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是同济大学二级学院

1946年,同济大学创办文学院。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1986年,成立社会科学系。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有教师94人。

历史沿革

1907年秋,同济大学德语医学堂始创,便设有德文科。

1945年,同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

1946年8月,同济大学在理学院内增设哲学、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三个系,理学院由此改名文理学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1948年6月,哲学、中文、外文3系从文理学院分出成立南京大学文学院。8月,增设历史系,外国语文学系改为德国语文学系。

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9月2日,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对同济发布《高教字第405号命令》:“查该校文法学院学生人数过少,兹经本会考虑决定将该学院各系合并于复旦大学文、法两学院各同系,以求合理发展”。9月15日同济大学文法学院迁往复旦。

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

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

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2007年,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

2011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哲学学科入选上海市B类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2012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6年,获批艺术硕士(MFA)学科点。

2018年,获批心理学和艺术学理论硕士一级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哲学系、中文系、文化产业系、心理学系4个教学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式招生(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B类一流学科),目前有10个博士点招生(中国哲学、西洋古典学、外国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哲学等)。

人文学院以接续老同济人文学科之传统为己任。将路蓝缕,锐意进取,创造明天的辉煌,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专业设置

人文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科技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一流学科),目前有10个博士点招生(中国哲学、西洋古典学、外国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哲学等)

总体目标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科学概论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特色书院

简介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创办于传统文化百废待兴之际,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协办还有兴业全球基金赞助。书院位於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环境古雅,人文气息悠远的同济大学。

课程设置

讲座课程(大课):每周六下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

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六晚上,在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举行。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2015年春夏学期课程表

第一讲:导论(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二讲:《诗经》(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三讲:《尚书》(陈徽,同济大学教授)

第四讲:《礼记》(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

第五讲:《周易》(谷继明,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六讲:《春秋》(曾亦,同济大学教授)

第七讲:《论语》(陈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第八讲:《史记》(吴小锋,同济大学讲师)

第九讲:《庄子》(张文江,同济大学教授)

第十讲:《荀子》(殷小勇,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一讲:宋明理学(陈畅,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二讲:《世说新语》(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三讲:《坛经》(方用,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四讲:古琴京剧、昆曲欣赏(李欣,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五讲: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张轩辞,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十六讲:茶道(何心鹏Volker Heubel,德国学者,同济大学讲师)

第十七讲:传统士人书画欣赏与临摹(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备注:每讲仅列大致范围,具体选读篇目或讲授内容由主讲老师确定。以后每学期将重复开设这些基本经典和实践修养课程,但每学期讲授不同篇目或不同内容。譬如《庄子》第一学期讲《逍遥游》,第二学期讲《齐物论》;书画第一学期讲书法,第二学期讲山水画,如此等等。

兴趣小组活动安排:设经史子集四个读书会小组、书画小组、中医小组等兴趣小组,由辅导老师和组长根据参与学员的兴趣协调安排。

师资队伍

教授

教授特聘接受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师94人,教师中有校特聘教授5人、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其中哲学系博士37人,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中文系博士23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文化产业系博士9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历史博士所3人,教授1人;心理学系博士5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

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潘炜

人才培养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4门素质教育课程。2016年,学校学生获上海市第二届大学生汉字听写大会团体二等奖

学科体系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1个上海市B类一流学科。

领导团队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欧洲文化研究院和历史学研究所,1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研究所及研究中心: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技术哲学与未来文明研究所、心理治疗与咨询培训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中心、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所、诗学研究中心、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媒体产业研究所

科研成就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共出版专著(译著)2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版50余种;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海德格尔文集》(30卷)和《尼采著作全集》(14卷)均已开始出版。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层面,争取每年举行五至十次国际性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吸收国际前沿学术理念;积极引进海外师资,提升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扩大留学生规模,由现在的二三人扩展为十几人并争取单独组班,同时争取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留学生学历教育模式;另外要积极输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究生留学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

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

构建两大平台的具体研究方向,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包括欧洲哲学研究、欧洲基督教文化研究、欧洲诗学与文学研究等;城市研究平台包括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生产、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研究、城市美学与文化批评等,形成学院学术研究的特色领域;全面推行研究所制度,整合研究力量;将外国哲学(欧洲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先锋文学研究)、美学(文艺美学、城市文化批评)和文化产业管理学(创意产业研究)设为学院重点发展学科,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把文史哲等长线专业做精做强,并大力发展新兴文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如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艺术品鉴定等,为学院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也可化解传统人文科学概论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本院学生可在二年内自选专业,前二个学年不分专业,实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加强学生的文史哲基础训练,三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全面构建留学生本科至博士的学历教育机制,打造国际化教学模式。

修改完善我院本科人文类基础教育新机制,探索人文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打通的新方法。与我校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面向全校开设80门左右具有人文科学概论内在逻辑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系统课程。

目标与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学术为中心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院、系教授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简化行政,净化空气,形成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中心,自由、开明、团结、务实的良好学术氛围。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人文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发挥我校对德(欧盟)交流的传统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加强外国哲学(德法哲学)、宗教学欧洲诗学与文学等学科领域与德国及欧盟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向全球开放教职(副教授以上职位),特别是要引进留欧归国师资和研究人员。加强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增强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

构建社会资助体系,寻求多渠道的社会募捐和赞助,做强我院人文发展基金,用于资助学术、奖教和奖学等。

文化传统

院徽

院徽标准色为蓝色,整体模式采用圆形图形。由两个同心圆构成两个主要区域,两圆之间的环形区域用于表示院名和学院的英文名。

校园环境

文化活动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艺术批评的未来”学术论坛,组织学生组建暑期实践团走进阜南县,关爱“失依儿童”,组织学生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活动。

参考资料

官网.官网.2021-11-20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