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
间隔年(gap year)是指在升学或者毕业后、工作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通常是一年),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并思考自己的人生,它不同于短期的近距离旅行又不完全等同于工作旅行。这段间隔年可以包括有结构性的活动,如兼职或志愿者工作(通常伴随着旅行),也可以包括非结构性的休闲时间。大多数间隔年的参与者会同时兼顾这两类活动。
历史沿革
间隔年起源阶段
“间隔年”起源于1660年的欧洲“壮游”(The Grand Tour),实际上是一种“修业旅行”。它作为“间隔年”的前身,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开来。
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反主流文化群体,即嬉皮士,离开英国前往神秘的印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旅游市场,从而引发了间隔年的概念的兴起。二战之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各国政府开始鼓励年轻人进行旅行和文化交流,将间隔年视为一种建立全球意识、促进全人类之间共识和理解的机会,以预防世界性大战的再次爆发。1967年,尼古拉斯·麦克莱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事业信托”(Project Trust),一个教育信托基金,并把他的头三个学生送到了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译注),开发了间隔年志愿者的就业市场。
间隔年拓展阶段
1972年,“间隔年”这一名字因英国一个名为“间隔年活动项目”(Gap Activity Projects)的组织而被人们接受。1978年,英国王子吉米·威尔士和其上校约翰·布拉斯福德·斯内尔(John Blashford-Snell) 创办了一个致力于青年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罗利国际组织” (Raleigh International)在这项行动中,他们沿着弗兰西斯·德雷克犹他爵士队当年的足迹游历了全球。
间隔年稳定发展阶段
1984年启动了著名的“德雷克运作计划”(Operation Drake),召集各国青年沿着先驱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 的足迹踏上了环球探险旅程。至此,间隔年作为大学入学前的一种选择在英国已经很流行。
间隔年繁荣发展阶段
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间隔年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广泛地为全球所认可和实践。1998年,汤姆格里菲斯(Tom Griffiths)创建了名为"gapyear.com"的网站,将间隔年的理念首次引入了在线世界,从而在全球推广了这一概念。此后,各种类型的间隔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间隔年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并得到高校的积极支持。2018年8月中旬,位于美国北卡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文理学院——沃伦威尔逊学院(Warren Wilson College)宣布正式成立“间隔年学院”,将为间隔年的学生提供住宿选择。
2000年之后:互联网上的发展,全球性的增长,年龄段的自然分布。在这个市场当中,年龄段分布如下:18-24岁,进大学前、大学就读期间和刚从大学毕业的群体,25-35岁,工作休假的群体,以及55-65岁,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群体。基本上说,间隔年已成为了人生转折时期一种选择。
“间隔年概念与欧洲政府所倡导的独立自由和文化变革相契合,鼓励并推崇年轻一代通过海外学习和志愿工作来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一些国外高校甚至积极组织和支持“间隔年”项目,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丰富人生经验,并拓展国际视野。
世界范围
法国
法国高等教育“间隔年”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美国
在美国,许多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鼓励学生参与间隔年计划。这种计划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方式,通常发生在学生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之前,与大学本身关系不大。高校主要需要安排因学生不能按时入学而引起的人员缺失和住宿等相关事宜,没有具体的制度和规定。
虽然政府目前的支持有限,但一些社会机构,尤其是民间私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如AGA(American GAS Association),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科研项目、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支持他们的间隔年计划。
截止目前,美国尚无具体数据表明每年有多少人选择参与间隔年计划。但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调查,现在选择间隔年的学生数量正在增加。在美国的知名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约有60%的学生会选择间隔年。而一般的医学院学生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进行间隔年计划。
英国
英国公民可以利用欧盟和多国互惠协议的优势来开展较长期的活动,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因文化相似性和英联邦联系而成为热门的间隔年目的地。哈里王子的南非志愿活动在2004年使非洲成为了流行的间隔年选择,其他选择包括加拿大的滑雪场、美国的野营和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工作。英国有众多提供间隔年项目的机构,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这些机构通常在间隔年指导网站上列出。一些知名的间隔年企业包括事业信托(Career Trust,总部在科尔岛)、Shumba Experience(总部在布赖顿)、思考和平(Think Pacific,总部在利兹)、纬度(Lattitude,总部在雷丁电动汽车)以及海外探索(Quest Overseas,总部在特德·霍夫)。
英国威廉王子18岁从伊顿公学毕业后,选择到中美洲的伯利兹城同英国陆军一起军事训练,也曾去到当地农场工作,参观慈善机构,还去了智利南部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当地建立学校。威廉王子的弟弟哈里王子则是选择在澳洲农场学习畜牧3个月,然后前往非洲国家莱索托的孤儿院探望爱滋儿童,并且在那里协助建筑医疗诊所和公路。
随着荷兰第一家注册的间隔年公司——极限间隔年(Xtreme Gap Year)自由艺术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Academia Vitae(学历部)为该校青年学生在德文特提供了一个学前性质的间隔年。这种间隔年形式在荷兰并不常见。间隔年在荷兰也被称作tussenjaar。
政府试图限制间隔年学生的数量,鼓励他们早日参与工作,同时保护独特的丹麦文化。对于那些学业进展缓慢或长期出国旅游或工作的学生,将会面临处罚措施,从而减少了实施间隔年计划的可能性。在2006年,政府已经宣布减少了间隔年学生的数量。而在2009年4月,政府颁布了一项新法律,规定为从间隔年计划中退出的学生提供一项津贴。
中国
2009年,孙东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了著名书籍《迟到的间隔年》的创作并出版,这一事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那时起,“间隔年”这一概念首次引入中国,迅速受到年轻人群的欢迎和追捧,激发了一些年轻人积极追求“行走间隔年”的激情。2014年乔新宇联合众人发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第二年,“中国间隔年计划”启动并成功资助了8位年轻人实施自己的间隔年计划。2016年“中国间隔年计划”面向国内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开启招募活动。该计划的推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鼓起勇气,大胆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间隔年”被广泛解读为长期旅行的代名词,以打工旅行、志愿者旅居和背包旅行等方式在网络上盛行。多个网站和论坛,包括豆瓣、人人网、天涯社区以及穷游网等,都竞相报道了这一现象,而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也频繁报道了“间隔年”的相关内容。
流行因素
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截至2022年全国范围内16~24岁的城镇青年失业率高达16.7%。在“就业难和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中,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难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衔接,而需要花费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找到工作。所以年轻人选择间隔年来提升自己。
间隔年是一种探索和重新认识自己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利用一段完整的时间来中断原有的生活节奏,逃离社会的常规期望,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间隔年"实践有助于重新思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审视和认知自己,打破社会时钟对个体生活的规范。这种实践让年轻人能够积极选择并主导自己的人生,摆脱社会的束缚,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更多的自我掌控和成长。
媒介对于“间隔年”的渲染与刻画,则营造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造梦诱惑,环球旅行、义工实习、异国他乡、回归大自然,这种种报道都使得“间隔年”实践增添一份洒脱和勇敢的理想主义色彩。年轻个体选择参与"间隔年"实践,旨在通过新环境的力量重新审视自身,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全面启动人生,迎接全新的生活。因此,"间隔年"不仅仅是时空暂停和社会时间的中断,还具有无限的象征意义,宛如一把赋予生活诗意和浪漫的滤镜。
流行的不同看法
在家庭方面:父母对“间隔年”的了解较有限,通常期望孩子继续学业或投身工作。在社会层面,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相关机构或组织来引导学生如何规避“间隔年”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学校层面,高中和大学未充分认识到“间隔年”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中的过渡作用。在个人层面,学生参与“间隔年”时的主观积极性不足,未能明确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作用与影响
作用
间隔年的主要目的是让年轻人从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以获得休息和调整的机会。支持者认为,间隔年有助于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成长和准备未来的教育与职业规划。通过经历间隔年,年轻人可以展现更好的综合素质,拓宽职业选择,提升就业能力,获得多方面的生活技能,并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成长。参与间隔年也能够积累个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从而提高未来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能够为年轻人带来更多机会,同时,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对学业成就产生积极的影响。
影响
间隔年的概念在英国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并且“间隔年”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其他国家。以美国的哈佛大学为例,每年录取一些在“间隔年”期间表现出色或拥有特殊经历的学生,而且明确表示“间隔年”不会降低学生的录取机会。澳大利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年里,参加“间隔年”的学生比例已从4%上升至11%。而在2009年,丹麦政府还通过法律规定,为参加“间隔年”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媒体评价
(脱嵌与迷惘:“间隔年”青年的另类内卷实践 李春瑶)评价:肯定“间隔年”的正面影响,青年一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又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一时间青年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与思想理念的冲击,难免会深陷一种迷茫彷徨与不知所措的认知困境,“间隔年”则成为消解青年群体迷茫与困惑的出路,是针对青年群体的精神困顿的自我精神救赎。
( 间隔年不是“浪费青春”,也不止“放空”这么简单 陈晓 )评价:我国高校学生众多,在高校设置间隔年,现行大学制度要进行相应调整,如何做好录取、培养和管理等环节的顺畅衔接,需要整体筹划,也要克服各种机制障碍和现实困难。因此,如要落实潘向黎代表的建议,高校还需要大量的论证和尝试。但这并不妨碍社会认识到间隔年对学生成长的正向作用,并给予青年学子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有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参考资料
越来越火的“间隔年”,真能实现人生突围吗.解放日报.2023-12-04
毕业季必知常识:什么是“间隔年”(the gap year)?.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2023-12-07
脱嵌与迷惘:“间隔年”青年的另类内卷实践.中国青年研究.2023-12-04
再谈大学“间隔年”的意义.中国科学报.2023-12-04
Gap Year间隔年能让你获得什么?.留学杂志.2023-12-04
间隔年不是“浪费青春”,也不止“放空”这么简单.中青评论.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