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翠岗红旗

翠岗红旗

《翠岗红旗》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题材剧情,于1951年3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由张骏祥执导,由于蓝、张伐主演。影片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红军家属向五儿在江西苏区宁都坚贞不屈,历经磨难,最终与丈夫江猛子团圆的故事。向五儿多次帮助游击队免遭敌人袭击,1949年江猛子率队剿匪后,向五儿一家人终得团聚。

剧情简介

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青年农民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他 的新婚妻子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英勇杀敌。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大地主、“铲共团”团长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妹妹林仔均遭杀害。柳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 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一日,封之固得到走狗的密 报,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迅 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妄图凭 借险峻山势,负隅顽抗。五儿母子等 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而师长正是当年的江 猛子。五儿得悉解放军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小鸿倾 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 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全歼敌军。郁郁葱葱的翠岗山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该片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反映解放军剿匪作战的影片。

该片参加第六届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时,评委会要选该片为最佳影片,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主要领导之一有“左”的思想,极力反对,结果改为摄影奖。周总理得知后在公开场合对上述做法进行了点名批评。(另有一说为评委对该片的导演和摄影创作均作肯定,二者不可兼得,中方考虑到《新儿女英雄传》导演史东山已获得导演特别荣誉奖,决定选择摄影奖,张骏祥因此与导演奖失之交臂 )。

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6个城市举行了“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活动,映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20部,检阅新中国电影事业结出的第一批硕果,其中就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翠岗红旗》。它主要描写的是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翠岗的红军战士江猛子的新婚妻子向五儿,其父亲、妹妹均遭敌团长萧镇魁迫害,自己也被迫改换名姓流落他乡。为抚养刚出生的儿子,向五儿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她多次帮助游击队免遭敌人袭击。影片临近结束已是1949年,身为解放军师长的江猛子率队剿匪重返家乡,萧镇魁企图以险死守,被抓上山的向五儿设法让儿子小鸿下山汇报情况,将敌军一举歼灭,一家人终得团聚。

诚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该片为具有强烈政治指向性的革命历史电影,注入了一些人性内容,是刚起步的新中国电影为赢得广大观众理解革命、同情革命,进而支持革命的一种叙事策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然而,影片上映不久,虽曾一度受到好评,许多从苏区长征北上的将校观看影片后触景生情,失声痛哭;不过,也招致了颇为尖锐的批评,主要批评意见认为影片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后,没有表现出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过多展示了敌人的残暴,没有写出“老苏区的人民的斗争”,没有表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者和红军家属的支持,尤其是诘难主人公向五儿缺乏“典型性”,是个“等待(胜利)的女性形象”,而不是“富有斗争性格的英雄”。后来有曾撰写过批评文章的作者坦言,当初头脑中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模式”,对任何人物都凭着一些“条条”和“框框”去套、去衡量,其结果必然是一把尺子量万人衣,是不可能合身的。这些并不恰当的教条主义式的评论在上海各大报刊发表之后,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他专门指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向五儿在白色恐怖如此严重情况下,依然坚强不屈,等待中国工农红军归来,这怎么不是英雄形象呢?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这一讲话精神传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电影文学组就该片专门召开了一次讨论会,邵荃麟周立波艾芜王朝闻、钟惦、陈荒煤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出席并发言,对影片作出了公允评价,指出描写党的领导应看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说每一部作品都要求有党的领导人物出现;典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向五儿在敌人残暴的压迫下始终没有低头,一直盼望着中国工农红军回来,不是消极等待胜利,是为革命做了工作的,可以成为老区人民的典型。

就在这次讨论会上,杜谈作为编剧曾在介绍创作经过时有所检讨,称自已写了“硬骨头和软骨头之间的人物”。于蓝听了很反感,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还在发言中以自己深入生活的感受予以反驳。直到多年以后了解到这部影片的全部遭遇,特别是知悉第六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本来要给《翠岗红旗》最佳影片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主要领导者之一有“左”的思想,极力反对才改为摄影奖,这时于蓝才恍然大悟作为党员作家的杜谈当年所以要做那样的检讨,是迫于强大压力而不计个人得失,由此更为敬重这位虽勤奋写作但后来再也没有发表过作品的老同志。

真正缩短了距离

像当时通行的做法一样,《翠岗红旗》的摄制工作,汇聚了来自解放区与原来生活在旧上海市的艺术家。主演于蓝与副导演马瑜就是鲁迅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而担任导演、摄影张骏祥冯四知,以及饰演江猛子、萧镇魁、封老四、封之固的张伐陈天国、夏天、白穆等,则从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正是这两支创作力量互相尊重、通力合作,使该片的创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由于编剧杜谈的大力推荐,刚刚在东影头次“触电”拍摄了影片《白衣战士》的于蓝,被确定为向五儿的扮演者。当一直在北方生长的她和马瑜一起动身前往陌生的南方拍片,不禁兴奋而又紧张。清晨抵达上海市下火车时,马瑜告诉她:“上海的黄包车可和北京市不一样,是双人座,咱们得同坐一辆车,你不要不好意思。”于蓝还笑着说了句:“当然得入乡随俗了!”可真的坐上了黄包车,于蓝仍然感到有点不自在;更令她莫名惊奇的是在黄包车上看上海的景色,最打眼的是家家户户和所有的店铺都在街边涮洗马桶!后来为了更多地了解上海,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长的钟敬之,曾专门带他们到百老汇大楼以及“乡下人”必须去看的大世界参观,还饶有风趣地讲起来自延安市的某位导演到上海拍片,自己去逛大世界被妓女拉走的笑话……

最令于蓝印象深刻的,还是因拍摄《翠岗红旗》与上海电影同行的合作。相比诸多在旧中国就享有盛誉的大明星来,她起先曾自觉自己真是个地道的“土包子”,然而在后来的实际接触中,感到他们还是很随和热情的。来上海市的当天晚上,导演张骏祥就热情地邀请于蓝、马瑜与他共进晚餐。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待人十分平等、谦和,不时说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调节气氛,不过尽管如此,相互之间还是比较客气生疏的。真正使于蓝感到和张骏祥缩短了距离,还是他们到江西省选看外景、深入生活途中曾遇到的一件小事。当时他们乘船沿江而上,在九江下了轮船后,因到下榻处还有相当路程,张骏祥提议坐黄包车,而于蓝则坚持步行。这一下让张骏祥愣住了,连忙悄悄拉住于蓝,低声问:“你们共产党是不是有纪律,不许坐黄包车?”他那纯真的表情,使于蓝明白如果真有纪律,他也要放弃乘坐黄包车了,马上摇头解释说没有这样的纪律,只是个人不习惯坐黄包车。张骏祥望了于蓝一阵,确定她所说的是真话,歉疚地说:“那我坐车先走了。”这一情景使于蓝感到,张骏祥确是真诚地愿意了解、尊重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更令于蓝没有想到的,在随后的深入老区体验生活进行拍摄准备时,这位从国外归来、又在国统区工作多年的著名导演,其工作程序与来自延安市的文艺工作者竟不谋而合极为相似。虽然富有拍片经验,但张骏祥对自己不熟悉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首先要求的也是调查访问。张骏祥到达江西省目的地后,就提出要了解这一地区苏维埃时期、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抗战时期不同的相关景物的情况,并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提纲。

创造融入爱与憎

对于作为演员的于蓝来说,更多的准备工作是访问和接触中国工农红军家属以及幸存的干部、党员,了解当时不能随红军北上留在苏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渡过各种苦难而生存下来的,因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正是反映他们是怎样历经艰苦和危险等待而又迎来解放的日子。她怀着急切的心情,在短短的一个月里,采访了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约三、四十人,每一个受访者从娓娓而谈到声泪俱下,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之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敌人极为残暴,杀了很多人,很多家庭都绝代了,整整长达十五个年头,无数家庭亲人离散音信全无,但他们始终没有忘掉共产党。1930年就参加了党的朱赞珍, 73岁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子统统被敌人抓走,他仍坚持不出来自首。后来母亲被活活打死,他跑到韶关市等地才得以幸存。59岁的锺姓老人,妻子被敌人打死了,他想中国国民党总有“没”的时候,我们会有翻身的时候,就把国民党联保主任的布告揭下来,藏在房子的顶板上,等着共产党回来以求血债血偿。正是党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的革命必胜的信念,使苏区人民经受住白色恐怖下最艰苦的磨难,这也是《翠岗红旗》影片的真实历史背景。

于蓝感到收获最为丰厚、同时也受到极大震撼的是,接触到了类似向五儿遭遇的对象。一个叫苦香的妇女,1929年起就做妇女工作,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时已担任宁都县兴国县的县委宣传部长,因病留了下来,打了两个月的游击,后被介绍去后方医院。当时有七十多人要隐蔽到群众家中,有三十多名伤员无论如何要跟她走,到大佛山去坚持斗争。敌人四面烧山,她弹尽粮绝被抓到,说自己是洗衣队的。一个叛徒认出了她:“你讲呀,你过去很会讲话呀!”她除了咬定自己叫苦香,别的什么也不说。敌师长与团长都要她答应做姨太太就放她出去,她坚决不肯,说:“要不放我回家,要不死刑。”敌人把她送到南昌市押了一个月,判了十二年徒刑。当时徒刑给钱还是可以买出来的,她母亲就卖牛、借钱用70块大洋买通看守所把她保了出来,在地主家做了两年保姆。后来中国国民党又逼她去后援委员会,她躲到山上,与那里挖钨砂矿的一个没有党派的管理员结了婚,历经了许多艰苦,最后借钱做小买卖为生。她说自己相信党一定会回来,被打时就想着如果有一口气,就可以看到党回来,就是死也是光荣的,党会知道的。解放时看到部队的首长,她悲喜交集连话都不会说了,对于自己没有党的关系很难受,三天没吃饭只是哭,一路哭到宁都找到党。

还有一个名叫王健德的,是曾任我军司令员、解放后任副省长职务的某位领导的前妻,健康、朴实而又大方。于蓝和她接触几次后,就应邀搬到她的家中同住。听她谈起自己的丈夫,感情还是那样深厚。她说:“司令员讲过,革命一定会成功,现在吃点苦,革命成功就好了。”她告诉于蓝,自己虽没有出面工作过,但对革命的心是实在的。在丈夫率部队北上后,她一人含辛茹苦地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给婆婆吃三餐米,儿子一餐米一餐红薯米,自己则只吃一餐红薯米一餐稀饭,还设法借债供儿子读书。后来遇上婆婆病重,日子实在难以过下去,她想上吊,可是亲戚告诉她:“不到五年,他们就会回来的。”她终于咬牙坚持了下来。

王健德有时带于蓝去看她种植的果园,她手拿竹竿、赤着脚板,一走进桔林就显露那潇洒轻松的体态,热情地为于蓝摘下早熟的红橘,边摘边谈。她总是说起司令员丈夫过去对自己的好处,怎样拉着她的手,怎样给她讲革命,一点也不嫌弃她的文化低。她说:“过年过节,他虽然不在家,我都给他摆上一双筷,一只碗,好比他在家一样。我天天盼他,月亮是越盼越圆,谁知我竟是越盼越暗了。”1935年司令员还写信回来,情意深长地写道:“我现在很好,不要着急。不久就去打日本,打了日本再见面,回来同享幸福。”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三年、五年、十五年……没有了消息。后来才知道,由于音讯不通家里情况不明,他又娶了新的妻子。解放后,丈夫回家乡看望他们,把儿子接到北京市读大学,让亲友善待王健德……追述这些不免令人伤感凄楚的往事,王健德仍表现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种东方妇女特有的忠贞不渝,令全神倾听的于蓝眼睛潮湿了。可是王健德没有眼泪,始终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回忆之中……

将近半个月的单独寻访,加之后来摄制组大队人马抵达后的集中体验生活,使于蓝对苏区人民曾经遭遇的生活无限敬仰与同情,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己似乎就是其中一员的强烈感觉,终于成功地塑造了向五儿这一颇为新鲜、复杂的革命妇女的艺术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摄影师冯四知与导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头都精心设计。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由于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后来此片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一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在当时颇为集中涌现的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中,《翠岗红旗》堪称别具一格。它的主人公不是像刘胡兰、赵一曼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向五儿这么一个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仍保持气节的中国工农红军家属,所着力表现的也不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血肉拼杀,而是刻画了向五儿在逆境中坚定等待毫无音讯的丈夫、将幼儿抚养为革命后代的生活侧面。这正是该片的成功与独到之处。这在当时此类题材影片极易失之表面与概念的状态下殊显难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在用光、构图等方面都比较讲究,下了很大的工夫。(《大众电影》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翠岗红旗 (1951).豆瓣电影.2024-01-13

翠岗红旗 (1951) 8 .0.1905电影网.2024-01-13

翠岗红旗 ( 1951 ).时光网.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