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版时间是1936年。
该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资本产品大量过剩等,并提出了缓解这些矛盾的对策,为当时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该书是现代西方经济崛起的原动力,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它在经济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转变,使宏观经济学在M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并为其术语贡献了很多,这一现象被称为“凯恩斯主义革命”。
内容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共6编,24章。第1编是引论部分,重点分析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假设,阐释了有效需求的原则。第2编是定义和概念,为全书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和正确的概念。第3编讲了消费的倾向,主要论述了引起总需求函数变化的内外因素,并引入了编辑消费倾向的概念。第4编是投资引诱,强调了资本编辑效率对未来的影响,论述了利率和古典学派的概率论。这篇内容还分析了资本的性质以及利息和货币的特性,提出了各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第5编讨论了货币工资和物价理论,分析了有效需求的改变与就业量和物价改变之间复杂的关系。第6编主要阐述了一般就业理论在商业循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应用。
创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经济长期失调,失业现象严重。约翰·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并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来调整经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M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在这时,凯恩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潜心研究经济理论,创作并发表了该书。在1935年元旦写给他的朋友乔治·伯纳德·肖的一封信中,约翰·凯恩斯表达了他对这本书的信心,他相信这本书将在未来十年内,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作品思想
在该书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约翰·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约翰·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作品影响
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该书的出版称为M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定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前期,通过其追随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约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该书出版开始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作品评价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中外名著博览 人文社科卷》:《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了“新政”经济学家们的圣经。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的经济学家,剑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创立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缔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经济学思想常被称为“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作有《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