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燕家台

燕家台

燕家台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部清水镇辖区,距北京市中心约100公里。地处东西龙门涧汇合处的台地上,东西两股溪水像两条长龙汇于村口,然后流向清水河,得名“二龙台”,后因一燕姓人家最早住在这里,被改称为燕家台。全村现有村民230户,560余人,村庄面积8万平方米。这里不仅保留下来许多完好的古民居,而且还发掘出土过不少文物古迹。村落的历史悠久,商代即有人迹,元代开始有正史记载。相传明初朱棣曾派人到此选皇陵,如果真的被选定了,村里的人就要全部迁走,于是村上的人们将“燕家台”改称“晏驾台”,因为过去把皇帝死了称为“晏驾”。果然来选址的人认为很不吉利,没选在此地。于是人们又将村名改了回来,仍叫“燕家台”直至今日。村中存一古庙“通仙观”,建于元代,曾是白云观的下院。现庙已毁,仅存庙碑二块。村东北为著名游览区东龙门涧。龙门涧内幽深陡峭,景色壮观,有“燕京小三峡”之称。

人文环境

走进燕家台村,无论是飞檐翘角的老宅,还是残垣断壁的寺庙,都注入了雅致、空灵、通透的意境,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燕家台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元代的通仙观遗址犹在,通仙观碑刻保存完好,被列为门头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单说燕家台村子的位置,东龙门涧与西龙门涧两水环绕一台地,四周群山环抱,既有元代的道家舆地建观,又有明代的皇家预选陵寝,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宝地。著名的龙门涧风景名胜区就在村子的地界内。

燕家台由于位置的独特,对于军事防御也非常重要,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这里的军事地位,修筑关隘城堡雄踞要津。特别是它周边的一些著名关隘,如天津关、梨园岭等,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战事。

燕家台地处门头沟西部的深山区,周边峰峦突起,沟壑纵横,古道交错贯穿东西南北,这里是门头沟西山大道的延伸线,西靠北京最高峰东灵山,北临自然保护区黄草梁,东接柏峪村爨底下村、斋堂古道一线,南通清水古镇区域中心。

燕家台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距京城如此遥远的一个山村里,古代多道人及将士生活于此地,近代出过已知的两位秀才;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诞生了不少抗战英雄。

著名作家丁玲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塑造了一位曾任游击队大队长的土改工作者,其创作原型就来自燕家台村的抗日英雄赵永成。

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乡土文化,世代传承,留住了昔日历史和文化的烙印。

著名景点

过街楼

燕家台过街楼是新中国建立初引西涧水上山之后建的仿古建筑,群众称之为“券门”。原来有石阶可通楼上,楼上有“城三”、“老虎吃羊”、“象棋”等棋盘,可供人们消夏游戏。楼上从未供神,建有四角凉亭。又因燕家台为多项农村工作的视察典范,市区干部来此人多,一见该过街楼之照片便会亲切地说道:“这是燕家台”。

龙门涧

龙门涧分为东西两涧,各绵延十余里。由于这里聚集了我国几类著名风景区的景色,诸如“三峡之气势”、“桂林市之秀美”、“匡庐之飞瀑”、“黄 山之叠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缩影,因此,龙门涧得到了许多 如“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京西小黄山”等美誉。进入龙门涧峡谷,两侧山峰对峙,高耸碧空,如斧劈成。涧内泉水涓涓,清澈碧透,溪水潺潺,奔腾飞溅。冬日崖挂冰凌,夏日绿枝俏控。还有将军石、一线天、试剑峰、黑龙潭、听音阁、祭天台等景观。半山腰上,在一簇簇鲜花掩映下,十几个巨大的石灰岩洞若隐若现,为游人增添了无穷乐趣。由于山高谷深,日照温度低,盛夏酷暑时节,涧内却凉爽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龙门涧的山峦巍峨奥妙,给燕家台村民自然的亲近感。龙门涧的溪水甘甜可口,滋养了燕家台村的村民,造就了他们朴素的性格。龙门涧的奇特在于它集各种美妙于一体。

春日来临,冰雪初融,群山滴翠。龙门涧内生命初醒,热闹非凡。春水在石路边畅快地奔跑,山花在崖上开得烂漫,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接大地,吻接新芽,吻接你感动自然的心境。

夏日,溪流奔涌,凉风习习,那些苍翠欲滴的浓荫给了你生命繁盛的景象。流水携一丝凉意,梳理着翠绿的树叶与水草,岩崖上珍珠飞溅的瀑布恣意地抒发着夏日的激情。暖风吹拂着峻峭的山崖,吹拂着涓涓流水,吹拂着你探求自由的心绪。

秋日是龙门涧最灿烂的季节。莺燕花蝶,层林尽染。悠远的晴空湛蓝而碧净,成为这里四季最动人的颜色。

冬日,龙门涧变得宁静而悠远。山峦没有苍翠的遗蔽,显出本来的纹理,似北方的雄浑又不掩峻险。河面冰清玉洁,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幻着奇妙的冰纹。冰凝的瀑布下,细细的流水发出沁人心脾的音乐。

若感受龙门涧一年四季的景致,才识得她神秘的面容。走人这山水画卷,轻松惬意、浪漫自由。

北方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龙门涧内的峡谷沟壑、天峻石林山涧千姿百态,它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其中,位于官厅山峡地区的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达数十公里,龙门涧正在此处。

龙门涧周围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夹有白云岩砂岩,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岩层变形,产生褶皱、解理和断裂,后来的风化、水蚀作用又将这里开凿成两条10余公里长的大峡谷。

在龙门涧的景致中也有不少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例如一处名为“烘云托月”的美景,就是一个小型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又如“一线天”是北东向解理规模最大的一条,长达1000余米,张开最大宽度至10余米。从涧口至龙潭瀑布之间,可见三条暗紫色的闪长岩岩脉,沿东北向解理侵入,与周围岩直立相交,“鬼斧神劈”一景就是其中一条,它好似一把巨型板斧劈入坚硬的岩石中,白云岩脱落的一侧露出“斧刃”,构成陡峭的涧壁。这些奇观的产生,几乎全是距今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的结果。

虽然外界是雄浑的山峦,但进入涧中,却别有一番景象。石柱、溶洞、水潭、以及千姿百态的岩石造型使得龙门涧形成了北方罕见的岩溶地貌。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嶂谷,龙门涧被学者誉为中国“北方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生物的栖息地

龙门涧的植被因山而异,从谷底到峰巅,一条条绿色的缎带系在腰间,似项链,如花环。这里草木茂盛,同时也是动物的天堂。有长尾斑羚、山猪、东方狍及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野生动物如松鼠、鼯鼠、环颈雉等随处可见;另有珍稀物种北京雪莲,以及黄芩北柴胡远志知母苍术桔梗野百合等上百种中草药。

导演的青睐之地

龙门涧以其神奇、雄伟、绮丽成为拍摄影视剧的天然外景地。1993年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一场戏《落凤坡》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还珠格格Ⅲ》中的“幽幽谷”场景亦选择了此处。

通仙观

金元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他的途径主要是京西古道,当时丘处机山东省传道,正值南宋、金、西辽西夏、大理等各据一方。随后,蒙古帝国兴起,割据北方。几大政权竞相逐鹿中原。由于丘处机名气极大,南宋、金和蒙古三个政权都争相延请他辅佐,“真佑乙亥(1215),金(完颜珣)主召,不起。己卯(1219),(赵扩)宋遣使来召,亦不起。”拒绝了金宣宗和南宋宁宗召见。那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率铁骑大举西征。己卯(1219)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亲近侍卫刘仲禄为特使,持“虎符、玺书,”(即亲笔信)相聘。信中说:“访闻先生博物洽闻,朕心仰怀,愿茅庐三顾,敬邀先生。山川悬阔,有失躬迎,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千里,不以沙漠悠远为念。”丘处机审时度势,于公元1219年毅然接受成吉思汗之邀,“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西去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脉))行营拜见。

公元1220年二月到燕京(今北京),进入京西古道,当走到门头沟区天津关、燕家台附近的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看到山谷连绵,峭壁悬崖,听闻路途遥远,唯恐自己年老体弱(当年72岁),与钦差商议暂时不去雪山,待来年拜会大汗,同时上书一封,派快马直送成吉思汗行宫,文中写道: “登州栖霞县志道丘处机近奉旨远召。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以图一见。及到燕京,听闻遥远,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暂住。自纳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宽大之诏。详其可否?”

丘处机此次西行“经数十国,地万余里,始达雪山。”在万里西行的过程中,沿途修建道观多所、招收信徒无数。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丘处机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全真教的组织。在京西燕家台修建通仙观也是他在德兴府盘桓期间的硕果之一。史书和现存通仙观碑文都记述了这段历史。

元代学者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属县·宛平县·古迹》载:“龙门: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应。先于遇先(注:作者认为应为“通仙”)观居止,次可至潭所。”讲出了古时候这里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神仙之所。

明代宛平县令沈榜在《宛署杂记·山川·寺观》中记载更加明确:“墨云山,在县西二百余里,下有黑龙潭,谷(古时谷通峪)间,有张仙洞,深阔二丈余,塘之下有通仙观。┅┅通仙观,在斋堂村,离城二百里。元长春真人结茅以居,元帅刘津置田十(注:碑中为“七”)顷,渐创宫阙。提举王道明记。”

通仙观现存二通石碑均称《重修通仙观碑铭并序》。其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高109厘米、宽64厘米、厚16厘米。其二(明)嘉靖九年(1530)高115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

碑文对这段历史记述更为详细,丘处机率弟子雪山应召,西行途中发现燕家台实为风水宝地,“附宛平县之北二百里许,乡曰斋堂,堡为清水,有观曰通仙。实清和大宗师旧隐也。其地,上据墨云山,下瞰黑龙潭,柏谷涧出其东,龙门涧辟其西,景物瑰奇,草木丛茂,真隐士之所栖处,俗呼为燕家台焉。始丘处机应缘海上,将有龙沙之行,盘桓德兴府九仙山。一日游是地,顾谓弟子清和师曰:‘隐迹栖真之所,无逾于此,他日宜大有兴建。又当南北往来之,真可为福地也’”从此引出了尹志平几修通仙观的历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