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祠
中间院内栽植了各种花木,有一棵枝条盘曲的古槐,还有数棵参天的古柏。后边有杜甫半身朝服像。殿内还挂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在长安行迹图"、"杜甫世系表"及名人题词刻石等照片。享殿西的陈列室有多种杜甫诗刊本,挂有杜甫像。还有从古碑上墨拓下来的"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是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写的,是现存杜甫的珍稀墨迹。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原籍襄阳市。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
西安杜工部祠
地理位置
杜工部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区韦曲东的少陵畔,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距西安市12千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爱国诗人。安史之乱前后,他生活的主要地区在长安,曾携家带眷居住杜曲一带,从事劳动生产和吟咏诗词,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立祠。
文化历史
据《关中两朝文钞》载:长安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创建,位于韦曲和杜曲之间的牛头寺南。后面为少陵原,祠下为杜牧。该寺在明、清曾几度修,后又重新修建。1960年成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寺前院右侧的陈列室内有杜甫像数幅和杜甫诗意画等。
杜公纪念馆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市﹑州﹑耒阳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洛阳市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还有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祠堂
草堂大门匾额
杜甫草堂(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延安杜甫祠
延安杜公祠位于宝塔区七里铺东,坐东向西,面对大川,祠下边便是210国道,杏水从祠前缓缓流过。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石湾,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安市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据记载“川口有唐诗,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765年,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翻山越岭,经甘泉下寺湾来到万花山。沿川而东,来到川口的七里铺。当年的凄凉,增添了他心中的凄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许是杜甫当初在石崖下,枕鞋而卧,面对寒星的心境吧。杜甫在这里度过一个晚上,而这个地方却让人们怀念了一千年。后来他抵达安塞芦子关附近,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长安。9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杜甫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凤翔府,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救方而遭贬,再度回羌村探亲。杜甫两次延安市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极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体察了民苦,使诗人的“爱国忧民”思想更加坚定,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延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走过的这条小小的河谷称为“杜甫川”,在他睡过一个晚上的石崖下依势凿窟盖起杜公祠。杜工部祠建于何年,不得详考,北宋康定元年(1040),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见此时已有此祠。延安市杜公祠和望杜亭重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站在大门外,向山上望去,可见一座碑亭,亭下崖壁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肤施县(今延安)知事陈炳林题写的“少陵川”三个大字。石质门楼上书“唐左拾遗杜公祠”几个大字和一副石刻对联“清辉近接敷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和祠内四大石窟长联里外相映成趣,颇具文采。杜工部祠里有杜甫的塑像,身边还站着一个书童。到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兵毁,光绪五年(1879)又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