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尾鸫

红尾鸫

红尾(拉丁学名:鸫属 naumanni,英文名: Naumann's Thrush),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繁殖于西伯利亚中部至贝加尔湖等地区,越冬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部分在长江以北越冬。

红尾鸫体长 20~24cm,体重 48~88g。中型鸟类。上体灰褐色,眉纹淡褐色,有的个体腰和尾上覆羽有栗色斑,翼黑色,外缘淡棕色,尾基部和外侧棕红色,颏、喉、胸和胁棕栗色且具白色羽缘,后侧缀有黑斑。主食毛虫、象、蝗虫、绿绿虫步行虫等昆虫及幼虫,食量甚大,也吃山荆子婴奥五味子和山楂等植物种实。繁殖期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树林、白杨林和杉树林等地,繁殖期在5—8月,营巢于树干水平枝或树桩乃至地面上,以细枝、枯草和苔藓植物等材料筑杯状巢,内壁糊以泥土。窝卵数通常5~6枚,卵淡蓝绿色有褐斑,雏鸟晚成。非繁殖期栖息于杨桦林、松林和其他杂木林,也见于林缘、农田和果园等生境。

物种简介

通常在越冬的鸟群中有的个体颜色更显黑褐,有的个体颜色略呈棕褐,是红尾鸫中的两个亚种,其中发黑褐色的又叫乌斑鸫。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

分布范围

红尾鸫为迁徙性鸟类,见于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朝鲜丹麦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蒙古、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荷兰、挪威、阿曼、波兰、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英国。

形态特征

体长23-25厘米,体重63-81克的红褐色鸫;其脸、胸、腰红棕色,两胁和臀部具红棕色点斑,眼上可见白色或红棕色眉纹。起飞时,尾羽展开呈红棕色。

红尾鸫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红棕色斑纹围成一圈;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起飞时,尾羽展开时棕红色。

物种对比

近种区别

红尾鸫和斑鸫的区别:

(1)红尾鸫背部和头部灰褐色,带有锈色;腹白。雄鸟脸、胸、腰红棕色,两胁和臀部具红棕色点斑,喉部常具有黑色点斑。雌鸟似雄鸟,但体色更浅,胸部褐色不如雄鸟密集,纹更清晰。

(2)斑鸫上体深褐色,具黑色点斑,两翼和腰棕色,喉白,白色眉纹明显。雄鸟脸下方白色,而雌鸟脸下方具黑色与白色(此特征不足以区分雌雄)。下体白具黑色点斑,在胸部和两胁形成黑带,翼下红棕色。

生活习性

红尾鸫通常在森林、灌丛、草原环境活动,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也进食部分浆果

红尾鸫繁殖期在5-6月,繁殖于俄罗斯。对其繁殖研究较少,仅推测与斑鸫类似。

生长繁殖

它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繁殖,春秋季节迁徙时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并在吉林省以南至长江流域的广大华北地区越冬。通常在越冬的鸟群中有的个体颜色更显黑褐,有的个体颜色略呈棕褐,是红尾鸫中的两个亚种,其中发黑褐色的又叫乌斑鸫。

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幼虫等农林害虫。

红尾鸫的巢置于不太高的树杈上,主要以嫩枝编成碗状巢,混有草茎及苔藓植物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来加固。每窝产4-5枚卵,卵淡蓝色、杂以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

参考资料

红尾鸫. 中国生物志库.2024-03-21

红尾鸫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024-03-21

红尾鸫冰雪凇间觅食.人民网.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