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赢在华西

赢在华西

《赢在华西》从管理、机制、人才等角度横向分析了华西新市村发展的内部优势,同时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上描写了华西村领导者和创业者的创业历程。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联袂作序推荐。

一个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一个共同富裕的现实社会,一个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一个人人成才的学习型组织。解读华西高速发展之谜,学习华西特色管理之道。

内容简介

在中国,年产值上亿元的村庄屈指可数,而华西新市村的产值却高达400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区域经济的奇迹。即使作为企业集团,华西集团的产值也远远超过国内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样一个从农业走向现代化工业的商业奇迹,究竟如何诞生?华西村的经济传奇背后,究竟隐藏着那些秘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华西凭借什么机遇和自身条件发展至今?

作者简介

刘世英,中信出版社2006年畅销书作者,资深传媒人,青年学者;中国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推广顾问,亚洲资本论坛副秘书长,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著有《分众的蓝海》、《谁认识马云》、《在路上》、《老子的财富:经营的高境》等。

冯治简介: 1955年12月生于江苏省大沙河镇果园。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

1982年起任教于徐州师范大学,1986年起任教于江苏省委党校。1997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任江苏省委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称评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主要论著有:《精彩吴仁宝》(现代出版社2009)、《赢在华西》(中信出版社2008)、《吴仁宝新传》(人民2006)、《永葆先进:吴仁宝与华西社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人民2004)《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人民1999)、《吴仁宝评传》(人民1995)、《史来贺评传》、《中国三大村》、《江南水乡巨变》、《果都春秋》、《周恩来的交际艺术》、《民国名人逸闻》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著获奖40多项,其中,中共中央党校评比颁发的“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项,“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项(合作)、三等奖5项。多次接受“世界论坛”组委会和国外学术单位出全额经费邀请,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

目录

厉以宁序 华西经验的启示

杨伟光序 华西靠什么

艾丰序 华西,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序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

现象一 一个村400亿的神话

现象二 家家住别墅 户户配轿车

现象三 不是“农村”的“农村”

现象四 不是“农民”的“农民”

现象五 不是“村民大会”的“村民大会”

现象六 是塔,还是楼?

现象七 简朴的富裕

现象八“华西新市村没有懒人”

现象九“这样的能人有100个”

现象十 高音喇叭播放的集体文化

现象十一“大同世界”?

现象十二 农民的“工业现代化”

现象十三 群众明白 干部清白

现象十四 零库存

现象十五 账上没有应收款

现象十六 农民创造的世界品牌

现象十七 太多的“第一”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

第一节 从“一村两制”到“大腿、小腿”

第二节 不吃“独食”没有“大锅”

第三节 斯巴达克方阵

第三章赢在模式:链式经营+循环经济

第一节 链式经营:两头延伸

第二节 循环经济:周而复始

第三节 环保经济:利在千秋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

第一节 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规模扩张

第二节 市场开拓获取内涵式增长

第五章赢在品牌:“双剑”构筑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华西品牌是怎样打造的

第二节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第三节 质量基石铺就华西品牌之路

第六章赢在管理:破译华西成长密码

第一节 谁说了算?

第二节 华西腾飞的“发动机

第三节 马蝇效应与“五级考评”

第四节 岗位轮换:造就企业“多面手”

第五节 村里的“鲇形目

第六节“豆芽效应”:压力下的承包制

第七节 统与分的财务哲学

第七章 赢在人才:华西人才战略

第一节小材大用

第二节 量才录用

第三节 外才我用

第四节 储才待用

第五节 赛马选才

第八章 赢在教育:打造学习型组织

第一节 今非昔比:谁说农民没有高素质

第二节 史无前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第三节 百年树人:吴仁宝的绝招

第四节 会议战术:当开会成为一种习惯

第五节 全民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

第九章 赢在文化:独特的“企业个性”

第一节“爱”文化:爱心带来民心

第二节“严”文化:严人先严己

第三节“正”文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四节“共”文化:共富才算富

第五节“孝”文化:百善孝为先

第六节“勤”文化:30年也能等于50年

第十章 华西之魂:解读老书记吴仁宝

第一节 创业之路:风雨之后是彩虹

第二节 真实吴仁宝

第三节 精彩吴仁宝

第四节 和睦、幸福、兴旺的一家人

第十一章 谁能站在华西的肩上?

第一节 华西靠什么:吴仁宝心中的“八要诀”

第二节 学什么:华西的普适性经验

第三节 怎么学:取经华西新市村修行在自身

附录一 吴仁宝的特色语言

附录二华西新市村管理“三字经

附录三 吴协恩访谈录

跋 华西村: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全息案例

媒体评论

书中对华西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的总结,令人信服地说明华西经验值得学术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从书中学习到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地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

《赢在华西》一书用通俗的语言,深刻解析了华西经济快速增长的秘诀以及独特的管理技巧,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相信对于广大读者会有很大的启发。

——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 杨伟光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众多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对华西之谜有了新的揭示,让我们重温了华西的创业道路,零距离地走进了吴仁宝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华西的经验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

——原《经济日报》总编辑 艾丰

书摘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

在中国提起华西,可谓家喻户晓。它已经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典型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华西在人们印象中,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即便身临其境,也只看到表面的热闹,并没有取回可资借鉴的真经。华西新市村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如何从一穷二白的穷村发展为全国的首富村?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华西集团如何能保持旺盛的持续发展劲头?华西集团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华西。

在华西,感觉不到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觉得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化的城市社区、治理有方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华西采访和调研的每一天,我们都被华西的种种现象震撼着。

现象一 一个村400亿的神话

长江之畔,吴越福地。2003年,华西新市村——这个坐落在苏南江阴华士镇的小村庄,销售额达到106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百亿村。2004年,销售额又达到260亿元,2005年突破300亿元大关。2006年,华西村固定资产超160亿元人民币,全村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向国家纳税7亿元!

一个村,400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纯粹的数字或许不够直观,那么让我们拿几个具体实例作对比吧。蒙牛乳业,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巨头,其液体奶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冰激凌销售名列前茅,快速增长的无菌奶业务更是无人能比。即便拥有如此骄人的成绩,2006年,蒙牛整体销售额也仅突破百亿元。也就是说,华西新市村一个村的年产值就相当于4个蒙牛集团的年产值。

400亿,相当于东部许多地区一个县的产值,甚至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的产值。

现象二 家家住别墅户户配轿车

一走进华西,映入眼帘的是绿荫底下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如今的华西,家家住上了别墅。华西别墅是农家小院的升级,排列整齐,规划有序,美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让良田美景与现代化建筑居所完美结合,恰到好处。在室内的装修上,华西人也十分讲究,水电气俱全,不仅拥有高档灯具、整体厨房、真皮沙发、红木家具,而且连中央空调、背投彩电、电脑等现代家电也样样俱全。内有客厅、卧室、餐室、浴室、健身房、车库、庭院。

华西住房舒适,出行更快捷。华西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环境比较优越,村内道路南北纵横,还配备了全电脑交通指示系统。现在,又建设了一条高标准的华西大道,与沿江高速公路连接,到沪、宁、杭三大城市最远的只要两个小时,从而为各地来往客商提供了方便。

华西村民户户拥有小轿车,最多的人家有3辆,并且这些轿车多为奔驰奥迪捷达雪铁龙富康、赛欧等车型。不仅如此,商务车、旅游车、公交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油罐车、家用车等各种用途的汽车应有尽有,成为数量、种类全国村级第一的“轿车村”。过去驾牛车的农民,变成了驾轿车的工人。

现象三 不是“农村”的“农村”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丈夫把秤妻收款,瓜果蔬菜皆是财”,“手牵耕牛,肩扛犁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些一直是农民生活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但走进华西,你无法想象这里就是一个村庄。它不是一个村,因为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相差太远。但它又是一个村,因为这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

华西新市村是一个花园,一跨进华西村就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海洋,山青、水秀、田美,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龙砂山如一条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踞在气宇轩昂的华西金塔下,砂山上的香樟、孟宗竹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在山间漫步,让人如浴春风。公路两边的山坡上一片绿色;山脊上是新建的万米长城、天安门山海关区等仿制的中国名胜古迹;山脚下仿制了世界公园、美国白宫、法国凯旋门、捷克别墅、英国肯特红屋、菲律宾别墅、罗马别墅、奥地利维也纳画廊、德国爱因斯坦天文台等各国名胜古迹,风情尽收其中。

有山自然有水。龙砂山下500多亩的龙西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湖中莲交横,鱼跃鸟啼。一座座长桥盘卧在湖面,贯穿龙西湖:洛阳桥、姑嫂桥、赵州桥五亭桥、将军桥,各地名桥汇集于此。

山色葱茏,湖光潋滟,华西新市村就像一座大花园。

然而华西不仅是大花园,还是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华西村内,偌大的发电厂昭示着这里的一片繁荣。随着车辆的前进,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映入眼帘。“小住乡间寻旧故,片片厂房,难觅儿时路”是对华西巨变的真实写照。

1994年,华西村组建了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如今,华西集团公司拥有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炼钢、线材、热带、法兰等60多家骨干企业,1000多种产品,10000多个规格,创造出“华西新市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驰名国内外。“华西村”商标如今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片现代化大集团的旖旎风光。不仅如此,华西还是一个美丽的城镇。

夜幕降临,行走在华西,我们惊呼,这不就是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所要的“田园城市”吗?因为华西村的规划体现了朴素的“田园城市观”,即把华西村建成了一个“亦城亦乡”的乐园。金塔县上灯火通明,照亮了整个华西,整齐排列着的别墅群也在灯光中熠生辉。华西金塔宾馆拥有三星级宾馆的高标准配置和标准化服务,而南苑宾馆更是有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总统套房。既有乡间的宁静,又有城市的现代。

龙西湖畔新建的10多条大道旁,崛起了一幢幢现代楼宇,商业购物中心、现代化写字楼一应俱全。如今,周边的老百姓说去华西新市村,都说“进城”,华西的一切使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村级城市”。

虽然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村,依然是粗茶淡饭,讲究的只能是吃饱,营养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而如今的华西人,他们不仅讲究美味,还讲究营养和膳食结构。

华西组建了自己的农民烹代表队,在一次国际大赛中,夺得了多枚金牌,成为此次大赛中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代表队。华西每年还会定期举办“中国民间民族菜肴文化节”,吸引大量的来宾。现在,他们吃的大米、肉类、家禽、水产品都是绿色食品。

2006年,华西还从外面请来营养师,给华西家庭主妇办班,讲授烹饪技巧,以及营养搭配,力争做到华西家家饮食安全,营养均衡,从而实现华西人的健康长寿。

现象四 不是“农民”的“农民”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贫穷,他们落后,他们愚昧,“稼穑转包当业主,皇粮辞去搞经营”。如今,华西把这些“常规”印象全打破了,因为你从华西村民身上,根本看不到这些影子。但他们在华西新市村出生、生活,他们仍旧是农民,只不过他们把“农民”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华西村农民是商人。华西产品有数千种,这些产品如何走向市场?靠的正是华西村村民。以前,他们埋头在田地耕种,如今,他们迈开双腿,把华西的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在华西,随便问一个业务员,他都能给你讲很多创业故事,包括如何推销产品、如何说服客户,让你感觉面前的他根本不是农民,而是生意场上的“老江湖”。从他的经历和谈吐,你想象不到,他以前曾是一个双手长满厚茧、土地里刨食的农民。

在华西,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个“奇闻”,一位在宾馆炒菜的厨师,在进入华西企业后,做起了市场营销员,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他的订单金额超过了千万,他的收入也因此不断攀升,职务也不断提升,如今已经是部门经理了。

电子商务上,华西人也毫不落后。华西外贸公司经理说:“3年前,我们华西新市村一下子买了200多台电脑。不仅华西集团上网,而且,还为一些青年村民配备了家庭电脑并建立私人网址。通过一年时间的网上观察,华西网页的日均点击率已达30~50人,最高峰日点击数达200多次。先后有美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个人浏览了华西的网页。”华西农民稳操键盘,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将业务拓展到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西人既是商人,也重视知识,善于学习。这里家家辟有健身、读书功能的活动室,藏书少则几十册,多则数百册。一年中,全村征订的报纸、杂志达一万余份。读报、看书、上网、健身已成为华西人生活的主流。

白天,他们开着小轿车上班。入夜,他们或就座于民族宫分享村艺术团提供的文化大餐;或走进歌舞厅翩翩起舞;或“驰骋”于信息高速公路,洞悉天下时事……节假日,更多的村民则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地来到村农民公园,进行外语口语练习。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和外向型经济拓展,学习外语已成为华西村民工作、生活的基本需求。华西还每年组织村民出国观光、开眼界,全村家家都有人出过国。2007年4月初,又有很多村民到新、马、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旅游。

商人加知识等于什么?我们想答案应该是财富。华西人有多富?在我们没有去华西之前,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在无锡搭坐出租车,司机满脸羡慕地告诉我们,“华西富啊,他们是真的有钱啊!”司机的话虽然朴实,但无意中加深了我们对华西的好奇与向往。

昔日“白天扛锄头,晚上睡床头”的农民,如今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追求、有能力的新型农民。

现象五 不是“村民大会”的“村民大会”

会多是华西新市村一个独特的现象,最引人注意的是华西村每周日晚7点举行的村民大会,这在华西村已经成了惯例,村民千余人,规模宏大。我们有幸列席了一次村民大会。

说到村民大会,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70年代的集体公社,唧唧喳喳的村民拥挤地站满一个大草坪。生产队长用喇叭在前面吆喝,先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点每家每户派来的社员代表,然后是分派春耕、夏种、秋收的农活,谈谈农田水利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养猪、养鸭等农业话题。

可是,走入华西的村民大会,再次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有种梦幻般的感觉。

一位副书记建议我们早点过去,我们并没有很在意,心想早去可能要等得久。18点30分左右,我们随这位书记出发,开车朝着民族官方向去。路上车流不断,车笛声此起彼伏,车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只有城市才能出现的“交通拥挤图”。民族宫门前的广场上已经车满为患了。另一些村民则是步行走来,显然他们对于停车问题有所预料。

18点45分左右,我们走人民族宫会堂,广播里放着音乐,偌大一个会场已经基本上快坐满了。孙海燕副书记热情招呼我们到前排就座。18点50分左右,主席台上很快坐满了人,吴仁宝老书记也端坐在主席台中央。我们一看整个会场,已经是座无虚席了。离19点还差几分,音乐戛然而止,吴协恩书记环顾了一下会场,宣布会议开始。

我们诧异于他们良好的秩序,他们不需要村干部大声地吆喝,“开会了,大家请注意会场纪律”。会场十分的安静,没有开小差、开“小会”的人,也没有打瞌睡或者玩手机的现象。这种每周一次的高频率村民会议,能达到这样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大会直奔主题,不说空话、套话,没有冗长的报告。这次村民大会的主题是各企业负责人汇报2007年首月开门红和新年的工作计划打算,学习华西北钢368精神。台下近千人在静静听着,热烈地鼓掌,从他们积极关注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就是华西真正的主人。

会议的内容全部为企业经营方面的话题,几乎没有谈到农业话题。这让人难以置信是在开村民大会,更像是开一个企业集团公司的股东大会!

最后是吴仁宝老书记的精彩演讲,亲切的话语一出,立即博得了村民的喝彩。大会结束,老书记特地向大家介绍了艺术团新来的几位演员。精彩纷呈的表演,真实的布景和完善的音响设备,让在座的村民如浴春风。

现象六 是塔,还是楼?

走进华西新市村村,远远就能看见由9座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塔不像塔,说楼不是楼。它比普通的塔要高大得多,比普通的楼顶要尖,顶端还竖立着金色的葫芦。准确地说,这些楼叫做“塔形楼”或者“塔状楼”。塔群里每座楼都有独特的功能设计,有的是集团办公楼,有的是宾馆、培训中心、营养配餐中心。

有座下宽上窄、四方形、17层、每层都有飞檐的建筑,华西人称之为“金塔”。金塔建于1996年,耗资120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一座宾馆,在华西采访调研的日子里,我们就住在这里。在没有高楼的华西新市村,金塔成为华西的标志性建筑,在村中显得非常醒目。塔上挂着“中国华西”金字横匾。省略了省,也省略了市, “中国”之下便是“华西”,足见“天下第一村”的知名度之大。塔顶上那熠熠生辉的金黄色葫芦,用3.5公斤黄金镀成。大门口还安放着一座铜雕,是一头“牛气冲天”的金牛,脚下是地球。这“金牛踩地球”便是华西村的“村标”。

华西金塔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元素,是华西建筑的标志,7级塔形设计反映了华西人积德行善的思想,也是华西人道德追求的标杆。

现象七 简朴的富裕

富裕的华西,家家存款过百万,别墅家家至少一套,车至少一部。华西的村民年收入10万的大有人在,一些企业管理者年收入甚至过百万。有着“金领”收入的华西人,并不过分追求名牌。吴仁宝在正式场合身穿的也几乎都是“仁宝”牌服装。很多村民虽然开着车,也很少到高档饭店吃饭,最爱吃的依然是自己家的粗茶淡饭。

我们采访期间,春节将至,在一栋别墅前面,看见有一群人围着一个爆米花机,原来他们正在自制“年货”。百万家产的他们,为何不到超市买“年货”呢?省时、省力,味道还好,而且他们根本不缺钱。其实,华西人一贯就是这样做的,不管是过去的艰苦创业期,还是如今的富足期。

有些华西老年人,生活安逸,吃穿不愁,但仍利用余热为华西增加收入,女的接纱头,男的收废品,他们舍不得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外面有些人奢侈浪费图安逸,而华西人依然在“勤俭节约增资本”。当然,这种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华西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风格”,因为在他们眼里,勤俭节约只是多年的生活习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