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佘铭鹏

佘铭鹏

佘铭鹏,病理学家,长期从事病理教学、实验病理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在确定恶性葡萄胎诊断指标和成功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猕猴模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光华科技奖二等奖各一次。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个人简历

1924年2月25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42~1949年7月 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医牙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医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学位。

1949~1950年6月 成都华西大学附属大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

1950年9月~1951年7月 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进修生。

1951年8月~1960年5月 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理系助教,讲师。

1958年8月~1960年3月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脱产学习中医(包括在天津中医院实习)。

1960年6月~1974年4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讲师,副主任(1962年~ ),副研究员(1965年~ )。

1974年5月~1978年9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组及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8年10月~2011年1月29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副主任、主任(1982~1987)、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1981~ ),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1982~1985),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1983~1985)、名誉所长(1985~2011)等等。

2011年1月29日8时56分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人生履历

简介

佘铭鹏,广东珠海人,1924年2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49 年6月毕业于华西大学医牙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及医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学位。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大学医院内科助教和住院医师。1950年9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详教授。

1951年9月结业,根据当时基础学科的需要,留在协和病理科工作。1958~1960年在中国中国中医科学院脱产学习中医。

考察

1982~1997年先后5次去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三军病理研究所短期学习和考察。他长期从事实验病理研究、病理教学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是中国著名的病理学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1949~195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协和医院及基础医学研究所助教,讲师(1951~1964年),副教授(1965~1981年),研究员(1982~),教授,病理系主任(1982~1987年),常务副所长(1982~198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部主任(1983~1985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3~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议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成员、副组长(1985~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咨询委员会顾问(1982~1986年),中华医学会理事(1985~200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1985~2000年)、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病理学会中国部主席(1986~2003年),《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1985~1995年),名誉总编(1996~2005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3~),《德国病理学杂志》(1983~2001年),《日本素志兰杂志》(1983~1988年),《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1992~)杂志编委等职。

工作

1955~1978年间,佘铭鹏负责医院临床病理诊断、保健、会诊及病理教学。因任务需要,1973~1977年任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全国病理研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支气管炎与肺心病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通过分析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尸检标本病变和动物实验结果,研究导致细支气管炎发作的原因和发展为肺心病的病理机制,明确了反复感染、急性发作引起细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小血管壁增厚、结构重组和肺心病发病的密切关系,获1978年中国全国科学大会奖。

贡献

1976年秋,他参加了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1980年以后,他继续从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科研协作,重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先后得到“七五”、“八五”、“863”、“攀登”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他长期承担八年制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学教学,培养博士、双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28人,硕士生6人,发表论文150余篇,参加国际上组织的学术会议34次,在国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光华科技二等奖各一次,均名列第一位。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及1995年分别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辑奖和优秀总编辑奖。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7年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等。

主要论著

1.She MP, Cheng FL, Liu TH, Tsai HY, Liu CM, and Wu ER. An etiological survey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uterine cervix. Chin Med J (English edition), 1963, 82: 39~45

2.佘铭鹏,胡正详,沈忠英,成风玲,邹昌祺。淋巴溜,网织细胞肉瘤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成分和生长方式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增刊,1965,366~370

学术成就

明确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鉴别标准

绒毛膜上皮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1954年,佘铭鹏和中央人民医院(现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协作,应用外检和尸检标本,分析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病理形态,鉴别诊断以及随诊预后。发现肿瘤组织内绒毛滋养层细胞分化的高低及坏死组织的出现,作为衡量良恶性诊断的指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病人随诊的结果显示,如果能在切片的瘤组织中找到绒毛结构(包括保存一定结构的退化绒毛),病人的预后将远较没找到绒毛结构的病例为好,并认为这一现象,可作为恶性葡萄胎(有绒毛结构)和绒毛膜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指标,简便易行。

1959年胡正详和杨简教授把这一发现收入到他们二人所撰写的“建国十年来我国病理学的进展”一文中(中华病理学杂志1959),并建议佘铭鹏扩大观察病例人数和继续随诊。佘铭鹏继续和协和医院妇产科唐敏一教授协作,共分析了恶性绒毛膜肿瘤219例(其中恶葡84例,绒毛膜癌135例),进一步验证了瘤组织中绒毛结构的存在与否和预后的密切关系,同时还研究了绒癌的一些发展规律和转移途径。这项研究结果,被遴选参加1967年在东京召开的第6届世界肿瘤大会,由于文化革命,未能前往,论文于1967年发表于China’s Medicine(即Chin Med J)。

主要贡献

在20世纪60年代,佘铭鹏教授和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先后开展了对子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分析对宫颈癌病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1960~1961年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协作,在分析10例正常妇女整个月经周期每天全部尿内排出的雌二醇雌三醇、雌和黄体酮的量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和宫颈癌病人的检查结果对比,提出宫颈癌的发生和体内雌激素增高关系密切。

佘铭鹏的知识面比较广,由他组织和进行的研究,多以临床发现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技术,探讨与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有关的课题。除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和以上涉及的项目外,1985~1990年,他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牵头,和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所、北京卫生部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自国家科委医学生物中心争取到一项“乙型传染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中期放大制备”的协作项目,并担任组长。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选用了由卫生部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和培养,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多家机构分析鉴定认可的配对细胞株,经过国家批准,试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完成中期放大和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后,圆满地结束了该项国家非常重要的项目。

2003年他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863”项目:“‘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猕猴模型的建立及SARS病毒感染后期合并症的发病机理”及“人SARS病毒灭活疫苗制备的病理鉴定”课题组的协作,为成功建立SARS恒河猴模型,支持SARS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扬学术民主,学风正派,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他关心中国病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胡正详白希清杨简吴在东、刘永等老一辈病理专家领导下,长期参与和协助处理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的有关事务。在70年代中,他和刘如松、蔡振国教授,为筹备文化革命后中华病理学杂志的复刊,做出出色成绩。1985~2000年在他担任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和两任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期间,重视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并通过省、市不同规模的经验交流会,大力号召提高病理制片的技术质量。1986年他和吴秉教授赴维也纳参加国际病理学大会,成功地争取到中华病理学会作为成员之一,加入国际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IAP)。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国际病理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理念

佘铭鹏一直认为,病理形态学对临床诊断、科研和医学教学都非常重要。尤其对确定病变组织或细胞发生病理变化的位置和其良恶性性质(定位和定性),有其独特的优点。但病理学必须吸取其他学科,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等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丰富本学科的内容,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佘铭鹏教授很欣赏的一句格言是“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他认为,这里指的“学”是广义的,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实验室,现场和社会;既包括专业知识,也要包括人文科学概论和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