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

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

《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作者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书中以历史轨迹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19世纪、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潮流、学派代表和哲学理论。《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的论述对象是西方现代美学,其时间跨度为19、20世纪之交至今。从总体上看,西方现代美学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美学的质的变化,我们可以用12字来概括这种新变化,即“两大主潮”、“两次转移”和“三个转向”。

作者简介

朱立元,1945年7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著有《黑格尔美学论稿》、《接受美学导论》、《真的感悟》、《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理解与对话》、《美学与实践》、《美的感悟》、《善的感悟》等专著,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西方美学范畴史》(三卷本)等著作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等教材。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目录

前言

第一讲心理学美学新范式

1、美学的心理学方向

2、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几个主要代表

第二讲表现主义美学

1、表现主义美学形成和发展概况

2、克罗齐与“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说

第三讲亨利·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1、以“绵延”为核心概念的生命哲学

2、直觉主义的艺术观

第四讲自然主义美学的变迁

1、乔治·桑塔亚纳的自然主义美学观

2、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观

第五讲精神分析学美学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本能”理论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3、雅各·拉冈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美学

第六讲英国形式主义美学

1、英国形式主义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

第七讲俄罗斯形式主义美学与布拉格学派

1、俄国形式主义与什克洛夫斯基

2、布拉格学派与罗曼·雅各布森

第八讲现象学美学

1、现象学美学形成和发展概况

2、英加登与审美具体化活动

3、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与艺术品的区分

第九讲存在主义美学

1、存在主义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海德格尔“此在在世”的本体论哲学和美学

第十讲符号论美学

1、恩斯特·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的艺术哲学

2、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

第十一讲实用主义美学

1、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论

2、刘易斯、佩珀等人的实用主义美学观

第十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上)

1、列斐伏尔的人本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美学

2、费舍的新现实主义美学

3、葛兰西的文化美学思想

4、路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十三讲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

1、恩斯特·布洛赫以希望为核心的乌托邦美学

2、瓦尔特·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3、狄奥多·阿多诺以“否定的辩证法”为基础的美学

4、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与“造反”的美学

5、尤尔根·哈贝马斯以“交往合理化”为核心的美学

第十四讲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下)

1、加洛蒂人本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

2、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3、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

4、詹姆逊走向辩证批评的解释学美学

第十五讲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美学

1、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美学概况

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

3、罗兰·巴特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4、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美学

第十六讲解释学与接受美学

1、解释学美学

2、接受美学

第十七讲女权主义批评和新历史主义诗学

1、女权主义批评

2、新历史主义诗学

第十八讲后现代主义美学(上)

1、后现代主义美学概况

2、理查德·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3、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话语与权力理论

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

第十九讲后现代主义美学(下)

1、波德里亚论消费文化与拟像

2、吉尔·德勒兹的欲望生产理论

3、鲍曼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

第二十讲文化研究与批评理论

1、文化研究与批评理论形成和发展概况

2、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及研究领域

后记

书摘

第一讲心理学美学新范式

心理学美学是现代美学范式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学范式的转变乃是现代美学区别于古典美学的一个关键的标志。本讲将对这一重要的理论转型及其成果进行介绍。

第一节美学的心理学方向

学术研究中,基础问题的提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性质,美学也不例外。核心问题的差异,构成了古典和现代的一个重要的分界。

一、从古典到现代

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流派纷呈,但是,美学探究的问题却具有一致性。其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以此为核心,或追问“美本身”的存在形态,或探寻美之所以为美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寻找出了诸如和谐、对称、适宜、比例等“美的规定性”。在此理论框架中,“美”被视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美学的探究只是为了寻找到那个现象背后的“美之为美”的“本质”。但是,现实的日常审美活动却对此一“本质”的存在提出了质疑,现实世界中每个人对美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西施”,各自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腐朽。“本质”为什么如此变化多端呢?17、18世纪伴随着整个哲学界的“认识论”转向,美学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人的主体认识美的能力、认识美的方式开始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美的本质的理论探讨、对美的对象的客观描述开始让位于对主体审美能力、审美心理的研究与描述。比如“趣味”概念从约翰德累顿提出,逐渐成为美学讨论中的重要概念,夏夫兹博里、哈奇生等人从主体特殊的“内在感官”判断来探讨美,而伊曼努尔·康德则把美作为主体的一个非功利的反思判断,如此等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