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雨打芭蕉落闲庭

雨打芭蕉落闲庭

《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是一部关于岭南古典园林文化的随笔集。作者是著名散文家朱千华先生。作者选择岭南古典名园数十处,加以述说其历史背景与家族秘史,并从岭南古典园林的历史、结构、意境、特色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岭南古典园林独特的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本书文辞密丽,气象典雅。让我们跟随作者行走于苍茫的百越大地,走进一个又一个神秘的私家园林,去寻找岭南人独特的精神个性。古代岭南人对于园林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开拓精神,至今仍感染着我们,令我们悄然动容。

内容简介

园林,是人和自然强烈互动之产物,代表造园者思想,以及人与土地、与自然融合变迁之历史。本书跳脱传统园林描述方式,切进人文的感动,依照岭南园林产生、发展、繁荣过程,循序介绍了余荫山房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清晖园,梁园,明秀园,谢鲁山庄等岭南著名古典园林数十处,并就园林文化、建筑之美、人文风情、历史民俗及造园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细说,期使读者得以管窥岭南古园林之浩大盛况,并进而成为畅游岭南各园林旧迹、回溯岭南古文化史之导引。

作品特色

《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是一部关于岭南古典园林文化的随笔集。作者朱千华先生,曾在江淮第一名园——扬州何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江南园林艺术耳濡目染,体会切身,创作了大量的江南园林文化随笔。

现在,作者把目光投向岭南。岭南属于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终年风吹日晒雨袭,蚊侵虫噬,毒蛇猛兽出没于丛林,远古而又苍凉。岭南人很少沾溉儒家文化。那些荒落的古园林已所剩无几。

作者简介

朱千华简介

朱千华,男。汉族如皋市搬经镇人。著名散文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扬州市定居、工作、生活。

2006年6月开始,旅居广西南宁,专业写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

朱千华的作品

散文集《奔跑的原野》

随笔集《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

岭南文化随笔集《岭南田野笔记

岭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

荣获奖项

首届孟郊散文奖;

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红豆》杂志精短散文一等奖

人民文学》杂志2008年征文、2009年征文优秀奖

作者自序

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自序

作者:朱千华

扬州市城南,有何园,亦名寄啸山庄。晚清名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就住在何园的片石山房。清代笔记作家钱泳,在他的文字中,对片石山房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履园丛话》(卷20)

当时,我家东山墙,与这座太湖石山紧紧相连。我每天晨读,都坐于此“甚奇峭”的小石山上。那时我读中学。十六岁,如一枚涩涩的青果槐花如雪,无处不在的荡漾。很淡很淡的梦。方春夏之交,荟之趣,如坐幽谷。那是一段清风明朗的日子。山后是高墙,院内植荷花木兰数株。山石上有老桂一棵,枝叶蔓生。中秋节,碎花盈地,满园清奇,有十里香风。

何园是江南园林代表之作。当初,我住在园林里,现在,园林在我梦中。来岭南后,住心圩江畔,窗前,芭蕉数棵。窗前谁种芭蕉树?点滴霖。点滴霖霪。

芭蕉听雨,是一件惊魂之事。秋雨夜半,魂灵坦露。夜深人静,记忆深处,那些曾经的往事,就像一根根雨丝被蕉叶弹起,成为穿透时空的回响,萦绕在你枕上。芭蕉看雨,又是一件清雅之事。在岭南残存的那些古园里,我看到雨滴与芭蕉之间的缠绵与决然,芭蕉叶握住雨珠,想留住点什么,牵扯着,可那些晶莹的雨珠,毅然离去。雨珠是芭蕉的泪。所以,雨打芭蕉,动听,却揪人心。

但是,雨打芭蕉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很久以前,我爱上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这是南国音乐的经典曲目。乐谱初见于《弦歌必读》,丘鹤俦编著。关于此曲由来,众说纷纭,至今未形成统一意见。有说何柳堂所作,有说何博众所作,亦有人认为从《八板头》衍化而来。不管怎样,此曲流畅明快,旋律优美,给人以轻快与喜悦之情,犹闻雨打芭蕉,声之淅沥,如见蕉叶婆娑,舞之蹈之,极富南国情味。

芭蕉是岭南古典园林中的主要植物。园中多配广东音乐,一边游园,一边听《雨打芭蕉》,春心荡漾,为之一快。园中一石之奇,一壑之幽,皆多谲诡悖傲。但有了芭蕉,情状则大不相同。芭蕉是后花园中的小姐。一种流丽,轻捷的姿容,淡荡清婉。有她们,整个铃木园子就活了。趣,谐,韵,远,致,逸,意,妍,轻,活。浩浩天地间就有了风光的柔情与迷离。

岭南古典园林,各具妙心,各出手眼。园主们或经商,或从政,世间沉浮,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是莳花种竹,躬历山川,意弛草木。于是采薇,听泉,鸣琴,搏弈,烹茗,玩砚,赏鼎,搜碑,寻石,造园。园林寄寓着他们对于生活最透彻的感悟。岭南园林之美,灵秀,窈渺,峻拔,奇掘,清虚,空灵,简远。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玲珑而多态,水涟漪而多姿,花生动而多致,最能反映出园主的性灵。叠石,理水,莳木,渗透着造园者苦心一片。故岭南所造古典园林,多雅构,蔚然观止——

广东省有四大古典园林: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四大古典园林:武鸣明秀园,桂林雁山公园,靖江王府,玉林谢鲁山庄。

山川藏灵,风雅道尽。园林之胜,得之目,寓诸心。形于笔墨者,无非谴兴。蕉窗之下,孤灯独坐,遥想自己漂泊岭南,诸多芳园精舍,新茗佳泉,皆杖履所至,悉为纪述,编次凡七卷。盖因酒酣耳热,笔致潦草,故无暇求其精也。自赏自适,率尔无意之作,或可快人眼目,聊以换些酒钱。如此而已。

目录

月浸栏杆天似水

庭院

月亮门

美人靠

春台

蕉窗

青砖·粉墙

暖香吹月一帘花影

回廊

石桥

草堂

涌·画舫

挂落·花罩

乱石铺地

山园春草又芳菲

井栏

灰塑

木雕

庭院花草

水色

咫尺山林

粤庭蕉窗听秋雨

野花含雨一溪明——潮阳西园

十分春水,百叶荷花——澄海西塘

芭蕉卷地碧无际——揭阳彭园

一夜春雨,十里杏花——园

柳影三亩,藕花半塘——清晖园

百家村外,九曲江流——宝墨园

花香风里听笙歌——佛山梁园

叠石皴烟明波蘸树

素馨属鬟风——开平立园

香荔千年梦故乡——东莞可园

十里莺花,半溪杨柳科——药洲

水冶山——海山仙馆

几度花船灯市——小画舫斋

芳树啼鸪,野花团蝶——十香园

野烟千叠,渔唱一声——余荫山房

百粤千里桂花香——粤晖园

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一枝照水,珊瑚挂月——明秀园

再种名花十万本——谢鲁山庄

平沙落雁,水光摇漾千顷——雁山园

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靖江王府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柳侯园

作品选读

蕉窗

作者:朱千华

读岭南园林,斑驳而且苍凉,繁华阅尽,给人缥缈之感。烟柳拂岸,人物幽远。很多古园林,那些沧桑阁楼,旧式家具,不甚明亮的厅堂,斑驳的廊柱,没落颓废,总让人感到旧宅中,老爷正襟危坐,双手拄杖,胡子花白。但园芭蕉却是新绿可人,很少有人会面对一株窗前芭蕉无动于衷,她不婉约,不灵巧,没有一丝贵气,却在叶间透着明朗清洁,落落大方,勃勃有生机。

写岭南园林的窗,一定是与芭蕉有关。前朝旧式的深深庭院里,处处可见花叶掩映的古树。岭南的植物太多,却没有哪种植物像芭蕉,可以与窗成为千古绝配。蕉窗,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灵动与意境之美。芭蕉的绿色,拒绝树叶的细碎,是大片大片的生动。从根部,一节一节舒展向上,直梢头,再溢进如云的叶片里,成就千古绝色。

我的窗前,有阳台,阳台下有芭蕉数丛。我的窗,是名副其实的蕉窗了。春阳里绿波荡漾,蕉叶一片一片,疏疏朗朗,每株五六叶,苍翠色,照在太阳光里。那一刻天地为之动容。晚上呢,月色成为背景,南方的女神飘然降临,透过窗台望去,满世界都是新的。

岭南的炎热气候,使得造园者尤其关注外墙的隔热设计。其关键在于窗户。传统建筑窗洞不大,上设窗楣,可遮阳,窗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翻,为气窗,用以通风换气,下部平推窗页,可依风向导入自然风。另有百叶窗,此为岭南重要的传统设计,有遮阳,防晒,隔热,导风,观景之功能。

岭南园林之窗,可谓琳琅满目,风格繁多。采光,通风,取景,陈设不同,园林之窗的设计也不同。其中满洲窗,彩玻窗,蚝壳窗等,为岭南古典园林里常见款式。

满洲窗。这是岭南旧宅与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窗式。这是令人费解之谜。满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南国建筑,为什么会有东北的满洲窗?满洲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清廷尚可喜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围攻广州城,达九个月。广州战役。屠城。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

至1652年,广州市成为两王天下。并于广州城中,辟地80亩,建平南王府(其府址,在今广州市区,西起迎宾馆,东至吉祥路)。有满洲风格的宏伟府殿九间。其余大小官员府第,俗称旗下屋者,皆仿之。满洲窗,即由此来。

满族祖居东北,其地阴寒,冰雪无常。为使室内通风采光,在未有玻璃之前,皆以纸片蒙窗。因风大,窗纸常有破碎。故,在窗格上,多加横竖木条做纸骨,使窗纸不易破碎。这些木条中,又置窗心,多为不规则图案,成冰裂纹状,即成满洲窗了。

满洲窗的丰富图案,新颖奇特,冰裂纹之精美,令人惊叹。广州西关富户,纷纷仿效。此后,满洲窗又有发展,结合岭南建筑特点,融入屏门,栅栏,花墙等设计中。木框架,多采用红酸枝。窗心的设计,更趋精致。番禺区的余荫山房花厅,前后分隔,用书画真迹,作窗心,使得满洲窗,更具观赏性。窗心之外,为窗衬。即围绕画心的部分。多用花草图案,如海棠图,盘竹纹样等。

随着岭南与海外文化的交往,满洲窗的窗纸,已被更为先进的,从海外进口的彩色玻璃取代。

彩玻窗。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广州市开放自由通商后,外国的彩色玻璃也运到广州销售。彩色玻璃被广泛运用于屏门与花窗。在彩玻上进行创作,是清末岭南艺术家的独创技艺。采用进口玻璃材料,在上面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的技术处理,绘以花鸟虫草,刻以四季山水风光,配以各式传统的红酸枝花窗,成为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使窗户更加典雅秀丽。后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玻璃蚀刻工艺,渐渐失传。

岭南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余荫山房满洲窗。卧瓢庐是园主专为宾客休憩之所。透过满洲窗的彩色玻璃,可欣赏园中四季美景。透过单块蓝色玻璃,可见室外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之冬季雪景。打开窗后,从两旁重叠的蓝色玻璃往外看,则万山红遍,仿佛置身深秋的香山。这就是彩色玻璃的神奇之处,令游者惊叹不已。

蚝壳窗。蚝,又名牡蛎科。在闽南地区,人们称之为蚵仔煎。两广及海南省南海水域,人们都称之蚝。每年冬春,是牡蛎收获季节。俗语云,冬至清明节,蚝肉肥晶晶。就是说,冬至开始,至次年清明,牡蛎肉嫩膏腴,最为鲜美。岭南地区,潮州市韩江一带,饶平之井洲,以及中山市宝安区等地,都是蚝产区。

蚝肉好吃,其壳也有用处。把蚝壳磨成薄片,做窗户用。这在岭南,是最常见的一种窗饰。彩玻出现之前,蚝壳就已大量用于窗饰,采光,私密性好。即使彩玻出现之后,也在大量使用。因为彩玻价格不菲,除了巨贾,很少有人买得起的。

可园的邀月阁最上一层,有近三十扇蚝壳窗。先选用个头大,质量好的蚝壳,精心打磨成均匀的薄片。这需要很细心的功夫。稍不小心,便全磨破,磨穿。好在古人有的是时间,能耐得住性子。蚝壳窗做成了,象纸一般薄,一片片镶嵌在窗门上,里面光线柔和舒适,真是岭南一绝。

推窗,庭前芭蕉数株。夏日,蕉叶荡漾天空,高舒垂荫,又大又绿的叶子,可于窗前遮阳。远观之,多么像一位情意绵绵的姑娘,拿着芭蕉扇,把一片凉意,送给窗里的书生。

蕉窗,是岭南文化中最和谐的一景。由此产生的古筝曲《蕉窗夜雨》,成为岭南音乐史上的奇葩。初听之,节奏较缓,渐入夜色。稍快,风欲起,仿若山雨欲来。渐渐乌云密布,由远而近,雨急速下。音乐速度,力度加强,骤雨至。最后一段,轻巧跳跃,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归至宁静,一片清朗的雨后气息。

此百听不厌的岭南名曲,其意境源于晁补之的《浣溪沙》。词云:

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其实,这样柔肠寸断的宋词,不适合于岭南。岭南文化中,更多的是对于自然的融入,对人性的张扬与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蕉窗夜雨闲听叶,水岸晨烟柳色浓。岭南的古典园林里,房子,古树,都会渐渐老去。只有窗前的芭蕉叶,却是常新常绿的。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芭蕉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化州市,古为芭蕉之国,至今,化北山野还保留着成片的野生芭蕉。当地山民,多以为蕉树有蕉姑娘附身,有灵性,对这些野生芭蕉敬畏有加。芭蕉出蕾时,吐露出的娇嫩红叶。更深夜阑,可听到清脆的爆蕾,其声啪啪,蕉蕾顶开苞芯,叶根伸出白里透红的嫩蕾。收割芭蕉时,当地山民,总要焚香祷告,祈求丰收与平安。

石桥

作者:朱千华

岭南多雨水,山河纵横,溪涧众多。交通常为江河阻隔。古越人善舟,山溪险处,则多以木桥作渡。岭南地区常有台风暴雨袭击,每使江河渡口成为险地。宋代曾江《广济桥记》云:横浪激。时多覆溺之患。造桥,遂成为历任地方官为民办实事之举,以解江河之阻,以利百姓往来。江河多,桥梁就多。在广袤的岭南大地上,桥梁遍布。它们或悬于深山峡谷之中,或浮于江河湖海之上,并且,岭南人开始把那些风格奇特的古桥,再次升华,融入园林建筑之中。岭南古典园林里,目前尚存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多孔桥,廊桥,亭桥等。园林之桥,多为实用与观赏相结合,亦有分割园林空间作用。

园林之石桥,风格各异。其造型艺术,桥身上各种装饰,如文字,图画,浮雕,廊,亭阁建筑等,都和桥梁有机结合,寄寓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文人则常以沧龙卧波,长虹横空等来描写长桥,以新月出世,玉环市半沉来描写拱桥

岭南原始森林密布,有各种古木。早期桥梁,多以木桥为主。据《惠州府志》记载,宋代西湖上,有西新桥,其规模空前,桥固千柱,桥上建有亭阁,桥与建筑合为一体。千柱桥桩,一字排列于碧波之上,那是何等磅礴的气势。人行桥上,如在画中游。一时间,此桥成为惠州湖山之胜景。史籍亦见有此桥的记载: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石盐木,古木名。产南方,坚实经久,白蚁不敢。

顺德容奇镇,有一条古溪,因其流经大鹏山,故名鹏溪。两岸驳以赭石,南通亭埠华口,北接二山水道,溪水贯通容奇各村落。鹏溪名字大,却无激浪排空。只涓涓溪流,不舍昼夜。溪上原有石桥一座,桥上刻鹏涌桥三字。传为明代顺德区进士黄卷所书。后桥塌。时鹏溪两岸,古榕成荫,气根横架于溪上。乡人铺以木板,成天然树桥,成为岭南一奇。此桥仍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岭南石桥,在明代以前,因采石工艺所限,其石料多以砂岩页岩为主。至清代,则主要以花岗石作建桥材料。花岗岩结实,耐冲刷,抗洪水台风。此外,石桥的建筑,也注意到造型与美观。一座石桥上,可以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石头组合,增加美感。和平县,地处粤东北部,东江上游,有石桥名油竹坝桥,在优胜乡。清乾隆建。三孔石梁桥。桥面以红色,青色两种石板错间铺叠,色调古朴华美,成为和平一景。

岭南古典园林之桥,小巧玲珑,造型优美。最初的园林之桥,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南汉宫苑春花园里的流花桥唐朝末年,中国陷入动荡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出现。其中的南汉政权,在广州市。南汉王朝利用岭南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多次大兴土木,建造行宫离苑,亭台楼阁。其中的流花桥,是岭南园林中桥类建筑的代表之作,历史优久,极富传奇色彩。

流花桥,岭南历史上的名桥。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时期。今位于广州市流花路锦汉展览中心北侧,南北走向,略偏东。原为木桥。一千多年前,这一带是广州著名的兰湖。南汉刘氏于此筑芳春园,亦名甘泉苑。传刘氏宫女早起梳妆,掷花于水中,落英缤纷,飘浮于此桥,故名流花桥。

据《南汉春秋》记载:流花桥在会城北(今广州市市),西达荔枝湾,可以通舟往来,与甘泉苑相接。其后,行路人往往于雨后拾得遗钗,珠贝,知为(南汉)亡国之遗物。想当年,刘氏于此筑园,岭地地广人稀,惟奇花异木无数。园中曲径流水,花木掩映。流花桥下,可通小舟。两岸遍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数里。

东莞可园,可楼下有双清室,室外筑湛明桥。桥虽小,却玲珑雅致。永通桥原用麻石造成,今改作拱桥。双清堂因堂前有此湛明桥,曲池两景,故命名为双清。朱栏碧水,倒影着池畔的亚字厅,邀山阁。此桥置于山涧,栈道,曲水,方亭之间,错隐藏形,活跃了园内咫尺空间。跨溪越池,随路而建。桥下流水淙淙,鱼虾嬉戏。四周翠柏青藤,碧草繁花。联云:踱红桥,悟游鱼欢乐因景;观曲水,思碧荷芬芳理由。

番禺余荫山房,有廊桥为浣红跨绿。水廊凌跨水面,以此为界,分园中为东西两大景区。又能联系西区深柳堂,临池别馆与东区玲珑水榭等主体建筑之间的构通,构成了一幅画中有画景中有景的绝妙画面。桥前后各有石阶五级,桥下为一石拱券,桥亭为卷棚歇山顶。前后分别题额浣红,跨绿。故名。桥上设栏杆,挂落,两端连接风雨廊,廊长二十米余。廊两侧设有美人靠。水廊小憩,仰观云天,平视园景,闻香池荷,让人感受到自然山水之间幽深清朗的意境。

岭南古桥上,常筑亭廊等建筑。岭南多风雨,最初的亭廊,是给行人作避雨之处,且对桥身也有保护作用。现在,岭南的廊桥,多孤立于山野。另有一些精致的廊桥,保存于各古典园林中。另有泰顺廊桥,造于热闹的街市,廊桥之上,兼作市场。如潮州的广济桥,曾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东莞莞城旧德安桥,因桥设市,坊间呼为市桥。

粤东潮汕,梅州市等地,亦有不少带廊桥。多用杉木。珠江三角洲的村镇,多有古桥,桥头建更楼或桥屋,以为镇守。如广州的石井桥。亦有于古桥中间,或桥头建牌坊,石塔者。广州晓港公园内有云桂桥,桥头石牌坊,有匾,题曰:云桂发祥。另有顺德龙江镇贞女桥,有贞女遗芳牌坊。石桥建石塔者,多以镇水而筑。洪水频发河段,建塔以镇水妖。潮州市太平路北段,曾有宋代古桥,名太平桥。初建时,桥两端建小石塔四座,以为镇守。

岭南桥梁艺术,风光奇绝,造型之奇美者,当数广济桥,最为世人惊叹。原江中无桥,以石堆叠江心,主要用于系舟之用。后又增建石洲,洲上建亭,石洲之间,搭浮桥,为行人提供歇脚,避风雨之处。但跨江浮桥过长,不利船筏通过,再筑一洲,距西岸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形成梁桥与启闭式浮桥相结合的奇特景观。

后来,广济桥增建桥墩,增长梁桥,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直至现在,形成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宏大壮观的景象。被誉为百越第一桥。

廊桥,在百越侗族中间,称为风雨桥。为岭南一绝。桥上筑以廊道,阁楼。最著名的廊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即为典型。此桥建于1916年。横跨于林溪河,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两台三墩四孔。墩台上建五座塔式桥亭,桥廊十九间。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凝聚着侗乡人民智慧。

岭南古典园林,是岭南文化的玫丽篇章。园中之石桥,能给人以岭南水乡风情的熏染,让人感受到长桥短桥,画栏曲折之美。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