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指人腺病毒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眼结膜等途径感染人体,主要引起急性发热性咽喉炎、咽结膜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眼部感染和小儿胃肠炎等。少数型别的腺病毒科能在啮齿动物中引起细胞转化,是研究肿瘤的模式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Ad V)是1953年Rowe等人在从人的腺样组织培养中发现的一种未知的病毒,1956年被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命名为腺病毒。腺病毒为双股 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由252个亚单位(子粒)构成20面体对称壳体及核心,直径70 ~100nm,无包膜。

腺病毒导致发热性呼吸系统感染、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及胃肠炎等。重症及播散性腺病毒感染科发生在免疫缺陷病患者。腺病毒科的传播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侵入人体。在密集人群中可发生流行,如部队、医院、寄宿学校、孤儿院及公共游泳池等。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促进腺病毒传播。潜伏期为2~14日,取决于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途径。腺病毒感染可全年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腺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淋巴组织、肾实质或其他组织,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可被激活,各血清型可导致不同疾病。

另外,由于多种细胞都可作为腺病毒的容纳细胞,所以在基因治疗中常选腺病毒作外源基因的载体,以及作为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进行研究。

分型

腺病毒科能致多种形式的疾病,包括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暴发性眼结膜炎、病毒性胃肠炎、移植免疫缺陷疾病、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及脑炎等​。

病因

危险因素

超过80%的腺病毒感染发生于小于4岁的儿童,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感染,腺病毒可导致区域性流行或暴发流行,国内外曾有多起腺病毒疫情暴发的报道。临床表现通常为非特异性,诊治难度大,大多数腺病毒感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播散性感染或肺炎可致死。

病原体

腺病毒可见于各种动物,迄今已发现100余种腺病毒可感染人、哺乳动物及鸟纲腺病毒科为双股 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由252个亚单位(子粒)构成20面体对称壳体及核心,直径70 ~100nm,无包膜。衣壳含有240个六联体( hexon ) 、12个五联体( penton)及12根纤毛( 纤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蛋白,如VI、VI、X 、Ⅲa及Ⅳa2等。六联体是形成病毒衣壳20个三角形面的主要蛋白,12个顶端是5个五联体亚单位及3个纤毛蛋白构成的复合物,12根纤毛以五联体蛋白为基底由衣壳表面伸出,纤毛顶端形成头节区( knob)。五联体及纤毛的头节区可与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腺病毒科的基因组以线性的双链 脱氧核糖核酸形式存在,由蛋白VI和一种称为mu的小蛋白紧密地环绕在其周围,起到类组蛋白样的作用。另一种蛋白V将这种DNA-蛋白复合物连接起来,并通过蛋白VI与病毒衣壳连接在一起。在两条链的5'端各以共价键结合着一个被称为DNA末端蛋白(pTP)复合物( DNA-TPC)的特化的结构,与腺病毒复制密切相关。腺病毒科( Adnenotiridae)由两个属组成,即哺乳动物(包括人)及鸟纲腺病毒属,此两属间无任何免疫交叉反应。根据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及生物学特性,人腺病毒科共有52个血清型及A~C7个亚组。

发病机制

腺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从腺病毒纤毛的头节区黏附到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开始。由于人腺病毒主要与柯萨奇B病毒共用一种受体,因此这种受体被称为柯萨奇/腺病毒受体即CAR ( cox-sackie/ adenovirus receptor)。接下来病毒纤毛基底部五邻体表面的三肽 RGD与细胞表面的αvβ3和αβv5整合素结合,通过内吞作用将腺病毒内化到细胞中并进入溶酶体。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腺病毒科衣壳的构象将发生变化,被从溶酶体中释放出来,躲过溶酶体的消化作用。最后,腺病毒颗粒转位到细胞核,通过核孔将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释放到细胞核内。

流行病学

腺病毒导致发热性呼吸系统感染、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及胃肠炎等。重症及播散性腺病毒感染科发生在免疫缺陷病患者。腺病毒的传播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侵入人体。在密集人群中可发生流行,如部队、医院、寄宿学校、孤儿院及公共游泳池等。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促进腺病毒传播。潜伏期为2~14日,取决于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途径。腺病毒感染可全年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腺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淋巴组织、肾实质或其他组织,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可被激活,各血清型可导致不同疾病。

病理生理学

腺病毒科侵犯宿主后至少可引起以下病理生理过程:

①激活宿主细胞

②抑制细胞凋亡;

③抑制晚期细胞mRNA的表达;

④拮抗INF-α 、 INF-B 、TNF-α 及 CTL,从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作用;

⑤致癌作用,腺病毒对啮齿动物有致癌能力,或能转化体外培养的啮齿类动物细胞。

使细胞转化只需要腺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这些基因位于基因组的左端,约占整个基因组的7%~10%。尽管腺病毒分布很广,但对人体未见致癌性。

传播机制

传染源

腺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腺病毒科可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易感者为婴幼儿、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多种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手、污染的毛巾和眼科器械等也可传播腺病毒,消毒不彻底的游泳池水还能引起腺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腺病毒首先侵入黏膜组织的上皮细胞,在细胞中增殖并造成组织损伤,但很少播散到淋巴结以外的组织。

临床表现

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感染在儿童及成人呼吸道感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10%及1%~7%。一般人群中多半无临床症状,部分表现为发热、咳嗽、扁桃体炎及咽喉痛,可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对于健康人群,症状一般在2周内消失。台湾地区一项对于急性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儿童的研究表明,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25% )、呕吐(22%)及腹痛(19%)。在幼儿中(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儿),肺炎的发生率高达20%,在免疫力正常的成人中少见。但既往有健康儿童及成年人因腺病毒肺炎死亡的病例报道,脑膜炎少见。在免疫缺陷病患者,播散性或重症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10%~ 30%。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超过50%。儿童患者感染腺病毒科后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及透明肺。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肺部有鼾音、不同程度啰音,腺病毒肺炎的体征及X线表现比支原体肺炎更明显。

角膜结膜炎

腺病毒角膜结膜炎是眼病主要原因,并可导致失明。腺病毒感染后所致眼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咽结膜热及非特异性结膜炎。腺病毒5、8、19、37多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相关,病初为滤泡性结膜炎,持续1~4周,双眼均可受累,以后累及角膜,影响视力。伴有耳后淋巴结肿大。咽-结膜热多由腺病毒科3、7型所致,可致小流行。游泳池污染与传播该病有关,夏令营亦可发生小流行。4型可致医院内流行性结膜炎,临床上有发热、鼻咽炎、结膜炎,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持续3 ~5日。结膜炎可单侧或双侧,不并发细菌感染或永久性眼部损害。

急性发热性咽炎

多见于幼儿,患儿咳嗽、鼻塞、咽炎、颈淋巴结肿大。腺病毒1、2、3、5、6、7型是导致常见散发性感染的病因,症状轻,若并发中耳炎肺炎时则例外。

消化道感染​

即使初始感染部位在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亦可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然而,部分血清型,尤其是腺病毒40、41 型感染与胃肠炎显著相关。主要表现为胃肠炎腹泻,少见的症状包括出血性肠炎、肝炎、胆囊炎及胰腺炎。消化道症状多见于婴儿,临床表现与一般小儿腹泻病相似,症状较重,见于暴发型胃肠炎患者。最近发现系由腺病毒科40、41型感染所致。

泌尿道感染​

腺病毒可导致泌尿道感染,尤其易于发生于造血干细胞及尸体器官移植后患者。典型表现包括排尿困难血尿、出血性膀胱炎及移植青障碍。腺病毒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多数可自行恢复,也可发生肾小管间质坏死性肾炎,透析依赖的肾衰竭及阻塞性尿路病变。腺病毒3、7、11、21、34及35型与出血性膀胱炎相关。诊断通常依赖尿液培养、PCR或血清学试验。肾活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样坏死及细胞内包涵体等病毒感染特征。

播散性感染​

播散性腺病毒感染在免疫力正常愚者中少见,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中发生率为10%~3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液PCR检查或从多部位培养出腺病毒科可确诊。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出现播散性腺病毒感染,病死率为12%-70%。

少见表现​

豚病毒感染后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肌炎脑炎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肠套叠及婴儿猝死。脑炎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相类似,可同时有呼吸道并发症状。腺病毒7型常见,1、6、12型亦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原因大约31%为腺病毒感染,以腺病毒1、2、3、5型为主。临床上许多儿童患者在肠套叠发病之前或同时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免疫缺陷宿主的腺病毒感染​

在免疫低下患者,腺病毒科可导致多种继发性感染。在器官移植及艾滋病(AIDS)患者中,腺病毒感染已成为棘手的问题。接受骨髓移植的受体中,腺病毒感染在儿童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感染腺病毒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同种异体移植、HLA错配、重度T细胞耗竭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可为原发或既往潜伏感染被激活。腺病毒31、11型及1、2、5型感染最为多见,表现为肺、肝及消化道疾病。此外,第11、34及35型腺病毒感染则与膀胱炎、肾炎相关。感染多发生在骨髓移植术后100日内,临床可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感染,亦可表现为播散性致死性感染。

并发症

CRP作为炎症早期指标,主要是受感染、外伤、肿瘤和物理化学等因素影响,常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腺病毒感染后可刺激机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和激活,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的反应较其他病原体更重,因此腺病毒感染者CRP水平高于非腺病毒感染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且重症腺病毒感染体内发生的炎症反应更为强烈,诱发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及免疫紊乱,导致重症腺病毒患儿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患儿。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以心、肝、肺、肾和骨骼肌为主,当组织细胞因炎症等因素受损,LDH会从受损细胞中溢出。重症腺病毒感染可伴随严重肺内和肺外损伤,细胞组织受损严重,致使血液LDH水平明显升高。

腺病毒感染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喘证、抽搐、呕吐和腹泻。可引起胃肠道感染而出现腹泻症状,也是新生儿腹泻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腺病毒科广州市地区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同时提示肠道感染腺病毒也易出现发热症状。徐露等的研究表明重症组患儿较非重症组更易发生高热且热程更长。

重症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症状,有并发喘息病史的患儿易发生重度病毒肺炎,因特异性体质会引起气道炎症,也会破坏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增加下呼吸道严重感染的风险。还有发现表明重症腺病毒肺炎并发喘息病史患儿较非重症多,且指出起病3天内喘息是发生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早期有喘息症状的患儿,应高度关注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发生。

检查

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1)血常规:免疫细胞可正常、升高或下降。

(2)C反应蛋白(CRP):可正常或升高,HAdV-3 型感染儿 童的血清 CRP 水平较其他型更高。

(3)降钙素原(PCT):重症患儿PCT可>0.5ng/ml。

(4)其他:HAdV-7 型易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受损。合并心肌损伤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危重患儿更明显。

一般轻型腺病毒肺炎的炎症反应不突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CRP正常。而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炎症反应强烈,在病程中常见免疫细胞计数升高并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CRP和PCT升高,但起病初期3天内,一般白细胞计数和CRP正常,而 PCT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传统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分型方法虽是诊断腺病毒科的金标准,但不适于临床早期诊断。

(2)抗原检测:针对腺病毒衣壳六邻体抗原进行检测,多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本为鼻咽抽吸物、鼻咽拭子、痰液及肺泡灌洗液,发病3-5天内检出率最高,重症病例2-3周仍可阳性。

(3)PCR检测:比传统的病毒培养和病毒抗原检测敏感性更高,标本为鼻咽拭子或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实时定量PCR可对病毒进行定量分析,帮助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4)其他方法:宏基因测序在诊断腺病毒感染以及分型方面具有优势,但价格昂贵,结果需要专业人员判定,不推荐常规开展。该方法主要用于特殊人群如合并基础疾病、免疫缺陷病、其他方法检测阴性或病情危重以及混合感染需尽早明确病原的患儿,结果判断必须结合临床。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腺病毒科病原学进行诊断。强调在病原学诊断之前根据临床表现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采取隔离措施以及恰当的经验性治疗。若当地有腺病毒感染病例,高热持续3天以上、面色苍白、精神反应差、肺部有啰音、心率增快,应当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尽早行病原学检查,以早期诊断。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根据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识别或预测重症病例。

1.临床特征。合并基础疾病包括慢性心肺疾病、移植后或 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神经发育障碍和肌肉病变等患儿;早产及小于 3 个月以下婴幼儿;高热3-5天以上,伴有精神萎靡、面色发灰、肝脏明显肿大、低氧血症;持续喘证;双肺密集湿性啰音和哮鸣音。

2.影像学表现。肺部阴影进展迅速,双肺多灶实变;双肺以细支气管炎为主,伴或不伴肺不张;有大叶肺不张或气肿。

3.实验室检查。免疫细胞明显升高或降低,血小板下降,中度以下贫血,CRP和PCT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铁蛋白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

塑型支气管炎的识别

塑型支气管炎是引起呼吸衰竭、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的主要原因,可危及生命。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鼻扇和三凹征,患侧呼吸音减低,可有哮鸣音,危重者出现沉默胸,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或气肿,伴黏液栓征,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支气 管树样塑型。

闭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预测

持续喘证,尤其存在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双肺以细支气管炎为主,伴或不伴大气道炎症和肺不张;机械通气治疗;存在混合感染;支气管镜下可见黏液栓阻塞管腔。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肺炎

喘息少见,影像学多合并胸膜积液和脓胸,一般病初3天内外周血免疫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血、胸水和痰液细菌培养可阳性。

肺炎支原体肺炎

年龄多在 3 岁以上,一般无面色差、精神萎靡和肝肿大表现,多无双肺啰音,病初PCT常不升高。

治疗

治疗原则和要点

1.一般治疗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 年版);

2.轻度病人多呈自限性疾病,避免过度治疗,如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

3.重症患儿需掌握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检查、机械通气等的应用指征和时机,体外膜肺(ECMO)和血液净化的治疗更需严格把控;

4.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评估病情变化,多学科团队协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重症患儿治疗关键:保持气道通畅、适当氧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及时治疗嗜血细胞综合征;

6.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和院感防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方法

(一)评估病情。治疗过程中,应当及时识别重症病例和易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例,必须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对出现并发症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应当加强监护措施,监测各重要脏器功能变化,如意识状况、肺部通气氧合变化、肝肾、胃肠功能和循环状态,注意出入量平衡。

(二)隔离。对于腺病毒肺炎患儿,应当进行早期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三)脏器功能支持。如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制定合理的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方案;合并急诊肾损伤者应当及时行持续血液净化;注意液体管理,避免容量不足和液体过负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注意脑功能监测,有颅高压和惊厥患儿,需及时对症处理。

(四)抗病毒治疗。

(五)氧疗和呼吸支持

1.氧疗和无创机械通气。

2.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

3.有创机械通气。

4.高频振荡通气。

(六)免疫调节治疗

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可通过抑制和中和炎症因子,中和病毒,提高机体IgG 功能等发挥作用。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排毒时间,延长病毒血 12 症期,引起混合感染,临床上需要严格掌握指征,慎重选择。

(七)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能直接镜下观察病变、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检测,也可通过支气管镜进行钳夹坏死组织和/或刷取、灌洗黏液栓,以畅通气道。

(八)混合感染的治疗。腺病毒肺炎可以混合其他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 等,混合感染加重病情,增加死亡风险,更易导致后遗症。

(九)抗凝治疗。

(十)气胸或纵隔、皮下气肿的处理。病情严重时应当及时引流减压。

(十一)血液净化。腺病毒肺炎合并急性肝衰竭或噬血细胞综合征时可行血浆置换治疗。

(十二)ECMO。休克型肺炎经机械通气和/或其他抢救治疗(一氧化氮吸入、俯卧位等)无改善,可考虑ECMO治疗。

(十四)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当肺炎基本控制,体温正常,咳嗽明显好转,而喘证持续存在,运动不耐受或氧依赖,有胸骨上凹陷或三凹征,肺部啰音和哮鸣音持续时,应当考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进行肺功能和高分辨CT检查确诊。

(十五)中医药治疗。

预防

应该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如建立良好的社会卫生环境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眼科仪器和眼部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对饮用水、游泳池进行消毒处理,将患者及可疑患者及时隔离。虽然人工自动免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由于用作疫苗的某些常用腺病毒(3、7型)能使动物致癌,对人有潜在的危险,因此推广减毒活疫苗受到很大的限制。

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由腺病毒科引起的疫情也很严重。1958年以来,中国各地相继证实,腺病毒除了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小儿肺炎,并以6月龄至两岁的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尤以中国北方各省区多见。1958年冬季和1963年冬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腺病毒肺炎流行,病情严重。尽管其后各地腺病毒发病人数和病死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近年中国国内也无腺病毒大规模流行报道,但在部分地区腺病毒仍存在着局部流行,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从2000年开始,美国在14个州建立了腺病毒监测系统,目前共建了15个敏感的腺病毒监测点。通过这一监测系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06年~2007年及时发现了腺病毒科14型变异株的流行。

公共卫生

托幼机构和学校预防控制措施

1.人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期间,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对于出现实验室确诊病例的班级,应严格落实病例管理和消毒措施。当地疾控机构在对班级其他幼儿或学生的感染风险、感染后严重性以及发病趋势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可提出班级停课的建议。停课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

6.托幼机构和学校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和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人腺病毒科防控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人腺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医疗机构要强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婴幼儿、儿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人腺病毒,防止出现医院内交叉感染。

2.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3.腺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应当隔离治疗。临床诊断病例应当单间隔离,同一型别的确诊病例可以同时安置于多人房间, 床间距>1米。患者的活动应当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

4.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腺病毒科患者的过程中执行标准预防+飞沫隔离+接触传播措施。

5.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使用流动水洗手;接触不同的患者前要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脱手套后要执行手卫生;腺病毒对大多数快速(快干)手化学消毒剂不敏感,如使用快速(快干)手消毒剂必须时符合能够灭活无包膜病毒标准的产品。

6.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科门诊、病房中的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都应配到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勤洗手和定期消毒。

7.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水银体温计及其他物品专人专用;医疗仪器和器械需要公用时,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8.对住院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湿式卫生+物表消毒,清洁消毒频率不低于2次/日。腺病毒科物理化学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乙醇第七代季铵盐类等物表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不明显,建议患者病室物表常规消毒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终末消毒视情况可以使用 1000mg/L-2000mg/L的过氧乙酸或3%的过氧化氢擦拭消毒。

9.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污染物体表面时要进行即时消毒。

10.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参考资料

..2023-11-01

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 .中国政府网.2023-11-01

警示声声 腺病毒变异株现身美国.武汉市疾病防预控制中心.2023-11-0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便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