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寺
东汉初年,佛法东来,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南宫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为中原地区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宫也因此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佛教界和广大信众心目中的佛教圣地。
简单介绍
普彤寺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八层高,33米,实心密檐式。塔座八角形,高五米。每层檐下置斗拱,第八层斗拱外出翘头上不施令拱,而置山斗一枚托住塔檐,使每面略呈弧形,两角翘起,形制奇特。塔身自下而上递减,轮廓柔和,结构清秀。
此塔历代虽加修建,但基本保持原有面貌,为研究我国早期砖塔,提供了宝贵资料。
基本信息
普彤寺坐落于南宫市西郊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与万亩省级湿地保护区相毗邻。漫步其中,苍松柏间,殿阁峥嵘,洪钟长鸣,法香远溢,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道场。1992年,著名高僧弘川大师来此担任住持,多方筹资重新修建普彤寺,历经十几年努力,建成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三门和其他附属建筑,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修行僧众和观光旅游人士日逐增多,多次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宗教场所。普彤寺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普彤寺塔在南宫市旧城。原为南宫城普彤寺内的建筑,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故城被洪水淹没,县城迁至此处。当时古寺被毁,仅留此塔。塔始建於东汉永平十年(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为我国现存最早创建的佛塔。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记载,唐贞观四年(630年)重修,明嘉靖年间再度修。
“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华经冠科卷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红色,叫“彤庭”,因为塔后普彤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取“普彤塔”。
如今的寺院,是南宫市1992年重建而成的。主持这次恢复和重建的是一位在中国佛教界声名远播的人物——弘川法师。1984年8月,弘川法师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从台湾经香港特别行政区飞赴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人们尊佛、敬佛热情得到充分释放。1992年南宫市人民政府遵从群众意愿,批准同意省佛协再建名刹修复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议。弘川法师开始了艰难的筹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3年11月奠基,至1996年9月26日便隆重举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佛界高僧、各界人士以及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数万人参加了这个庆典。
古寺发展
如今普彤寺管理有序、寺院整洁,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塔古寺又重现了昔日无边的佛光。为永续佛缘,进一步打造华夏神州之“释源”,中国佛教之“祖庭”的文化品牌,南宫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普彤寺的开发建设,孙学良、段小勇亲自谋划,实地考察,根据省民族宗教厅和省佛协的提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将普彤寺恢复建设列入南宫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了《关于普彤寺恢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塔在寺中、寺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林中的框架思路,制定了千亩普彤寺的远景规划。重点建设7000平方米的万人念佛堂、佛教博览苑和其它辅助设施,并以普彤寺开发建设为龙头,把群英湖、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最终建成千亩普彤寺。南宫市委、市政府的气魄、决心和诚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历代祖师
迦摄摩腾
梁《高僧传》卷一载: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经云:‘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达。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朝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皇帝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洛邑。刘庄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阳。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
梁《高僧传》卷一载: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刘彻穿滇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矣。
裴如海和尚
西域高僧,曹魏太和间居普彤寺,并于曹魏太和四年破五节重修普彤塔。
大耳三藏
南宫记载又作大耳禅师。关于对大耳三藏的记载,主要见《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传》: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市桥上看弄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唐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
嘉靖《南宫县志》载:大耳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唐贞元年间居普彤寺。建佛塔高十余丈,不烦求募,而砖石俱有余饶,数日而功告就。每一入定,闭目饮气,月余不出,然人或见其在塔顶危坐云。
铁指禅师
普彤塔
简介
普彤塔坐落在南宫市普彤寺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东刘庄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比洛阳市白马寺塔还早建一年,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佛塔,人间稀有至宝”。
描述
普彤塔在普彤寺西院,是一座呈八角形楼阁式九级实心砖塔。塔通高33米,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在风雨剥蚀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经过魏(三国)、唐、宋等各朝的重建、维修。明嘉靖十五年维修时筹集资金甚多,动工规模较大,按明代建筑风格维修一新。1966年邢台地震时,塔顶震掉铜佛三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观音菩萨安详地坐于“普陀山海岛”(东海小岛普陀山)崖岸,衣著佛珠、手持佛经、口念咒语,一足踏岸边莲花,一足伸向海水,水中浮莲承接,海水波涛滚滚,上浮海马、海螺、游鱼等海生动物和佛经、元宝等物,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庄严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铭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腾竺法兰建,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破五节日重修,海和尚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布局
塔第一层和第二层东西两面设置有盲窗,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四面设有佛。“仰莲钻首式”葫芦形铁质塔刹,共四节,直插云端。塔每层各角均设有角梁,悬挂角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数里之外都能听到,置身其中,令人顿生庄严、神圣之感。
弘川法师
弘川法师(1928~2004年),河南省偃师县人,出生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八年抗日战争末期从军,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播迁之时,随军到台湾。一九五三年,自军中退役;一九五四年,在台北市十普寺;依释白圣座下剃度出家;一九五九年年,在十普寺受具足戒,戒坛三师为白圣、慧三、道源三位长老,同戒者有后来以弘扬律学著名的广化律师。弘川法师在台湾期间,曾任台南市湛元精舍监院、台北市大慈寺住持。一九八一年在南投县埔里镇观音山建安养精舍,驻锡精舍研究律藏,编辑《僧伽作者要集》一书,一九八三年印刷行世,广化律师为之作序。
一九八四年,弘川法师回大陆探亲,即未再返回台湾,留在大陆定居。弘川法师回国后,曾任白马寺首座,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邢台市佛教协会长等职。一九九二年,南宫市普彤寺对外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河北省政府民族宗教厅推荐全国佛协常务理事、省政协六届常委、省佛协副会长弘川法师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师驻锡此寺,经他艰苦努力,多方募化予以重建,至一九九六年落成,于九月十六日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
弘川法师一生严持戒律,弘戒不倦,于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十时二十分,在河北省南宫市普彤寺安详舍报,俗腊七十八,僧腊四十八,戒腊四十六。
参考资料
普彤塔寺:风吹铃响 古寺千年.央广网.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