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足海参

玉足海参

玉足海参(学名:Holothuria leucospilota)是楯手目海参属动物,生活时体长约200-300mm,直径约40-50mm。它的体形呈圆筒状,前端比后端细。口位于腹面,具有20根触手。背面散布着少数疣足,排列不规则。腹面的管足较多,排列也无规则,但幼小个体常呈纵带排列。它具有发达的居维氏器。体壁骨片包括桌形体和扣状体。桌形体底盘较小,圆形,周缘平滑或呈波状,中央有4个大孔,周缘有8-14个小孔。此外,还有较小的桌形体,底盘呈方形,具有4个大的中央孔和4个小的周缘孔。桌形体的塔部顶端有一个大的中央孔,周缘具有8-11个齿。扣状体通常呈椭圆形,有3-4对穿孔。它的体色在生活时为黑褐色或紫褐色,腹面色泽较浅;而在乙醇标本中为黄褐色。玉足海参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包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中的潮或高潮区、水洼中、珊瑚礁区或石下。它是海参科海参属的一种,俗名有乌参、乌虫参、黑狗参、红参等。玉足海参的模式产地位于马绍尔群岛

形态特征

类圆柱形,后端较粗或两端较细,长8~25cm。嘴偏于腹面,有触手20个。背面散生的疣足和管足呈皱纹状皱缩。体表面暗褐或紫褐色。

皮肤内骨片为桌形体和扣状体。桌形体底盘类圆形或方形,中央具4个大孔,周围具8~14个小孔,顶端具8~11个小齿。扣状体有小孔6~8个。

分布

玉足海参在国外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从东非到夏威夷群岛和社会群岛,向北到日本南部,向南到澳大利亚洛德豪岛和沙克湾;国内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岛

生活习性

玉足海参生活时全体为黑褐色或紫褐色,腹面色泽较浅。一般生活于潮间带中潮或高潮区,裸露在水洼中、珊瑚礁或石下。据山内年彦(1961)报告,在日本纪州沿岸,这种海参有“冬眠”现象,从10月(水温约23℃)到翌年5月(水温30℃)潜伏于石下。

育苗技术

目前正是海参养殖的放苗季节,为改变以往放苗方面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减少放苗的盲目性,提高苗种成活率,协会秘书处在咨询有关专家意见、查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供各业户参考。

玉足海参育苗过程水质调控至关重要,在育苗后期,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建议在小耳幼体阶段不进行换水,中耳幼体阶段适量换水,而大耳幼体阶段大量换水。

清污整池

虾池改造的参池,应将参池及蓄水池、沟渠内的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丝状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暴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化合物分解排除。新建参池也应经过浸泡冲洗和阳光暴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为有益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繁殖基础饵料

参池经过浸泡冲洗以后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和有益生物群落,包括繁殖优良单细胞藻类、有益菌群、小型底栖生物等。以提高海参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调节透明度,缓解池水温度升高、减低氨氮浓度。如果水很瘦,可适量施肥,要注意平衡施肥,尽量使用优质有机肥,如发酵鸡粪等。施用肥料的组成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使水中硝酸盐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放苗

1、放苗规格。放苗规格可根据每个养殖场、养殖池的具体情况,选择放养中间培育苗种或不经中间培育的苗种。养成池一般可放养体重200—250头/斤的苗种,条件好的暂养池可放1000头以内/斤的苗种。

2、放苗条件。放苗时间一般在3-5月和10-12月,水温在10℃以上较为适宜,水质条件应尽量接近苗种培育池的水质状况,避免水质条件的剧烈变化,养成池水深应在2m左右。日最低水温低于5℃、大风、大雨天气不宜放苗。

3、放苗数量。放苗数量应根据养殖条件、苗种大小等情况确定,第一年放苗,体重200—250头/斤的苗种,每亩参池可放30—35斤,体重大的苗种要适量减少。第二年补充苗种的数量可根据成活率、生长情况等因素确定。

4、放苗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投放法,就是将参苗直接投放到池塘内的石堆等附着物上,一般大个体苗种采用此法。另一种是网袋投放法,将参苗装入20目的网袋中,网袋系上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或移动,网袋微扎半开口,让参苗自行从网袋中爬出,小个体参苗可以采用此法。

放苗注意事项

1、首先要注意放苗的水质状况

放苗前必须对养殖池水进行水质分析,水质指标符合要求才可放苗。如放养条件与苗种原来的培养条件相差太大、苗种对新环境条件不适应,很容易造成放养初期阶段死亡率过高。因此,放养条件与苗种原来的培育条件尽可能一致,特别是水温和盐度应尽可能接近或相同。

2、为苗种提供一个适应过程

为了使购进后的苗种适应池水的温度和盐度,可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等浮在养殖池水面,使袋内、外的温度达到平衡一致,然后打开塑料袋,向袋内缓慢加入池水直到袋内的水外溢,使苗种逐步散落入池水中。

3、放苗地点要适宜

应在池水较深、环境稳定、条件优越、有附着物的地方多放苗。不应将苗种直接放到松软的淤泥底上,以免苗种埋在淤泥中致死;不应在迎风处放苗,应在背风处放苗,以避免风浪的撞击。

池塘养殖

海参池塘环境条件

池塘应选择在避开淡水流入的河口区,无工业污染。池塘大小以10~15亩为宜,其它规格的池塘亦可使用。底质以砂砾底或硬泥底质为佳,对潍北和黄河三角洲来说,虽粉沙土质适宜海参栖息生长,但必须对底质进行硬化处理。利用养虾池养殖海参,要进行池塘改造,并在放苗前排干池水,进行彻底清淤、清池和消毒,以确保池塘良好环境。

保护种质资源

随着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滞后,粗放经营、病害泛滥及种质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于海参养殖的火爆,大大刺激了海参苗种繁育的粗放性,而亲参来源圈子相对狭小,加上工人放流或浅海投石养殖使其自然海域的亲参难以保持原有的性状,造成海参个体间的血缘关系不断接近,种质状况下降。而近年来广泛采用苗种高密度繁殖技术,在苗种产量大增的同时,苗种质量却逐年下降,加之育苗期间药物滥用现象普遍,为养殖所提供苗种的质量难以保证。为此,一定要加快建立海参原良种场及自然保护区,以保证海参地质资源不受破坏;二是可通过网外引种、国内运海区进种和优良品种杂交等有效途经,解决海参种质退化问题;三是要搞好海参新品种繁育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快海参品种的改良换代,推动海参养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海参苗种质量要求

参苗好坏直接影响海参生长和成活率。要选择不同海域的亲体培育出来的参苗。优质参苗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购苗时应用PCR等技术进行监测和检疫,确保无病毒参苗和残苗进入养成池。

海参放苗规格密度

按照规范要求,苗种放养规格在30~40头/公斤,放春密度为5~10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8~12个月;规格在 300~500头/公斤,放养密度为10~15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合理的放苗密度应根据养殖方式、技术水平、换水条件和饵料供应等状况来决定。目前海参池养大多数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持池内存养量,每年即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池塘,在翌年春季或秋季补苗。为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一般在低密度2000头以下/亩和高密度20000头以上/亩存养量都是不利的,通常以4000~10000 头/亩为宜。

海参人工参礁设置

依据海闯的生态习性,必须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和设置参礁。参礁材料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多以石块、瓦片、水泥框架、旧扇贝笼为主,考虑到我省西部沿海石块缺乏,可用瓦片、网片、水泥管、旧轮胎、塑料膜等器材,原则上要多孔、多层,参礁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左右,高度以 50~80厘米为宜,以满足高温度夏的要求。

海参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为最严重,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方法:一是放苗前必须对参苗进行药浴,可用青、链霉素各30 ×10-6药液浸浴30分钟;二是在海参快速生长期,每半月用生石灰消毒一次,亩用量50~60-公斤;三是向池中施放光合细菌或 M等有益菌,以净化水质和改善底质;四是投放添加抗生素药饵,添加量不超过0.1%;五是对已养过后池塘要进行彻底清淤消毒,确保参池底质的优良环境。

海参饵料投喂

饵料投喂应根据养殖条件、放养密度而定,在低密度情况下,一般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以投放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在养殖密度较大和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需要知量投饵,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菜藻类碎屑和人工全价配合颗粒饵料,投喂量一般占海参体重的3% ~5%。

东参西养问题

池塘养参在我省由东部沿海向西部沿海拓展。由于西部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地势平缓,泥沙底质、石埠缺乏,水质指标不够稳定等特点,必须加大各项技术措施。一是要注重搞好参池建设、护坡及池底铺设白色聚乙烯编织布等设施,既利于底栖硅藻附着,又防止参礁下沉;二是要配备一定比例蓄水沉淀池,以防夏季汇洪季节盐度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强水质调控,特别是春秋生长旺季应加大换水量和注意冬季保持2米以上较高水位等问题;四是为解决池水透明度偏低,可采取与海湾扇贝牡蛎科缢蛏等混养;五是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如莱州湾畔利用地下水资源,与工厂化养鱼配套发展室外池塘养参效果很好;六是提倡中低密度养殖,遵循“先做强、后做大”的发展原则。

亲参选择与培育

亲参好坏是育苗居败的关键。要选择海参个体大(体长大于20厘米,体重大于200克)、无伤残、无排脏、性腺饱满、发育成熟的个体,最好选用不同海区的野生参作亲本。运输时要避免挤压,为防止高温,以早、晚运输为佳。运回后进行人工蓄养,一般水温控制在16~18℃,密度 15~20头/平方米为宜,每日按亲参体重的3%~5%投喂,饵料以鼠尾藻等碎屑和人工全价配合饵料,以促其性腺发育。

海参水质管理

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60~80厘米,PH值7.8~8.4,水温0~30℃,最适 10~16℃,盐度保持在25‰以上。池内应具有丰富的单胞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微生物、动植物碎屑及有机质等。水质调控要求:一是低温期可以少换水或不换水;二是夏眠期或水质恶化时应加大换水量;三是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溃烂病发生。为此雨季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

新闻报道

海南省成功人工繁育花刺参和玉足海参

记者今天从海南大学海洋学院获悉的。继2009年糙海参人工繁育成功之后,今年又成功繁育出花刺参科和玉足海参,填补我省空白。采自海里的海参今后有望在我省推广养殖。由海南大学承担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上科研项目今天通过了专家验收。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开展苗种规模化繁育试验和养殖试验,早日使热带海参成为我省养殖新品种。有关专家称,我省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建立了系统性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为我省开发海参养殖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并通过育苗及养殖试验,筛选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营养价值高的优良品种。为下一步开展海参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技术基础。该课题组负责人、海大集团教授冯永勤介绍说,开展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目的是掌握系统性的海参人工繁育技术。

我省是我国海参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海参类生长与繁殖,发展海参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冯永勤介绍说,花刺参糙海参和玉足海参均分布于我省沿海,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该项目实施3年,共培育出体长2厘米―5厘米的糙海参苗种51万头;体长0.5厘米―10.5厘米的花刺参苗种61.5万头;体长1厘米―4厘米的玉足海参苗种0.5万头。同时,还开展了糙海参陆上水泥池养殖试验并初获成功。据了解,2010年―2012年,课题组与海南蓝海鲍业有限公司合作,从海南岛沿海采集不同种类的海参,通过鉴定后放养于陆上水泥池进行营养强化培育,促进生殖腺发育成熟,对亲参实行人工诱导产卵与孵化。

参考资料

换水量对玉足海参育苗水质以及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ijournals.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