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针虫

金针虫

金针虫(Elateridae),是鞘翅目叩头虫科美国白灯蛾的总称,别名姜虫、铁丝虫、金齿耙等。由于幼虫体多为金黄色,体形似针,故名金针虫。成虫因有弹跳习性,所以又称叩头虫。

金针虫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一般不活动,常躲藏在麦田或田边禾本科杂草中和土坷垃下,夜晚出来活动,进行取食为害和交配产卵。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能力较强,卵产于土中3-7cm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花生及其他寄主作物。

金针虫食性较杂,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不仅可为害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番薯等多种农作物,而且也为害菠菜、甜菜等多种蔬菜和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黎等多种杂草。成虫在地上部分活动的时间较短,可取食农作物和果树等的叶片,对作物和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美国白灯蛾即金针虫,长期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咬食作物种子,为害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作物出苗后,则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现象。一般水分越大的金针虫,在地下的位置越靠 上,并且温度高于7℃,金针虫开始上移,如果温度低于 7℃,金线虫的位置会下沉,在7℃~20℃金针虫最活跃, 一般三年金针虫完成一代。

物种简介

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多数种类为害农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是地下害虫的重要类群之一。在我国,成虫分类研究相对较多,刘淦芝在《中国叩甲科种类名录及属的概要》中记述了166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述了174种。张祺等以我国叩甲的为害种类为主要对象,从分类区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叩甲科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江世宏等记述了12亚科64属168种。

形态特征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美国白灯蛾的总称,成虫俗称叩头虫。金针虫主要褐纹金针虫幼虫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等。

沟金针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mm,体扁平,黄金色,背部有一条纵沟,尾端分成两叉,各叉内侧有一小齿:沟金针虫成虫体长14~18mm,深褐色或棕红色,全身密被金黄色细毛,前脚背板向背后呈半球状隆起。

细胸金针虫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3mm左右,圆筒形,尾端尖,淡黄色,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一个圆形斑纹,并有四条纵褐色纵纹;成虫体长8~9mm,体细长,暗褐色,全身密被灰黄色短毛,并有光泽,前胸背板略带圆形。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当叩头虫仰卧,若突然敲击爪,叩头虫即会弹起,向后跳跃。美国白灯蛾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m。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体黑或黑褐色,头部生有1对触角,胸部着生3对细长的足,前胸腹板具1个突起,可纳入中胸腹板的沟穴中。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幼虫体细长,25~3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身体生有同色细毛,3对胸足大小相同。

生活习性

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美国白灯蛾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⒈沟金针虫约需3年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禾本科杂草中和土块下,夜晚活动,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较强,卵产于土中3~7厘米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作物。

在地下主要为害玉蜀黍属幼苗根状茎部。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三种,其幼虫统称金针虫,其中以沟金针虫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沟金针虫在8~9月间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为成虫,即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出土活动。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其上升表土为害的时间,与春玉米的播种至幼苗期相吻合。

分布范围

沟金针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其中又以旱作区域中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带发生较重,是我国中部和北部旱作地区的重要地下害虫。细胸金针虫淮河以北地区常年发生,以水浇地、潮湿低洼地和粘土地带发生较重。另两种金针虫在北方发生也较为普遍,褐纹金针虫分布于华北,宽背金针虫分布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

生长繁殖

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美国白灯蛾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20cm土中化蛹,蛹期16~20天,9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一般当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产卵,卵5月初左右开始孵化。由于生活历期长,环境多变,金针虫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细胸金针虫一般6月下旬开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

金针虫随着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在春、秋两季表土温度适合金针虫活动,上升到表土层危害,形成两个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则向下移动越夏越冬。如果土温合适,危害时间延长。当表土层温度达到6℃左右时,金针虫开始向表土层移动,土温7一20℃是金针虫适合的温度范围,此时金针虫最为活跃,土温是影响金针虫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适宜,土壤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轻,同时对成虫出土和交配产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老熟美国白灯蛾化蛹和羽化。

主要危害

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

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粟、花生、番薯、马铃薯、豆类、棉、麻类、甜菜和蔬菜等多种作物,在土中为害新播种子,咬断幼苗,并能钻到根和茎内取食。也可为害林木幼苗。在南方还为害甘蔗幼苗的嫩芽和根部。生活史较长,需3~6年完成1代,以美国白灯蛾期最长。幼虫老熟后在土内化蛹,羽化成虫有些种类即在原处越冬。次春3、4月成虫出土活动,交尾后产卵于土中。幼虫孵化后一直在土内活动取食。以春季为害最烈,秋季较轻。防治方法见地下害虫。

防治方法

(1)与水稻轮作;或者在金针虫活动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

(2)定植前土壤处理,可用48%毒死蜱乳油200毫升/亩,拌细土10千克撒在种植沟内,也可将农药与农家肥拌匀施入。

(3)生长期发生沟金针虫,可在苗间挖小穴,将颗粒剂或毒土点入穴中立即复盖,土壤干时也可将48%毒死蜱乳油2000倍,开沟或挖穴点浇。

(4)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比例为药剂、水与种子=1:200:10000。

(5)施用毒土。用48%毒死蜱乳油每亩200~250克,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3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成毒土,或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3公斤处理土壤。

(6)种植前要深耕多耙,收获后及时深翻;夏季翻耕暴晒。

(7)农业防治方法: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轮作,消灭禾本科杂草,适时早浇,及时中耕除草,创造不利于金针虫活动的环境,减轻作物受害程度。

综合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的前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五点式和对角线抽样法,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金针虫密度调查。以1k平方米为例,在1km²范围内取均匀分布的样点75个,每个样点的面积为1m²,当金针虫密度达到1.5头/m²以上时,本样地为高危地区,需要开展金针虫防治工作。关于金针虫的综合防治,国内主要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4个方面进行研究。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主要方法为合理施肥、精耕细作、翻土、合理间作或套种、轮作倒茬。耕作方式应适宜,不能使用未处理的生粪肥,适时灌溉对地下害虫的活动规律可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土壤含水量对主要地下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生物防治

1)植物性农药。利用一些植物的杀虫脒活性物质防治地下害虫。如油桐叶宽背金针虫美国白灯蛾、麻叶和牧刑叶的水浸液,以乌药芜花马醉木苦皮藤臭椿和差皂苷等的茎、根磨成粉后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较好。

2)昆虫病原菌。昆虫病原微生物具有寄主广泛、毒性高、致死速度快、使用安全等特点,对一些化学药剂难以防治的钻蛀、隐蔽性害虫及土壤害虫具有特殊的防效,应用前景极为广泛。寄生金针虫的真菌种类主要有巴氏蚕白僵菌绿僵菌

3)捕食性天敌。由于金针虫在地下活动,因此捕食性天敌在控制金针虫为害上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尚未有

利用捕食性天敌成功控制金针虫的案例报道。

4)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诱杀。金针虫成虫已经出土,可利用性信息素诱集,是金针虫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治的重要手段。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对作物的伤害较小,并且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但效果可能稍差些。最常用的方法为人工捕杀、翻土晾晒、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金针虫对新枯萎的禾本科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可采用堆草诱杀。另外,羊粪对金针虫具有趋避作用。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害虫最为有效和快捷的方法之一,当前国内外控制金针虫的主要途径仍依赖化学防治。但金针虫在土壤中活动深度变化较大。药剂施入土中很难发挥理想的杀虫脒作用,并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食品安全,因而药剂的筛选及施药方法是化学防治的关键。化学农药常用于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根部灌药、撒施毒土、地面施药、植株喷粉、毒土(饵)、涂抹茎干等来防治地下害虫。一些药剂实验中,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最为常用,效果也较明显,还有二嗪农敌百虫速灭杀丁林丹艾氏剂地虫磷、喃啉、氯吡硫磷、硫双威、毒死蜱、氟氯菊酯等。通过防治实验和对金针虫为害的系统观察,明确金针虫的发生时期,选择合适的关键时期进行防治,效果最好。

参考资料

..2024-03-28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