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我的父亲蒋光鼐

我的父亲蒋光鼐

《我的父亲蒋光(插图珍藏本)》记录了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先生,由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抗日英雄,一生爱国爱民,追求民主进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毅然走上与共产党合作建设新中国的道路,进而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书中尤其突出描绘了在日寇侵华、国土沦陷的危急关头,蒋光鼐奋起抗日,率国民党十九路军孤军杀敌,在淞沪之战中为救国救民作出的卓越贡献;《我的父亲蒋光鼐(插图珍藏本)》还详尽介绍了蒋光鼐在十年浩劫中的经历,以及晚年生活情况。作者蒋庆渝曾奔波于海内外等地的文史馆和图书馆查阅有关史料,并寻访亲历者详尽收集资料。

作者简介

蒋庆渝,1939年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1950移居北京。1957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以第一志愿考取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后遵父蒋光鼐嘱从军,并深得当时国防部长彭德怀赞许,特准入读大连第二海军学校。196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电机工程系,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蒙不白之冤于1970年复员回北京,随即失业。后来当过农场工人、工厂技术员。

平反后于1979年任北京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讲师,主讲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课程。1989年应德国学术基金会(简称DAAD)邀请,以高级学者身份到德国访问,继而受苏格兰一家公司邀请,以访问工程师身份从事软件设计工作。

1991年回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1999年移居美国,从此为求医、谋生、治疗在洛杉矶西雅图新加坡、香港、北京、广州市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流离往返,居无定所。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蒋光鼐是一位历史人物,穿越过无数的重大事件,其全部人生都承载了历史的印迹。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杜平

这部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冷静客观地揭去了层层观念障蔽,反映出近代历史中许多大事的本来面目。

——团结报社社长王秉默

日本投入了整整三个师的兵力,中国军队以极大的勇气和顽强意志予以抵抗,他们在炮火下表现出的勇气,使外国人恢复了对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尊敬。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寻找当代中国》

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原其制胜之道,诚由将帅果断,发于至诚,亦以士卒奋厉,进退无不如节度,上下辑睦,能均劳逸。

章太炎曰:自民国初元至今,将帅勇于内争,怯于御外,民闻兵至,如避寇仇。今十九路军赫然与强敌争命,民之爱之,围其所也。

国学大师章太炎《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

名人推荐

自甲午战败以后;中固军队在历次御外作战中都从未展现过如此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战斗力。遇强敌而不属服,处劣势而更坚韧,这就是淞沪会战保卫战的特殊意义之一。

无论现在的中国看起来如何强大,当年十九路军全体官兵所表现出的精神都值得珍视和继承。若无英雄之魂,徒有强国之躯;若无民族脊梁,枉有强国之形。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我的父亲蒋光鼐》,其意义就不止于为纪念而纪念、为缅环而缅怀。

江西省讨袁到辅佐孙中山,从东征北伐到抗敌于淞沪,从卷入福建事变到投身于抗日统一战线,从支持中共建政到出侄新中国第一任纺织工业部部长,直至在“文革”的狂风暴雨中郁郁而终,蒋光鼐颠簸起伏的人生就是当代中国历史的本脉络和缩影。

蒋光鼐是一位历史人物,穿越过无数的重大事件,其全部人生都承载了历史的印迹。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杜平

这部书在太羹史料的基础上,冷静客观地揭去了层层观念障蔽,反映出近代历史中许多大事的本来面嚣。

——团结报社社长王秉默

当他(本书作者)知道自己只剩“三个月”的时间时,完成书稿的心情更为急迫。主治医生建议他接受脑部放射治疗,病榻上的爸爸平静地对医生说:“如果脑部放射治疗能延长我的生命,使我清醒地把书写完,我就接受治疗,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从此,病房就是爸爸的书房,病房里的小餐桌就是爸爸的计算机台,他每天和专程从温哥华济南市赶来看望他的家人一起审阅书稿。此情此景,是多么温馨,但是我们内心更加的酸楚……

——作者女儿、新加坡新和平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蒋明明

图书目录

序一自序

序二淞沪会战保卫战的现实价值

序三珍贵的礼物

第一章从辛亥-兵到孙中山警卫团营长

一、家世渊源

二、投笔从戎

三、辛亥一兵

四、江西省讨袁

五、流亡岁月

六、痛失良师

七、出任大总统警卫团营长

第二章“铁军”儒将

一、讨陈东征

二、中山剿匪

三、单水口之战

四、北伐武昌

五、凯旋马回岭,铁军扬名

六、宁汉分裂,相煎何急

第三章碧血干戈统一梦

一、重建十一军,回师广东省

二、以德治军,驻防北海

三、拥护中央,为统一而战

四、保卫广州市,花县血战

五、粤边告急,北流喋血

六、衡阳大捷,痛失良将

第四章血戮中原

一、统领十九路,飞兵克济南市

二、挥戈陈鲁豫新郑市哀思

三、统一梦断赤城西

四、霏霏暮雨意,蔼蔼晚霞

第五章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

二、十九路军的抗战决心

三、一月二十八日午夜的枪声

四、从闸北巷战到死守吴淞镇

五、被绑住手脚的战斗

六、国民党第五军参战

七、第三任日酋“中央突破”计划的破产

八、从孤军奋战到全线撤退

九、心力憔悴,擐甲哀鸣

十、被歪曲的历史

第六章“红荔黄蕉是吾乡”

一、悠悠故乡情耿耿赤子心

二、己立立人

三、筹建虎门医院

四、还愿六榕寺

第七章“闽变”

一、激流勇退,却欲罢不能

二、无奈的抉择

三、修明政治,建设模范省

四、矛盾重重的“闽变”前夕

五、知不可为而为之

六、孤立无援,昙花一现的“福建人民政府”

七、附记

第八章抗战岁月

一、无官一身轻

二、回国参战

三、痛哭暮雨

四、香港沦陷

五、逃难

六、胜利光复

第九章西山夕照

一、北上

二、血夜嘶声

三、部长生涯

四、送子参军

五、又是月圆时

第十章念天地之悠悠

一、红色风暴

二、上海求医

三、我和父亲在一起

四、叮咛

五、独怆然而涕下

六、尾声

附录蒋光鼐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蒋明明

后记

总是不能忘记二零零六年的盛夏。那是新加坡举国同庆的日子,绚丽的烟花绽开,落下。也就是在那一刻,爸爸因患癌症而变得枯瘦的手,从我手中慢慢地滑落,冰凉……

爸爸在弥留之际,仍然挂念着这本反映爷爷生平的传记《我的父亲蒋光鼐》的编辑出版事宜。

也许是我出生在“十年动乱”之中,爸爸那时从不跟我提及爷爷的辉煌历史,我还是在课本中才知道爷爷的事迹。但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爸爸开始收集整理爷爷的资料,节假日里更是忙个不停。到八十年代中期,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有关爷爷的文章。从那时起,在很多谈及爷爷生平事迹的文章和书籍中,时常见到引用爸爸的文字。

爸爸一直为没有一部能够比较切实地反映爷爷生平的传记而感到遗憾,一直希望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撰写一部爷爷的传记。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广州市上海市、虎门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核证史实细节;他走访了很多与爷爷一起共过事的老前辈,听他们回首前尘往事。他常常只带着简单的食物,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图书馆、档案馆,查找、翻拍、复印资料,这些工作烦琐而枯燥,他却甘之如饴。从爸爸留下来的笔记、书稿、图片、信件中,不难看出,他当年为了真实再现爷爷的生平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为了撰写这本传记,爸爸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去进行研究,更要与病魔搏斗。爸爸在一九九七年不幸身患癌症,先后遭受两次原发性癌症的折磨,其后长期接受化疗,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尽管如此,他却不曾放弃这本传记的写作。出版社在二零零五年初审书稿后,建议爸爸再做一些补充。这个建议虽好,但对于爸爸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因为当时,化验结果已经显示,爸爸的时间不多了。从那时起,爸爸开始与时间赛跑,他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赶写书稿,清晨五时就能听到他开启计算机的音乐声。当书稿基本完成,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他全身,胆管堵塞导致他全身发黄、精神恍惚。

二零零六年三月,爸爸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从温哥华来到新加坡接受紧急救治。当他知道自己只剩“三个月”的时间时,完成书稿的心情更为急迫。主治医生建议他接受脑部放射治疗,病榻上的爸爸平静地对医生说:“如果脑部放射治疗能延长我的生命,使我清醒地把书写完,我就接受治疗,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从此,病房就是爸爸的书房,病房里的小餐桌就是爸爸的计算机台,他每天和专程从温哥华、济南市赶来看望他的家人一起审阅书稿。此情此景,是多么温馨,但是我们内心却更加的酸楚……

爸爸匆匆地离开了,但他却给我留下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正直、善良、坚毅、乐观。

除了撰写爷爷的传记,爸爸还创作了很多诗词、歌曲、散文、小说。他兴趣广泛,除了写作,还喜欢摄影、唱歌、拉小提琴、弹钢琴、手风琴……虽然爸爸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晚年又身患不治之症,但他依然享受生活给他带来的快乐。他热爱生活,总是把欢笑带给身边的人,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病人。他常对我说:“我觉得我什么病都没有,你看我不是很好吗?”他在给同窗好友的信中写道:“什么是享受人生?我想现在的我,就是想所爱想,思所若思。让人回到自然,适其自然状态中,这就是我一生梦寐以求的生活。”这本书正是爸爸再次患原发性癌症,在香港医院做癌细胞切除手术之后所写;散文诗集《吐露港随想录》也写于同一时间,身受病魔折磨的爸爸在吐露港海边的长椅上,以乐观的心情构思而成。

遵照爸爸的意愿,他写的三本书:《我的父亲蒋光鼐》、《吐露港随想录》、《我眼里的世界》先后出版发行。读了《我的父亲蒋光鼐》,不仅让我感受到爸爸对爷爷的崇敬,更深刻感受到爷爷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他们为了实现民族富强、国家民主和人民自由,几十年来上下求索,苦苦追求,饱尝种种悲苦、无奈;读了《吐露港随想录》,我才知道,原来爸爸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宽广,如此浪漫;看了摄影集《我眼里的世界》,我才了解,爸爸对大自然的热爱是那么的真挚,而我对他的了解竟是那么的少。

二零一二年是淞沪会战八十周年,值此之际我们再版《我的父亲蒋光鼐》一书。正如杜平先生在序言所说,“其意义就不止于为纪念而纪念、为缅怀而缅怀”,而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珍视爷爷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让更多的人继承当年十九路军全体官兵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爸爸喜欢用陈子昂这句诗来形容爷爷的一生,这其中所蕴含的苦涩,大概要从书中慢慢体会。感谢亲朋好友为此次再版付出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

明明

二零一一年冬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何文田

序言

六十年代初,我就听说文史单位一再要求父亲写个自传,后来我也在信里询问过父亲进展如何。但他总是回答说心情欠佳,还未动笔,直到辞世。

子女给自己父亲写传,并非最恰当的选择。亲情、偏见常常会影响记述的客观和公正。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情形。在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走过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岁月,而当我长大成人之际,历史环境又使父亲对旧事不愿多谈。

1970年,当我从一个大学教师成为一个农场工人之后,一种十分单纯的、想更多了解自己前辈的欲望,使我开始了搜集与父亲生平经历有关资料的工作。在父亲去世将近十年之后,我第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一·二八’淞沪会战中的蒋光鼐将军”,发表在1986年第二期《纵横》杂志;1987年《民国春秋》第六期又发表了我的另一篇短文:“从辛亥一兵到孙中山警卫团营长——记先父蒋光鼐早期革命活动”。

从那时开始至今,又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上述两篇文章的资料反复出现在不同作者所写的我父亲的传记里,我也陆续完成了记述父亲征战生涯的短文“铁军儒将”、“碧血干戈统一梦”;发表了“蒋光鼐与福建事变”(《北京政协》1993年第二期)、“虎门医院筹建纪实”、“张景陶回忆蒋光鼐”(《东莞文史》第三十二期)等数篇有关文章。

二十年来,鉴于接触资料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使我对一些史实能有机会重作分析与思考。尽管我始终不满足所掌握的史料,但是岁月催人,时不我待。我有一种要将手中这些散乱资料作一次归纳的急迫感,好留给家族后人,也以告慰在天的父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