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石铭

张石铭

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南浔区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张石铭是南浔古镇“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中国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王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留下遗产“张石铭旧宅”,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 位于湖州市南浔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

人物生平

相关史籍

南浔张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传奇。这个家族摇着小船一路走来,从江南古镇南浔走进上海;又从上海走向法国、美国等西方世界,成为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一大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在近代工商、金融方面的所做的卓越开拓,几代人在中国文物收藏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功业多方面而非凡,非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江南古镇南浔,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北部,自古便是中国民间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00多年前,这里出了个张氏家族,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势力遍布政、商、文化各界,权倾一时。如今,张氏家族也是堪称人丁兴旺,六代人中,记录在家族谱系表上的后代达310多人。可惜,由于张家后人多数散居海外且行事低调,张氏一门的故事流传并不广泛。南浔张家常常为人所称道的是被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的张家第三代、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以及同辈的、名噪一时的藏书家张石铭。

南浔张家富甲天下

对于南浔张家的源头,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祖先是安徽宁休人,明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举家从安徽迁居到浙江省,另有一支到了江西省。清康熙,在浙江的一支落户到了南浔区。当然,张家后人有着不同说法。张石铭的孙子、现年87岁的张南琛认为,张家是从福州市迁入江浙的。

但不论来自哪里,张家的富庶在清朝末年是出了名的。清光绪年间,人们把发了财的富户依家财多少,分别叫作“大象”、“牛”和“小黄狗”。家财达几十万两白银,在别处可谓富甲一方,但在南浔古镇不过是只“小黄狗”。小小南浔镇,当时竟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条小黄狗”,张家就是“四象”之一,资产高达千万两白银。10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1889年(清光绪15年),大清帝国全年的税收也只有8000万两白银。

张家人世代做生意,但真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是张静江和张石铭的爷爷张颂贤。张颂贤生于1817年。他的曾祖父张振先、祖父张秀升只是以弹棉花为生的小手工业者,父亲张维岳也只是开个小糕团店、小酱盐店。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给张颂贤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26岁的张颂贤抓住机遇,做起了丝绸生意,他在上海市设立丝行,全力经营南浔镇特产——辑里丝,创建了一条从南浔到上海的生意线。生丝从南浔一船一船地运出去,银子从同样的航道运回来。

张颂贤30多岁时,张家开始经营盐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浙江省盐官望风而逃,一时间私盐泛滥,各大盐商急于将手中的“盐票”(经营盐数量的凭证)出手。当时,路人皆视“盐票”为废纸,以为清代气数已尽。张颂贤却“独具慧眼”,乘机吃进了10万盐票,并拥有了“张恒源盐号”。几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盐票又吃香了,张家的财富一夜间暴涨10倍。鼎盛时期,半个江南都吃张家的盐。

张颂贤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宝庆长年患病,先父亲而亡,未能继承掌管家业,仅留下一个儿子张石铭。次子张宝善,也就是张静江的父亲,协助父亲打理家族产业。1892年,张颂贤去世,张家也分了家。张石铭一支被称为“南号”,张宝善一支为“东号”。

二公子的革命情缘

张家“东号”这支,代表人物是张静江。张静江生于1877年,是张宝善的次子,同乡人大多叫他“二先生”。祖父张颂贤在世时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但也看他命中缺水,便给他取名“增澄”,字“静江”。

张静江生性豪侠。他18岁那年,有一次乘船去上海,中途船触到石墩下沉,不少人落到水里。张静江因为是张家二少爷,先被船主救了上来。张静江获救后,朝岸上的人大喊:“谁能救出一个人,我赏他100两银子!”很多人都知道这位二少爷向来说话算数,于是争相下水救人,数十人因此获救。救人者果然立即得到了100两银子。而对于救了自己的船主,张静江更是每年派人送去200元谢礼,直到他后来去了法国

21岁时,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用白银10万两给他捐了个二品候补道。1902年,张静江以随员身份,跟着清朝驻法公使去了法国。一年后,他依靠父亲资助的30万银元,开办了通运公司,最初只是运销生丝和茶叶,后来发展到古董、字画、玉器、青铜器,生意大旺。一次,他在山西省用10块银元收了一只宋代瓷钵,到法国就卖了1万美金。

张静江与“革命”发生联系,源自一次巧遇。1906年春天,孙中山乘船绕道前往日本,在这艘海轮上遇到了张静江。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胡汉民回忆说:“彼时,他(张静江)要求和国父谈话,国父有戒心,回避他。不意静江先生在甲板上拦住国父,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最后静江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约定,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他,并约定暗号,如拍“A”字即是1万元;如拍“B”字即两万元;“C”字则3万元,以此类推即是。孙中山先生将他的地址记在了小本子上,当时并未很在意。”

1907年,孙中山计划发动反清的镇南关起义,没有经费。忽然想起了张静江,就对胡汉民说:“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个怪人,约定三个字,第一字即1万元,第二字为两万元,我怕此人是清廷的侦探。”胡汉民听了则说:“反正横竖不亏本,拍个电报试试又有何妨?”于是按张留下的地址拍了个“A”字的电报,不多时,果真1万元汇到了。过了一些时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钱均如数收到。不仅如此,此后只要孙中山有电报来,张静江从不回绝。根据不完全统计,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前后对革命的捐款达到了110万两白银,难怪孙中山会称其为“革命圣人”。

但事实上,张静江并非永远是富翁。1908年,他在法国通运公司的同事因为对他漫无节制的革命捐款不满,与他分道扬。张静江的二女婿周君梅曾讲过一个故事: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时,急需钱来购买军火。张家人中独自继承了一半财产的张石铭最有钱,但他已经捐了多次,不想捐了。一天,张静江又来索要,张石铭当场拒绝,两个人大吵起来。最后,张静江不耐烦了,拔出装了子弹的手枪,命令张石铭立即答应。张石铭只好同意。

与蒋介石的恩怨

张静江蒋介石相识于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张静江最初住在上海南京路的大庆里。这一时期,蒋介石也常来向他私人借钱,每次二三百元不等。每逢年终,蒋介石总要张静江的账房抄一张账单给他,煞有介事地像要准备还钱的样子,可从来没还过。

1922年夏天,张静江推荐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多天,从而使他取得里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大大提高了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内的声望。黄埔军校成立后,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后,开始在国民党内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介石与第三位夫人陈洁如的婚事也与张静江大有关系。张静江的续弦朱逸民与陈洁如是要好的同学。朱逸民嫁到张家后,陈洁如经常到张家玩。1919年暑假的一天,陈洁如正在张家聊天,孙中山带着蒋介石来看张静江。不料,32岁的蒋介石对14岁的陈洁如一见钟情,几次三番找上门要与之交朋友。陈洁如母亲坚决不同意,蒋介石只得通过张静江,请其夫人朱逸民为之说媒。最后,还是张静江亲自登门,百般劝说才将婚事说成了。

谁想到,6年后,蒋介石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宋美龄。而且,这次婚姻与上次不同,“蒋宋联姻”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此时的陈洁如已经变成了蒋介石爱情和事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谁来帮他搬开呢?还是张静江。张静江造访陈宅,说服陈家母女,还派出他的两个女儿陪同陈洁如一同去美国。后来,陈洁如再也不曾被蒋介石提起过,倒是张家人一直与陈洁如保持着联系。

张静江在北伐前后与蒋介石一直情同兄弟,但在中国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在国民建设的问题上与蒋介石反目。张静江一心按孙中山遗嘱大搞经济建设,而蒋介石则忙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搭上了孔祥熙宋子文家族和江浙财阀,羽翼丰满,张静江已经没什么用了。很快,张静江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被蒋介石架空,手无实权。

抗战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武汉市,后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瑞士美国,寓居纽约。离开香港之前,弟弟张澹如问他:“二哥此去有无电报给蒋介石?”张静江本半躺在沙发上,听到这里忽然从沙发上坐直了,愤怒地说:“为什么要通知他?我又不吃他的饭!他管不着!”张静江曾说:“我一生被人利用,今后将不再给人利用了。像蒋介石这种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他只知为己,不知为人,并且毫无信义!”

张家后代多才子

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他共有12个孩子,10个是女儿,被称为“十朵金花”。其中,前妻姚蕙生了5个女儿,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菁英。张芸英精于钢琴,曾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翻译和编辑,并把她的儿子和孙子都培养成了钢琴艺术家;张荔英是位画家,嫁给了孙中山的外事顾问、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张菁英是位服装设计师,抗战胜利后,嫁给了我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新加坡华侨林可胜。她们均生在法国,个个都是“中西结合”的大家闺秀。

而续弦朱逸民的五朵金花分别是乃琪、乃恒、乃理、乃琛和乃珣,两个儿子名为张乃昌和张乃荣。后来全部生活在美国。

与积极入世的张静江相比,“南号”张石铭一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以雄厚的资财和珍贵的藏书闻名于世。他的珍贵藏书,仅目录《适园藏书志》就达16卷,其中宋版书45部,元刊本57部,还有数百部名人抄稿本。这些珍贵古籍,任何一部都足以在拍卖市场上掀起波澜。1928年初,张石铭去世。

张石铭这支出了三代收藏家。长子张芹伯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七子张叔驯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古钱大王,收藏了中国最珍贵的古钱币和古玉,在钱币收藏界无人不知。

第三代收藏家要数张葱玉,他是张石铭的四子张乃骅的儿子。张乃骅年轻时,是上海滩十里洋场上著名的“四公子”,挥金如土,不仅喜欢收藏还精于鉴赏。张葱玉继承了父亲的艺术细胞和家藏书画,从小就在深宅大院里研究字画,二十几岁就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学术鉴定顾问,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第一流的书画鉴定大师。

张姓家族谱系庞杂、人口众多,很多故事都遗失在了岁月的长河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说:“与很多传统大宅门不同的是,南浔张家没有在一个地方盘桓,他们或读书,或考察,或游历,或经商,或避难,先后有大批人出国,大大加速了这个家族的‘国际化’进程。”

发展历程

分家后,张宝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张石铭与母亲桂太夫人在张家的产业启泰酱盐店河对岸的南西街买下诗人董说旧宅和顾氏旧宅,兴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这所大宅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而著称。张氏旧宅的西面原来还有占地30亩的适园,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适园已经毁于抗日战争。

张氏旧宅建成后,张石铭在此只住了几年,从辛亥革命时起,张石铭就带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南无锡路162号,只有母亲桂太夫人在南浔古镇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后这里基本空关。2001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8月,张石铭在上海曾遭匪徒绑票达十余天,后家人按绑匪要求送去巨款才得获救,但肩上留下枪伤。但此后张石铭精神一直郁闷,罹患心脏病与中风,1927年底去世,享年56岁。

家族成员

张石铭是南浔区“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1887年,张石铭的父亲张宝庆去世,1892年,祖父张颂贤去世,1903年,张钧衡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石铭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参考资料

两山记·听局长讲湖州故事⑥丨周光宇带你漫步南浔古镇.今日头条.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