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辉
叶国辉,著名作曲家,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网“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人物简介
叶国辉出生于广东省,自幼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学习音乐,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获中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奖学金,赴李斯特音乐学院深造。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叶国辉的音乐以多元的架构和视角,表达了其在当代语境下凸显中国元素的创作取向,在交响乐、室内乐、电子音乐等众多音乐创作领域获得突出成果,国内外许多著名乐团演奏了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森林的祈祷》、《晚秋》、《望大陆》、《曲水流觞》和《唐朝传来的音乐》等,在学术界和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主要获奖作品
《杨柳枝词》女高音与钢琴(1988)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创作奖
《后山写生》为交响乐队(1993)
“单乐章管弦乐中国作品征曲比赛”创作奖
《村野》民俗音乐重奏(1993)
“第二届[长风奖]国际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作曲比赛”第二名
《京剧印象》混声合唱(1994)
“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第四届作曲比赛”第一奖
《新世纪序曲》为交响乐队(1997)
“迎香港回归交响作品评奖”银奖
《森林的祈祷》人声与交响乐队(2002)
“2002台湾国际作曲比赛”第二奖
《中国序曲》为交响乐队(2004)
“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小型作品二等奖
《晚秋》为交响乐队(2007)
2007德国“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委约作品唯一大奖——“欧洲作曲奖”
主要作品
《杨柳枝词》女高音与钢琴(1988)
《后山写生》为交响乐队(1993)
《村野》民俗音乐重奏(1993)
《京剧印象》混声合唱(1994)
《为女高音与钢琴、乐队而作的八首中国民歌》(1996/2001)
《新世纪序曲》为交响乐队(1997)
《中国序曲》为交响乐队(1998/2004)
《森林的祈祷》人声与交响乐队(2002)
《阿咪哟》为八声部女声(2002)
《日落阳关》为八位演奏家(2005)
《声音的六个瞬间》筝、大提琴与电子音乐(2004/2005)
《致莫扎特》大提琴与交响乐队(2006)
《山水》古琴与交响乐队(2007)
《听江南》琵琶与大型民乐队(2007)
《晚秋》为交响乐队(2007)
《早春》女声合唱(2007)
《回声》管乐重奏(2008)
《声音空间》胡琴独奏(2009)
《摘菜调·2009》女声独唱(2009)
《拂晓之光》交响大合唱(2009)
《频率20.009》电子音乐(2010)
《徒歌》室内乐(2010)
《望大陆》女高音与交响乐队(2011)
《曲水流觞》女高音与交响乐队(2012)
《乐舞图》为交响乐队(2013)
《唐朝传来的音乐》为亚洲乐器群、管风琴、人声与交响乐队(2013)
其它荣誉
“中国文艺网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
“宝钢教育奖”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
作品介绍
《京剧印象》
——混声合唱
叶国辉的混声合唱《京剧印象》创作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间。创作之初,作曲家有针对性的研究了京剧,并自行“合成”了《京剧印象》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歌词功能的一些相关文字组合。这些非传统意义的“歌词”,涉及京剧的历史、重要人物、行当划分、锣鼓经和传统剧目等,乐曲还广泛的采用了衬词。在音乐的处理方面,突出了京剧音乐中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一些音调,并吸收了京剧中韵白和京白等表现手段。
《京剧印象》是作曲家对京剧总体主观印象的抽象写意。作品1995年首演于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第二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并获得第一奖。
《京剧印象》歌词(叶国辉摘自京剧相关信息)
徽班进京
汉调艺人也来到京城
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这便是京剧
京剧是也
西皮
二黄
生旦净丑唱做念打
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
青衣花衫花旦武旦老旦刀马旦
铜锤武净架子花脸文丑武丑丑婆彩旦
冲头叫头扫头垛头住头收头抽头凤点头四击头帽子头豹子头
急急风鱼合八银扇草
«贵妃醉酒» «宇宙锋» «荒山» «苏武牧羊» «霸王别姬» «三岔口»
«打渔杀家» «武松» «空城计» «望江亭» «二度梅» «萧何月下追韩信»
……
《曲水流觞》
——为女高音与交响乐队
2012年春,叶国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李宗谟(明)的《兰亭修图》,极为震撼。他放弃了原先的创作计划而完成了这部《曲水流觞》——为女高音与交响乐队。
中原地区历代文人墨客都钟情于兰亭修禊之曲水流觞。从王羲之的《兰亭序》,桑世昌的《兰亭考》、吴高增的《兰亭图说》到文徵明、李宗谟的《兰亭修禊图》等等。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记载了这样一幅场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等42人,在兰亭修禊(古代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古代酒器)放在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记载,有十一人各赋诗两篇,十五人各赋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巨(古代酒器)。
叶国辉在创作《曲水流觞》(为女高音与交响乐队)时基于了这样一种构思:取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为歌词文本的首尾,中间部分的文字摘自桑世昌的《兰亭考》、吴高增的《兰亭图说》。力图将音乐契合于简洁、明了、生动的文字表述,抒发作曲家对“曲水流觞”的感悟与写意,表现中国古代文人放达于天地,寄情于山水的人文情怀。
《曲水流觞》 歌词文本:(叶国辉节选自王羲之《兰亭序》、吴高增《兰亭图说》、桑世昌《兰亭考》)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绍兴市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摘自王羲之(303—376)《兰亭序》】与会者凡四十二人,或吟或咏,或醉或眠,或俯或仰,或起或坐,曲尽其态,【摘自吴高增(1706-?)《兰亭图说》】人各赋诗。成两篇者,十一人。成一篇者,十五人。诗不成罚三巨觥者,凡十六人。【摘自桑世昌(1131—?)《兰亭考》】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摘自王羲之(303—376)《兰亭序》】
《唐朝传来的音乐》
我对天宝古谱的兴趣开始于我就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1986年,当时学校里的古谱研究很活跃,有不少相关的讲座和音乐会。2000年,我先后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和德国的达姆斯塔特看到了日本传统音乐的表演,颇受启发:唐朝古谱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赋予一种“新貌换旧颜”的声音仿真呢?基于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最具有说服力的,被古谱学界所公认的,在学术方面经得起论证和检验的一个古谱样本。请教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古谱学家陈应时教授和唐代音乐 专家赵维平教授,对我来说是如此的荣幸和愉快,他们严谨专业的学术指点,极大地帮助并影响了我。
2013年,研究获得了两方面的进展。其一:在陈应时和赵维平教授的帮助下,我渐渐聚焦于英国音乐学家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主编的七卷《唐朝传来的音乐》的第四卷中的《酒胡子》。《酒胡子》最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在于,将来自《凤笙谱》(约1201)、《新撰笙笛谱》(约1303)、《仁智要录》筝谱(约1171)和《三五要录》琵琶谱(约1171)的四首同名而不同版本的《酒胡子》进行纵向比较,结果非常接近。其二:我意外地在网络上发现了日本雅乐视频《酒胡子》,并将劳伦斯·毕铿等人译谱的《酒胡子》与该视频进行了严密的比较研究,其结果为:劳伦斯·毕铿等人译谱的《酒胡子》与日本雅乐视频《酒胡子》高度同源!
至此,种种研究逐渐显示了这样的信息:《酒胡子》在译谱文本的理论上和现存音像的实际中,被证明了是具有唐朝音乐特征而遗存至今的。换言之,从今天这场音乐会的角度讲,依据《酒胡子》为素材进行编谱和作曲,并使之演奏而获得的声音,是具有一定唐朝音乐的音响特征的!我同时认为:《酒胡子》不以古谱文本的孤立存在而存在,人类音乐普遍具有共性的形态处理方式,声音群体的关系,乐器间的差异、制作特性、演奏习惯、不同律制、环境、声音场等,都会使得演奏者心理或生理参照的古谱文本,漂移在一种可以感知和分辨的边缘。
今天大家在音乐会下半场将要看到这部作品,是我对《酒胡子》进行“新貌换旧颜”的一次实验,实验覆盖了多元的声音元素与音乐进行的不同样式。亚洲乐器群或许可以联想到当时的某种情景;3位演奏和2位演奏横笛的女性,是我对与《酒胡子》年代相近的《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937-975)中“清吹”场景的一种解读;交响乐队、管风琴、人声……,我希望这种实验能够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或多或少地让人们感知、聆听、品味和体验《唐朝传来的音乐》!
之所以取劳伦斯·毕铿《唐朝传来的音乐》的书名为我这部音乐作品的标题,一方面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以此向他及所有的古谱学家们表达敬意,同时,这种敬意延伸至他们所研究的人类远古文明……
(摘自2013年7月15日节目单上的叶国辉关于《唐朝传来的音乐》自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