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宓

吴宓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陕西泾阳人,本名玉衡,笔名余生,曾用名陀曼、曼陀等,字雨僧、雨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中国诗人、学者、翻译家,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比较文学的先驱。

1894年8月20日,吴宓出生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书香人家,位于嵯峨山安吴镇安吴堡村。吴宓是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的堂侄,乳名秃子,在陕西省三原县的宏道高等学堂就读,于1906年进行预科,次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中等科。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次年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并从白璧德那里继承来了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和文明拯救方案。于1919年后深入红学研究,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会中演讲《红楼梦新读》,两年后从哈佛大学毕业,当时他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1921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授一职。抗战期间吴宓于国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燕京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5年后,来到重庆任北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和重庆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成都师范学院任教,后随校入西南师范学院,曾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西南师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外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参与创办《学衡》和《大公报·文学副刊》,著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等。

吴宓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其经世致用、昌明国粹和融化新知编辑主张。鲁迅先生称吴宓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吴宓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支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其创作面对现实,忧国忧民,坚持现实主义和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思想。中国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季羡林评价道: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94年8月20日,吴宓出生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书香人家,位于嵯峨山蒋路乡安吴堡村。他本名吴玉衡,字雨僧、雨生,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堂侄,乳名秃子。曾用名陀曼、曼陀。1906年,吴宓考入陕西省三原县的宏道高等学堂预科,四年后,他于石印本《康熙字典》中得一“宓”字为名,意为安静。次年考入清华大学学校中等科,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书。

吴宓于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并从白璧德那里继承来了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和文明拯救方案。在此期间,吴宓学习新人文主义学说,并运用分析欧美文学的方法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比如《红楼梦》,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为他日后创立比较文学奠定了基础。在1919年,吴宓于美国中国留学生会中演讲《红楼梦新读》。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吴宓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著述颇多,如《中国之旧与新》《红楼梦新谈》《论新文化运动》《英文诗话》等文章。三年后,吴宓从哈佛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

工作及创作经历

1921年回国后,任职于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吴宓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课程,开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何家槐,使比较文学开始进人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他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同年8月23日,吴宓与陈心一结婚,后生下长女吴学淑,次女吴学文,三女吴学昭。吴宓任职期间与胡先骕、刘伯明、梅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任主编,以推广国学为主要宗旨,与欧美学术接轨,形成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学衡派。创办《学衡》杂志后的11年间吴宓一共出版了79期,采古典主义,批判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曾经以中国的白璧德自居。

但是国立东南大学一些激进学人对副校长刘伯明支持《学衡》,并重用梅光迪、吴宓等人不满,认为学衡派开历史的倒车,彼此相持不下。1923年11月24日,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刘伯明病逝,他的离世令吴宓等人的处境尴尬而艰难。次年春夏之交,西洋文学系要被合并回英语系。与此同时《学衡》内部也出现了多种分歧和不同的选择,险些让《学衡》解体。在此期间,东北大学文法科学长汪兆璠来函,促吴宓北上任教。于是吴宓于1924年5月底同意东北大学的延聘,同年8月就职,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同年,为了能够写出深刻描写人性的作品,吴宓想模仿《红楼梦》,写一本名为《新旧因缘》的小说。于是吴宓化名湘阴县王志雄,在《学衡》36期上发表了《新旧因缘》的第一回,标题是《溯渊源明官要旨 寓理想撰新旧因缘》,后由于理想宏大,这部小说的结构、内容多次修改,终未写成。

清华大学于1925年成立,吴宓被校长曹云祥要求负责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筹备工作。期间吴宓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中国国内一流的学者,成就了清华大学在中国国内国学界的盛名。1928年,吴宓兼任天津市《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编古典文学,并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新文学,次年9月12日吴宓与妻子陈心一离异。至20世纪30年代,吴宓在清华大学授课期间撰写的《文学与人生》提纲讲义贯穿了“一多并存”的辩证关系,并列举了文学的十大功用,体现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第二年吴宓赶往欧洲,环游瑞士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家,访寻让-雅克·卢梭珀西·雪莱沃尔特·司各特等文化巨匠踪迹,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吴宓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于中国教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努力下清华大学外文系快速成为中国国内一流系科。于1935年出版有《吴宓诗集》。

抗战1937年爆发后,吴宓到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教,随后迁往云南蒙自。次年,他来到昆明市,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被教育部聘为英国文学教授,课程包括文学与人生、希腊罗马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西诗歌比较与翻译等。吴宓在中西诗歌比较与翻译课程中,从“内质”和“外形”两个方面,对诗歌作了较详细的阐释。1944年去成都市,先后任四川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在抗战胜利后吴宓又任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主编。

吴宓5年后来到重庆任北碚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和重庆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后随学校进入西南师范大学任教,任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师范学院委员会委员。此后,虽然吴宓仍然坚信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是救国救世的真理,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外政策实施的特殊时期,吴宓已经没有了宣讲新人文主义的现实空间。在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吴宓并非自愿地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的文章,道出想要“研修佛学”,然后再“慢慢地出家为僧”的愿望。次年与邹兰芳结婚,婚后邹兰芳一直生病,缠绵病榻不到三年病故。后来吴宓将珍藏的738册世界历史、文学书籍翻译出书名、加上内容提要和作者简历,于1956年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文革经历

文革期间,林彪及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召集他的秘密小组织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他们的阴谋。1974年1月,中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尊孔的吴宓明确表态:“批林,我没意见;批孔,宁可杀头,我也不批。”表态过后,他立即就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进行批斗。在文革中遭武斗后,吴宓摔断左腿,双目失明。1977年,吴宓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终回到陕西省老家成为一个没有人知道名字的普通农人。1978年1月17日辞世,享年84岁,次年8月平反昭雪。1981年1月17日,其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嵯峨山下。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思想主张

创作思想

面对现实,忧国忧民

吴宓创作戏曲面对现实,有感而发。作为戏剧家,吴宓的《陕西梦传奇》讲述了一个追求进步却未能实现目标的年轻人的烦恼。《沧桑艳传奇》改编自朗费罗的长诗《伊芳吉琳》,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两部剧作都是有感而发的忧国忧民之作,而不是仅抒个人的儿女情长之曲。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吴宓的《哀青岛》感伤国土沦丧,其作品大都反对战乱,企求安居乐业。

写实主义

吴宓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吴宓的写实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评论中,如吴宓对杨振声的长篇小说《玉君》的评论,体现其对长篇理想小说所抒发的真挚之情的赞赏。吴宓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注人文学追求中,对“写实小说”的主旨提出了诸如真、善、爱等标准。他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坚持人性二元,亦善亦恶,以礼助善,以理制恶;小说要导人向善,不可使人颓废萎靡,展现“真诚的爱”,不在于除恶扶良,而在于发扬读者的同情心。

“新材料入旧格律”

“新材料入旧格律”是吴宓诗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论点之一,也是他一直坚持的有关于诗歌创作的规范和方法。吴宓的《论今日文学创作之正法》中明确表现出其“新材料入旧格律”创作思想及要求。 其《海伦曲》就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倡导的“新材料入旧形式”的创作原则。以希腊神话中的海伦为原型,采用五言古体诗写作表现出情感的极大张力,富有传奇色彩的希腊神话与中国传统五言古体诗的结合,就是新材料入旧格律的完美体现。

编辑思想

经世致用

鲁迅先生称吴宓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吴宓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支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吴宓承孔孟之道,始终蕴含着“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等优秀精神传统。吴宓与人合办《陕西杂志》,扛起《学衡》大旗,皆体现出经世致用乃吴宓编辑思想之动力与源头。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吴宓在《学衡杂志简章》中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编辑宗旨。其思想是倡导在中华文明数千年中发现有价值的“学术德教、文艺典章”,并对此进行研究、保存并弘扬。同时,大量翻译西方哲学、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等名作、精品,通过中西文明互鉴,创新中华文化,作为新社会治理的基石。吴宓的《学衡》以其崇高的编辑宗旨、文明互鉴的文化视野、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和理性、平衡、全面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更大的历史合理性和持久的影响”,从而成为“现代中国拥有独立文化精神与理想追求的思想文化阵地,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主要成就

1921年吴宓开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随后吴宓参与创办《学衡》杂志并参与创办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大学教学期间,培养出钱锺书、季羡林等一众人才,与此同时深入红学的研究,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名。

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1921年,吴宓于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课程,并经常讲授中西诗歌比较的课程,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中西文化精华“融汇贯通”的思想成为吴宓文学观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和拓荒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研究,建立系统规范的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宓的小说理论、诗歌、诗论、戏剧观和日记等都具有丰富的比较文学思想。他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也体现了吴宓融汇中西的比较文学思想,其还通过教育传播比较文学思想,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办《学衡》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2年,吴宓与梅光迪柳诒徴一起主编创办《学衡》杂志,形成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学衡派。他们利用《学衡》杂志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旧文化中走一条独特的道路,阐释学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介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在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道德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在中国社会掀起的重学经典和国学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25年参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吴宓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中原地区国内一流的学者,成就了清华大学在中国国内国学界的盛名。使清华大学外文系快速成为中国一流系科,于教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桃李天下

吴宓终生从教,新人文主义对吴宓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从事教育活动的生涯中,他逐步形成了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思想,始终以传播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沟通中西文化为己任,在长期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富有新人文主义色彩的高等教育方法,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兼通中西文化的优秀人才,如钱锺书、季羡林、王力曹禺李赋宁李健吾王佐良等“五四”以来人文科学概论中最具原创力的一批学者,都曾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或外文系受教于他。

红学研究

作为学者,吴宓对红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撰写文章,探讨《红楼梦》的价值和成就,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二是举办演讲,普及红楼梦。在《吴宓红学讲座述略》中,根据沈治钧的统计吴宓一生从事红学业余讲学共计71次。《武汉日报》《旅游杂志》《成都周刊》《流星》等民国报刊,都保留了吴宓“红学”讲座的部分内容。吴宓认为一部小说杰作要有六个突出的特点,即“宗旨正大、范围宽广、结构严谨、事实繁多、情景逼真、人物生动”。这几方面包括了以后的文学批评中几个主要内容,如主题、社会背景、艺术结构、人物典型等等。吴宓通过借用这种批评范式,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吴必超越了王国维,更是超越了索隐和考据,把《红楼梦》从历史研究的死胡同中引导到了文学研究的正途上来,为红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典范。

人物评价

中原地区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季羡林: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温源宁: 他自认是一名热诚的人文主义者和古典主义者,但他的气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纯真和诚恳,任何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惟独他自己却看不到。

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吴宓从来就是一位喜欢不惜笔墨、吐尽肝胆的自传体作家。他不断地鞭挞自己,当众洗脏衣服,对读者推心置腹,展示那颗血淋淋的心。像他这种人,是伟人,也是傻瓜。最终,他只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错位’的悲剧英雄。

中国翻译家许渊冲清华大学造就了不少博雅之士,如李健吾穆旦、钱钟书、曹禺等。几乎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外文人才多半都是吴宓的学生。

中国作家杜钢百:吴雨僧既是老师,又是兄长。我的两篇文章——《名原考异》和《中庸伪书考》,就是由雨僧推荐,发表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实学》杂志上。

鲁迅先生:吴宓是现代中国的孔子

人物轶事

浪漫情史

吴宓的授业弟子季羡林在《〈吴雨僧先生回忆录〉序》中说其“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对于吴宓的这些“恋爱的浪漫史”,其清华大学同学兼同事顾毓琇以“千古多情吴雨僧”一语概括。吴宓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对所有的女士百般呵护,如果在街上遇见行驶的车辆,他总是举起手杖示意,直到身边的女士全部通过方才放行。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学术与爱情,其他问题一概免谈。” 吴宓爱过的女性很多,在其日记、书信、诗词等私人文字中出现过的就不下十几位,而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毛彦文

1928年,吴宓哈佛好友朱君毅毁约另娶,抛弃了吴宓妻子的好友,毛彦文。吴宓因同情而对毛彦文心生爱意,一时不能自拔,不顾亲友劝阻,与陈心一离异,同时对毛彦文展开了热烈追求。吴宓在毛彦文留学期间,成功劝说其同意结婚。在毛彦文赶到法国与之相会时,吴宓的热情突然冷却,令毛彦文大为失望。1935年,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让本来以为胜券在握的吴宓大感意外,后悔终生。陈心一不计前嫌,在吴宓历经磨难的晚年,一直给他提供着安慰和帮助。所以在吴宓孤独的内心深处,始终能感到北京有个家在。吴宓在1970年给陈心一的信中愧疚地说:“那年离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吴宓风”

吴宓对《红楼梦》研究造诣很深,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名。凡是听过吴宓红学演讲之人,无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最后感叹:“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吴宓一人将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宝玉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20世纪40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吴宓风”。那时的人赞叹道:“郭沫若与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便是第一等绝妙好文。”

为《红楼梦》砸饭馆

当年昆明文林街开了一家小饭馆,饭馆老板想取名为“潇湘馆”。吴宓听说后大为恼火,认为这亵渎了他心中的林妹妹,因为林妹妹住的地方就叫“潇湘馆”。于是,吴宓提着手杖前去说服。说服不了,吴宓就用手杖一顿乱砸,逼得老板只好把“潇湘馆”改为“潇湘食堂”,这才作罢。

狗进教室听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一次吴宓在教授《中西诗比较》的课上,教室里溜进了一只大黄狗。吴宓这时正在黑板上抄写诗句,没有注意到这位不速之客,待他写完,转过身来,发现竟有一只狗也在听他讲课,急忙走下讲台,对大狗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挥一挥手,大狗似乎听懂了吴先生的话,立刻低头垂尾悄悄走出去了。

晚年凄惨

1974年,吴宓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进行批斗,最后回到老家泾阳,犹似老农,棉衣鹑结,衣食难继。一日,偶与妹闲谈,知乡间中学未开英语,问其缘由,答曰:无外语教师。吴宓于是急切说道:“那他们何不找我?我在美国呆过多年,我可以给他们讲课。”但是吴宓此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无法行动。

后世纪念

2016年4月15日,西南大学建成中国首个吴宓旧居陈列室,以纪念吴宓。

在成功举办第一届(1990年)、第二届(1992年)和第三届(1994年)吴宓学术讨论会的基础上,陕西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文史研究馆、陕西比较文学学会、陕西吴宓研究会为隆重纪念吴宓,深入开展吴宓研究以及促进中国学人素质和大学水平的提高,于2004年联合召开了吴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2014年,纪念吴宓先生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纪念吴宓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暨第五届吴宓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在咸阳师范学院召开。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学贯中西 人文楷模——纪念吴宓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专题展览.清华大学校史馆.2023-12-27

学院概况.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03-03

咸阳昨日纪念这位出身吴家西院的学者,是钱锺书季羡林的老师.澎湃新闻.2024-01-17

夜读|入世渐多恩怨事,理欲藏神息智争.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2-27

吴宓(近代).咸阳市人民政府.2023-12-27

世界文学史大纲.豆瓣读书.2023-12-27

吴宓:“博雅”教育倡导者.中国教师报.2023-12-27

吴宓:古貌古心 学贯中西.陕西传媒网.2023-12-27

“一书未读完,不换第二书”.中国作家网.2023-12-27

裂痕初现:1948—1949年的父女情.清华校友总会.2023-12-27

从奉天来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人:吴宓.人民资讯.2024-01-17

讲座回顾| “名家学术讲座论坛·文学” 之二:再谈《文学与人生》:纪念吴宓先生.西南大学.2023-12-27

1949:国学大师吴宓到北碚任教之谜.人民网.2024-01-17

被误读的吴宓.清华校友总会.2024-01-02

​吴宓.西南大学.2023-12-27

【张掖中院•百年党史•天天学】35.“文化大革命”(二).澎湃新闻.2024-01-06

时代浪潮滚滚而过,留给他们的只是孤独与寂寞 | 吴宓逝世四十年.搜狐网.2023-12-27

吴宓:一生恨未成小说.中工网.2023-12-27

吴宓:徘徊于两极.中国青年报.2023-12-27

电子报-阳光·副刊-通才吴宓 | 中国政府采购新闻网 -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中国政府采购报.2023-12-27

对1912年至1949年见于报刊的诗话文献作全面搜集、甄选、编排——从“新诗话”看传统诗学现代化.北京日报.2024-01-17

吴宓研究的多维阐释与陕渝表达.清华校友总会.2024-01-17

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吴宓.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2023-12-27

吴宓情事:因与前妻陈心一婚约结识毛彦文.中国新闻网.2024-01-07

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今日头条.2023-12-27

自比“怡红公子”,国学大师吴宓一生有多矛盾.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12-27

你只知道吴家东院的周莹,原来吴家西院还有一位更传奇的才子.今日头条.2023-12-27

吴宓和西南联大弟子们的趣闻:狗也进教室听课.南方周末.2024-01-17

吴宓:“博雅”教育倡导者.今日头条.2023-12-27

·国内首个吴宓陈列室开放 2016-04-19.北碚报.2024-01-02

吴宓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陕师大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2024-01-11

我校李伟民教授参加纪念吴宓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网.2024-01-11

“纪念吴宓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暨第五届吴宓学术研讨会”召开.清华校友总会.2024-01-11

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豆瓣读书.2024-01-07

[丛书]吴宓日记.豆瓣.2023-12-27

吴宓诗话.豆瓣读书.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