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渡乡
保山市辖乡。保山市主要牧区。1958年为瓦渡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东,距市区36公里。面积227.3平方公里,人口2.3万,汤子博、白、苗等6种少数民族。辖瓦渡、垭口、安和、浪坝、平林子、三坪、荒田、打平、土官、平场子10个行政村。主产水稻、玉米棒等。水草丰富,牧业历史悠久,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4%。有党参、天麻等珍贵药材和黑麂、黑麝、兰花、杜鹃等珍稀动植物。
历史沿革
瓦渡乡是云南省保山隆阳区的乡镇之一,位于隆阳区以东38公里,东与永平县隔澜沧江相望,南接丙麻乡,西依河图、汉庄镇,北邻水寨、金鸡乡,南北长22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全乡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该乡辖10个村委会,109个自然村,149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24096人5558户,其中,农业人口23598人5446户,年末有耕地26433.2亩,大小春粮食总产量875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61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元,主要经济产业有烤烟、泡核桃、畜牧、林业、蚕桑等。
瓦渡乡以乡政府驻地瓦渡而得名,相距市区38千米。瓦渡因地势低洼,东有澜沧江,旧时,是保山市至永平县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曾在此设渡口,得名“洼渡”,后演变为瓦渡。明时为东里,清时为保山县三铺伙头地。民国10年(1921)属十一区沧南乡。民国末期属八区沧莲乡。1950年属八区,为瓦渡、浪坝两个行政村;1952年为瓦渡乡。1958年设瓦渡公社,1962年分为瓦渡、安和、垭口、浪坝、小水井、打坪6个小公社。1966年并为瓦渡、安和两个公社。1971年又合并为瓦渡公社,辖瓦渡、荒田、平林子、土官、岩子脚、浪桥、清水沟、平场子、上浪坝、打坪、阿贯山、丁香寨、阿马山、安和、垭口、皮、白草坡、大地、下寨共19个大队,160个生产队,128个自然村,20个林牧场等企业,有3140户,19767人。之后于1984年设瓦渡区,下设垭口、安和、浪坝、三坪、土官、荒田、瓦渡、平场子、打坪9个小乡。1988年撤区建乡,辖垭口、安和、浪坝、三坪、平林子、土官、荒田、瓦渡、平场子、打坪10个行政村至2000年。2000年共有109个自然村,164个农业合作社,5537户,总人口23319人。有苗族、白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满族共10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打坪行政村境内的榆木箐自然村居住着满族的后裔。
地理环境
瓦渡乡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5.5%,该乡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最低海拔1140米,最高海拔2701米,具有热、温、凉典型高山立体气候的明显特征。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900—1040毫米,无霜期为235天。由于地处怒山末端,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具有明显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水源奇缺,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自然资源
瓦渡乡地势北高南低,东高于西,地形复杂。有阎王山、多罗拐、篱扎山、马家围子、大山、鹰窝岩、班固山、豹子岭等山岭。遍布火成岩,瓦渡坝南北有大量的碳酸钙林立,状如“石林”胜景,引人注目。平场子村委会的林子窝、清水沟一带有品质优良的花岗石资源,储量约40万立方米。
经济
瓦渡乡2007年可实现总产值7325万元,增加1660万元,增幅29.31%。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5854万元,增加1244万元,增幅26.98%。农民人均纯收入1641元,增337元,增幅25.84%。全年可实现第一产业产值5425万元,占74.06%;第二产业988万元,占13.48%;第三产业912万元,占12.45%。
特色产业
一、核桃:瓦渡核桃个大、皮薄、肉多,肉质鲜、脆,在保山市颇负盛名,产品远销外地,是每年中秋节赠送客人的佳品。瓦渡乡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境内最古老的泡核桃种植有300多年,最大的单株占地0.8亩。2006年至2007年我乡新植核桃2390亩,全乡累计核桃面积达56605亩,人均2.3亩,户均10.3亩。实现核桃产量45万公斤,比上年的39万公斤增加6万公斤,增15.38%,产值1245万元,比上年的890万元增加355万元,增28.51%。
二、蚕桑:全乡有桑园4264.85亩。2007年共养蚕2917.75张,实现产值181万元,比去年增84万元,增86.59%。
三、茶叶:茶叶是瓦渡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有到90余年的栽培历史,全乡各村寨均有种植。瓦渡以烤乌龙茶尤为出名,除供给本地外,远销省内外。
四、鸡枞:瓦渡乡鸡枞肉质鲜内,香浓可口,在市场上颇有名气,供不应求,尤以青色鸡棕价格最高,达到100元/市斤。瓦渡鸡枞主要分布在瓦渡乡土官、三坪及澜沧江一带。
五、大麦酒:瓦渡冬季农业主要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等,其中,大麦种植面积最广,在全乡各村都有种植,瓦渡几乎每村每寨都有以大麦为原料个体酿酒户酿制大麦酒。到2000年,瓦渡乡瓦岗寨食品厂生产的优质小菩酒——瓦岗泉,以其传统的工艺精心酿制,独特的味道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外县市。
文化
苗舞
瓦渡浪坝村的大地村民小组居住着一支苗族群落,共14户66人,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以不同的舞蹈来表贺喜之意,其舞蹈形式有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三跺脚、葫芦丝等。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头边吹边舞,男女群体随队伍绕圈踏声舞蹈,笙者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人吹笙者用小排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雅,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
灯会
灯会在瓦渡始于清朝中期,辖区内各村寨均有活动,特别是瓦渡、打坪、安和、浪坝、土官等几个大的村寨最为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晚举办灯会,在瓦渡关庙、财神庙、灯棚及街头和各村寨中,均搭台布置场所放灯,花样繁多,琳琅满目。有七星灯,绣球科灯,孔明灯,走马灯,龙鱼灯,荷花灯等,十分吸引观众。凡灯会之日期,各村寨热闹非凡,乡村父老聚谈,茶三酒四,显现出民族之古朴风情。时而一年有的村寨在灯会结束之日还宰猪一头,邀请本村父老会聚就餐,当晚,灯会结束。
社会
基础建设
瓦渡乡针对实际情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大力改善新建乡、村公路,全面促进了瓦渡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状况
瓦渡乡有初级中学1所,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26人,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学历合格率100%;有村级完小10所,单小3所,一师一校4所,72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2461人,教职工12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专任教师中免考专业合格2人,教师合格率93.4%;有1所私立幼儿园,1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534人,教师24人;有1所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乡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88.7%,上学年辍学2人,辍学率为0.2%。
旅游
“老白坟”古墓位于瓦渡乡平场子寸清水沟东寨寨后山上,墓高3米,宽4米,正中前有两根石凿而成的龙柱,前方供台刻有小石象,两侧刻有牛、羊马等十二属相,墓左右前方刻有两石狮护卫。墓碑雕龙刻凤,刻有铭文。占地15平方米左右。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爱新觉罗·颙琰时重修,民国6年重修石碑,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