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英文名称:Delayed Menstruation),是指以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并且连续发生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为特征的月经病,亦称“经期错后”“经迟”。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该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冲任、疏通胞脉以调经,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滞者行之,痰者化之。该病常与月经量少兼见,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较好,否则可发展为闭经。生育年龄,若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出血,分为排卵性和非排卵性。排卵性月经后期是因为卵泡期卵泡刺激素分泌不足而卵泡发育迟缓,不能按时成熟致排卵延后,月经后期而至。无排卵性月经失调则是在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高峰,卵巢不能排卵而致月经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不节房事,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血虚
数伤于血,或产多乳众,病后体虚,饮食减少,化源不足,营血衰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血寒
(一)虚寒
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二)实寒
经产之时,感受寒邪,或过服寒凉,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胞脉不畅,血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气滞
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气不宣达,血为气滞,冲任不畅,气血运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痰湿
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劳逸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滞胞脉,气血运行缓慢,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检查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症状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月经后期的辨证重在观察月经量、色、质的变化,并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月经后期,伴见量少、色暗淡、质清稀,或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属肾虚;伴见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兼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等属血虚;伴见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兼有小腹隐痛、喜暖喜按等属虚寒;伴见量少、色暗有块,或兼有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等属实寒;伴见量少、色暗红或有血块,或兼有小腹胀痛、精神抑郁等属气滞;伴见量少,经血夹杂黏液,或兼有形体肥胖、腹满便溏等属痰湿。
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冲任、疏通胞脉以调经,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滞者行之,痰者化之。
分型论治
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肾气虚,水失气化,湿浊下注,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肾主黑,肾虚则肾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熟地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血虚型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营血虚少,冲任不能按时通盛,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空痛;血虚上不荣清窍,故头晕眼花;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内不养心,故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也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方药举例:人参养荣汤,、\u003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芍药、地黄、肉桂、黄芪、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
若月经过少者,去五味子,酌加丹参、密花豆;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重用芍药,酌加阿胶、香附子。
血寒型
(一)虚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眦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脏腑虚寒,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能按时通盛,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色淡,质稀;胞中虚寒,胞脉失于温养,故经行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阳气不布,故面光色白;膀胱虚寒,失于温煦,故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营煎(《景岳全书》)。
方中肉桂温经扶阳,通行血脉;熟地、当归、枸杞子、杜仲补肾填精养血;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全方共奏温经扶阳,养血调经之效。
(二)实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客于冲任,血为寒凝,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期满溢,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寒凝血滞,故经色紫黯有块;寒邪客于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得热后气血稍通,故小腹痛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也为实寒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方中肉桂温经散寒,通脉调经;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人参甘温补气,且肉桂通阳散寒;莪术、丹皮、牛膝活血祛,助当归、川通行血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效。
若经行腹痛者,加茴香、香附子、延胡索以散寒滞止痛;月经过少者,酌加丹参、益母草、密花豆养血活血调经。
气滞型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象正常,脉弦。
证候分析:血为气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气滞血瘀,故经色黯红,或有小血块;气机不畅,经脉壅滞,故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脉弦也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乌药汤(《兰室秘藏》)。
方中乌药理气行滞,香附子理气调经,木香行气止痛,当归活血行滞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行气活血调经之效。
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延胡索;乳房胀痛明显者,酌加柴胡、川栋子、王不留行;月经过少者,酌加密花豆、川芎、丹参。
痰湿型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头晕体胖,心悸气短,闷恶心,带下病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内盛,滞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痰湿停于心下,气机升降失常,故头晕,心悸气短,脘闷恶心:痰湿流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征。
治疗法则: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
方中半夏、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生姜渗湿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全方使痰湿除,经脉无阻,其经自调。
若脾虚食少,神倦乏力者,酌加人参、白术;脘闷呕恶者,酌加砂仁、枳壳;白带量多者,酌加苍术、车前。
预后与转归
该病常与月经量少兼见,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较好,否则可发展为闭经。生育年龄,若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预防调护
1.适寒温。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相关文献
《傅青主女科·调经》: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本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迅阖,诸经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则成不足。治法宜于补中温散之,不得曰后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温经摄血汤。
《景岳全书·妇人规》: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色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者须加附子。
参考资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PDF.2024-01-08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读秀.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