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亨信
罗亨信(1377—1457),字用实,东莞篁村人,明代名将。在国家危难时候,他镇守西北边疆,抵抗外族入侵,垂老之时仍挂帅退敌,为国立功,皇帝给予“赐俸荣归”的殊荣。
人物生平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是年,视察浙江水灾,奏准朝廷免除嘉兴市、海盐、崇德三县税粮五十余万石,使灾民得以存活。不久,提为右给事中。后因科内办事官校勘关防文书迟误,被贬到交趾镇夷卫为吏。朱高炽即位时(1424年),起用罗亨信为监察御史。后升为右佥都御史,奉命到陕西监练八卫兵守备边疆。正统二年(1437年),北方的阿台王子自塞外入侵。次年,罗自昌宁出兵,擒都达鲁花赤朵儿忽等二十七名,以功升秩一等,并赏赐金帛。
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罗亨信任巡抚宣府、大同市总督。他曾先后上疏提议加固城墙,淘汰冗官,节省费用,充实物资储备,禁止乱征徭役,停止瓦剌贡使往来近送以舒民力,免边民垦田之税等意见,都被皇帝采纳。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他任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时北方也先入侵,诸卫堡的长官皆弃城不守。他动员诸将誓死守城,以孤城阻敌进攻,外御强敌,内保京师。
朱祁钰即位(1450年)后,提升罗亨信为左副都御史。同年春,他因旧病复发,上书请求辞职归里。但当他得知宦官善宁与敌人在城下私自议和时,便秘密派勇将设伏把他擒住,除此后患,皇帝便赐玺书褒扬他“为国除患”。次年七月,被召入京,皇帝准他辞官,除赏赐钱物外,并赐给马匹、船只回乡。天顺元年(1457年)十月去世,享年81岁。
主要功绩
这15年,是凭他的胆识和谋略,凭他的正直和无畏,外御强敌,内斗奸邪的15年。
正统年间,被元末农民大起义驱逐出境、游牧于蒙古地区的蒙古各部,被瓦剌部的首领统一起来利用,势力渐渐强大;阿台部的首领阿台、瓦剌部的首领绰罗斯·也先的骑兵部队分别在大明的西部和北部掠劫财物、屠杀边民、破坏生产。也先更不断扩充实力,准备大举进犯明朝。
在这狼烟四起、胡尘弥漫的年代,朝廷必须加强边防防御瓦剌流寇的骚扰。有大臣奏称罗亨信能肩负此重任。于是亨信被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四品),派往西部边疆练兵戍边并参赞军务和统管军粮。当时阿台窥伺大明边塞上下,亨信督八卫兵会同都督蒋贵(一品)所率的京军巡边驱敌,至鱼儿海,遇敌兵。怯懦贪生的蒋贵听信都指挥安敬的意见,惧怕前途“水草艰少”,按兵不前。亨信闻报,立即赴蒋营当面斥蒋说:“你们临阵退缩,不过是贪生怕死吧了!难道不怕‘三尺法’吗?”蒋惊恐变色,诈称明日协同进军,第二天却后退至甘州。亨信查明蒋是因为惧怕艰险和克了军粮致军队中途缺粮食而临阵后撤的,于是上疏劾蒋“怯懦不忠,侵克军饷”之罪。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调查得实,斩了安敬,整肃了军纪。
当时各路军马没有统一的指挥,亨信又上疏建议派总指挥总领各路军马,统一布置作战。朝廷接受了这点意见。亨信按布置监军北上至边防重地尹直。据地驻营,发兵搜敌,挫败了阿台部进犯的骑兵,并俘敌29名,获战利品一批。西逃的残敌路遇明军,也被歼尽。从此,阿台的气焰始有收敛,西陲得以安宁。
正统五年(1440),亨信被派去北漠巡抚大同市、宣府。大同、宣府是边防重镇,尤其是宣府(即今日宣化区),是北京的屏障,有“北门锁钥”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大同至宣府数百里边疆,是外族南进中原的跳板。朱棣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南侵,从南京迁都北京,控制这一带边防。后来边防军队渐渐松弛,到了正统年间,朱祁镇宠信宦官,掌握大权的宦官王振受瓦剌贿赂,忌言边事,又私运兵器与瓦剌交易,瓦剌日益强大起来,至使明朝边患日深。
亨信为了改变边境现状,深入了解情况,“于分屯之远近、道里之险夷、土壤之肥瘠、将校之设施、士卒之勤惰、地利之厚薄、饷运之难易缓急、与夫巡守候寒暖之宜,靡不周知”。他每年秋天回京议事,都根据边境情况,上疏英宗,或抒己见,或排众议,提出的建议共有数十条之多。其内容包括“汰冗官,省虚费,积边储,禁私役,修城堡,恤边军”等等,都切中肯綮。这些建议,有的被采纳了,边境内外状况因而得到改善;有的只是议而不行,致边患隐伏。他洞察绰罗斯·也先“惟待衅端,欲为边患”的阴谋,于正统十年(1445)提出移徙一卫所、增设二卫所于宣府至怀来二百余里之间,使“城池联属,万年拱卫京师”的建议。可是,兵部以“徙卫劳人,设卫无军”为理由,没有采纳。
正统十四年(1449)秋,也先果然犯境,塞外诸州县不守。朱祁镇仓促率兵应战,就在无卫所设置的土木堡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土木之变”或“己巳之变”。英宗既被俘,边城官兵更失斗志,纷纷弃城逃散。也先的骑兵沿途劫掠掳杀,边民被掳杀者数十万。时只有亨信“死守宣府,宣府四面皆贼寇,”一旦夕警报三四次。有朝臣认为宣府难守,朝议速召该城官兵入卫京师。诸将师皆欲弃城,独亨信正气凛然地说:“我73岁了,受朝廷大恩,现在国家危殆,只有以死相报。你们应好自为之,切勿渎犯宪律啊!”他又立誓说:“朝廷将这座城交给我,我一定拼死守住它!”他拔出佩剑,坐在城门正中,面若秋霜,凛不可犯。下令说:“谁胆敢出城,我就亲手杀死他!”于是城中军民安定下来,老幼欢呼说:“我们有生路了!”诸官兵深受感动,同仇敌忾,誓与宣府共存亡。亨信又督促诸将策划防守,组织百姓参加迎敌。此时,朝中也放弃了撤军弃城的意见。
也先知亨信镇守的宣府难以强攻,于是把人质朱祁镇挟持到城下叫门。昏庸怕死的英宗完全听任也先的摆布,竟传命开城。若果遵命献城,军民将尽遭杀戮,京城最后的屏障就被拔除;若果抗守城,就犯欺君抗命之罪。在这紧要关头,亨信宁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断然选择了后者。“我是奉命守城的,不敢擅开城门。”他理直气壮地拒绝献城。这时,朔风猎猎,雪花纷纷,城楼上,亨信正襟危坐,手握鼓槌;守城的兵将,张弓拔弩,严阵以待;城中的老百姓也协助守城,连老妇、小孩也登上城了。也先见此场面,为之震惊,知宣府不可得,只好押着朱祁镇,破了紫荆关,从那里直扑北京。
在北京,于谦组织军民开展保卫战,宣府成了牵制绰罗斯·也先兵力、配合北京军民守城的唯一的一座漠北边城。
亨信坚守宣府,后人赞誉颇多。《皇明通纪》云:“幸罗亨信忠义誓死以守,不独一城蒙福,而京师实赖之。世谓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后来,宣府建功臣庙,立亨信塑像于庙内,供后人瞻仰。亨信的事迹被后人传诵。成化年间,莞籍人一品布政司左参政祁顺记亨信事迹,写道:“自公归老,边人思之弗忘,迄今二十余年而威德在……吾在京师闻之,戴侍御常在云中得之父老云。”
坚守宣府,无疑是亨信一生事迹中最光辉的一页。可是,吏部尚书王直给他撰写的墓碑铭,却讳言此事。不难想象,那是因为朱祁镇忌谈土木堡和宣府,所以王直有意讳笔。而其后朝廷对亨信的奖赐,也很一般。《广东志》中罗亨信传记有议论云:“世谓亨信有安社稷功,而忌者仅循常例,有遗憾焉!”忌者因何而忌?皇帝贪生怕死,听从敌人摆布,令为臣者弃城资敌,为臣者誓死守城,拒不从命,为君者当然由愧生忌啊!
绰罗斯·也先攻北京、宣府不下,又被各地军民袭击、终于被迫退兵。新即位的李豫朱祁钰论功行赏,升亨信为左副都御史,进三品。此时,亨信镇边已14年了。漠北地瘠民贫,天气苦寒,风沙弥漫,戎马关山的生活,当然是异常艰苦的。亨信年将70时,已是“泪眼迎风不敢开”、“耳中隐隐若闻雷”,视觉、听觉都衰退了;“趋朝上马须扶插,奉使乘怯往来”,体力也不支了。只是由于丹心报国,所以还未请求致仕。到了这一年,年已七十又四的他,旧病又复发,于是“上章乞骸骨”。可是,因为边情紧急,代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景泰元年(1450)元月,宦官喜宁私通瓦剌,“偕贼诣城下言和”,亨信接到了情报,当机立断取智擒之计,派了参将伏兵把喜宁擒获,押送京师正刑典。这是亨信镇边期间最后一件快事。
秋七月,亨信依例返京议事,他再向李豫请求归休。代宗赐他免冠叩首,答应所请。
经过5个月的长途跋涉,他回到阔别13年的故乡,寄寓于莞城。两年后,在“市桥之西”建了新居。
后世传说
赐归巷并非罗亨信官邸,赐归巷之得名与罗亨信无关,只是东莞当地人的美丽传说。
罗亨信新居的具体地点在何处,文史界至今还有几种猜测。其中“在西正路赐归巷”一说最为流行,持该说者云:亨信文官挂帅印,出征交。平定交阯后,年已逾七十,于是告老还乡。皇帝御书“赐俸荣归”的匾额给他,所以,赐归巷是罗亨信官邸所在地。其实,亨信为何去交阯,何时归休,上文已经述及。据《罗亨信年谱》载,及发给“道里费”,《年谱》及其他史科均未有给他题匾的记载。他写的归休诗,只说李豫赐宴和“赐出官袍獬豸新”。所以,“赐归”与罗亨信无关,不能凭“美丽的传说”推断赐归巷是罗亨信官邸所在地。况且亨信是个交游甚广、平易近人的人,想他的官邸不会建在车马难通的小巷内的。又亨信曾建义斋(免费学塾)于新居之后,既如此,宅旁必有可通宅后的横巷,而赐归巷内无一横巷,此也可作为亨信住宅不在赐归巷的佐证。赐归巷巷名的来历,应另作考证。
天顺元年(1457)12月,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的罗亨信去世了,亨年81岁。
他的讣告到了北京时,“举朝公卿士大夫莫不为之悲戚”夺权再度称帝的朱祁镇也不得不“为之辍朝”,以示哀悼,并命工部为其治坟于英村麻地岭(今南城)。
他的墓地占地约三亩,有神道碑和石牛石马。这墓地因建宏远工业区于1988年4月19日被发掘。陪葬品很菲薄,只有石印一方,墨饼一块及铜钱、钱币、陶瓶等物。
他的后代聚居于西门,成为莞城大姓之一的“西门罗”。
时隔五百年,人们还没有忘记罗亨信。东莞流传的罗亨信上京应试、交阯解围、漠北守城、水边救人、巧计归田、跑马圈山等故事,其中多是溢美之词,可见人民群众缅怀罗亨信的心情。又有传说说官桥村是因罗亨信从桥上过过而得名,东莞蟋蟀科以产于罗亨信等五位忠烈墓上者为最善斗。这些传说,是人们对罗亨信的敬仰。
五百年后的今天,政府有关部门、文史工作者也没有忘记罗亨信。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历史人物塑像中,立有罗亨信塑像,与袁崇焕、张家玉、熊飞等民族英雄的塑像并列供人瞻仰,说明文字称罗亨信“外御强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卫部队京师,对明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复旦大学收藏的罗亨信著作康熙重刻本《觉非集》,现在已由国家文化部门影印出版,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九册。东莞市文史工作者花了几年时间点校了《觉非集》,现已以“罗亨信集”为书名出版,列入《莞水丛书》中。可见,这位名臣,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泯灭。
参考资料
明代镇边名臣罗亨信.epaper.timedg.com.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