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土埠遗址

红土埠遗址

红土埠遗址位于枣庄市城区阴平镇小刘庄村南约200米处,分布在马泉河东岸的二层占地上。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女娲冢遗址地处206国道西侧,南京市寺西北金陵山上,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留下的遗址。古籍记载:女娲陵在县南二十里金陵山,其山上平下圆,状如雷鼓,四面光洁,似人工琢磨而成。女娲冢在其巅,右有平石,有篆刻,不可识。《述征记》云:此山孤绝似陵,复以陵名,祀女娲伏羲于其一,当为女娲冢无疑。考《睡史》注,女娲“生承匡山,在任城东南。此地接壤峄境,复有皇母山皆其遗迹。”据南开大学教授江月启先生对6000多年前的红土埠遗址和峄城区周围的地形、地貌考证,女娲就是本地氏族部落的一名杰出领袖。

遗址简介

近年来,阴平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深入开发女娲祠景区,一期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修缮女娲祠,重建普济寺、玉皇殿、女娲洞、女娲池、水云阁、朝阳洞等景点,整个景点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工程即将完工。下一步,将开发女娲冢遗址,修建新、旧石器时代陈列馆,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学会,认真搜集人文、历史、地质、名人的诗、词、赋、画、曲以及民俗风情、远古故事、优美的传说,不断提炼包装成精品,挖掘民族文化,弘 扬远古文化,强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形成观光旅游产业。

遗址位置

红土埠遗址位于阴平镇刘庄村南约200米处,分布在马泉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00米,整个地形南高北低。由于山水常年冲涮,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将遗址分割为两部分。这处古遗址被发现后,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学者接踵而至,为揭开红土埠之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遗址历史

红土埠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系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乃至汉代遗物,延续时间长,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遗址。置身这里,你可以随处拾到那些代表着悠久历史的古陶片。耕土层下是大量烧制陶器遗留下来的红烧土。由于这个缘故,当地群众为这个古老的土台取名叫“红土埠”,考古工作者便采用这一约定俗成的名称,将这处台型遗址命名为“红土埠遗址”。

遗址南侧高出河岸2-4米不等,耕土层之下便是文化层,夹杂有商周和龙山文化的陶片,再深入是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主要是红陶碎片。黑衣陶和灰陶不很多,偶尔可采集到红陶鼎足。这里很可能是原始居民遗留的灰坑。

考古工作者从遗址采集到不少完整的陶器、石器等物。陶器主要有釜形鼎、罐形鼎、钵形鼎、陶豆、陶钵、陶纺轮、陶网坠。这些陶器大都是史前居民所使用的生活用品,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器物造型美观,实用。陶纺轮是当时人们用来纺线的工具,说明红土埠的原始居民已经穿戴用植物纤维或兽毛编织的衣物。陶网坠的出现,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在附近河流用网捕鱼。

在遗址采集到不少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石器,有铲、斧、镰等。这些石器均是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石铲、石斧、石、石镰都经过了磨制,形制规整,刃部较为锋利,大都钻有圆孔。另外,还采集到一件残断的玉环市和一件绿松石耳坠,上面都钻有小圆孔。玉环采用青玉琢磨,光润细致;绿松石耳坠,色泽翠绿,小巧玲珑,十分光洁。这些珍贵的装饰品都是原始居民随身所佩带的。说明早在六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梳妆打扮,产生了解爱美之心。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红土埠遗址的考古调查资料已经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也已修复,陈列在枣庄市博物馆展厅中,供人们观览。这处遗址将来若能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科学发掘,一定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它将作为一本活教材,向人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知识。

该遗址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