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丹蒿

乌丹蒿

乌丹蒿(学名:蒿属 wudanica Liou et W. Wang)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小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河北省北部围场附近的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上。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

形态特征

乌丹蒿的主根粗壮,深长,垂直,灰黑色;根状茎粗大,木质,直径达2厘米,具多数营养枝,常再分枝或具短枝。营养枝与茎、枝共形成密丛。茎多数,木质,粗壮,高可达2米以上,基部直径1.5—1.8厘米,茎皮灰白色,光滑无毛,有明显纵纹,有时成薄片状剥落,分枝多,长10—20厘米或更长,常有短枝。叶质厚,营养枝叶与茎下部及中部叶宽卵形,长(5一)6—8厘米,宽3—4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一4)枚,长2—5厘米,每裂片再2—3全裂,小裂片狭线形,长2—4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具硬尖头,叶柄长5—6厘米,下部与中部叶的叶柄基部两侧有2—3枚线形、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全裂或3全裂,裂片狭线形。头状花序大,球形或近球形,直径4—5毫米,具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下垂,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狭长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伸长或略开展的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层,外、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近革质,绿褐色,无毛,边缘狭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倒卵形,边缘宽膜质,花序托圆锥形,凸起;雌花7—9朵,花冠狭圆锥形,檐部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4—22朵,不孕育,花冠管状。

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长圆状倒卵形,果壁有细纵纹并含胶质物。花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乌丹蒿的分布区原本狭小,群落土壤pH值均为6.82左右,呈弱酸性。对于土壤养分状况,速效养分随季节变化,速效氮、磷在生长季与植被盖度较大,前一年积累较多有关。乌丹蒿伴生植物有:白沙蒿烛台虫实沙米、草木樨状黄耆、狗尾草乌柳地梢瓜虎尾草

乌丹蒿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灵敏,尤其表现在L-脯氨酸游离氨基酸丙二醛、SOD活性上。白沙蒿、柠条锦鸡儿、羊柴对乌丹蒿均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乌丹蒿的生长,并且抑制作用强度与水浸提液浓度呈正相关,特别是对乌丹蒿根生长的明显抑制作用,影响了乌丹蒿对水分的吸收,因而,化感作用可能是乌丹蒿种群出现衰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繁殖

乌丹蒿可通过种子播种进行繁殖,雨季播种在半固定沙丘上播种穴内,幼苗生长整齐,茁壮。其子叶及下胚轴皆被复白绒毛覆盖。适于飞机播种。

栽培技术

乌丹蒿是灌木固沙的主要植物之一。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雨季(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割取不带花序的乌丹蒿当年枝条(或第二年生枝条)趁雨前或雨后埋条。在沙丘上迎主风方向,每隔3-4米,设一条带,栽2行或4行带宽30厘米或100厘米。每挖一个坑口两侧插二根嵩条,坑距50-60厘米,挖出的土,前坑倒后坑,埋严踏实,坑深20-30厘米。乌丹蒿的成活率略低于搓巴戈嵩,建议在有乌丹蒿的地方采用,第二年一株乌丹蒿条长成一丛嵩条。1976年7月下旬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常胜乡乌兰巴苏村用乌丹蒿固沙20年,成活率60-65%,当年扎根生长。

主要价值

本种根粗而长,茎与枝粗而多,常形成大的密丛,耐旱性强,抗风、固沙性能好,果壁含胶质物,吸水即膨胀,可胶结沙粒及保水,利于种子萌发,也可作固沙的先锋植物。茎、枝可作固沙的沙障或编筐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植物通:乌丹蒿.www.zhiwutong.com.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