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应城经济开发区

应城经济开发区

应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2006年3月升级为省级开发区。该开发区紧紧围绕“新型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六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该开发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

文化

开发区简介

2010年应城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和谐新区”的发展定位,对应城是经济开发区进行了新的规划,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多渠道筹资投入6.8亿元,拉开了城南新区20平方公里的园区框架。南区21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力加速推进,13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三纵七横”道路及下水管网建设工程、横五路以南给水工程、园区2.85平方公里给水管网工程、连接线绿化岛及景观带绿化工程、连接线路灯工程、园区电网配套及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及村民居住集并工程、临时水系改造工程、坟墓搬迁工程等全线展开,有的已基本完工。整个新区可简要概括为“一心”、“三轴”、“七区”:

一心:综合中心,不仅是主城区远景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也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三轴:武荆高速连接线作为南北向景观主轴,横七路和横八路军作为东西向景观主轴。

七区:四个工业园,一个物流园,两个生活区。

文物古迹

应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市内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拥有古代遗址、遗迹、名山寺观和众多古墓葬,目前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古文化遗址15处、古墓群16处、古建筑2处。主要遗址有: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门板湾遗址、四龙河上陶家湾的四龙河遗址、杨河镇下王村的下王遗址、巡检镇磨盘村遗址、陈河镇王郑村发现的东周“三冢”(又名三孤冢)古墓群、萧家坟遗址,市级重点保护单位的文蜂塔和孔子庙,以及位于长江埠南头山上的战国墓群和历史悠久的汤池温泉等,其中王郑村发现的东周“三椁冢”古墓群在1992年12月被湖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文化底蕴

李白欧阳修等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周恩来、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足迹,鄂中抗战训练班旧址、周恩来纪念馆展现了革命历史情景。江泽民、温家宝、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应城市视察。大数学家陈景润曾在这里疗养收获了爱情。现武警部队政委喻林祥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委杨德清上将、二炮政治部主任张孝忠中将、“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原二炮黄山基地司令员杨业功少将均从应城走出。

自然资源

资源丰富

应城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石膏石盐芒硝、、石英、高岭土等,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洁白晶莹,质地优良,约占总储量的82.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82%以上,居亚洲之首,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其氯化纳含量一般为63.4%—88.5%,最高达95%,且埋藏浅,易于开采。境内建有真空制盐厂7家,年产原盐100万吨以上;以盐为原料发展纯碱、氯碱、硫酸、合成氨、氯化铵和日用化工原料等数十种新产品。现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盐化工基地之一。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公里。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水化学为硫酸钙型。现有人工钻井11眼,日提水6000余吨。

矿产资源

应城市以丰富的石膏石盐资源闻名遐迩,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石膏开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工业储量5.1亿吨,一级品位纤维石膏占全国总储量的82.5%以上,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石膏可以作为建材、化工、医药、食品、农业等产业的重要材料。

岩盐工业储量280亿吨,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埋藏浅、品位高,为发展盐业食品工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应城的温泉,水质好、储量大,常年水温70℃左右,含钙、镁、钾等20多种矿物质,宜于发展旅游、医疗、科研和特种水产养殖。

能源储备

应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正在建设的4×30万KW的华能应城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56亿元,建成后可给企业直接供热、供气。总投资36亿元的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和投资32亿元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地下储备库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地理环境

湖北省九省通衢,得“中”而独厚,应城作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1+8”都市圈的核心组团城市,随着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已与武汉融为一体,成为加工制造业占领中西部地区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企业外迁的理想之地。

地理境域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地处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东临漳、涓二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连,西与京山市接壤,西南与天门市相接,南与汉川市为邻。市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应城中心城区东南距省会武汉市96公里,东距孝感城区49公里,位于武汉、襄阳市、荆沙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点,是武汉“1+8”都市圈的核心组团城市。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人口68万,城镇人口20万,现辖16个镇、办事处、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地质环境

应城市区域构造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江汉盆地北部边缘与淮阳区山字型构造前弧亚翼中段,云应凹陷范围。整个凹陷北界不整合于震旦——寒武系及元古界之上,构成向南西倾斜的斜坡,西界为三阳——皂市镇断裂,南部以汉北断裂、天门断裂面与小板凹陷相连。表现为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体。第四纪时期,本区处于节奏性震荡环境,形成多级阶地,具有多次升降运动,其升降幅度逐渐变小,并趋于稳定。本场区地表均为第四系冲积——洪积物堆积,局部有人工填土,上部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粘土,粉质粘土为主,下部为中更新统冲积洪积粘土夹卵石和粘土组成,厚度28~30m,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粘土岩。

地形地貌

应城市属秦岭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的中低山区,境内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岗地区,约占总面积的66.4%,境内低岗系大洪山余脉,其坡度一般小于10?,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m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山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为111.6m。境域中部的大富水两岸和东部的漳河、涢水西岸为平原地区,主要为岗间冲积平原阶地,约占总面积的19.6%,地势平坦,依势向东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m之间。市境南部的滨湖地带,多属湖沼洼地,约占总面积14%,地势较低,海拔高程均在25m以下。最低处在东西汊湖的郎君镇蔡咀村,仅20.4m。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

应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地势较平坦,自然地面高程在23.8~40.6米之间,东、北部地势较高,西、南部地势较低,园区高程地址条件较好。

气候特征

应城市地处中纬度湿润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暖湿润。根据近三年(2004~2006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6℃,极端最低气温为-6.5℃,极端最高气温为38.8℃,年平均降雨量为1102.0mm,秋春雨量偏少,夏季雨量较多,严寒期短,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光、热、水的地域差异甚微。四季中以夏季最长,为120天,冬季次之,春秋两季相等,均为65天。年平均气压1012.1hPa,年平均风速为2.9m/s。四季及常年主导风向均为北风,全年北风频率为27%;次主导风向为南风,频率约10%;全年静风频率为10%。

水文

⑴地表水

应城市境内河港纵横,西北水库密布,南部湖泊毗连,塘堰遍布全市,境内平原、岗地、河湖相间。水域面积达118km2,占应城国土面积的10.7%。地表水主要源自过境客水和降水之后地表径流水和湖泊。应城境内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原属长江水系汉水水系。1959年根治涢水,使之成为直入长江的独立体系。1969年开挖汉北河后,大富水乃成为汉水流域的汉北河水系,大富水在应城市境内长度65km,控制来水面积384km2,过境客水量为31.12亿m3,5km长以上的港溪14条,境内长度201km。应城市城区除大富水外还有盐水河及老县河。盐水河是一条开挖的农业溉灌渠,由于受盐化工污染较重,所以被称为盐水河。盐水河发源于短港水库,于应城市杨河镇入境,由北向南在响水桥注入老县河。老县河是改道前的一段大富水(城关以下至汉北河北咀)。大富水裁弯取直之后,老县河前段已淤塞。老县河不仅接纳了城区的生活污水,而且接纳了氯离子较高的盐化工污水,实属一条纳污渠。从阮家湾至吕家湾的老县河河段全长约7.8公里。老县河通过人工开挖的横河在喻家闸处入大富水。喻家闸位于主城区下游,原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由于老县河现已失去农灌功能,所以喻家闸常年开启。目前喻家闸已成为应城市主要的排污口。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水面约28.5万亩(190km2),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面积6.45万亩(43km2)。城区内无大的湖泊,园区内有农村小水塘十余个。应城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69座,总库容13752.5万m3,承雨面积498.76km2,河网密度0.29km/km2。正常年景,市内自产水4.83亿m3,年降水量为11.97亿m3,地表径流总量3.83亿m3,各河流、河道总长589km,调蓄水量7860余万km2。

⑵地下水

应城市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m3。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108m3,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104m3,其中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m3,日计采储量为1.03×104t,径流量约300×104m3,最高水温69.3℃,水化学为硫酸钙型。现有人工钻井11眼,日提水6000余吨。四里棚光辉村区域地下水的流速较小,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政治

土地优惠政策,对落户应城市的项目,我们实行“扎堆抱团、打包入园、累加投资”的模式。对累加投资在5000万、1亿元、3亿元以上或年税收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的企业,供地价格分别为每亩4万、3万元、2万元,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税收奖励政策,在企业所得税依率计征后,市财政将地方留成可支配部分前五年全额奖励给企业,后五年减半奖励,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服务保障政策,在项目审批、办证过程中,属市级权限内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项目从申报到投产,由应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一条龙服务,代办各项手续,随时为客商提供行政协调、后勤保障等配套服务,同时为落户企业提供投融资、科技经费及专利申报、物流配送等服务。

交通

汉渝铁路、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省道汉宜公路纵贯应城市,中心城区距武汉53公里,经过沪蓉高速公路到达武汉市区仅需30分钟,40分钟可直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至应城的城际铁路建成后,应城距离武汉市区任何一个地方只需二十几分钟。长荆铁路横穿应城全境,现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各一个。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连通,市区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0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

交通运输

目前,应城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渝铁路穿境而过,三峡铁路横贯市境;汉襄高速公路、兰杭高速公路、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省级汉宜公路穿境而过,30分钟车程可直达武汉,40分钟直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联通,市区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2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

经济

应城市水电气供应充足,市区日供电能力不低于20万MV,中国华能投资55亿元的华能热电项目即将动工。供电能力可完全满足城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工业用水现行价格标准为2.55元/立方米,工业用天然气现行价格标准为3.05元、立方米。年需求量大的,其价格可下调至2元以内。用工价格低廉,一般工人1000—1500元/月,技术工1500元—2000元/月。

社会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区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和深化“二次创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城市拓展的新亮点。

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财税收入达到35亿元,各项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20%

2、园区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

发展布局

以盐业化学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和生物农业产品。

以创业型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及数控机床等产品。

石膏建材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高强石膏粉、新型石膏制品及石膏深加工产品。

以外向型、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型企业为主,制造业,重点发展特种玻璃、高档焊接机﹑食品添加剂、肥料添加剂、盐渍蔬菜、酱菜、医药包装类产品。

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1、培养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科学详尽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园区特色产业,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依托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园区产业发展政策,突出对企业规模、效益、技术创新能力、财政贡献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

通过外引内培、培新育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企业发展的集群发展格局。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增强各园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切实加强产业服务。建立园区与各类能源供应商的经常性联系协调机制,确保企业能源供应。重视企业技术申报、政策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严格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落实园区零收费政策,确保园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大力发展各主导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证券、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功能。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园区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各园区的比较优势。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紧紧抓住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全球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

突出招商引资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地位,形成能激发招商部门活力、增强社会引资合力、调动企业引资动力的招商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改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提高招商质量,完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设定购地投资的最低门槛,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接纳中小企业,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着力吸引省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引进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园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掌控能力。

3、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将区域创新体系与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完善以产业政策为主转变为支持形式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建立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形成洼地效应。培育和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大区内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集成创新。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来区创业,促进科技人才带领创新团队进行原始性创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扩大园区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未来几年,用地紧缺对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显现,按照“两区三园”现有的发展趋势,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确保园区新增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要充分争取上级政府和开发区管理部门的支持,将长荆铁路和兰杭高速公路之间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开发区管理。

按照产业发展和新城拓展的要求,在现有土地政策下积极寻求发展空间,扩大增量,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强化土地储备,积极探索和制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办法,面向现有土地要空间。严把入园项目质量关,规范入园企业评审,持续提高项目建设容积率、投资强度、投入产业比例、税收含量、开工进度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完善项目论证和评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严格合同约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开工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避免土地闲置。对违反约定的用地目标,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措施,严格清理入园项目用地情况,督促签约项目开工,盘活土地存量。

5、推进园区建设,搞好经营管理。坚持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并重的原则,使园区成为城市新区拓展的重要方面,按照宜于人居,宜于创业的原则,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建设,以体育场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为横轴,以汉宜公路、蒲阳大道为纵轴,构建三园连片发展的骨干路网,不断完善提升水、电、气、通信等基础建设,持续实施园区绿化、美化工程,形成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特色城区。

牢固树立“惜地如金”的思想,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入园企业建造多层厂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土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园区开发成本。积极推进开发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实行机制,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的理念,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机关党政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真正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服务型园区,把“园区内问题园区内解决”落到实处,使开发区成为聚集资源、打造财富的“洼地”。

产业基础

应城市境内地势平坦,河湖密布,物产富饶,农业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工业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形成以盐业化工、装备制造、石膏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盐碱生产基地、石膏开采加工基地。旅游业依托温泉资源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池温泉,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