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送别

送别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op Ordway)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旋律谱写。《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歌曲《送别》是学堂乐歌中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之一,《送别》曾作为背景音乐和插曲,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

歌词内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创作背景

李叔同创作《送别》的时间颇多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1908年,1914年,1915年。这些争议的存在可能与《送别》的创作前史有关。1905年秋,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春,他在东京编辑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07年,日本著名音乐家、教育家犬童球溪(1884年—1943年)采用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Johop Ordway,1824年—1880年)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and 母亲)的旋律,用日语填写了《旅愁》,刊登于《中等教育唱歌集》并开始广为传唱。1908年,羁旅中的李叔同听了《旅愁》后感触良多,于是动手翻译,这首译词和后来的《送别》在形式上几近一致: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1911年,李叔同从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1912年春,他自天津市上海市,任教于城东女学,教授文学和音乐课;同年秋应邀赴杭州市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1913年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图画、音乐教员。1915年,应南京高等师范之聘兼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员,每月往来杭宁之间。或许是教学的需要,或许是离愁的促使,他写下了在音韵上远胜《旅愁》、更适合吟诵和歌唱的《送别》。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学的启蒙者和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1918年皈依佛教之前的李叔同共创编乐歌五十多首。在这些乐歌中,就有不少是具备诗性的,《送别》即是流播最广的一首。

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生于天津省河北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词作家、美术家、书法家和作曲家。他是第一位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文化的先驱者,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如刘质平;他是第一位开始创作裸体写生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知名画家,如丰子恺;他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春柳社”里面的主要成员;他也是国内第一个使用五线谱作曲的作曲家。早期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过音乐教师、编辑、作词作曲、美术教师等职务。回国后,他主编了第一本音乐类的期刊,期刊名叫《音乐小杂志》;1913年起,他被聘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1915年起,他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并创作了一首校歌,这首校歌为南京大学的第一首校歌。在日本留学之时,受到了国外音乐的熏陶。他的代表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而《送别》这首声乐作品的词创作于1915年,当时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送别》这首声乐作品属于他早期创作的“学堂乐歌”类型,传唱性极高,受到人们的喜欢。他早期注意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

音乐特征

《送别》这首声乐作品运用bE调五部曲式结构,方整性乐段的声乐作品。全曲时长为4分钟,共48小节,分为引子、A、B、B1、A1和B2。运用的和弦有(T、SII、S、D和DVII)营造抒情的和声效果。

曲式结构

从曲式结构来看,这首学堂乐歌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共有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的曲式结构完全一样,整首歌的旋律平缓,起伏感小;第二乐段中“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改变了第一乐段沉静的意境,反而表现出高昂、感慨的心境,但是第二乐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又变化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曲调,体现出友人别离的伤感。这样简单却饱含玄机的曲式结构让《送别》在重复的旋律中显现了忧愁、绵长的意境。

旋律结构

从旋律结构来看,该曲音乐素材简单,却又有着很强的艺术感。全曲共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结尾落在Re上,第二乐句结尾落在Do上,第三乐句结尾落在Re上,第四乐句结尾落在Do上。由于第四乐句与第二乐句重复,所以构造了AA’BB’这一结构,契合中国文学经典的“起承转合”这一写作手法。从乐句内部结构来看,西方七声音阶与充满中国韵味的歌词相结合,让整个音乐文化材料更加丰富。

作品赏析

歌词赏析

歌词构思

歌词的构思是严谨而巧妙、精致而自然的。全词两段,第一段写景,先从空间着眼,写景由近而远,动静结合再从时间着笔,由此及彼,写景有声有色,设色突出红绿灯鱼,置景讲究疏阔,渲染送别的气氛,淡化感伤的情绪。第二段抒情,先点明“送别”的对象,交代抒情的缘由,再直抒胸臆,以“尽余欢”言此时之情,“别梦寒”诉别后之情真正是景为情而设、情因景而生、情景交融,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此外,作品注意前后的照应,“芳草碧连天”的“连”,在表现芳草辽阔的同时,不仅将“长亭”与“古道”放置芳草凄凄的情境之中,而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知交的“天涯”“海角”。“拂”字移情于景,写出了晚风的温柔和垂柳的多情,所引出的“柳”与前面的“芳草”形成照应。“残”是实写一写出了晚风吹拂中笛声时断时续的情形,更是虚写一一写出了吹笛人欲吹不能、听苗人欲听不忍的特殊心情。“知交半零落”则将第一段看似互不相干的景物用一根感情的线索贯穿。

歌词意象

从歌词本身说,其意象、意境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浊酒”等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作者既充分利用了这些意象中积淀的情感内涵,又充实和丰富了它们的意蕴,给读者以更富张力、更为开放的审美空间。如“芳草碧连天”一句,意象呈现的表层意思是实写景物,说明“芳草”的色之“碧”和形之阔,深层的含义却很空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涨天际流”式的深情,有“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式的希冀,有“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似的抱怨,还有“山长水阔知何处”似的无奈。总之,别离的种种滋味乃至人生的样样体验—作者的、读者的—都融入。一是意象密集,由于组合巧妙、通俗易位,并不给人以堆砌之感二是抒发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淡化了古诗词常有的浓浓的悲凉感伤之情,这与作者的个性、生活、思想相协调。这首歌词的感染力、生命力正来自这种创造性的借鉴。

风格赏析

民族特色艺术风格

虽然李叔同的声乐作品《送别》使用的曲调是西方的曲调,但是歌曲本身却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他所填的词多数是与我国的古诗词有关,古诗词歌曲的词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对它的咬字和吐字,都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歌曲唱出来有明显的我们本民族古诗词歌曲的气息。

简约流畅的音乐风格

李叔同的《送别》就属于简约一类。《送别》的原曲是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每个结尾原本都是有一个切分倚音的,但是李叔同在填词的过程中,将这个不太中国化的切分倚音删掉了,这样就更加地方便中国人记住并唱出来,显得曲风简洁而又干净利落。

淡雅的审美意境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非常讲究意境和气氛的,这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民族风格,中西方的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李叔同深谙唐宋的音律之道,注重创造意境。

作品版本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手抄本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版,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第一段采用李叔同原有的歌词,第二段采用林海音小说中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作品影响

《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翻唱版本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

..2023-11-19

送别 - 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3-11-02

..2023-11-19

..2023-11-19

..2023-11-19

..2023-11-19

..2023-11-19

送别-陈绮贞.网易云音乐.2023-11-19

..2023-11-19

送别·朴树 .网易云音乐.2023-11-21

送别·龙珣.qq音乐.2023-11-21

送别·唐朝乐队.qq音乐.2023-11-21

送别 - 黑鸭子演唱组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3-11-21

送别·韩红.酷狗音乐.2023-11-21

爱国主义教育“三个一百”名单.光明网 .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