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蒿
多花蒿(学名:Artemisia myriantha)为小菊科组蒿属的植物。分布于泰国、不丹、缅甸、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我国的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贵州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以及路旁与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植株:
根状茎:
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10毫米,常有少数营养枝。
茎少数,成小丛或单生,高70-120(-150)厘米,纵棱明显,下部半木质化,上部草质,棕褐色或深褐色,分枝多,枝长20-40厘米或更长;茎、枝密被粘质腺毛与少量短柔毛。
叶:
叶 草质,上面深绿色,密被腺毛,初时有稀疏的短柔毛,以后柔毛脱落,背面除脉外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薄绵毛与稀疏的腺毛,后绵毛渐脱落,背面脉凸起,密被腺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卵形,二回羽状深裂,花期凋谢;中部叶椭圆形或卵形,长(5-)7-12(-19)厘米,宽6-10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第一回近于全裂,每侧裂片4-5(-6)枚,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5(-6)厘米,宽(1-)1.5-2.5(-3)厘米,第二回羽状深裂或浅裂,每侧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1.5(-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尖或锐尖并有短尖头,边缘有时有1-2枚小裂齿,中轴成翅状;叶柄长0.5-2厘米,两侧偶有小裂片,基部具小型、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3-4枚;苞片叶5或3深裂或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
头状花序多数,细小,长卵形或长圆形,直径1.5-2.5(-3)毫米,无梗或具短梗,单侧下垂,基部有细小披针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在茎上再组成大型、开展、具多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初时微有蛛丝状短柔毛,后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雌花3-5朵,花冠狭管状,檐部裂齿不明显,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两性花4-6朵,花冠管状,檐部紫色,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果:
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
花果期:
8-11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山坡、路旁与灌丛中。
分布范围
【国内分部】:产山西省(中条山)、甘肃省(南部)、青海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除广西及云南南部分布在低海拔至1 000米地区外,其他省分布在海拔1 000-2 800地区。
【国外分布】: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也有。
本种提示
据野外观察,本种植物叶的大小与侧裂片宽狭变化大,一般在蔽阴处及土壤肥沃湿润地区生长者,其植株高大,高可达130-150厘米;中部叶长可达12-19厘米,侧裂片宽2.5-3厘米;头状花序直径达2-2.5毫米;而在环境干旱与土壤瘠薄地区生长者,其植株矮小症,通常高70厘米以下;中部叶长仅5-7厘米,且近于羽状全裂,侧裂片宽1-1.5厘米;头状花序直径仅1.5-2毫米。云南省民间入药,作消炎用。也作蚕豆发芽的催芽剂。
相关变种
白毛多花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叶裂片略宽,宽卵形,叶背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的总苞片背面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产青海省、四川省、云南、贵州省及西藏自治区;生于中、高海拔地区的山坡及路旁。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及克什米尔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
艾叶的别称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叶楚伧,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
地理分布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蒿,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药用价值
中文名称:艾叶
中文拼音: jin yin hua
拉丁学名: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别名:艾蓬,蕲春艾草,藏北艾,多花蒿,部台,红足蒿,医草,灸草,阿及艾,草蓬,馥芳艾纳香,狼尾蒿子,宽叶山蒿,家艾,艾草叶,野艾蒿,野莲头,甜艾,蒙古蒿,魁蒿,蕲艾,五月艾
属性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药性:苦辛,温。
工艺: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作用
主治(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用 法: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