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为讨论建立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人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今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影响。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建立背景
战后国际金融局势混乱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为了维持战争的持续发展,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开始发行没有黄金含量的纸币,顿时世界金融秩序陷入一片的混乱。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无政府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了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欧洲各协约国向美国借了总共约103.5亿美元(折合如今1843.34亿)。因欧洲各国无法偿还,国际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资产”实际上是无法收回的贷款,最终导致了1931年的银行危机,并逐渐发展成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和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因此,重建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来尽快恢复世界经济,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终结。在这之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尽。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随着英国的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最终迫使英美等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世界进入了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34-1944年)。1941年以后英美开始考虑如何建立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美国黄金储备增加
然而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及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建立经济霸主地位。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同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
怀特计划主张存款原则,建议成立“国际稳定基金”,金额不低于50亿美元。成员国在基金中的份额由黄金和本币构成,其大小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并决定该国在基金的投票权。约翰·凯恩斯计划主张透支原则,建议在战后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家银行——“国际清算联盟”。凯恩斯计划意在创造新的国际清偿手段,降低黄金的作用。
会议召开
1944年 7月1-22日,在美国的倡议下参加筹备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Bretton Woods )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称“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战后世界货币金融关系问题。会上,英国代表团团长凯恩斯和美国代表团团长怀特代表各自的国家分别提出两个计划,供各国代表讨论,由于战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结果在美国的宣传、操纵和影响之下,参加会议的各国基本上接受怀特计划。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两个附议,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总部都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形成。
基本信息
定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管理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体系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起来的,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
基金组织通过双边监督、多边监督和地区监督履行监督职能。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产生的外汇资金需求。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45年12月27日,28个国家政府的代表签署了这一协定,并宣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1946年开始运作,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
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旨在通过向中等收入国家和信用好的贫困国家提供贷款和分析咨询服务,促进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就业,减少贫困,应对全球和区域性问题。
主要内容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确定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并据此确定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为1盎司黄金=35美元。为了维护美国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黄金市场金价的冲击,各国货币当局应协同美国干预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使其稳定于美国黄金官价的水平。同意各国货币当局可以随时用美元按上述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美元便按这一美国黄金官价与黄金直接联系起来,被当作黄金的“代表”或者“等价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承认美元的黄金官价,而美元则需承担成员国央行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与美元建立比较固定的汇率关系。一般说来,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按照各国政府为其所规定的“含金量”与美元的含金量之比来确定的。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政府在进行即期外汇交易和黄金买卖时, 其汇率和金平价的波动幅度也不得超过法定汇率和金平价的上下各1%。此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调节国际收支
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调节:一当成员国发生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temporary disequilibriumin balance of pay-ments) 时,逆差国可以通过换购外汇的方式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来弥补逆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
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体系特点
第一,黄金运送点在战前汇率波动的极限下自动调整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汇率波动被人为调节,汇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下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进行调整。
第二,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每个国家的货币都可以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受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无法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是黄金、货币交换货币和SDR,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第二次大战前的货币储备包括英镑、美元和法国法郎,第二次战争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第四,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在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不在少数。
第五,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流动受到一定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允许居民交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还允许居民以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体系瓦解
瓦解前兆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恢复并迅速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黄金储备大量外流。最终,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元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着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动荡阶段。
为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196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一起出资共同组建了“"黄金总库",以平抑黄金价格的涉动。然而随着1965年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黄金大量外流。随着美国侵越战争扩大后,美国的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黄金储备已大大低于对外短期负债。各国察觉到了美元处于危险境地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挤兑行为使得美国银行难以支撑。1968年3月, 在伦敦、巴黎和苏黎世黄金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二次美元危机。
从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来,美元危机更加频繁爆发。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发生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巨额逆差,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加剧,达到了220亿美元的创纪录数字。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仅为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债务却高达520亿美元,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
瓦解标志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国家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史密森协议》, 美国迫于形势同意将美元正式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美元的正式贬值,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所规定的原则。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同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
体系瓦解
随后数次美元危机接通而至,致使美国政府难以维持美元的稳定性。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失去作用,近3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已经瓦解。直到1976年,随着《牙买加协议》的签订,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官价取消。 至此,黄金的货币属性在全球被废除,金全位制度完全消失,全世界第一次进入法币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瓦解原因
体系的内在矛盾
罗伯特·吉尔平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引用了“特里芬困境"的解释,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反解是由于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逆差和预算赤字会影响到美元信用。在1950年以前,国际货币的问题在于美元短缺,美国以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保其他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1950年后,美元外流,国外持有美元增加,但是得不到美国持有的黄金的兑换。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的信心动摇了,直接导致货币的不稳定。
国际干预与国内利益的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这种国内自主与国际制度之间的矛盾只是一种折中妥协的解决办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要维持固定汇率制,还必须抑制各个国家始终存在着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的是,许多国家利用国际制度谋私利,这种搭便车的行为无形中损害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效性。
高昂的成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满目疮,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在体系建立伊始,欧洲国家和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分担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成本。最初,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允许其他国家改变汇率,但是自身必须保持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这样的代价是美国不能让美元吸值改变与其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也就无法改善自己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平衡。随着美国贸易状况的恶化和长期的慢性赤字,美元的通货膨胀通过货币体系加快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摇摇欲坠。美国已经负担不招维持货币稳定的高昂代价。
主要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今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崩溃大多源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也改变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地位。
创新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各国根据其本国经济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货币政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贸易战频整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力图协调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将古盘金本位制的优点与浮动汇率的优点。这种完全新型的开放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而且对缓和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起了重要作用。该体系第一次使外汇、资本和贸易自由化取得国际经济制度的强大支撑,是该体系解体后国际制度调整修正的基础,时至今日部分制度仍在沿用。
促进世界经济重新开放
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经济日趋封闭化,这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国际化和国际贸易背道而驰。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无疑对世界经这的重新开放起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各国国内市场的开放,有助于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该体系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和相对稳定的货币体系,在重整国际秩序、稳定国际汇率、扩大世界贸易发挥重大作用,有助于产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体系产物仍在造福现代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至今仍在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保障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有效运行;世界银行负责中长期信贷以促进经济复苏。时至今日,该两大组织仍在国际规则制定、稳定汇率与金融秩序、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公正性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它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是美国霸权的体现。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公正的体系,只强调利益与可操作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短期贷款,使国际收支平衡,给予各成员国必要的帮助。这样就将各成员国重新放置于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实力较强,获得的利润就会更多,对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获得贷款少,利润也低。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所谓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存在导致该国际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2005年之后,有经济学家陆续用“新布雷顿体系”(Bretton Woods II)来描述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在该体系下,美国持有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而其他国家则通过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3位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共同提出,它指的是这样一个美元循环系统:一方面,美国大量印刷银行券,从以亚洲国家为首的地区购入大量消费品,致使中国、日本等国的美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国继续印刷美元填补赤字。另一方面,美国发行大量的债券,中国、日本等国大量购买此类美元资产,从而使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回美国。美元环流直接导致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拉大,亚洲国家的美元资产不断增加。当后者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假如这些国家一起抛售,可以致使美国崩溃。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美国促使美元贬值、亚洲货币升值,以减少亚洲各国保有的美元资产,而亚洲国家的中国人民银行都在大量抛出本币而购入美元以求汇率平衡。
总体说来,“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持者认为,当前的国际格局同40年前一样,由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组成。前者拥有发行世界储备货币的特权,并有严重赤字倾向,边缘国家在追赶核心国家的过程中,基于被低估的汇率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结果是这些边缘国家大量的储备由核心国家发行的低回报率的国际储备货币构成。
参考资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中国知网.2023-05-31
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知网.2023-05-31
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23-05-31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国知网.2023-05-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6-24
世界银行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6-24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中国的定位——评《变化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25
【金融故事】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何崩溃_河北新闻网.河北新闻网.2023-05-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地位.中国知网.2023-05-31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50年,还有哪些遗产|研究院.澎湃新闻.2023-05-31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Eagles Markets.2023-05-31
名词解释:金砖四国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新闻网.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