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瓜
红瓜(学名:Coccinia grandis)为葫芦科红瓜属下的一个种,是一种攀援草本植物。全株可食用,被视为一种蔬菜。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非洲热带、亚洲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00-1100米的山坡灌丛及林中。
形态特征
攀援草本;根粗壮;茎纤细,稍带木质,多分枝,有棱角,光滑无毛。
叶柄细,有纵条纹,长2-5厘米;叶片阔心形,长、宽均5-10厘米,常有5个角或稀近5中裂,两面布有颗粒状小凸点,先端钝圆,基部有数个腺体,腺体在叶背明显,呈穴状,弯缺近圆形,深和宽均1-2厘米。卷须纤细,无毛,不分歧。
雌雄异株;雌花、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弱,长2-4厘米,光滑无毛;花萼筒宽钟形,长、宽均4-5毫米,裂片线状披针形,长3毫米;花冠白色或稍带黄色,长2.5-3.5厘米,5中裂,裂片卵形,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雄蕊3,花丝及花药合生,花丝长2-3毫米,花药近球形,长6-7毫米,药室折曲。雌花梗纤细,长1-3厘米;退化雄蕊3,长1-3毫米,近钻形,基部有短的长柔毛;子房纺锤形,长12-15毫米,厚3-4毫米,花柱纤细,长6-7毫米,无毛,柱头3,长5-6毫米。
果实纺锤形,长5厘米,径2.5厘米,熟时栗色。种子黄色,长圆形,长6-7毫米,宽2.5-4毫米,厚1.5毫米,两面密布小疣点,顶端圆。
生长分布
红瓜常生于海拔100-1100米的山坡灌丛及林中,生于林缘、路边和沟谷边。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火山口地质公园)和云南省。非洲热带、亚洲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居民有庭院栽培习惯。
繁殖方法
种子
9-10月份种子成熟果实变为深红色,此时摘下果实,置于网袋中用水搓洗,洗去果皮和瓜瓤,即行播种,或晾干后置于低温干燥处备用。红瓜在云南一年四季均可播种。选择土壤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深耕30厘米左右,耙细整平,做120厘米宽的苗床(所需苗床面积以每20克种子需1平方米苗床来计),浇透底水,将种子均匀撒播于苗床上,尔后用细土覆盖2-3厘米厚,再浇上已腐熟透的人粪尿。以后需保持苗床土壤湿润直至出苗,一般5-6天后即可出苗。出苗后30天左右、苗高5-10厘米时要及时移栽,否则,幼苗长出卷须后相互缠绕,给移栽带来不便。
扦插
插苗床的选择和整地与种子繁殖相似。剪取健壮植株上的成年老茎作插条,修去杈枝,剪成长15-20厘米的插条,插条上端剪成平口,下端剪成斜口,扦插时按10厘米行距开10厘米深的小沟,将插条按3-4厘米的株距放在沟中的一边,培6-8厘米深的土。扦插完毕,及时浇透水,并搭盖小拱棚,盖上塑料薄膜,用土压好小棚四周,以增温保湿,再在上面加盖遮阳网。以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不必常浇水,要遵循“干生根,湿生芽”的原则。一般10天以后即长出新芽,30-40天即有新根长出,当多数扦插长出大量根系后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①搭架。当苗长到30厘米时要及时搭架,在小行中间每隔1米用长1.5米的木棍或竹杆插人字架,再用竹片或细棍横拴于人字架两侧,每侧各栓两道,人字架顶部横拴1道,使整个架连成整体,以供红瓜茎蔓攀爬。架搭好后,要人工引茎蔓上架,让其嫩茎或卷须缠绕于最底下的一道横杆上,以后便可自行攀爬上架了。
②追肥与除草。红瓜茎叶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肥水,一般1-2个月必须浇施1次人粪尿,每次每亩2000公斤;并应勤浇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促进其茎叶萌发提高产量。田间禾本科杂草要及时拔除,避免杂草与植株争夺养分、水分。每年冬季结合中耕除草追施重肥1次,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尿素50公斤。另外,如果不采收种子的话,要及时摘除花和小果,以免浪费养分,影响新梢萌发。
③采收。当植株上长出的新梢长为25厘米以上时,即可采收,及时采收可促进分枝发生,利于其快速生长。采下的嫩茎叶捆成小把,利于贮运上市。冬季气温低,生长较为缓慢,15天才可采收1次,其他季节每4-5天可采收1次。
病虫防治
红瓜抗逆性较好,病虫害很少发生,如果种在塑料大棚中,7-9月会有温室白粉虱危害,可利用其成虫趋黄色的特性,在大棚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选用破旧密度板或硬纸板制成10厘米×10厘米的板条,涂刷成橙黄色,再涂上1层黏油(10号机油加少许奶油调成)悬挂于行间,与植株同等高度,每亩设置20-30块,当黄板粘满白粉虱时,需重涂1次黏油。
用途
红瓜具有耐高温、高湿的特点,可作为耐热叶用蔬菜开发。在中国云南省南部地区傣族多在庭院内少量种植。台湾地区用来作观赏植物,或采摘嫩茎叶作菜用。
食物营养成分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