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王内帝
外王内帝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在国内自称皇帝、对中原外交时自称国王的一种国家体制。此体制发轫于南越国,在西夏、大理、越南各朝代以及日本都使用过,燕国、渤海国、吴越(钱镠在位时)、南唐(958年—972年)、高丽(1275年前)虽然一般对内也称王,但存在类似的体制。
使用国家
南越
公元前214年,岭南百越之地纳入秦朝版图,不久后秦始皇去世,天下随即大乱,驻守岭南的秦朝官吏赵佗等图谋独立,便在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南越草创时尚未采用帝制,赵佗只称“南越武王”。汉高帝统一中原后,派陆贾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吕雉临朝,汉与南越国关系恶化,赵佗乃自称“南越武帝”,使用黄屋左,命令称“制”,与汉朝无异。刘恒即位后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之事,赵佗上表谢罪,表示不再使用帝制。但史载“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可见南越国是最早采用外王内帝体制的国家。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眜的陵墓中,出土了金印“文帝行玺”,可资证明。
到南越国第三代君主赵婴齐继位后,娶汉女邯郸氏为王后,并藏起先帝玉玺,在国内也自称国王。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三国时吴王孙权曾派吕瑜发掘赵婴齐的陵墓,其中有皇帝信玺、皇帝行玺等金印,可知赵婴齐未必完全取消帝制。
西夏
西夏君主在庆历和议后接受宋朝册封为夏国王,还接受辽、金的册封,但对内称皇帝(党项语称兀卒),使用庙号、年号。
大理
大理国君主对内称皇帝(白语称骠信),使用自己的年号,与宋朝交往时称国王,赵光义曾封大理皇帝为“云南省八国都王”,宋徽宗则在政和七年(1117年)册封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但总体而言大理与宋朝官方交往非常稀少。蒙古征服大理以后,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被蒙哥汗封为摩诃罗嵯(梵语“大王”),才终于取消帝制。
越南
939年,吴权称王,为越南独立建国之滥觞;968年,丁部领被尊为“大明胜皇帝”,翌年建年号为太平,越南(交州)开始使用帝制,历代皆称帝建元。973年获中原地区宋朝册封为交趾郡王,1174年南宋升格李朝英宗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元朝时称安南国世子(元朝承认的安南国王陈益稷及其子陈端午在中国武昌),明朝仍称安南国王,清嘉庆中改称越南国王,如此形成了典型的“外王内帝”体制。对此体制,阮朝人黎统所作《邦交录》中评论道:“我越从古区宇自别……谶云: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其不废事大之礼者,智也。”潘辉注则将此体制归纳为“内帝外臣”,他说:“我越奄有南土,通好中华,虽君民建国,自别规模,而内帝外臣,常封号,诸理势,诚所宜然,故其册封之礼,贡聘之仪,历代邦交,视为关著。”
以阮朝明命帝以后为例,越南称呼中原地区为“北朝”,越南君主与中国君主一样使用“天子”、“皇帝”的称号,接见除了中国以外的外国使节之时,皆使用“大南国大皇帝”的称号。然而,对清朝则使用“越南国王”的头衔并接受其册封,向北京派遣如清使,在中国皇帝面前行跪拜之礼。越南称呼对华外交为“邦交”而非朝鲜那样的“事大”,暗示着对等的外交关系。
越南采用此种体制,中国自然一清二楚。南宋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略安抚使李曾伯就奉赵昀圣旨,调查了安南私自使用年号的事实。元代的《文献通考》和《宋史》都记载安南“自帝其国”的事实,但将其起始置于李日尊(李圣宗)建国号大越之时。然而,中原地区默认了这种现状,正如元人马端临所言“累朝以其僻在海隅,不复与较也” ,只有在朱棣征伐安南时将“外王内帝”作为胡季嫠的罪状之一(“不奉朝廷正朔,改国名大虞,妄称尊号,纪元元圣” ),其余时期都不过问。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得《越史略》一书,对于其中安南对内称帝之举以“吴楚僭王、春秋绝之”的态度而无视。到了晚清,随着中法越南交涉的开始,这点更为清朝知晓。两广总督刘坤一奏曰:“越南之于我朝本属羁之国,阅其历代记载,亦复帝制自为”。御史张佩纶认为“越南自绝于中国久矣”,“越自福映始封,国中僭号,称我为北朝”,因此“即灰灭亦何足惜?”这些认识也影响到了清政府对越南的政策,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法战争期间中国的“不败而败”。
日本
隋朝以前,日本(倭国)的君主自称“おおきみ”,训为大王,曾经对中原地区称臣纳贡并受册封,如汉委奴国王、卑弥呼被封为亲魏倭王及南梁册封倭五王。隋朝时,日本致隋朝的国书中有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很不爽地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唐朝时,日本君主对国内及与渤海国、新罗交往时自称天皇,与唐交往时则被称为倭王或日本国王。在14世纪以后的勘合贸易中,使用“日本国王”称呼的人并非天皇氏,而是实际掌握政权的室町幕府足利将军,此称呼沿用至德川家光时改称“日本国大君”。
类似国家
北燕
十六国中的北燕在北魏的压力之下与刘宋交往,在刘义隆时以黄龙国之名“每岁遣使献方物” ,冯弘更是在435年被刘宋册封为燕王,宋人亦认为北燕“受我正朔”。但北燕一直对内自称天王、自建年号,死后被追谥为皇帝,对高句丽也以皇帝自居。
渤海
大祚荣初建渤海国时自称震国王,后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但在国内采用帝制。六顶山古墓群出土的贞惠、贞孝二公主墓志铭中,称呼父亲大钦茂(渤海文王)为“皇上”,此为臣下对皇帝的称谓。渤海诸王亦自建年号,另外其君主配偶亦被称为“皇后”。
吴越
唐朝末年,钱在浙江省地区保境安民,被封为吴王。朱温篡唐后,钱镠拒绝罗隐的称帝北伐建议,而是接受后梁册封为吴越王,923年晋升吴越国王,后又接受后唐册封。尽管他没有称帝,但一切仪制采取帝制,建元天宝、宝大、宝正,并册封新罗、渤海国诸国。 932年钱镠临终前嘱咐“子孙善事中原地区”,他的儿子钱元瓘(钱传)继位后遵照父王遗命,取消了年号及帝制,但仍保留庙号。
南唐
937年李昪(徐知)代吴立齐,后以继承唐朝自居,称皇帝。958年柴荣挥师南下,南唐不敌,中主李璟自去帝号与年号,但其余仍为帝制。 971年李璟之子李煜(李从嘉)继位,请求赵匡胤特许给父王复帝制,上庙号元宗,翌年取消一切帝制,自称江南国主。
高丽
公元918年,泰封大将王建(高丽太祖)在诸将的拥护下推翻弓裔,自称为王,定国号为“高丽”。933年,王建被后唐册封为王俣,此后大部分高丽国王均受中原王朝(后唐、后晋、后周、北宋、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册封(定宗、德宗、李诵、高丽献宗、赵构、昌王、恭让王则没有接受册封的记录)。高丽国王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却长期采用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高丽国王自称“朕”,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制”、“圣旨”(王治时曾一度改诏为教);国王的继承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首都被称为“皇城”、“皇都”,高丽国王被尊称为“皇帝”、“皇上”、“海东天子”等,配偶有时亦尊称“皇后” ,王昭还有被直接称为“皇帝”的记录,甚至王建和光宗曾自建年号。在仪制方面,高丽国王穿皇帝专用的黄袍,并筑圜丘坛以祭祀昊天上帝。从显陵出土的高丽太祖王建铜像来看,其头戴二十四梁通天冠,用的是唐朝皇帝之制。高丽中期的1140年高丽仁宗定礼祭服为九七章,王晛时定冕服为九旒十二玉。其官制也“窃仿中朝”。不过,高丽国王虽然私下僭用大量帝制,但始终不敢公开使用帝号。1134年,妙清等指使右正言黄周瞻上疏请求高丽仁宗公开称帝建元,但没被接受。
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后,高丽王昛从元大都返回开城即位,不再自称“朕”而改称“孤”或“寡人”,“皇帝”改为“殿下”,“皇上“改为“主上”,“太子”改为“世子”,“圣旨”改为“宣旨”,“诏书”改为“教书”,“赦”改为“宥”;将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高丽的庙号制度从高丽忠烈王死后废止,祭天等活动也不再进行。元朝时期的高丽大臣崔反映了这一情况:“陪臣私谓王曰圣上、曰皇上,上引尧舜,下譬汉唐,而王或自称朕、予一人,命令曰诏、制,肆宥境内曰大赦天下,署置官属皆仿天朝,若此等类,大涉僭逾,实骇观听。其在中国,固待以度外,何嫌之有也?逮附皇元,视同一家,如省、院、台、部等号早去,而俗安旧习,兹病尚在。大德间,朝廷遣平章阔里吉思公釐正,然后涣然一革,无敢有蹈袭之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