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
桐叶,属于中药材的一种,主要来源于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或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的叶子。
形态特征
泡桐
泡桐是一种高大的乔木,高度可达30米,树冠呈圆锥形,主干笔直,胸径最大可达2米,树皮呈现灰褐色。幼枝、叶、花序及其氧化镁以及幼果都覆盖着黄褐色的星状绒毛,但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失去这些毛发。叶片形状多样,可能是长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度可达20厘米,顶部呈现出长渐尖或锐尖头,凸出的部分可以达到2厘米。新枝上的叶子有时会出现两裂的情况,下面带有星毛和腺体,成熟的叶子下面则密集覆盖着绒毛,有时毛发稀疏甚至接近无毛状态。叶柄最长可达12厘米。花序枝几乎没有或只有短侧枝,因此花序狭窄且几乎形成圆柱形,长度约为25厘米。小聚伞花序包含3-8朵花,总花梗几乎与花梗等长,或者下部的花梗较长,上部的花梗较短。萼片倒圆锥形,长度为2-2.5厘米,开花后逐渐失去毛发,分裂至1/4或1/3处,萼齿呈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果实发育期间变成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颜色为白色,仅背部稍微带有一些紫色或浅紫色,长度为8-12厘米,管部在基部以上不会突然膨胀,而是逐渐向上扩张,略微向前弯曲,外部覆盖着星状毛,腹部没有明显的纵向褶皱,内部密布着紫色的小斑块。雄蕊长度为3-3.5厘米,含有疏松的腺体。子房带有腺体,有时也带有星毛,花柱长度约为5.5厘米。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度为6-10厘米,顶部的喙长达6毫米,宿萼展开或呈漏斗状,果皮木质,厚度为3-6毫米;种子连同翅膀的长度为6-10毫米。花期为3月至4月,果期为7月至8月。
毛泡桐
毛泡桐也是一种乔木,高度可达20米,树冠宽大呈伞形,树皮呈褐灰色。小枝上有明显的皮孔,幼时时常带有粘质短腺毛。叶片心脏形,长度可达40厘米,顶部锐尖头,边缘全缘或波状浅裂,上面的毛发稀疏,下面的毛发密集或较稀疏,老叶下面的灰褐色树枝状毛常常带有柄和3-12条细长丝状分枝,新枝上的叶子较大,其毛发通常不分枝,有时带有粘质腺毛;叶柄常带有粘质短腺毛。花序枝的侧枝不发达,长度大约为主枝的一半或稍短,因此花序呈金字塔形或狭圆锥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较少超过这个长度,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长1-2厘米,几乎与花梗等长,含花3-5朵;萼片浅钟形,长度约为1.5厘米,外部绒毛不易脱落,分裂至中部或裂过中部,萼齿卵状长圆形,在花朵中锐头或稍钝头至果实中钝头;花冠紫色,漏斗状钟形,长度为5-7.5厘米,在距离管基部约5毫米处弯曲,向上突然膨胀,外部有腺毛,内部几乎无毛,檐部2唇形,直径约为小5厘米;雄蕊长度达2.5厘米;子房卵圆形,带有腺毛,花柱短于雄蕊。蒴果卵圆形,幼时密生粘质腺毛,长度为3-4.5厘米,宿萼不反卷,果皮厚度约为1毫米;种子连同翅膀的长度约为2.5-4毫米。花期为4月至5月,果期为8月至9月。
栖息环境
泡桐多生长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中,随着地理位置向西南方向移动,其分布的高度也随之升高,最高可达海拔2000米。毛泡桐则常见于海拔1800米的地方。
分布范围
泡桐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包括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既可以野生也可以人工种植。近年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也有引进种植。此外,泡桐还见于越南及老挝。毛泡桐的分布范围同样广泛,涵盖了中国东北南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是人工栽培,而在西部地区也有野生个体。除了亚洲国家,毛泡桐在日本、朝鲜、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引入栽培。
用途
桐叶在中医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治疗疔疮、乳房炎、肠痈、丹毒、跌打损伤、瘀滞肿痈等症状。其具体的使用方法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形式。内服时,建议将桐叶煎汤服用,剂量为2-30克。外用时,则可以将其捣碎敷在患处,或将桐叶捣烂取汁涂抹于患处。在炮制方面,桐叶应在秋季前采收,然后晾晒干燥备用。
古籍记载
桐叶的功效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提到它能治疗恶蚀疮并影响生殖器。《本草纲目》则指出桐叶能够消肿毒、生发。
参考资料
医话中药(618)— 桐叶(1).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0
桐叶的功效与作用.百度健康 .2024-11-20
桐叶 .39健康.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