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博亚纳教堂

博亚纳教堂

博亚纳教堂(Boyana Church)地处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以南约8000米处,维托沙山麓索菲亚南郊的博亚纳村,也有翻译为鲍亚纳教堂、博雅纳教堂,始建于10世纪末,整个修建过程历经几个世纪,是保加利亚13世纪以来唯一一个保存完整、体现保宫廷艺术特点的文物建筑,被誉为“索非亚王冠上的明珠”的博雅纳教堂,是保加利亚著名的东正教教堂。

博雅纳教堂最著名的则当属它的壁画,其中尤以《最后的晚餐》和圣像画最为著名。壁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中古保加利亚艺术最杰出的成就。

建筑结构

博亚纳教堂由三座教堂组成。尽管其建造年代和风格各不相同,但却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建筑整体。三座教堂的平面均呈正十字形,上面建有圆屋项,外表装饰富丽,其中两个最古老的教堂还用陶瓷片进行了装饰。

东教堂的建筑设计是典型的希腊十字型风格,上面有一个圆屋顶,东侧有向外突出的半圆形后殿。后殿墙上有一个20多公分高的拱型小洞,是防御用的。那个时代,古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战胜拜占庭军队,联合建立自己的国家——斯拉夫保加利王国,为防御外族的入侵,他们在塞尔迪卡(索非亚)周围修建了坚固防御系统——35个要塞和城堡,博雅纳教堂就建在要塞内部,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从教堂南侧可以看到这个建筑的整体效果。墙体中部有一个仅容一人出入的门,门离地面4米多高,有可拆卸的铁架楼梯通向地面。门的上端和两侧各有一米高的潜入式盲拱型门(注:英语为blind arches,装饰作用的拱型门)。门上方是被称为“狼牙”的同心圆型砖饰。砖饰上有一排小孔,据说这些小孔原来镶嵌着漂亮的陶瓷片,曾经非常富丽堂皇。

最古老的东教堂。曾经遭到地震的严重破坏,墙体上有明显的裂痕。教堂上的壁画破坏严重,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下来。壁画有内外两层。根据研究,外层的壁画和中教堂的壁画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而且是同一画家的手笔,估计也是“博雅纳大师”的杰作。内层壁画是才被发现的,不知处于什么目的,这层壁画被一层厚厚的石膏给盖住了,所以消失了几个世纪。这层壁画应该要比外层的久远,创作年代早于13世纪的。

进入教堂内,西教堂内部空空如也,没有如何装饰,也没有任何摆设。据说这里是专供教堂工作人员和信徒们休息的地方,教堂成为游览胜地之后,这一功能自然废弃了。

中教堂是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期卡洛扬大总督下命于1250年修建的,所以又称“卡洛扬教堂”。中教堂墙上色彩艳丽的壁画非常著名,它是由一位佚名的画家于1259年绘成的。画家描绘了89幅场景,24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后的晚餐》和圣像画最为著名。画家把现实生活中的生与死、痛苦与欢乐、忠诚和友谊、母性和献身等等融入宗教画面中,圣经的故事成了反映现实人类生活载体,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圣人们不是刻板的神像,而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人,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反映出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壁画上还有当时的保加利亚国王康斯坦丁·阿森及其王后伊丽娜和卡洛扬总督及其夫人德西斯拉娃的肖像,生动逼真,神态安详。南侧有一幅壁画描绘了舟行海面的场面,舟上妇人掩面而泣,男子镇定自如。舟下一排旋涡表示惊涛骇浪,其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不禁联想到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研究者认为博雅纳教堂的壁画才是真正文艺复兴的先驱,比始于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整整早了一个世纪。

教堂历史

鲍亚纳教堂始建于10世纪末,整个修建过程历经几个世纪,是保加利亚13世纪以来唯一一个保存完整、体现保宫廷艺术特点的文物建筑。鲍亚纳教堂的壁画群在保教堂绘画中最具代表性,堪称是当时巴尔干半岛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博亚纳曾经是王侯贵族的别墅区和皇室成员的礼拜地,这里有3座小教堂。东教堂——圣尼古拉小教堂建于 10~11 世纪,有最古老,圆形穹顶,里面有18幅壁画。象征着保加利亚民族的诞生;

中教堂——卡洛扬教堂建于13世纪,标志着经过长期异国统治后保加利亚艺术的复兴;中教堂是根据卡洛扬大总督的命令修建的,是献给圣旁太雷蒙的,并且包含两座重叠的圣殿。中教堂在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战争后,是卡洛扬使保加利亚第二帝国重新强盛起来的。这座两层结构的教堂,有半圆形穹顶的前门走廊和楼上礼拜堂组成,必须经过教堂外面的梯子,才可以到达礼拜堂的入口。1845年博亚纳建造了第三座教堂。

公元14世纪、15世纪和19世纪鲍亚纳教堂增添了壁画。

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Ⅱ) (Ⅲ),将博亚纳教堂列为全世界首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项目之一、《世界遗产目录》。

1991年,博亚纳教堂影象被保加利亚作为纸币图案流通,面值10列弗

2006年12月4日博亚纳教堂经过持续半个世纪的关闭和修复,终于正式对游客开放。鲍亚纳教堂在1954年停止了宗教活动,从那时起保有关部门便开始对建筑和受损壁画进行修复。后来由于国内外修复专家对修复方法和资金来源产生分歧,教堂壁画修复小组于10年前停止了工作。在“埃特尔纳”基金会的帮助下,教堂的修复工作于2006年3月重新开始,11月26日完工。壁画的修复和一些必要的建筑维修共耗资16.5万列弗(1美元约合1.47列弗),所用款项全部来自私人捐赠。

艺术作品

博亚纳教堂最著名的则当属它的壁画,其中尤以《最后的晚餐》和圣像画最为著名。这些画由一位佚名的画家于 1259 年绘成。尽管当时基督教的教规十分严厉,画家还是大胆地采用了自由的表现形式。壁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众圣徒、卡洛扬和皇族成员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不再是因袭的、刻板的偶像,而是有个性和有特色的人物,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且十分接近当地民间艺术,是中古保加利亚艺术最杰出的成就。

博亚纳教堂中最好的壁画可以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作相媲美,有的专家还认为博亚纳教堂的壁画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从壁画上看,尽管拜占庭的影响十分明显,但依然带有保加利亚民族艺术的浓厚的色彩。实际上,自 11、12 世纪起,拜占庭艺术传统逐渐为保加利亚艺术所取代,由此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世纪的艺术宝库,而博亚纳教堂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为保护博亚纳教堂的文物古迹,保加利亚政府对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保持建筑物干燥、安装空调系统、禁止在其周围修建其他建筑、对其进行加固等,使这座教堂焕发了青春。

教堂环境

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位于该国西北部的索非亚盆地,周围环绕着巴尔干山、柳林山和维多莎山。其中,维多莎山不仅以风光秀丽而著称,而且离市区最接近,交通便利,因而成为索非亚市民节假日爬山和郊游的最佳去处。这里春有满山绿树,夏有飞瀑清凉,秋天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美如油画;冬天积雪齐膝,滑雪者可以在一片银白世界里尽情放飞自己。

山麓下是博雅纳区,面积不大,区中心只有几十平方米,却是索非亚的富人区。在苍翠的群山衬托下,一栋栋红顶别墅依山而建,起伏跌宕,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从区中心向上走约五十米,就到了世界著名的博雅纳教堂。教堂外围是一个大院子,有一人高的围墙。门上有块小牌子,写着“博雅纳教堂”。

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绿树野花,还有一石径通向幽深之处。左手有一棵合抱粗的松树,估计树龄至少在50年以上,苍劲挺拔,直耸云天。绿荫铺地,空气清新,让游人顿觉身清气爽,如入仙境。沿石径向前行进几十米,便可以看到博雅纳教堂。

旅游特色

这座在外国入侵者留下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教堂,中世纪时曾是皇宫的一部分,如今它已是保加利亚独立、文化、繁荣的象征。

历史地位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博雅纳教堂因其是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东欧中世纪建筑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全世界首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项目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博雅纳教堂位于索菲娅城郊外,由三座建筑物组成。东侧的教堂最初建于公元10世纪,后于公元13世纪初由卡洛扬大总督指挥扩建。卡洛扬大总督还决定在东侧教堂旁再建一座双层教堂。第二个教堂里有绘于公元1259年的壁画,这些艺术品使该世界遗产成为了最重要的中世纪绘画收藏地之一。第三座教堂建于19世纪初,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堂群。该遗产是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体现了东欧中世纪的艺术风格。

教堂特征

十字形平面,分十字架形和耶路撒冷十字形

彩色玻璃窗

穹顶

钟塔

扶壁和飞扶壁

管风琴

高楼底

世界十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

。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显的颇有贵感。代替罗曼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 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巴黎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 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经上演过那么经典的爱情故事,相信也是一个见证爱情的好地方。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巴黎圣母院更是哥特式建筑的佼佼者,教堂的外型庄严恢宏,雕刻细致,结构对称而秀丽,无论是近看抑或远眺,也别具美感。要欣赏其尖塔及飞壁梁柱的壮丽外貌,最宜于塞纳-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观看,所以,当我前往圣母院时,也选择沿着塞纳-马恩省河漫步,由远至近,由外至内,感受这大教堂独特的建筑美。

圣玛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是由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的穹顶结构作为一种设计形式,几乎风靡文艺

复兴时期兴建的所有教堂。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造型承袭雄伟庄严的万神殿。然而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建于1499年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位於卢加诺主街ViaNassa尽头,毫不起眼的外观,里面却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基督受难图(Passion of Christ),而这幅壁画的作者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得意门生,他於1529年完成这幅笔触细腻的壁画。

圣玛利亚修道院

圣玛利亚修道院内的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战役。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

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圣莫特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圣阿波利拉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建筑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马可·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圣特提恩修道院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建筑。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夏东大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式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圣彼得大教堂

在欧洲,每到一个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辉煌、最耀眼、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无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欧洲的教堂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从一个侧面综合反映了欧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论您在欧洲哪个地方访问或旅游,参观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欧洲几个国家访问时参观了许许多多的教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几座教

堂。比如,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开欧洲建筑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教堂则被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莫斯科红场一侧的瓦西里·博拉仁诺夫教堂同那壮观的钟楼一样,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然而,能够将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的则是位于罗马西北郊梵蒂冈城的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可谓气势恢弘。它座落于圣彼得广场一侧,于1450年开始兴建,1626年最后完成。整座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有130余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拉斐尔·桑西、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利亚右手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悲痛欲绝。而进门靠左是乔凡尼·贝尼尼雕塑的《圣水钵》,钵呈贝壳状,两个稚嫩顽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圣彼得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十分别致,它为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大圆屋顶周长71米,直径42.34米。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内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令人们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