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画僧

画僧

画僧是指同时具备僧人和画家两种身份的人群。他们的作品通常是以佛教为主题的艺术品,被称为佛画。这一类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最早的画僧出现在隋唐时期。佛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早期石窟建造密切相关,这些石窟的设计和建设受到了来自中亚和印度的僧侣们的影响。

画僧渊源

隋唐时期的美术史记录了许多西域画僧的名字。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众多擅长绘画的僧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僧人画家,如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涛等。其中一些人在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朝初期的“四僧”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画的巅峰,他们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近代则有虚谷,以及李叔同(李叔同),他们都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最终回归内心的平静。

佛画鼻祖

贯休,五代十国前蜀时期的画僧,俗姓姜,字德隐,出生于婺州(今浙江兰溪)。他在7岁时出家,精通诗歌、书法和绘画。唐朝天福年间(937-943年)迁居蜀地,居住在龙华精舍。蜀主王建欣赏他的才华,赐予他“贯休”的称号。他的作品包括“十六罗汉图”和《禅月集》。贯休在佛教史上的贡献在于他的“十六罗汉”画作。这些罗汉的形象独特,笔触遒劲,线条紧密,面部呈现黑色,以墨为皴,嘴唇红润,衣襟敷以浓重的青绿色,与整个画面的黑色相呼应。山石采用黑褐色,并点缀青绿色的青苔,线条使用铁线描法。由于贯休的罗汉图名声显赫,后人增加了两幅,形成了所谓的“十八罗汉图”。

禅风日盛

盛况

中唐以后,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了一股喜爱禅宗的风气,坐禅入定成为了普遍的修养方式。例如,王维在退朝后独自焚香打坐,专注于禅修。白居易晚年隐居在龙门香山寺,自称香山居士,也是佛教徒。他认为,参禅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文人们将参禅与绘画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贯休的水墨罗汉像是在他入定观察罗汉的真实面貌后再绘制的,因此它们都是梵相,形态古怪。这表明,通过参禅入定,艺术家能够进入一种心灵纯净的状态,从而产生创作所需的灵感。

原因

五代十国宋元时期的画僧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画僧们的谦逊好学和勤奋努力,如唐朝的师道师从吴道子,五代的巨源师从董源,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次,画僧们以绘画为精神寄托和乐趣,而不是为了谋生,因此能够不受商业利益的干扰,更加独立地创作,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第三,画僧们生活在寺庙环境中,较少受到世俗世界的束缚,有更多的机会亲身体验禅思,将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现在画作中;第四,画僧们的生活环境通常是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的丛林寺院,能够直接接触到大自然,拥有更为宁静的创作环境。

渊源

基于以上原因,画僧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哲学性、文学性、自然性和艺术感悟性,形成了简远不凡的画风,对明末清初画僧群体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八大、石涛的花鸟画,继承了法常的禅思和仲仁的墨韵;髡残宏仁的山水画,融合了巨然的天真和惠崇的空灵;八大的虫鱼、无可的树石,借鉴了温日观的情绪和雪窗的含蓄。

灵感激发

如何激发参禅入定时的心理状态,进而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一直是历代文人探索的问题。有些人通过饮酒来寻找灵感,如白居易将酒醉与入定等同看待;李白也有“斗酒诗百篇”的说法。还有一些人将梦境作为灵感来源,《野人闲话》中提到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是应梦之作。

历代画僧

巨然

巨然是五代十国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画僧。他曾是南唐的宫廷画家,后来居住在京师开宝寺,师从董源。《圣朝名画录》评价他的山水画作品:“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

惠崇

惠崇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僧,他不仅擅长绘画,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与赞宁圆悟克勤等人齐名,被誉为宋初“九僧”。《图画见闻志》称赞他的山水画:“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沈括的《图画歌》中提到:“小景惠崇烟漠漠。”苏轼也为他的作品赋诗,其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出自他的“咏鸭戏图”。

其他画僧

除此之外,还有多位画僧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僧居宁、僧传古、僧楚安等,他们同样有着卓越的艺术成就。

四僧

清朝初期,画坛上出现了四位杰出的画僧,即宏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经历,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弘仁

弘仁,原名江舫,歙县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曾在年轻时参与反清斗争,失败后遁入空门,法号弘仁。他的绘画深受倪瓒的影响,但表现出了不同的峻逸、宁静和沉稳、幽僻的风格。

石溪

石溪,原名髡残,湖南长沙人。他也曾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后隐居在常德桃花源,后来剃发出家。他的画风沉着痛快,以严谨取胜,得到了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

朱耷

朱耷,原名朱由桵,是明朝朱权朱权的后裔。明朝灭亡后,他一度装疯卖傻,后来在江西南昌出家,法名传綮。他的画作常常表现出愤怒和悲伤的情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石涛

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明朝靖江王的后代。他为了避免政治纷争而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他的画风豪放洒脱,同时也留下了《画语录》这样的重要画论著作。

禅师佛画

佛画的主题丰富多样,观世音菩萨可能是最受画家青睐的题材之一。观音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壁画、帧画、版画、文人画、民俗画等。莫高窟保存的隋唐“法华经变”壁画中,就有描绘观世音菩萨神力的场景。

佛教版画

五代十国以后,佛教版画发展迅速。敦煌市的地方官员曹元忠下令印刷佛教画,制作的佛像图案复杂精美。吴越王钱俶也下令印刷佛教版画,其中包括“十二面观音”像。宋代,禅宗盛行,受其影响,佛家不再专门制作用于礼拜的画像,而是以轻松的心态创作佛教人物画。法常的“白衣观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参考资料

画僧特别的艺术家.百家号.2024-11-22

具有很高艺术独创性的“画僧”珍作:释隆一款字画“观沧海”.搜狐网.2024-11-22

画作能卖千万高价,他曾踏出红尘15年:只想为绘画找到最好的环境.网易.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