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沱镇
南沱镇隶属于重庆涪陵区区,地处涪陵以东长江“几”字形内河套平原地区,海拔在146米至667米之间,属长江河谷浅丘地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早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榨菜、蚕桑、水果、生猪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全镇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6259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交通、通讯、商贸发达,为涪陵东部重要物资集散地。西距涪陵城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蜿蜒浸润28公里,涪丰公路纵贯全境,素有涪陵东大门之称。
乡镇概况
南沱镇为三峡库区 移民重镇。南沱镇结合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加速库区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将三峡移民迁建作为一次重塑古镇风貌,再创南沱新高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镇内2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00亩食品加工工业园区已具雏型。业主经营、规模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正在形成,农民生活正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三峡水库蓄水后,江中岛平西坝将成为三峡库区江心最大孤岛,经国家三建委规划,已列入国家长江上游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南沱镇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既有底蕴深厚的川江古迹,又有整齐划一的移民街景;既有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又有实干争先的南沱精神。平西龙眼闻名川渝,南沱榨菜远销中外。
南沱镇有务实求进的镇级领导班子,有灵活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南沱镇必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土。
历史沿革
南沱镇因古南沱场镇地处长江南岸一大回水沱畔而得名。今镇境区域在汉代以前已有人类居住。现有石佛村三关滩东汉墓葬遗存。元代及其以前文献记载缺考。明代为南沱场。隶属涪陵第二区(驻地清溪镇);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镇境置玉皇观、大沱埔、三磊子(今三堆子)、治平院、马颈子等场;1931年,治平乡、玉皇乡合并为南沱镇,另置龙驹镇。1935年(民国24年)镇境内置有治平、南沱、龙驹3镇,隶属涪陵第一区(区署驻涪陵城天上宫);1940年,镇境置南沱、龙驹2镇,隶属涪陵第一区(驻清溪镇);1950年初,置南沱乡、龙驹乡,隶属涪陵第一区(驻复兴乡);1950年7月,南沱乡、龙驹乡隶属涪陵第六区(驻清溪镇);1953年,人民民主政权建设,镇境置南沱乡、龙驹乡、焦岩乡、治平乡、官洞(现为“关东”)乡、石坪乡,隶属涪陵第六区(驻清溪乡)。
1955年12月,镇境置南沱区(驻南沱乡,下同),辖清溪乡、平安乡(今土地坡,下同)、焦岩乡、龙驹乡、南沱乡等5乡;1956年6月,南沱区辖清溪乡、南沱乡、龙驹乡、平安乡、罗云乡、和兴乡、复兴乡、焦石乡等8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焦石公社、罗云公社、复兴公社、和兴公社等4个公社自南沱区划出(同时成立焦石区、辖4公社)。1963年9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南沱区更名为清溪区。
1982年7月,镇境置南沱乡(驻南沱场,辖金鸡、马庙、夏家、治平、关东、八斗、连丰、沙坪、倒水9村67个村民小组)、焦岩乡(驻秧鸡沟,辖永胜、睦和、焦岩、三关、石佛、云庆、花楼、胡家、坪西9村45个村民小组)、龙驹乡(驻马颈子,辖马颈、石栏、燕窝、长沙、秀山、大坝、石坪、瑞龙8村53个村民小组)。
1992年7月,撤销南沱乡、焦岩乡、龙驹乡合并为南沱镇(驻南沱街上),至今未变。镇境辖26个村、176个村民小组;2002年4月,增设南沱镇王家湾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镇境辖26个村、176个村民小组; 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
2002年12月,基层政权建设,调整村级建制。全镇26村1居委会调整为1社区12村。2004年底村民小组调整合并后,南沱镇辖1个社区、12个村、2个居民小组,76个村民小组。即:王家湾社区(王家湾\u003c南沱街上\u003e2-2);龙驹村(马颈、石栏、燕窝\u003c龙驹街上\u003e18-8)、秀山(秀山、长沙市、大坝\u003c 羊子岩\u003e20-10)、红碑村(石坪、瑞龙\u003c大坟堡\u003e15-7)、金鸡村(金鸡、马庙\u003c 大梨树\u003e17-8)、关东村(关东、八斗\u003c关东桥\u003e22-8)、连丰村(连丰、沙坪\u003c三堆子\u003e15-6)、南沱村(倒水、夏家\u003c黄堰\u003e17-7)、治平村(治平、云庆、花楼\u003c果园场\u003e17-7)、睦合村(胡家、睦合\u003c移民街\u003e8-4)、焦岩村(焦岩、永胜\u003c焦岩场\u003e12-4)、石佛村(石佛、三关\u003c石佛村校\u003e12-4)、坪西村(\u003c坪西坝\u003e3)。2007年,镇境置12村1社区,76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民小组,11096户,户籍人口355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7人,农业人口33083人)。
人口数据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沱镇常住人口数为16259人。
区位优势
南沱镇位于三峡库区经济走廊的轴心点上,涪陵区与丰都县之间,涪丰公路南线纵贯全境,陆路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08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8公里,码头4个,三峡蓄水后,将形成可泊万吨巨轮的天然良港,水路距重庆市142公里。拟建涪(涪陵)利(湖北利川)铁路设南沱站。南沱镇为三峡移民重镇,近几年的移民开发以及今后的移民后期扶持,给南沱带来无限的活力与机遇。
资源情况
南沱镇榨菜产量居涪陵全区前列,榨菜年种植3万亩,产量6万余吨;榨菜附属产品绿叶也极具开发潜力。南沱镇为涪陵区蚕桑大镇,现有桑树500万株,年产茧8000余担。龙眼、荔枝、五星枇杷、南方早熟梨、甜橙等特色水果8000余亩,现水果年产量3000余吨。年出栏生猪4万头;家禽50万只。位于南沱镇的三峡库区最大岛屿平西坝,可实施旅游开发。南沱镇劳动力资源丰富,老百姓求发展的要求迫切,干劲足,思想解放;干部能吃苦,肯钻研,团结奋进。
规划布局
着力打造“一基两园一街两村”(放心肉猪生产基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工业园区、‘长江鱼’饮食文化一条街、睦和农家休闲娱乐村、平西坝旅游度假村)。重抓生猪、榨菜、水果发展,促进食品加工工业,带动二、三产业,推动南沱镇“三化”进程。
重点产业
生猪产业
依托重庆海林良种猪养殖总场,实施生猪品种改良,发展瘦肉型商品猪。与重庆华牧集团签订了为期三年的10万头洋三元瘦肉型猪购销合同。
榨菜产业
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基地。
食品加工
水果、榨菜、猪肉等食品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食品加工工业园区。
观光农业
结合涪陵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观光农业。
交通通讯
航空。集镇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05公里。
铁路。集镇距涪陵站(龙桥街道)40公里。
公路。集镇距高雄—成都公路27公里。103省道涪丰公路(三级路,1993年8月始建,过镇境约20公里,1995年浇筑水泥砼路面)横贯全镇。至2005年底,全镇4级以上公路总里程85公里。镇境1966年始通公路(三堆子至红星渡槽)。2002年以后,南沱镇党委政府按照“一环三线”的规划框架和思路,先后拓宽硬化南土路(南沱彭家岩至土地坡乡,里程3.5公里);新建连睦路(连丰村至睦和村,里程7公里,于2007年水泥浇筑硬化),南治路(南沱集镇至治平村,里程2公里);拓宽改造红碑路(里程3.5公里)、龙罗路(龙驹至罗云,乡级公路,里程9公里,于2006年浇筑水泥砼路面)。全镇于80年代末实现村村通公路。镇内乘车出行,远可达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成都市;近至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至重庆约1.5小时,至涪陵城、丰都新城区均在40分钟车程内达)。
水运。集镇距涪陵江北集装箱码头25公里。镇境有长江码头4座,即南沱码头、龙驹码头、焦岩码头、连丰村三堆子码头。按照三峡工程移民专业设施复建规划,2001年先后动工复建,2003年11月竣工。南沱、龙驹镇、焦岩3座码头可停泊5000吨级船舶。三堆子码头可停泊3000吨级船舶。可谓水上交通发达。
邮政。镇境自20世纪50年代初置邮电代办所。2007年,境内有代办所2个,报刊订阅达400余种;世界各国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几日内可达。
通讯。镇境民国年间始有电话,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镇有电话机10余部。1996年6月,镇内开通程控电话,至2005年,全镇100%的村、组和60%的集镇、农村居民户通电话,拥有座机5193部,手机3180部;集镇宽带互联网络信号于2003年开通,2006年3月全面建成电信村域网,目前有局域网1个,ADSL网络用户30户,全镇互联网用户近200户。通讯的繁荣,使南沱人与信息时代同步发展。
主要街道
(一)南府路(南沱水厂至民宅高中处)。长1410米,均宽 22米。兼有路街功能,既是涪丰公路、又是“长江鱼饮食街”,镇政府机关座落此街。
(二)莅江路(南沱镇中心小学校门口至南沱长江码头)。长1150米,均宽16米,街道主要功能为水陆运输承接路(街)。
(三)富民路(南沱信用社至民宅冉劲涛处)。长350米,均宽20米,为移民单位主要安置街之一。
(四)农贸路(民宅李大成处至民宅何福权处)。长278米,均宽16米。主要功能为农资贸易市场。
(五)商贸路(民宅吴启礼住宅至南沱集镇垃圾站)。长20米,均宽16米。主要功能为百货、电器商品交易市场。
(六)兴南路(民宅杨治福处至民房殷澡萍处)。长330米,均宽16米。功能为米市、小杂货摊点交易市场。
(七)金鸡路(南沱集镇垃圾站处至民宅杨少怀处)。长610米,宽16米。
(八)工贸路(南沱卫生院住院部至华民榨菜厂)。长520米,宽16米,主要功能为工业发展小区。
(九)莅江支路(南沱国营菜厂至民宅杨再梅处)。长900米,宽10米。集镇街道全部为砼路面。2007年9月15日,对上述9条街道安装了18块标准地名标牌。集镇标志性建筑有镇政府办公大楼、镇礼堂、镇中学逸夫楼(香港特别行政区邵逸夫捐助)等。
参考资料
重庆市涪陵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涪陵区统计局.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