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小妮

王小妮

王小妮,女,满族。1955年生于长春市,中国现代诗人,朦胧派后期的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人鸟之间》,诗集《我的诗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等。其作品曾获1982年吉林省创作奖、1989年《作家》创作奖、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

2005年至2010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任教五年,她将6年的观察和体会写成《上课记》,真实地记录下发生的事和内心感受,亦对教育体制有所反思和批评。2014年,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1966年》,用11个小故事勾勒、呈现出文革那个讳莫如深又复杂难言的年代。2016年3月,出版诗集《出门种葵花》。2018年,出版诗集《落在海里的雪》。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5年,出生于长春市

1974年冬,作为知青在九台区插队。

1975年,被调至九台县城的一份知青小报做编辑。

教育经历

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

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

1985年,从长春电影厂离职,迁居深圳市

2005年至2010年,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

2023年3月21日,由王小妮等人共同创作的《诗·响》原创音乐专辑首发式在胡桃里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创意文化园店举行。

写作经历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3年,出版纪实文学《浮躁的烟尘》。

1994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鸟低飞》。

1996年,中篇小说《很疼》发表于《特区文学》。

1997年,出版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2002年,随笔《在鸭绿江的另一边》发表于《花城》杂志。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方圆四十里》。

2004年,中篇小说《很大风》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同年,随笔《柏林没有墙了》发表于《天涯》杂志。2005年,出版诗集《半个我正在疼痛》。

2007年8月1日,出版随笔《一直向北》;12月1日,出版随笔《安放》。

2012年1月1日,出版随笔《上课记》,记录下在海南大学任教五年的观察和体会。

2013年,出版随笔《上课记2》;同年,出版诗集《致另一个世界》。 201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1966年》,用11个小故事勾勒、呈现出“文革”那个讳莫如深又复杂难言的年代。

2015年,出版有关旅行的随笔集《看看这世界》,关注了社会众生相及其艰辛生活情状。

2016年3月,出版诗集《出门种葵花》;  5月,出版诗集《月光》。

2018年,出版诗集《落在海里的雪》。

个人生活

王小妮的丈夫是徐敬亚,1949年生于长春市。1973年开始写诗,与王小妮、吕贵品等成立《赤子心》诗社,创办《赤子心》杂志。

社会活动

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

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

个人作品

出版作品

代表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事件

2020年4月30日,海南大学声明:针对网友反映我校退休教师王小妮发表不当言论问题,学校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核查。

人物评价

耿占春: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新闻与信息世界只懂得报道突发事件,王小妮的诗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灾难与祸害。我写过《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讨论王小妮对隐秘事态和缺失现象的描述能力。王小妮的诗也许有一天能够制作成一些微观戏剧而被更多的人们所理解。

张学昕:王小妮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对她而言,写诗完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这使她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穿越种种迷思,道出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力量。她常常被推举为“女性诗歌”的代表,却对单一的性别立场充满警惕。她无意将世界看成一座“象征的森林”,相反善于使用朴素的口语,通过精妙的直觉,捕捉“平凡世界”中转瞬即逝的诗意。王国维论诗有“隔”与“不隔”之分,王小妮正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注目,抵达了“不隔”的诗界。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来形容王小妮,不为过矣。

陈超:王小妮的诗歌从197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人注目,多年来依然满足着“范式读者”的挑剔的眼光。文学史一般将王小妮描述为“朦胧诗”最早的感应者,其实敏识的读者看得很清楚,王小妮充满个性创造力的诗是自发、自在、自足的,它们不是对某某诗潮的感应,亦无法被某某诗潮所类聚、整合。所谓“个体是最多的,比整体还多出一个”。王小妮的诗简隽、轻逸、放松,但同时却奇异地拥有丰富的意味。也就是说它们像鸟一样轻,但不是像鸟的羽毛那么轻。

王小妮的话语总是在平实中见到的陡峭,她的诗歌不拒绝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但是她避免使诗成为黏滞的生活小型记事。其诗不乏生活的力量,但更具有“挖掘语言奥秘”的艺术魔力。在喧嚣的时代,王小妮安静地挽留了生命直觉、奇思异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修养的“自然人”的心灵图像。她反对绝对知识,反对头脑对心灵的干扰,忠实于对艺术本身的信义承诺,在个人创造的道路上轻步而行。

唐晓渡:简洁、明澈、沉实而轻盈,于静默中直击或折射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王小妮的诗在整体上令我们想到水晶的纯粹本真。她朴素的诗歌理想在于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相互生成。她的诗自成一个世界,其中布满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却又显示为一种话语的险境。在她的诗中,坚定的个性和精微的风格变化并行不悖。她的诗歌写作是对生活和语言的持续擦亮,同时也不断擦亮我们的眼睛以至灵魂。她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重新做一个读者;又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诗意栖居的可能。

吴思敬:新时期初期,王小妮以她的带有印象派色彩的诗作为诗坛所瞩目。当诗坛卷起女性主义的狂飙时,王小妮并没有去凑热闹,而是选择了独立的写作姿态。随着性别风暴尘埃落定,王小妮的形象在世纪之交诗坛的浑沌背景中也分外地清晰起来。对王小妮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为此她宁可辞去公职;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写作,为此她从不拉队伍、扯旗号、发宣言。她随意地生活,真诚地写作。“把自己活成一个正常人”,“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这就是王小妮对诗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王小妮的诗和她的活法,她的不趋时、不做作、不追潮流、不怕被遗忘的定力,她的自然松弛、不急不躁的写作心态,使她对当下的诗坛,尤其是女性诗歌写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瑜:王小妮的文字轻得像雪花,故事却重得像岩石。在这轻重之间,读者得以窥视那个并不久远却已模糊的时代,政治飓风中摇曳的人性,历史深井下探出的指尖。《1966年》是历史、是寓言、是恐怖故事,也是寒冷大地上一簇轻暖的抒情诗。

参考资料

王小妮 .中国作家网.2024-02-24

王小妮 Xiaoni Wang.豆瓣读书.2024-04-10

王小妮:文革这代人的悲哀与自救.凤凰网文化.2024-04-10

出门种葵花.国家图书馆版.2024-04-10

落在海里的雪.国家图书馆.2024-04-10

把诗唱给你听,《诗·响》原创音乐专辑深圳首发.今日头条-南方都市报.2023-03-24

徐敬亚王小妮夫妇照亮四月诗坛 - 成都商报|成都商报电子版|成都商报官方网站.成都商报.2022-02-16

第二届“草堂诗歌奖”揭晓,7位诗人捧走17万大奖-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网.2021-06-07

海南大学退休教师王小妮发表不当言论?校方回应.新浪.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