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晓白

徐晓白

徐晓白(1927年5月28日-2014年3月27日),江苏苏州人,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1948年徐晓白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职。1949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作。1975年以后致力于发展环境有机毒物的痕量分析、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研究。198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任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家技术协调组成员。201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徐晓白早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材料、稀土高温化合物和某些化物制备。1975年起主要从事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污染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

人物生平

1927年5月28日,徐晓白出生于苏州市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徐祖藩是民国时期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还担任过台北港务管理局局长、前招商局总船长等职务,父亲对家里的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这样便养成了徐晓白好读书、求上进的性格和习惯。

1944年,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第一届女高中毕业,偏好理科的她选择了以化学作为专业,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位于上海市的交通大学化学系就读。

1948年,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前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担任助理员,当时吴学周所长本来让她跟随柳大纲作研究,因为当时柳尚在美国,于是让她先跟随分析化学梁树权。她一开始从事的是有关钨、、硫等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在梁树权执导下,她掌握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成立,徐晓白担任助理研究员(至1951年)。

1950年,开始正式投入到了柳大纲门下,从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柳大纲的引领下,徐晓白进入到了无机化学的另一个研究层次。

1952年,跟随柳大纲的步伐,从上海市的物理化学所,调入到长春应用化学所(至1955年)。

1955年,又回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任助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至1975年)。

1956年,徐晓白开始跟随柳大纲展开盐湖化学研究,同年她翻译伊凡诺夫编著的俄文图书《天然矿物盐》出版。

1957年,跟随苏联专家妮娜·彼得罗夫娜·鲁日娜娅开展熔盐体系研究。

1959年,作为“群英会”代表之一,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1975年,被派往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参加工作,致力于发展环境有机毒物的痕量分析、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研究,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至1978年)、研究员(至1982年)、研究室主任(至1984年)。

197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重大技术成果奖的获得者之一。

1980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至1982年)。此后又于1986年、1991年、1994年三次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作短期访问研究。

1982年,翻译A.A.Levin所著《固体量子化学》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徐晓白从此告别了从事近三十年的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入环境有机化学领域,主要从事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生态毒理与分布调查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于化学部。

1999年,被聘任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国家技术协调组”成员。

2014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简介

徐晓白,父亲徐祖藩为高级海员,曾任吴淞商航学校校长。

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获学士。毕业后即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师从梁树权教授工作。

1950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她跟随柳大纲教授先后在物理化学所、长春应用化学所和化学所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研究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后更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环境化学研究至今。

其间于1980~1982年被选派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进修。

此后又于1986年、1991年、1994年三次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作短期访问研究。

徐晓白现兼任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自1989年),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自1988),SCOPE所属SGOMSEC(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科研组)成员(自1995年),中国化学会理事(1978~1982年,自1998年)。徐晓白从事科研半个世纪,道路坎坷。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力拼搏,为国家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人物简历

1927年5月28日,出生于苏州市

1944-1948年,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

1948-1949年,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助理员。

1949-1952年,上海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自1951年)。

1952-1955年,长春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应用化学所助理研究员。

1955-1975年,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自1966年)。

1975-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自1978年),研究员(自1982年),研究室主任(至1984年)。

1980-198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环境痕量

发展中国环境痕量有机分析方法,促进有机分析方法规范化

早在70年代中,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组织研究重点有机污染物的痕量分析方法,徐晓白除本组的课题外,还积极推动其他项目的开展,促使一批分析方法为国家环保局采纳。她所领导的研究课题,除若干基础性工作外,采用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建立了多种环境样品中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痕量分析方法,并经常改进,增加分辨力,提高监测灵敏度到pg级和扩展到生物体乃至加合物的分析,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先进手段。例如地下水、地表水和饮用水中检出pg级硝基多环芳烃。在PCBs分析方面不仅可测一般环境样品与生物体中多种PCBs的总量,而且进一步认证不同毒性PCB同类物异构体的定量分布。

徐晓白自幼勤奋、刻苦、好学,在中学、大学一直受到师长赞誉。她性格坚毅,对待正确事物一经认识就坚持到底。大学期间因曾受到怀疑,解放后在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冲击。“文革”中还无端受牵连而隔离审查劳动数年。但她面对不公正的批审,始终实事求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不变。在审查期间还利用各种机会提出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见解,并翻译重要资料,终于在1980年初问题得到完全澄清。

徐晓白的坚毅性格,严肃认真与耐心细致的作风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使她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在曾是陌生的领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近20年来她在中国外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出版论文集两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1995年徐晓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晓白对培养科技人才也尽心竭力,她对身边工作同志和研究生要求严格,善于引导他们开拓前沿性研究,并关心他们的生活。80年代培养出硕士6人,90年代以来培养出的11位博士中有7人取得高级职称,3人晋升为教授,1人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1953年,徐晓白在柳大纲领导下最先在中国研制成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料,她负责制备研究与协调全组工作,并向南京灯泡厂推广成功,促进了中国照明事业的发展,这是她科研生涯中第一个成功的项目。

1958年,为了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晓白开拓了ree二元高温化合物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稀土硼化物和若干稀土硫化物等的制备、反应机理、元件成品加工、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其化学行为的研究。徐晓白等人制备出的硼化镧电子发射性能好,曾分别为有关研究所、工厂的大功率电子管和真空电子束焊接机试生产中用作阴极材料,获得满意结果。

20世纪60年代初,她因配合国家原子能任务的需要,研究了核燃料前处理和后处理中的一些化学问题,例如,她负责了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之间的中间氟化物的合成,为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X射线相分析的标准样品,阐明了氟化工艺的优选条件。

1965年,根据中核集团需求她带领青年同志开展了核燃料干法后处理,氟化挥发法处理铀铝合金元件的工艺研究。组织并参加了模拟元件设计与前期实验,坚持采用化工技术流化床代替搅拌床的正确工艺路线,从而保证了干法后处理小试第一次在中国取得成功。以上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技术成果奖三项。

1980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她首次报道了从柴油机颗粒物中检出强致癌物2-硝基芴,继而又详细报道了50 多种硝基多环芳烃以及含氧硝基多环芳烃等直接致突变物,这是关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环境风险研究的重要突破,它是当时美国有关部门决策是否实施柴油机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984年,徐晓白等在北京大气飘尘中也检出硝基荧、硝基芘等致癌物,提供了北京若干采样点冬夏两季飘尘中二氧化氮PAHs含量,又在中国工业碳黑中检出NO2-PAHs,其中包括强致癌物二硝基芘,由此提出了碳黑工艺条件的改进建议,并指出燃煤排烟也是重要的NO2-PAHs污染源。在多环芳烃方面,她研究了北京不同地区大气飘尘中PAHs分布与变化规律,PAHs排放与燃煤炉型和煤种关系的研究结果判定:家用小煤炉是PAHs的主要污染源,危害最大。型煤是当前较好的一种节能减污措施。此外,她还对柴油掺水、氧化沥青尾气治理等措施的PAHs排污做了评价。

1991年,她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八五”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环境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了一套综合研究污染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方法体系,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环保决策部门、环境监理部门等带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个项目在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徐晓白为获奖第一人。

1995年,徐晓白受国家环保局委托,开展了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调查,为中国代表团参加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徐晓白根据多年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现状,组织业内专家,联名给政府上书,呼吁中国尽早加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年5月23日,中国政府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

徐晓白等还用生物毒性试验指导的分离分析方法成功地从煤加压气化产生的煤焦油中检出600余种有机化合物,发现多环芳烃致突性约占2/3,氮杂环化合物多环芳烃致突比活性又高于多环芳烃。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环境化学的内容,还对决策部门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和能源政策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徐晓白于发展相应有机毒物痕量、超痕量分析技术的同时,结合生态毒理发展交叉学科,在化学品安全性研究(或称潜在危险性评价)方面负责组织进行了较深入的工作。为探寻二氧化氮PAH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规律,她较早开展了若干NO2-PAHs的水溶解度和其它物理化学参数研究。在溶解度、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液相色谱容量因子、分子连接性指数、生物富集因子等参数间以及与致突变活性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式,由此推算出其他多种NO2-PAHs的水溶解度,并预测其致突变性,后者与实测结果相符较好。同时也开展了NO2-PAHs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富集和归趋等研究,发现了2-硝基芴对鱼鳃组织损伤严重。还研究了二氧化氮PAHs光照后致突性变化与光解反应产物及其动力学。发现:经日光照射后其致突变性有的增大,有的减小,也有的无增减,它们在水中的光解速率大于在模拟大气中的光解速率。此外,还进行了2-硝基芴生物体外代谢的研究,说明还原代谢与氧化代谢产物不同。

徐晓白课题组还应用高灵敏度32P后标记法研究了脱氧核糖核酸加合物。经试管反应和动物试验发现典型有机化合物苯、苯酚苯醌、黄曲霉素B1、2-硝基芴对SD大鼠各主要器官均造成DNA加合物损伤。其中有的直接对活体动物DNA造成损伤,有的则需经Aroclor诱导,2-硝基芴形成DNA加合物的能力相当强,这方面工作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预测环境毒物的潜在致癌性,以利深入了解化学致癌机理及其防治。对中国低毒新农药天幼Ⅲ号环境行为的合作研究证明施用该农药不会导致重大地下水污染,但可能出现潜在环境问题,因其降解产物邻氯甲胺与脱氧核糖核酸生成加合物,且Ames致突变试验呈阳性。

关于某污染事故地区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分布与模拟生物体系中的行为、在形成DNA加合物中的作用、在生物体内富集规律与若干毒性效应等研究证明PCBs已对该地区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等影响人体健康。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空白,有的在国际上也尚少涉及,为环境毒物的管理控制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 论文著作

截至2010年,徐晓白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约50篇),译书两本,主编中文专著2部。

期刊论文

1. Xu Xiaobai, Dai Shugui, Huang Yuyao,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typical chemical pollutant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2. X.B.Xu, J.P.Nachtman, Z.L.Jin, E.T.Wei, S.M.Rappaport.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utagenic nitro-PAH in dieselexhaust particulates, Anal.Chim. Acta., 1982, 163-174

人才培养

徐晓白对培养科技人才尽心竭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环境化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对身边工作同志和研究生要求严格,善于引导他们开拓前沿性研究,并关心他们的生活。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截至2010年,徐晓白一共培养硕士生7人、博士生40多人,博士后3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徐晓白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徐晓白的丈夫是在20世纪50年代留苏归来的无机化学专家胡克源研究员,两人育有一女胡永洁。

人物评价

徐晓白是中国环境化学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她从事科研半个世纪,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为国家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

徐晓白性格坚毅,作风严肃认真、做事耐心细致、勤奋刻苦,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都有所贡献。在她科研生涯的早期,在荧光材料、稀土二元化合物以及在原子能方面配合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后,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防治方案,她的科研成果在推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评)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徐晓白 简历 - 名人简历.人物简历.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