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龚彬
梅龚彬(1901——1975)中共情报史上的杰出人物,抗战三杰中的隐杰。在中国国民党右派眼里,梅龚彬是灰色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在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眼里,梅龚彬是倾向于共产党的民主派;而在共产党眼里(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外),梅龚彬是国民党内的民主派。
个人简介
抗日三杰中,同高大孔武的宣侠父和英俊潇洒的陈希周相比,梅龚彬是个风流倜傥的矮个子。梅龚彬也是三杰中,唯一的一个,得以善终之人。见过梅龚彬的人都说梅龚彬服装很整洁,头发梳理的也很整齐,整天油亮亮的,清瘦的脸上戴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梅龚彬的为人敦厚,深沉,诙谐,做事谨慎,对朋友从无疾言厉色。朋友说梅龚彬行侠仗义,见义勇为, 肯帮衬,善守秘密。因而梅龚彬交游甚广。
个人生平
梅龚彬,湖北黄梅县人,又名逸仙,字电龙,笔名龚彬、越,化名张柏生等,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901年8月12日)生。民国6年(1917年)入武昌启黄中学求学。民国10年考入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中华学生部读商业经济科。1926年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商业经济科。五四运动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为武汉学联发起人之一。民国13年春成立学生会时,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并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活动。 1923年,梅电龙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秘书长,算是国民党创党时的元老。旋经贺昌、施存统介绍,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徐家汇创建团支部,任书记。同年夏,被聘为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宣传委员会委员。次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徐家汇支部第一任书记。五卅运动时,负责召集全市学生代表会并任总指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反帝统一战线,他作为上海市学生界代表进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被推选为向帝国主义者提出交涉条件的审查员之一。他编写了《上海英、日帝国主义者屠杀同胞之经过》一文,在全市印发。当时梅电龙名气很大,被誉为五运动的五虎将。此间有一插曲,说是梅电龙追求唐棣华(后来成为黄克诚大将的老婆),到了发疯的程度。一次,梅电龙问唐棣华究竟爱不爱他?回答是“又爱又不爱。”唐棣华这样说,大概是开玩笑。但是,梅电龙从唐棣华屋里出来,坐上人力车,脑子里一直在研究这“又爱又不爱”是什么意思。下车时,梅电龙竟把随身带的一包团中央文件留在车上了。走了一段路梅电龙才想起那包文件,可是已经晚了。好在文件被一个朋友捡了去。可是,这件事在朋友圈子里传开来,便成就了作家茅盾(《幻灭》中男主角的原型即是梅电龙)。可见,革命者,亦风流!
五卅运动以后,任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并被选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委员和具有反帝性质的非基督教运动委员会书记。与此同时,中共徐家汇支部扩建为独立支部,仍由他任书记。至民国15年初,中共徐家汇独立支部,已辖有工人、学生和农民等6个支部。同年春,从东亚同文书院毕业。他放弃学校当局保送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坚守革命岗位。 1926年底,二次北伐时,新郎官(新娘是龚品娟,梅电龙的结发夫人)梅电龙请缨,被任命为北伐铁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的政治部主任。梅电龙所遇,都是后来的军政名人。第四军的军长先后是大名鼎鼎的李济深和张发奎。陈铭枢是第四军第十师师长,蔡廷是十师二十八团团长。武汉攻克后陈铭枢任第十一军军长,下辖十师和二十四师。十师师长是蒋光,二十四师副师长是蔡廷锴。四军下辖十二师和二十五师,十二师的师长是黄琪祥(后来第三党的领导人)。二十五师的师长是叶挺,政治部主任是李硕勋。独立十五师的师长为贺龙。不久,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梅电龙和郭沫若、杨翰笙、李一氓赶赴南昌市,参加叶挺、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梅电龙又率部赶赴海陆丰参加彭湃领导的武装起义。然后梅电龙受周恩来派遣任浙江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和发动浙东地区和浙西的农民暴动。1929年,梅电龙受命到日本,在日本被捕,关了两年。这两年,也是改变梅电龙命运的两年。
梅电龙在东京时,结识神州国光社的进步文人王礼锡和胡秋原。通过胡秋原,梅电龙认识了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的领袖陈铭枢和李济深。回国后,梅电龙还认识了CC社的头面人物吴醒亚和陈立夫,以及张群、林森、吴开先、陶百川。
1932年,梅电龙正式改名为梅龚彬。表面上是大学教授,作家(灰色文化人),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1933年,福建事变。有军中“小孟尝”之称的前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广罗人才,梅龚彬和陈希周等中共党员便受潘汉年派遣,入幕陈铭枢。1934年,闽变失败,潘汉年指示梅龚彬和陈希周随十九路军撤香港特别行政区,做长期卧底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的准备(接头人还有胡鄂公和助手老杨,老杨即朱挺,原名钱讷冰。以及九龙方面的开诊所的医生柯麟)。
1935年,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正式成立,梅龚彬任宣传处处长。陈铭枢是名义上的中华民族抗日同盟宣传部的领导人,但实际上的负责人是梅龚彬!梅龚彬感觉敏锐,深谋远虑, 是中华民族抗日同盟活动的中心人物。梅龚彬在香港铜锣湾的寓所,实际上是中共抗日联合战线的一个地下机关。
西安事变后,抗日同盟解散。梅龚彬先后跟随陈铭枢、叶挺和李济深,并任全国战地委员会委员。结识了众多的民众党派和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包括李任仁(白崇禧的老师)、陈此生、杨东、林崇(林则徐的孙子)、柳亚子、何香凝、彭泽民、李章达,等等等等。 1947年梅龚彬又受潘汉年的指派,到香港协助李济深等人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不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宋庆龄当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梅龚彬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梅龚彬为文,长于政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时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是梅龚彬亲自起草的。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曾被冯玉祥将军称赞为:“有诸葛武侯文风”。然而不清楚呀,李济深和冯玉祥,还有宋庆龄和陈铭枢,这些人精中的人精,在当时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早已在共产党的掌握中!
1948年,中共“五一”号召发表后,得到了主要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基地开展民主斗争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开始想方设法接送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进入解放区,筹备新政协。当时的香港,中国国民党特务云集,港英当局倾向国民党。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民主人士离开香港去解放区,困难很大。潘汉年、梅龚彬、廖承志等人,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从1948年8月开始一直到1949年3月,分四批把民主人士从香港安全接送到解放区。第一批接送北上的民主人士有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10余人。第二批船上有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母子、陈其尤、沙千里等人。第三批民主人士有李济深、茅盾夫妇、朱蕴山、章乃器、彭泽民、邓初民,王绍、柳亚子、马寅初、洪深、施复亮、翦伯赞、沈志远、孙起盂、吴茂、李民欣等30余人。第四批民主人士,有黄炎培、盛丕华等人。梅龚彬是陪同李济深,在参加完一次中国国民党要员的宴会后,随第三批民主人士一起北上的。当时国民党对这数百名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士的突然离港,感到非常惊奇,只有自叹丧失民心、挽天乏术了,不得不承认其政治上的失败。建国后,梅龚彬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11月、1956年2月、1958年11月,中共党员梅龚彬又先后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务委员兼中央秘书长。据说“文化大革命”中,梅龚彬亦曾受迫害。1975年8月1日,梅龚彬去逝。著有《太平洋上之争霸战》。
移居台北市的老友胡秋原闻讯后,专程到北京梅龚彬家中,在梅龚彬的灵前行礼。等一口气看完梅龚彬生前撰写的回忆录,胡秋原感到十分的惊愕和难以理解。惊愕的是与梅龚彬交往数十年,竟不知梅龚彬始终与中共保持着联络。难以理解的是梅龚彬一向为人敦厚谨慎,竟也在大陆解放后遭小人诬陷!后来,中共中央在给梅龚彬平反后的悼词中,认为梅龚彬是一个职业的革命家。但是官方对梅龚彬的称呼,依然是“梅龚彬先生”!
主要作品
梅龚彬曾出版了《经济学入门》和《太平洋上之争霸战》。此外,他还与高乐松、高乐柏(笔名高尔柏),袁文彰等合编了一本《社会科学辞典》。1994年2月,梅昌明整理的《梅龚彬回忆录》由团结出版社。
人物评价
梅龚彬同志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他热爱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长期从事爱国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关心祖国的统一,怀念台湾同胞和故旧,期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无私无畏,忠于党的事业。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数十年如一日。他的含冤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老同志,是革命事业的一个损失。——《黄梅文史资料·第3辑》梅龚彬同志追悼会悼词
参考资料
梅龚彬回忆录.豆瓣读书.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