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桑振君

桑振君

桑振君(1928年12月27日—2004年7月9日),出生于开封市,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一,豫剧旦角“三鼎甲”之一,豫剧桑派艺术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桑振君5岁起和自己的母亲学习河南坠子,10岁师从赵清河习豫剧,主攻闺门旦,兼青衣、刀马旦,14岁起担纲主演。1949年7月,桑振君参军,入二野前进剧团,后于1953年赴朝鲜为志愿军慰问演出。1956年,桑振君主演的《白莲花》获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一等奖。此后,桑振君先后在开封、许昌市郑州市等地豫剧团任主演、团长。1964年,赴邯郸东风豫剧团任教,1987年为邯郸戏校名誉校长,培养出了刘伯玲、赵贞玉苗文华等一大批豫剧表演艺术家。

2000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2003年,已75岁高龄的桑振君依然指导许昌市豫剧团演员常俊丽排演桑派名剧《桃花庵》和《秦雪梅观文》,2004年又应邀回河南省为梨园春擂主大奖赛总决赛做首席专家评委。同年7月9日,桑振君在邯郸市逝世。

桑振君从艺70余年,创建了以祥符调为基础,以偷、滑、抢、闪、离调唱法为特色的新流派,被誉为“桑派艺术”。她的代表作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中国唱片社曾为她表演的《打金枝》《黛玉葬花》等八个剧目录制唱片发行。2004年,邯郸市人民政府授予桑振君特别贡献奖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桑振君于1928年12月27日(一说为农历腊月27日)出生于河南省陈留(现开封市)东马庄。父母都是河南坠子艺人,受家庭影响,她从小酷爱戏曲艺术,5岁起和自己的母亲学习河南坠子,10岁师从赵清河习豫剧,主攻闺门旦,兼青衣、刀马旦。14岁便赢得了梨园盛名,担当起压轴主演的重任,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市漯河市许昌市等地。

从艺经历

1949年前,桑振君主要演出于河南省睢县、宁陵县、鹿邑、柘城县淮阳区、许昌等地。演出的主要剧目是《秦雪梅观文》《对绣鞋》《桃花庵》《抱琵琶》等。1949年7月,桑振君参军进入入二野前进剧团。

20世纪50年代初,桑振君曾有较长的时间在西华县生活和演出,演出时当地万人空巷。1951年,西华县逍遥镇的戏迷们还把她从漯河请到逍遥,当时桑振君以一曲《白莲花》唱火了沙河南北、颍河两岸。在西华县,桑振君还因她曾一场演出收入十二万元(旧币),于是有了“十二万”的绰号。在此阶段,桑振君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

在这一时期,桑振君在各地不断的演出及交流中,开阔了艺术视野,她在豫东结识了唱小生黄儒秀,唱花脸的王文才,唱花旦陈素花刘玉梅、花桂荣等。这些名艺人,有的是祥符调、豫东调演员,也有豫西调、沙河调的演员。桑振君一一观察,细心揣摩,陆续把他们的技巧学了过来,并向豫剧名家陈素花学习了《叶含嫣》中的“射雕”“思春”两折戏;向鹿邑戏班的豫剧名家刘玉梅学习了《秦雪梅·观文》一剧,并对此戏的唱腔唱词进行了再创造,成为她的“看家戏”。她这种集诸家之长,采东西之萃的学习与积累,为后来创立桑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桑振君1953年赴朝鲜为志愿军慰问演出。中国唱片社曾为《打金枝》《黛玉葬花》等八个剧目录制唱片发行。1954年,许昌专区实验豫剧团成立,桑振君被任命为业务团长。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她在《白莲花》中扮演白莲仙子获演员一等奖,并兼获剧本改编二等奖。在许昌豫剧团,桑振君除紧张的排练和演出外,还亲自设计唱腔,编创新戏。先后排演了《红霞》《红姊妹》《后方前线》《革命一家》《赵一曼》等近二十部现代戏。

桑振君1958年和1959年,先后在郑州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打金枝》。1959年,在豫南戏曲汇演中,桑振君主演了《白莲花》、《下陈州》,再获优秀演员奖。随后,中国唱片社先后为其录制了《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对绣鞋》《英雄山》《游龟山》等七个剧目的唱片,并发行全国。

1960年,许昌专区豫剧团赴京演出,桑振君主演的《白莲花》《下陈州》受到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田汉同志还专门为剧团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与会的著名剧作家和艺术家对剧团的演出和桑振君的表演艺术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先生也对桑振君的表演赞誉有加。1962年11月,桑振君又参加河南省豫剧各流派名老艺人座谈,在大会上演出《白莲花》,再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其唱腔被编入《豫剧名老艺人传统唱腔选集》。这一时期,确立桑振君在豫剧界名旦名家的地位。

1964年,河北省邯郸东风豫剧团正式邀请桑振君老师到东风剧团工作。她谢绝了当地领导的挽留,到达邯郸市东风剧团任教。她到东风剧团任教后,对该团青年演员的表演和唱腔,从基本功抓起,坚持每天上唱腔课,对吐字、发声,不厌其烦的一个一个指导。除教唱传统剧目外,她还亲自设计唱腔,相继排出10部现代戏,如《李双双》《红珊瑚》《江姐》《红色娘子军》《南方烈火》《山村姐妹》《小保管上任》等。在粉碎“四人帮”后,她不顾体弱多病,为培养豫剧事业的接班人忘我工作。这激励着东风豫剧团的全体演职员。东风豫剧团推出了一批成熟的优秀青年演员和一大批优秀剧目。1977年,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进京演出现代戏《李双双》,她的唱腔设计成果,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好评,并受到了郭沫若同志的接见和称赞。

1982年,阔别舞台18年后,桑振君在郑州演出《打金枝》。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为其录制了《打金枝》以及《齿痕记》《观文》等唱段,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这一时期,桑振君又陆续在《地方戏艺术》上发表《艺德漫谈》《我的艺术之路》《艺海无边》等文章。

桑振君倾心传艺育人,继原有弟子谢爱芳、刘伯玲之后,培养了以邯郸东风豫剧团的胡小凤、牛淑贤、苗文华、郭英丽、赵贞玉、李素芹,及河南省的常俊丽、宋风丽、崔小田为代表的众多学生和入室弟子。

晚年经历

桑振君2003年还往来穿梭于邯郸市、许昌间,指导许昌市豫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常俊丽排演桑派名剧《桃花庵》和《秦雪梅观文》。2004年春节,桑振君应邀回河南省为梨园春擂主大奖赛总决赛做首席专家评委。同年,邯郸市人民政府授予桑振君终身成就奖。同年7月9日,75岁的桑振君病逝于河北邯郸。

2008年6月,桑派艺术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作品

桑振君14岁时即成为剧团的领衔主演,她早期的拿手戏有《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此外,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英雄山》等剧目均由中国唱片社制片发行,深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艺术特点

表演

综观桑派的主要代表剧目,会发现桑振君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贯注到她的舞台创造中,将剧中角色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构成桑派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主持正义的思想倾向和致力于歌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例如,她在《白莲花》中塑造的白莲仙子冰清玉洁,热情豪爽,抑恶扬善,扶危济困,亦仙亦人,超凡脱俗,亦歌亦舞,刚柔并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化的情感张力;在《下陈州》中有力地展示了民女张桂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愤世嫉俗,勇于跟权贵斗争的精神,使人物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在《打金枝》中塑造的国母贤淑豁达,仪态万方,流布着“家和万事兴”的情致和意趣;在《秦雪梅观文》中的秦雪梅,透过娇羞洋溢着青春的冲动,传递出对情的忠贞、对爱的坚守,生死不渝,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美。

唱腔

桑振君老师主攻“闺门旦”,兼演“大青衣”。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丰富多彩,尤以“口齿伶俐、韵乖字巧”出名。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节目。无论多长的段式,多复杂的句列,一经她的口唱出,准能尽巧尽美地展现给观众。在声腔造诣上,她有“百句不竭”的过人功力。她的表演细腻,善于以深邃的艺术目光对角色做入微的分析。因而,她所扮演的人物,总能给人留下“一人一貌”的深刻印象。

桑振君唱腔中所谓的“偷、闪、滑、抢、跳”,是指她在吐字润腔方面偷得巧、闪得妙、滑得稳、抢得准、跳得美。“偷”,即吐字非常敏捷、轻巧。“闪”,即快速躲过强拍,并迅速吐出多个字,给人一种一闪而过的感觉。传统的豫剧唱腔一般是从“板”上起拍,但桑振君的许多唱腔是从“眼”上唱起,听起来轻灵乖巧。“滑”,即吐字时为了强调语气,加强口语化效果,便用滑音的方法对字进行装饰,这样一来,一种柔滑的色彩便油然而生。“抢”,即把词句的上、下韵连在一起,紧紧相扣,减少停顿,在较快的节奏中唱出许多字。这也是桑振君在演唱进入高潮时常用的手法之一。“跳”,即在吐字行腔构成旋律时采用音程大跳的方法,使唱腔旋律起伏、跌宕。这种唱法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豫剧“桑派”艺术。

另外,桑振君演唱时重视“字正”“腔圆”。字是声的先锋,有字才有声,有声则有情。为了使唱腔中的每一个字音清晰、准确,她在总结自己演唱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了有关声母韵母方面的知识,把吐字分成发、放、收三个部分(即声母、韵母、韵尾),并拉开距离进行练习。

其次,桑振君对唇、齿、舌、牙、喉这五个部位在吐字时的着力点以及吐字发音时开、齐、撮、合四种口型,连同十三辙的运用等,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反复实验。

有时出于特殊情感表达的需要,桑振君会对某些必须突出的字采用更为特殊的唱法表现出来。如《秦雪梅观文》中,秦雪梅要去书馆查看,恳求丫鬟的支持,唱词中有一句“给姐姐找一个富贵之家”。为了使丫鬟认真倾听她许下的心愿,以打动丫鬟的心,她把“富贵”二字用一个十度音程的大滑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弱进强、由强进弱进行处理,这是一种特殊的曲线型大滑音,它本来是弦乐的一种演奏方式,但桑振君用在了人声演唱上,效果特殊,而那柔滑、圆润的声腔也让人回味。

桑振君的高音音色明亮、清脆、柔甜、细腻,本声区音色圆润、宽厚,真假声结合,自然和谐。她对豫东调和豫西调运用自如,尤其在表现喜、怒、哀、乐时。在演唱方面,桑振君除了重视用声技巧之外,还特别强调使用速度与力度的对比手法(即快与慢、强与弱的对比)去表现人物。她对刚柔、收放、急缓、起伏的运用很熟练。这对她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

胡小凤

胡小凤的主要剧目有《蔡文姬》《穆桂英挂帅》等。她的表演动作规范,节奏鲜明、稳重细腻,具有独特风度。她嗓间纯净甜美,高中低音共鸣俱佳,演唱自然流畅,委婉动听,吐字清晰,韵味淳厚,独树一帜。在塑造的众多人物中,可以说各有特色。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优秀表演艺术家。1991年获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苗文华

苗文华,豫剧青衣闺门旦。1979年,她在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学艺,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为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她的唱腔技巧超群,表演委婉俏丽。在从艺经历中,苗文华成功塑造了《大祭桩》中的黄桂英、《秦雪梅》中的秦雪梅、《打金枝》中的国母、《虎符》中的如姬、《朝阳沟》中的银环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苗文华曾三次获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两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表演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牛淑贤

牛淑贤,祖籍河南省柘城县,出生在商丘市。牛淑贤的家是梨园世家,父,母,舅父都从事豫剧工作。她自幼随父母学艺,五岁登台演出,得“五岁红”之誉。13岁入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师从“豫剧皇后”陈素真、桑振君等著名演员,专攻闺门花旦。她嗓音明快清晰,演唱委婉细腻,流畅舒展,活泼俏丽。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红娘》《梵玉宫》《荀灌娘》《宇宙锋》《拾玉镯》《大祭桩》等。

常俊丽

常俊丽,女,汉族,1966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香玉杯获得者,1985年毕业于洛阳戏曲学校。许昌市豫剧团团长,中共河南省第七届党代表,中共许昌市党代表,许昌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许昌市剧协副主席,为桑振君老师的关门弟子,桑派传人。曾主演大型桑派名剧《秦雪梅观文》《齿痕记》《蝴蝶杯投衙》《对绣鞋》。大型古装戏《花木兰》《封神榜》《五世请缨》。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扬三姐告状》《漂来的媳妇》等。在河南省第四,第六,第八次戏曲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二等奖,第七届香玉杯艺术奖

社会任职

桑振君是首任许昌专区豫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河北省剧协常务理事,并被邯郸市政府聘为艺术顾问。

个人生活

桑振君出生在河南省陈留县(现属开封市)仇楼乡东马庄一个贫苦的说唱艺人家里。桑振君的父亲弟兄两个,父亲是老大,名叫桑志良,从小拜孙明先为师,学唱河南坠子。桑振君的母亲嫁到桑家后,因其嗓子明亮、音色好听,也开始学唱坠子,从而成为孙师傅最后、也是最得意的一个门生。桑振君5岁时,家里共有八口人:父亲、母亲、父母的老师、叔叔、哥哥、弟弟、妹妹和她。孙师傅无儿无女,腿还有些残疾,所以,父母亲就把老师当作生父伺候,还要养老送终。因父亲曾过继给一户人家,所以同时还继养了一个老娘,这样家里就成九口人了。桑振君的父母亲就靠走村串户说唱坠子,养活这个九口人的大家庭。1937年,抗战爆发,往常的庙会没有了,即使有钱的人家也不请戏了,桑家一下子陷入揭不开锅的困境。那年桑振君8岁。

1938年,桑振君母亲、父亲、弟弟、妹妹全被村里的一伙地主恶霸杀害了,房子也被烧光了。同年5月被谢家收养为童养媳。1941年,桑振君和谢顺明分手后,彼此失去了音讯。后来听说谢家都在江苏徐州一个戏班,桑振君和以薛东信为首的老师们一商量,先把谢母和养女接到柘城县,随后又把谢顺明接到了戏班。顺理成章桑振君与谢顺明结婚。1947年底,解放军攻打许昌市时,谢顺明失踪不见,过了许久,也没等到谢顺明出现。不久,桑振君与谢顺明离婚。1954年元月,桑振君认识了许昌公安局有个秘书叫闫志安。他经常看桑振君的演出,有时也到家去看她,一起聊戏拉家常。接触时间长了,两个人彼此建立了感情。1955年,桑振君和闫志安结婚成家。这是桑振君的第二次婚姻。

荣誉成就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桑振君老师就是豫剧艺坛上“韵乖字巧、百句不竭”的戏曲老艺术家。她幼年学艺,少时成名。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勤奋不懈,精益求精。她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流派的优秀演唱方法,而且也擅于从各种表演流派中借鉴名家之长,并加以发展变化,然后融汇贯通,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豫剧桑派”艺术。(梨园频道评)

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越调唱腔设计就有不少地方借鉴了桑振君的唱腔。(戏剧导演罗云评)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商丘市豫剧院 评)

豫剧大师桑振君的唱腔字乖韵巧,灵动优美。其高音不燥,清脆细腻;低音不虚,浑厚含蓄;真假声结合不露痕迹,说唱融合非常得体。她的唱腔听起来细致甜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通俗易懂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做到了韵美情真,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娄晓虹 评)

桑振君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演绎了大量的的经典作品。我们在对桑振君的代表剧目进行文学、音乐和美学层面的本体分析后发现,桑振君在演绎作品时也总是在追求“新、变、美”,这是其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山东师范大学靳歌 评)

桑振君是一位久负盛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和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等齐名于观众心中。她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不断创新、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她的表演艺术被戏剧界和人民群众誉为“桑派”艺术,为豫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 评)

人物轶事

误打误撞

桑振君对豫剧声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从一开始是很感性的,甚至有点“误打误撞”。她最早的运作,始于把河南坠子的旋律和演唱技巧引进豫剧。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在她逝世时写的唁电中尤其肯定她这一点,其中说道:“……振君,你早已成为桑派的一面旗帜,特别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使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河南观众公认你继承又发展,这是你对豫剧事业的一大贡献。”但她最初进入豫剧艺术的实践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向,只是因为她有深厚的说唱河南坠子的功底,在演唱豫剧时伴有些自然的流露。促成她理性地纳入豫剧艺术的实践,源自一场戏剧性的误会。

那是桑振君十四岁时,她第一次被邀到界首市当主演,按当时行内规矩,主演新到戏班,第一次到后场,要先给大家道声“老少爷们恭喜发财”,再给庄王爷磕个头,才能去化妆,临上场还要对同仁们说句“老少师傅多包涵”。小小的桑振君因为不懂这些行规,上后台就不管不顾地径直去化妆,让这个戏班的乐队的主鼓非常不满,视她为年少无知,于是蓄意“掂”她。那次演的是《秦雪梅》,乐队把一个本就缓慢的大慢板一撤再撤,让她上场后无法迈腿,无法张嘴。桑振君后来形容当时的感受说:“就像把我给焊到了舞台上一样!”可面对观众,不唱是不行的。惶急之中,她把说河南坠子的功夫和唱法使了出来,唱腔按弦走,但在唱句中添加衬字,有时还把两个唱句里的词压到一个唱句里唱,等乐队把节奏赶上来了,她又有意放慢速度往后撑。她的这种快与慢的节奏变化,乐队从没有经历过,一下慌了手脚。乐队也怕观众说他们包不住演员的唱,被迫跟着她的唱腔紧赶慢撵。一板戏唱完,观众竟然给来了个满堂喝彩!她受这件事的启发,才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觉。她在讲到这件事时说:“急是急了,但我还是一直在感觉着观众的反应,真要是观众不接受,唱砸了,我也对不起观众啊。没想到观众被我的唱给拿住了,最后还给我来了个满堂好!”“演完后,等心静下来自己想这件事时,我突然心里一亮,观众既然喜欢这样唱,我为什么不这样唱?观众认演员,演员也得认观众。所以我一直说我是豫剧的造反派,我之所以敢造反,观众是我最大的支持者。”

感性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桑振君谈起她如何设计唱腔时,会有很多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说道。比如她把设计唱腔说成是开“中药铺”:“你得要啥有啥”。所以她把河南豫剧中的大小板式,包括300多个曲牌,都熟记于心,不管是豫东、豫西、祥符调、沙河调,也不管哪个流派、哪个行当,还囊括了河南其它的兄弟剧种、曲艺等姊妹艺术的东西,只要是她认为是好的,有用的,她都会千方百计学会,记在脑子里。1978年,邯郸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一期由全区专业剧团的编导、演员代表参加的“表导演培训班”,邀请桑大师到班上讲唱念课。她从演员演戏开篇,说:“我们演员演了一场戏,戏一散,观众就会议论,说这个演员‘真能唱’,这是一个评价;说这个演员‘真会唱’,这又是一个评价。这‘真能唱’和‘真会唱’的一字之差,就把我们演员的高低上下给分开了。”在讲到什么是“会唱”时,拿出了她日常积累的豫剧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诸多名老艺人的经典唱段或唱句,把“会唱”诠释得生动而鲜活。

惜才爱才

1952年4月,桑振君收下了她平生第三个弟子周燕林。在此之前,她已经教过两名弟子——谢艳芳和谢爱琴,她们是一对叔伯姐妹。谢爱琴的丈夫是演员牛得草

当年,牛得草还没有成名,工资不高,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很拮据。他是个有抱负的演员,渴望拜京剧名丑萧长华为师。但在京城里,要拜萧长华这样的名角儿,可不是说谁想拜就能拜了,一得老师愿意接收这个徒弟,二得有能力举办拜师仪式,就这两条就把牛得草的路封死了。

桑振君记得牛得草的这个愿望,便借着文化部长田汉要她去北京看嗓子的机会,带着牛得草一同前往。牛得草跟着桑振君,先拜望了田汉,并由田汉引荐,顺利地拜给了萧长华。牛得草心里清楚,没有桑振君的面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没几天,他们在北京东来顺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所有费用以及牛得草来往的路费,也都是桑振君负担的。

几十年后,牛得草以他的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一举成名天下知。牛得草到邯郸市后,春风得意,更是受到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在欢迎牛得草的大会上,邯郸的各级领导、社会名流都尊称他为“牛老师”,唯独桑振君似乎“不识时务”,一口一个“得草”。开始,市里领导大惑不解,有人甚至还为桑振君捏了把汗,而牛得草对桑振君不但不恼,而且还毕恭毕敬,直到后来牛得草自豪地给人介绍说“她是俺娘,也是我的恩师”时,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委。

桑振君收徒,从开门到最后一次关门,时间的跨度是54年。

精诚合作

在桑振君所处的年代,豫剧唱腔和音乐都是由演员和琴师们共同度曲,她的不同,在于同琴师的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与她长期在许昌市剧团合作的琴师刘福庆及作曲家袁世安二位先生,都十分钦佩大师在声腔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天赋灵性和惠达通灵的悟性。刘福庆在同桑振君的日常交往中,有个独特称呼———师父妹,含义是:在年龄上他长于桑振君,在艺术上他佩服桑振君。1982年初,桑振君在郑州演出和录音,还特意邀他操琴伴奏。袁世安现在已是河南省著名的豫剧音乐设计师,至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桑派艺术。谈起桑振君来,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翘着拇指称桑振君大师是“名符其实的、也是高产的豫剧作曲家”。

桑振君在谈起与他们的合作时说:“其实他们对我支持助很大。我脑子里的东西,有师傅教我的,有我自己满世界学的,再就是跟他们学习。比如说曲牌,演员知道的很少,但他们知道的很多。”桑振君就是这样,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积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章法。她说:“设计唱腔主要是用它表现人物,我们是豫剧,首先要保证豫剧味儿。选材用料,要优先用豫剧的东西。

参考资料

桑振君.河南文化网.2024-06-14

桑振君.许昌市戏曲艺术中心.2024-06-14

谨以此文怀念她——豫剧“桑派”艺术特色.河南文化网.2024-02-04

桑振君.qq音乐.2024-02-04

梨园名家:桑振君.大象新闻.2024-02-04

似曾相识燕归来—纪念豫剧大师桑振君逝世17周年.河南梨园频道.2024-06-13

追忆豫剧大师桑振君.梨园频道.2024-06-13

桑振君的艺术人生.梨园春官方.2024-06-24

豫剧名家.商丘市豫剧院.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