河路北起北极阁下的北京东路,南至珠江路。进香河路因进香河而得名,该路建于1959年,将原进香河改为城市暗沟,上方改造为道路。
名称由来
进香河路源于南京古都人工河运渎上游的进香河。进香河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孙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大帝孙权开挖了人工河道运渎,进香河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据许嵩《建康实录》记载:“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河北抵仓城,名运渎。”运渎开掘通航以后,历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三百多年风雨,朝代更迭频仍,其水流不废,一直是六朝六朝建康都城遗址重要的通航河道。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大将韩擒虎与贺若弼率兵攻占建康,实施“平荡耕垦”策略,将建康城废为农田。随着南京地位的下降,运渎日渐淤塞,无法行船,沦为荒渠。及至唐末杨吴时期,时任昇州刺史李昪于天祐十一年(914年),开始建设昇州城,将六朝首都稍往南移,纳秦淮河入城内。天祐十四年(917年),昇州城修建完成。建成后的昇州城,“城隍浚整,楼堞完固,府署中外肃肃,咸有条理”。惜运渎北段被隔玄武门(北门,今北门桥)外,仅为鸡笼山南麓之水流入杨吴城濠的一支沟渠。
明初定鼎南京。朱元璋扩建南京城,运渎北段被围入城中。为纪念当年追随其征战殁亡的功臣,朱元璋敕令于鸡笼山建功臣庙,并将历代帝王、名臣,及都城隍庙等,悉数移建鸡笼山南麓。与此同时,开掘加宽运渎北段河道,使之与杨吴城濠相通,并连接内秦淮,以利官民乘舟赴鸡笼山“十庙”拜谒先贤,进香祭祀。因进香者皆由此河而来,故名进香河。
明清以来,进香河代有疏浚。明代“金陵四十景”和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鸡笼云树”一景,即在进香河北省端,山水相依,堪称佳境。据莫祥芝、甘绍盘合纂《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河上有桥,亦曰进香,益折而南,曰西仓桥、曰北石桥、曰红板桥、曰严家桥、曰莲花桥,自西仓桥至此其数五,故又曰莲花第五桥矣。昔者,上元诸生周易居此,尝于桥畔夹种桃柳,春日花间,雕妍织秀,不减明圣湖,因自号‘六桥种花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京城内辟建贯穿南北的市内铁路,铁路铺设的线路,正好经过进香河北端,从地面上截断了来自玄武湖的进香河北源之水。自此,进香河从地表上来看仅与南面的杨吴城濠相通。
新中国成立后,进香河其北端以地下涵洞与北源之水相通,南端与杨吴城濠相连。但随着年久失修、又无活水补注,加之居民生活废水肆意倾入河中,进香河终成一条污水沟渠。
1958年拓宽北京东路时,进香河被改为城市暗沟,上面修建了进香河路。
道路情况
进香河路分两条行车道,中为绿化带,上植野蔷薇等花卉,两侧为柏油路面,为一条花园式马路,颇为幽静。现东行车道辟为农副产品市场,异常繁华。站在进香河路北段,向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教学区内眺望,可以看到“六朝松”的雄姿。
交通
进香河路由北向南分别与东西向的北京东路、学府路、珠江路相交。路旁遍植杉木,学府路以北路两侧为东南大学校园和南京市审计署。
相关事件
进香河路近些年来一直面临着雨天污水漫溢的问题。污水漫溢的最主要问题是出在沿线两侧分布的雨、污水管道交汇的节点井。因管道使用多年出现老化、破损、淤积严重,交会处的雨污水管会相互“干扰”——晴天,会有污水跑进破损的雨水管道;雨天,又会有雨水灌进污水系统,一方面导致污水漫溢,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江心洲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
2023年8月9日,进香河路7座节点井改造完成,同时对沿线污水管网进行全面体检,通过非开挖技术等对破损管道加上一层“内衬”,让管道强度更大,从而解决此条道路污水漫溢问题。
参考资料
寻踪有遗韵 风华待后生进香河.南京市水务局.2024-12-09
进香河路.高德地图.2024-12-09
【南京记忆】阅尽人间繁华——进香河的前世今生.南京市地方志.2024-12-09
7座雨污水管道井扩容 进香河路动“手术”,解决雨天漫溢烦恼.南报网.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