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弟兄

弟兄

《弟兄》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弟兄》是一篇寓意颇深、刻画细腻的小说。《弟兄》写于1925年11月间,当时正是军阀混战的时期,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封建主义者和反动派不甘心于退出历史舞台,重新掀起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扑时期。《弟兄》最初发表于北京《莽原》第一卷第三期(1926年2月10日)。据鲁迅好友许寿裳所撰《关于弟兄》一文说:“《弟兄》这篇写张沛君为了兄弟患病,四处寻医,种种忧虑奔走的情形,大部分是鲁迅自身经历的事实。”

张沛君是《弟兄》中贯彻始终的主人公。他是公益局的一个普通公务员,他的生活与普通的小职员一样,受着物价的影响,并不富裕。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的一般小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他对待自己的弟弟,情同手足,相互的感情是好的。他与弟弟的关系一直是得到人们的称赞的。

对人物心理的细腻的刻画,是《弟兄》的一个写作特点。鲁迅在《兄弟》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已经相当圆熟了。

内容简介

小说里的弟兄二人是首府办公部门公益局的同事。哥哥张沛君对待弟弟张靖甫向以慈爱、奉献著称,他们一直被视为模范兄弟。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抱怨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不像沛君、靖甫这样“兄弟怡怡”,终日争吵不断。

靖甫突然发高烧,一病不起,于是沛君给医院里的德国大夫打电话,没找到人。万般绝望之际,他请来了一位中医,经诊断,说他弟弟确实患了猩红热,能否医好得看他个人的命运。沛君联想到自己弟弟死后的困顿,甚至产生了杀害靖甫的想法。幸运的是,德国医生后来赶到了,经他确诊,靖甫只是普通的发热出疹子。

当天晚上,张沛君睡着了。次日醒来后,他想起昨夜的一连串可怕梦境:“床前站着一个满脸流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他忙着收殓,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去。地方仿佛是在家里,看见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但同时也觉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权和极大的力。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荷生的脸上一掌批过去”,“荷生满脸是血,哭着近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创作背景

1917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发热病倒,《弟兄》就是在这件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当时,鲁迅的同事说新近有多起死于猩红热的病例发生,他很害怕自己的弟弟也将因此死去。于是,鲁迅特地请德国的大夫前来诊治,诊断后说他弟弟不过是生了麻疹。《弟兄》尽管是以此事为原型写成的,但并非这件事的简单实录。周作人在他的日记中曾指出他兄长小说里的描写与他本人对此事的记忆有一定的出入。

人物介绍

张沛君

张沛君是一个灰色人物,他对弟弟张靖甫的关爱,兄弟间的手足情谊,在工作单位和邻里之间都有口皆碑,办公室的同事们还特意拿他俩和秦益堂的几个儿子相比(秦家的几兄弟总是斤斤计较于钱物而为此大打出手),大家都夸赞张姓兄弟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然而当他在中医认定张靖甫得了猩红热后,立即联想到了张靖甫死后的困顿。因此恶念陡生,遂起杀张靖甫的念头。直到张靖甫被确定只是出了麻疹,他才松了一口气。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以往的研究者认为《弟兄》的主旨是揭露伪善者或赞美真挚的兄弟之情,但如果联系当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实际思想,从渗透于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探寻蕴含其间的寓意,透过小说的整个画面(而不只是某个具体形象),该小说的主旨是说明生活拮据状况给人们带来感情上微妙的变化,表现出在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社会里,维护正当的兄弟感情之难。这种状况甚至连那些原来是“兄弟怡怡”的人也不免受到考验。《弟兄》的主旨是在于提供一个“伪善者”的形象,更不是对知识分子虚伪面貌的揭露,恰恰是表现出经济状况对人们思想、情感的制约。暴露了病态社会对正常人伦关系的冲击乃至破坏。

艺术特色

在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沛君内心潜隐的与靖甫的利益冲突,另一条是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前一条是明写,但由于小说只通过沛君心理活动和梦境来表现,所以旁人不易察觉。后一条是暗写,可由于其父在同事面前的絮叨诉苦而人人皆知。小说里,秦、张两家虽文化层次不同,家庭背景各异,但从本质上看,导致两对兄弟冲突的原因是相似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是财利之争。只不过,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已经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白热化”阶段,而沛君与靖甫的隔阂、冲突尚未明朗与升温。在小说中,明暗两条线索随着故事的发展出现两次明显的对比与联结。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头,当时,沛君正沉醉于众人的称赞声中,由于兄弟多年的和睦友爱而被视作道德的楷模,此时,自私好斗的秦家兄弟无论性情还是为人都是完全无法与沛君相提并论的,但是误诊风波过后,靖甫病情好转,明暗两条线索在结尾再次对比、交错、联结时,却使沛君起初所具有的“榜样”作用、批评资格在故事的结尾烟消云散,明暗两条线索使作品前后两部分内容形成结构的反讽。

尚未怀疑靖甫得急病时,沛君在办公室里慷慨陈词,俨然以榜样自居,宣称兄弟间从未对钱财斤斤计较,可是一旦疑心靖甫将要病死,在不顾微薄收入延请名医抢救弟弟之余,他却不禁打起了个人的“小九九”。毫无疑问,沛君对弟弟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在为靖甫求医过程中,他的玄想与梦境却都不经意间暴露了他潜意识里的各种私心杂念,与他之前在同事面前的公开表白形成矛盾,并且与同事事前事后对他的多次恭维也互相抵,形成强烈反讽。

作品评价

正面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房日晰:《弟兄》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讽刺小说,鲁迅以力透纸背的笔力,细腻地刻画了张沛君这一伪君子的生动形象。鲁迅的《弟兄》不仅比《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中范进守礼的情节更“妙”更“辣”,而且全篇构成一个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负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闳:“《一件小事》、《弟兄》之类,幼稚得可笑,几近于无聊。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绍兴市人,是中原地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市的几所大学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

参考资料

鲁迅 Xun Lu.豆瓣读书.2023-11-08

彷徨.豆瓣读书.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