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苏铁
攀枝花苏铁是分布在四川省的一种苏铁科濒危物种,早在1951年植物学家就已经采到攀枝花苏铁的标本,当时误认作篦齿苏铁,以后又误作云南苏铁。直到1981年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类学家正式确认。本种生长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殊环境中,它的发现把苏铁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上推到北纬27°11′,对植物地理区系和古气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免遭破坏。现已定为中原地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基本概述
拉丁名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u0026 S. Y. Yang
中文名 攀枝花苏铁
拉丁科名 Cycadaceae
中文科名 苏铁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四川(渡口、宁南、德昌、盐源)、云南(元谋)
攀枝花苏铁株高1-2.5米,干经45厘米。六安市叶集区生于茎顶,叶柄有短刺,叶长70-120厘米,羽状全裂,羽片70-105对,条形,长8-23厘米,宽4-7厘米。雄球花序纺锤状圆柱形。雌球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径40-50厘米,大孢子叶上部宽菱状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篦齿状分裂。
本种适应于干旱河谷的特殊生境,能在河谷岩壁的石缝中扎根生长。随着河谷地区经济开发,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应大量迁地移植。在攀枝花公园已大量栽培。在昆明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地都已引植成功。
保护现状
濒危种。攀枝花苏铁是近来在四川省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首次发现的古老而残遗的苏铁属植物,最初发现于渡口市附近的把关河西坡,后来在毗邻的格里平后山及宁南县、德昌县、盐源县和云南华坪等县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分布面积约300公顷,植株约10万余数,并有比较稳定的群落。但受火灾、放牧、樵采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自攀枝花苏铁报道后,挖掘植株极为频繁。近年来,产地有关部门虽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破坏现象仍未杜绝。
攀枝花苏铁茎干通常单一,叶螺旋状排列,簇生于茎干的顶部,羽状全裂,小孢子叶球单生茎顶,常偏斜,纺锤状圆柱形或椭圆状圆柱形,大孢子呈球形或半球形,密被黄褐色至锈褐色绒毛。常绿植物,高1~2.5米,茎干通常单一,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基部。叶螺旋状排列,簇生于茎干的顶部,羽状全裂,长70~120厘米,叶柄上部两侧有平展的短刺;羽片70~105对,线形,直或微曲,厚革质,长12~23厘米,宽6~7毫米,梗弯曲,长4~6厘米,密被锈褐色绒毛;小孢子叶楔形,长3~6厘米,先端宽三角形,中央有突起的尖刺,上面无毛,黄色或淡黄褐色,有光泽,下面具多数2~5个(通常3~4)聚生的小孢子囊,最上部密被淡黄褐色绒毛;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顶,呈球形或半球形,长14~18厘米,密被黄褐色至锈褐色绒毛;上部扁平,宽菱形或菱状卵形,长8~10厘米,宽4.5~6厘米,羽状半裂,裂片30~40,钻形,长1~4厘米;下部柄状,中上部两侧着生1~5(通常3~4)个胚珠。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态特征
棕涧状常绿植物,高1-2.5米,茎干通常单一,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基部。叶螺旋状排列,簇生于茎干的顶部,羽状全裂,长70-120厘米,叶柄上部两侧有平展的短刺;羽片70一105对,线形,直或微曲,厚革质,长12一23厘米,宽6一7毫米,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偏斜,边缘平或微反卷。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单生茎顶,常偏斜,纺锤状圆柱形或椭圆状圆柱形,通常微弯曲,梗弯曲,长4-6厘米,密被锈褐色绒毛;小孢子叶楔形,长3-6厘米,先端宽三角形,中央有突起的尖刺,上面无毛,黄色或淡黄褐色,有光泽,下面具多数2一5(通常3-4)聚生的小孢子囊,最上部密被淡黄褐色绒毛;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顶,呈球形或半球形,长14一18厘米,密被黄褐色至锈褐色绒毛;上部扁平,宽菱形或菱状卵形,长8一10厘米,宽4.5一6厘米,羽状半裂,裂片30-40,钻形,长1-4厘米;下部柄状,中上部两侧着生1一5(通常3-4)个胚珠;胚珠近四方形,无毛,金黄色,顶部红褐色,中央有小凸尖。种子近球形或微扁,直径约2.5厘米,假种皮桔红色,具薄纸质、分离而易碎的外层,种子倒圆锥状球形或倒卵状圆球形,种皮骨质,平滑。
生态学特性
攀枝花苏铁分布区地处金沙江中段,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山体相对高度大,地形封闭,受干热河谷气候效应的影响,其气候冬季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属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年平均温约20℃,最低温-1---2℃,极端最高温达40.7℃;年降水量约760毫米,干湿季明显,6--10月为湿润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9%,11--5月为旱季;年平均相对湿度61%,2--5月则低于50%;无霜期294天。土壤为石灰岩、砂页岩母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碳酸岩红褐土和山地黄褐土,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碱性)反应。攀枝花苏铁成丛生长,群落中乔木植物稀疏低矮,外貌呈稀树灌丛,其组成种类因海拔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常见的种类为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 Skan、毛叶橄仁诃子属 franchetii Gagnep.、野漆Toxicoden dron succedaneum ( L.) O.Kuntze.、东桑子Dodonaeaviscosa (L.)jacq.、金沙羊蹄甲Bauhinia delavayi Franch.、毛叶柿Diospyros mollifolia Rehd.et Wils.、雅致雾水葛Pouzolzia elegans Wedd.、毛秃银叶线铁莲Clematis delavayi var.calvescentsSchneid.、小菅草Theneda hookeri (Griseb.)A.Camus小叶草Arthraxon microphyllus Hochst.、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 Hack.)A.camus、芸香Cymbopogen distans(Nees)W.Wats、拟金茅拟金茅属 binata(Retz.)C.E.Hubb.、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L.)Beaur.ex Roem.et Schult.等。攀枝花市苏铁根肉质,无主根、根部具有大量的珊瑚状菌根,常生于岩壁石缝,具有抗旱,抗火,耐贫瘠的特性。在产地几乎每年都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花期始于3月,9月种子成熟。开花的雌雄植株,当年一般不再生新叶。
保护价值
攀枝花苏铁为中原地区特有的古老残遗种。它的发现,不仅表明横断山区目前仍存在有天然苏铁群落,而且把苏铁属植物分布的北界推移到北纬27°11′,对研究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理及冰川都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攀枝花苏铁发现之后,渡口市科委非常重视,园林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破坏现象仍未完全杜绝。建议尽快在其分布集中之地--把关河及格里坪,建立攀枝花苏铁专项自然保护区。其它产地亦应采取保护措施,严禁挖掘植株。有关单位应积极繁殖,以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
栽培要点
树干圆柱形,上端略粗,高达2.5-4米,径30厘米。羽状叶通常长70-120厘米,叶柄两侧有短刺;羽状裂片80-105对,条形,直或微弯,厚革质,长6-22厘米,宽4-7毫米,先端渐尖,上面中脉微凸,下面光滑无毛,中脉显著隆起。雄球花在茎端偏斜或直立,长椭圆状圆柱形或圆柱形,通常微弯,两端渐窄,长25-45厘米,径6-10厘米。大孢子叶密被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上部的顶片宽卵形或斜方状卵形,宽5-7厘米;下部柄状,长8-14厘米,中上部通常着生4粒胚珠;胚珠四方状圆形,微扁,光滑无毛,金黄色,顶端红褐色。种子成熟时大孢子叶的下部和近先端之上面的绒毛脱落或部分脱落,种子近圆形,桔红色,径约2.5厘米,外种皮具薄纸质、分离而易碎的外层。产于四川省南部渡口市,生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把关河沿岸海拔1100-1500米的石灰岩山地。成都市等地有栽培,作庭园观赏树。在产地10年以上的植株几乎每年开花结籽。
苏铁林
苏铁亦称铁树,最早出现在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纪。它历经沧桑,几度盛衰。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仅一科10属约110种,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1971年,四川省农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飞播林场进行植被调查时,发现了这一片占地300余公顷,共10多万株的苏铁林。
它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纬度最高,面积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苏铁林。经鉴定,确认这是罕见的苏铁新种,定名为“攀枝花苏铁”。国际苏铁专家特纳来此考察后惊叹:“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苏铁是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攀枝花苏铁奇,还奇在它岁岁含苞,年年开花。俗话说;“铁树开花马生角”,“千年铁树开了花”,可见苏铁开花之不易。而攀枝花苏铁生长良好的雄株可年年开花,雌株亦可两年开花一次.这不能说不是世间一奇。每年3—6月,只见苏铁林成干上万个黄色的花蕾争奇斗艳,单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铺地。万绿丛中黄花点点,形成一种奇异景观。1990年以来,攀枝花市以苏铁命名,举办一年一度的苏铁观赏暨物资交易会,攀枝花苏铁的名字已不胫而走,名扬中外.攀枝花苏铁与自贡恐龙、平武县大熊猫被人们誉为“巴蜀三绝”。
篦齿苏铁
形态特征
棕榈状常绿植物,高达3米,树干圆柱形、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叶羽状全裂,长1-1.5米,叶柄长15-30厘米,两侧有长约2毫米的疏刺;羽片80-120对,硬革质,披针状线形,长15-20厘米,宽6-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不对称,中脉在两面均隆起。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茎顶,长圆锥状,具多数螺旋状排列的小孢小叶,直径10-15厘米,小孢子叶楔形,长3.5-4.5厘米,密被褐黄色绒毛,下面有多数3-5个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顶,密被褐黄色绒毛,上部斜方状宽圆形、宽6-8厘米,有30余个钻形裂片,裂片长3-3.5厘米,先端尾状刺尖,大孢子叶下部窄成粗的柄状,长3-7厘,胚珠2-4,生于大孢子叶中部两侧。种子卵状球形,长4.5-5厘米,直径4-4.7厘米,熟时红褐色。
地理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景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思茅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常绿阔叶疏林下或次生灌丛间(海拔1500米以下)。此外,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分布区地处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域。年平均温度16 -20℃,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集中于雨季降落,干季较长。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 6。常生于以厚缘青冈Cyclobalanopsis thorelii (Hick.et A Camus)Hu、毛叶青冈 C.KERI I(Craib)Hu、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中;或在余甘子phyll anthus emblica L.、毛果箕盘子算盘子属 eriocarpum Champ.为标志的次生灌丛中也可 见到。常1-3年开花一次,花期在6-7月,种子在翌年2-3月成熟。通常4-5月自茎顶萌发新叶,常宿存3-4年,而叶柄基则常宿存于茎干。
濒危等级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一级
1992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录(第一批)一级
1999年
1996年
保护价值
其大孢子叶的形状与二迭纪的化石苏铁相似,对研究苏铁类植物的演化、分布及 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价值。树姿优美奇特,供观赏。
现状与保护
渐危种,近年来由于挖采作园林观赏者日益俱增,同时云南省南部开发种植经济作物,天然林被毁,在雌雄异株,不常花结子,致使植株急剧减少,有变为濒危种类的危险。应在普洱市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选择适宜地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并应研究结实生物 学特性,作为生产多量实生苗的科学依据。
参考资料
攀枝花苏铁.中国自然标本馆.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