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
白云观又称“白云山庙观”,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圣地。白云观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南部5公里黄河西岸的白云山上。
白云观始建于宋朝,但是规模较小,直至明朝万历年间才开始大规模兴建和完善主要建筑。清朝时期,白云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达到鼎盛,民国时期先后被其他教派所占领,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观逐渐恢复原有建筑,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宗教信仰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白云观内建筑和神像被毁坏,白云观逐渐被荒废。1979年开始,佳县人民政府逐渐修缮重建白云观内的原有建筑并新建设施和庙宇,白云观逐渐恢复往日风貌。
白云观占地面积约为12.1万平方米,大小建筑99余处,庙宇殿堂约54处。观内共有三条轴线,第一轴线是主要轴线,主要建筑有真武祖师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和魁星楼等;第二轴线上主要有真人洞、七圣楼、三圣楼、碧霞宫、东岳殿等建筑;第三轴线主要分布着乐楼、关帝庙、财神庙等建筑,这三条轴线上的建筑呈错落式分布,层次较为分明。除此之外,白云观内还设有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95余块、御赐道藏4726卷和石刻、木雕、琉璃雕、泥塑艺术等珍贵文物。白云观的道教音乐融合了晋剧、佛教、陕北民歌等其他宗教的音乐和民间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云观道教音乐,有着“白云神韵”“圣境仙乐”的称号,2008年,白云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音乐外,白云观还有舞蹈、剪纸、焰火等文化活动。
2015年,佳县人民政府进一步优化白云观景区,陆续完善了景区停车场、围栏建设等设施,加强对旅游秩序的管理,并实施二次检票,逐步开展景区建设工作。2001年6月,白云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白云观最早兴建于宋朝,但那时规模较小,直至明朝时期观内的大部分庙宇才开始兴建,陆续得以完善。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5年),陕西省佳县正遭受瘟疫侵害。道士李玉凤在吴堡县闭关修炼,佳县县城山主牛登第听闻李玉凤精通医术,便上门拜访请求其出关救治百姓,不久后,疫情平复下来,佳县百姓为了感激李玉凤的免费救治,将他称作“活神仙”“玉凤真人”。总兵张臣听闻李玉凤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便邀请李玉凤来府上探讨道法,得知李玉凤想修建道观,十分支持,当地的百姓、官绅均十分赞同,牛登第捐出土地700亩用来修建道观,历时约三年的时间,道观内的主体建筑修建完成,例如真武大殿、三官殿、玉皇阁、四道天门等。
白云观主体建筑修建完成后,开始逐步修建其他庙宇及附属建筑。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全真道龙门派的六位道士来到白云观住持道教事务,成为白云观念第一批住观道士,同时,也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带到了佳县白云观内。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皇帝朱翎钧十分信仰道教,这时他听说了白云观的传奇故事,于是给白云观住持等人颁发圣旨,将《道藏》中的一卷赐予白云观,并拨款资助白云观修建藏经阁。这一举措使得白云观成为受皇家恩赐的上品公观,逐渐成为西北道教活动的中心。
清朝时期
清康熙(公元1661年-公元1721年),白云观内的宫殿得到修缮,住观道士人数也增加至35人。白云观举办的宗教活动参与人数增多、各地的香会组织纷纷建立、前来白云观进香的信众络绎不绝,白云观迎来了鼎盛时期。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白云观住持刘太兴重新修缮正殿建筑、扩建五龙捧圣宫、重建改建圣母祠和考校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49年),住持刘清秀在善人史保国的支持下在白云观内增建了东岳庙两配殿,并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9年),将七圣楼进行重建。爱新觉罗·弘历后期,白云观不仅进行了全面大范围的修缮,还进行了扩建。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公元1782年-公元1787年),这五年间在白云观内修建了魁星庙,并在两年后,在官绅和郡县的支持募捐下,修建了魁星楼。在乾隆末年,白云观内矗立着几十座宫殿,形成了白云观建筑的基本格局。
清朝中后期,为了适应民众的需求,白云观的宗教活动逐渐转型,在不断修缮原有建筑的同时,还兴建新的庙宇,并将佛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灵供奉在白云观中,用这些神灵命名,如文昌庙、水神庙、财神庙、佛殿等。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中国成立道教协会,佳县成立了道教分会,道士的素质呈下降趋势,修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道士成家、娶妻生子、子弟世袭等违反戒律的情况十分严重,不久后,混元教和瑶池教信徒在佳县反叛,以白云观道士结婚生子违反道规为由强制驱逐白云观道士出山,夺取白云观领导权,并占据五龙宫,成立佛教协会。
民国七年(1918年),白云观道士联合当地士绅返回白云山,重新夺取白云观的领导权,组织道教活动事宜。但是此后,白云观道教逐渐衰落。民国二年至二十六年(1913年-1937年),白云观先后修缮了三宫殿、藏经阁、文昌阁、三清殿和魁星阁等建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驻扎河底村时,两次前往白云观游览景观、研读碑文并与道士攀谈,随后毛泽东指示时任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和县委统战部长李德玉,仔细认真保护好白云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6年,白云观道众集资新建了白云山图书馆和阅览室,后移交给申家湾中学进行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宗教信仰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从而成为“四清”对象,白云观内的神像被打砸损坏,道会被迫解散,道教活动终止,庙产收归国有,道士也被遣散下山从事农业,白云观开始逐渐荒废。
1979年,在佳县文化馆的支持下,白云观道士重新回到观内,开始逐步恢复观内被损坏的神像和建筑,在佳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兴建了抽水站。1980至1985年,陕西省文物厅先后修复白云观内的祖师殿、超然阁、山门、围墙等建筑,并在白云观内修建真武祖师、水庙神像、石碑坊等神像和建筑。自1981年,佳县人民政府派文管所进驻后,白云观便长期由白云山管理局管理,直至2006年,交还给道教界进行自主管理。
景区布局
白云山占地面积共200亩,共有庙宇54座,各类古建筑104处,并保存着壁画、书法、雕塑等文物遗存。白云山上供奉着很多神灵,由54座宫、殿、楼、阁组成的庙宇,每座庙宇内均有神灵,据统计,白云山庙宇中共有200余位神、400余位尊像,他们掌管的事情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其中,以道教神灵为主,儒教、道教、释教三教交汇,既供奉着华夏大地的传统神灵,也供奉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灵。白云山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宗教、文化、旅游集于一身,有着“白云盛景”“关西名胜的美称”,是陕、晋、蒙、甘等地香客和游客向往的宗教旅游胜地。
白云观由道路区、宫殿区、道院区三大部分组成。道路区位于宫殿区前方,也就是东侧山麓的七百余级石梯从山底贯穿至山顶,道路中建有山门、石牌坊、东升桥等建筑;道院区位于宫殿区西侧,是白云观道士的生活区域,建筑以陕北地区特有的窑洞式建筑为主。
宫殿区位于白云山的中心位置,白云观建筑群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平行的排列在三条轴线上。第一轴线是白云观建筑群的主要轴线,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木牌坊、五龙宫、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真武祖师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玉皇阁、三清殿和魁星阁等;第二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真人洞、七圣楼、三圣楼、碧霞宫、东岳殿等;第三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乐楼、关林、财神庙等建筑。这三条轴线上的宫、殿、楼、阁、厅、堂、坊等建筑类型排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轴线与轴线、建筑与建筑之间互相衬托,呈现出古典雅致的风格。
主要景点
山门
山门位于白云山脚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最初为宽1.5米、高约2米的石牌坊,上面刻有“名山胜景”字样。1987年,佳县人民政府投资32万元,修建了新的山门及附属设施,随后便成为管理白云观和导入白云山庙宇古建筑群的附属建筑设施。
山门采用单檐歇山式结构,左右设有接待室、商店、食堂等服务设施。山门后侧建有一座现代化的公园,名为“滴翠园”,园中建有一座假山和凉亭,假山上有人工水流,名为“洗心泉”;凉亭名为“望云亭”,亭的顶部重檐躜角,基座下方设有龙头,流出的水进入到池子中。公园四周铺有鹅卵石通道和草坪,集山门和园林于一体。2000年1月,山门被人为放火导致损毁,同年,白云山管理办公室仿照北京白云观宫式牌楼造型重新修建了山门,在其背面刻有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所题的“国泰民安”四个大字;次楼刻有“双龙守山”“金鸡报晓”和“玉兔捣药”的图案。
五龙宫
五龙宫,又称“五龙捧圣宫”,是记载真武大帝武当修炼、飞升成圣故事的宫殿。五龙宫始建于清爱新觉罗·玄烨十六年(公元1677年),在道光和民国时期经过多次维修。五龙宫与北殿、南殿和观音庙组成一个四合院结构。
五龙宫宫殿副檐正中间悬挂着书法家赵熙题写的“五龙宫”金字匾额,门柱上刻有“五龙捧圣图”,描绘的是真武祖师在修炼成真时,妙乐天尊为了测试其是否心诚,派遣仙童扮成美女下凡调戏祖师,祖师用剑将女子刺落悬崖,深感愧疚,也想跳入悬崖自尽,被五彩神龙救起,随后又被金德太白星君接去天宫的传说。所以此殿成为“五龙宫”。2001年11月,五龙宫被人为焚毁,次年,白云山管理办工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修缮,2003年,五龙宫修建工程竣工,共花费资金30余万元。
天门
天门位于五龙宫与真武大殿之间,共有四座,均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头天门坐西向东,门前设有石狮子,两侧建有护法神殿,北殿供奉正乙灵官王善,殿供奉黑虎玄坛赵公明;二天门两侧供奉着显道神方弼、开路神方相,有保护人们出行安全之意,在二天门后侧建有一座庭院,庭园南侧是点墨廊,建于1989年,廊内有刻着书法家启功、赵朴初、高峡、吴三大等人作品的石碑,院子北端有一个石洞,传说这是李玉凤修炼的地方,所以取名为“真人洞”,洞内有李玉凤的雕像。
三天门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门内设有小说《封神演义》中“陈奇”陈奇和“郑伦”哼哈二将的雕像,三天门前侧建有一座小庭院,因供奉鬼王田子,所以取名“鬼王堂”;四天门又称“朝圣门”,位于真武大殿前方,因保存较为完好,修缮次数少,所以建筑构件仍然保留着明代的风格特征,四天门中间的过道供奉着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这四方保护神,四天门的垫拱板上绘制着张果老、蓝采和、铁拐李等八位仙人的法器。
真武大殿
真武大殿又称“正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殿堂连接卷棚,深18.8米,宽10米,主脊采用龙兽抬头的样子,殿顶采用琉璃砖瓦的设计,门檐上刻有浮雕彩绘。
正殿由前殿和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为清代建造,为卷棚式建筑,屋顶拱圆,上方覆盖这琉璃瓦,殿内正中摆放着木供桌,左右竖立着回避肃静龙凤扇、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器物;后殿为明代建造,采用歇山式建筑设计,屋顶高耸,殿内设有真武祖师的金铜塑像,殿堂两旁设有十大元帅的雕像。殿内殿外悬挂着历朝历代制作的匾额,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钟鼓楼
钟鼓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其中钟楼位于真武大殿东南侧,采用四角躜尖式两层结构,上层为土石结构,下层为木质结构,楼身呈金字塔形。楼内悬挂着一口巨钟,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造,钟重9999.5斤,钟声洪大,声音浑厚有力,每次击打方圆百里都可以听到;鼓楼位于钟楼西侧,建筑样式与钟楼相仿,楼内设有大铜鼓一面。从古至今,道人总是晨时击钟,傍晚击鼓,所以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三官殿
三官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内供奉着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罪水官。两侧竖立着两大将军,东西两个墙壁彩绘着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中酷刑的各种场面。
三官殿的东西两个厢房为六曹森严殿,“六曹”是指阴曹地府的六位判官,在殿的南北侧建有通仙桥、奈何桥、望乡台、业镜台等阴间设施。“三官”源于对原始宗教中的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东汉时,道教就有“三官之书”的说法,认为人生病是因为有罪,只要将病人的姓名和负罪忏悔书写成文书,一份放于山上,一份埋在地理,一份沉在水里,这就表示是在向三官认罪,病可以痊愈。
藏经阁
藏经阁修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藏经阁面阔16.2米,深8.8米,整体为五阁式双层建筑,朱翎钧皇帝给白云观的御制道经被放置在珍藏阁上。传说当年九月九日,葭州知州卢扬辉前往藏经阁,在藏经阁内看到了野生灵芝盛开,所以藏经阁又称“瑞芝阁”。藏经阁对面有一座碑楼,碑楼内矗立着一座龙头石碑,上面刻有朱翊钧朱钧颁发圣旨的内容,下侧是云南师宗知州李嘉声书写的“敕建藏经阁记”。当年皇帝御赐的道经在1947年被烧毁,现存有40000余卷经书均是1986年重新购买的。
文昌楼
文昌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元年(1912年)失火,殿内主要建筑被烧毁,于民国四年(1915年)重建。文昌楼内供奉着张亚子,也就是文曲星,是古代学问、文章和科举的保护神,道教把它奉为主宰功名和官位的神灵。文昌帝君两侧有两位侍童,名为天聋和地哑,这是因为文昌帝君所掌管的年运、贵贱和禄籍需要保密,不允许手下泄露天机,所以他的侍从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
玉皇阁
静福寺建造于明万历年间,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之一。玉皇阁为双层结构,带有三层屋檐,其下阁窑洞内供奉着太乙真人,又称太乙救苦天尊,上层阁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塑像,身穿九章法服,头上带着十二行珠冠,手上拿着玉笏,整体塑像威严庄重。东西两侧墙壁上绘制着文将武将和天兵天将。在玉皇阁西南侧有一座小庙,名为“马王庙”,由汉族和蒙古族在明万历年间所建,是汉蒙两族友好往来的象征,庙内供奉的三位神像,均是与草原游牧生活相关的神灵。玉皇阁对面是九龙壁,修建于1988年,由白云观监院张明贵指导集资,正面采用琉璃制作,图案为九条彩龙在空中飞舞;背面为玉皇大帝出巡的画面,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不相同。
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玉皇阁西侧,是白云观内最早的建筑,约建造于宋元时期。三清殿位于主庙群的最高处,面宽12.8米,进深8.8米,殿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三位天尊是道教中最高位置的神灵,殿内的墙壁上绘有84幅连环画,描述的是“三清”修炼、执事的神话故事。三清殿的两厢建有南斗祠和北斗祠,在南斗祠内,正中间供奉着火神帝君的塑像,两侧为主管人的寿命的南斗六星神;北斗祠则供奉着主管解厄延生的北斗七星。
元辰殿
元辰殿位于三清殿西侧,建于1992年,并于1995年竣工。殿内有24根柱子,七十四攒斗拱,互相咬合;四对屋角捧起一轮圆月;屋顶采用琉璃设计,并点缀着金色,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威严,是白云观建筑区最大的庙宇,庙内供奉着斗姆和六十元辰,斗姆元君为三目四头八臂,神态慈祥、六十元辰形态各不相同。
魁星阁
魁星楼建造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1年)。魁星阁为二层建筑,整个楼阁位于一个石拱高台上,南北通透,四周建有回廊,二层阁楼四周为走廊,走廊外侧设有木制栏杆,阁顶插着铁制的日月三叉,各角上挂着风铃。在魁星阁内,供奉着魁星,其左脚踏着龟,右脚呈凌空姿势,左手拿着斗,右手握笔,整体造型为魁星提点状元的样式。
魁星阁在古时有“羊道盛会”,又称“赛诗会”的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在魁星诞辰这一天,道观会邀请各方的文人学士、社会名流等人登山赏景、吃羊道菜、喝羊道汤,文人学士等人在此吟诗作对,创作出了很多佳作。为了广聚贤才,给众多文人学士提供活动场所,白云山管理局于2002年在魁星楼南侧修建了“聚贤坛”,这里也是俯视白云观和晋陕峡谷视野最好的位置。
东岳大殿
东岳大殿位于藏经阁东侧,白云观第二轴线北端,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在大殿内,正中央供奉着东岳大帝,吴谦、周纪、武吉等六大元帅立于两侧。
东岳大帝塑像前,悬挂着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名为三皇宫,三皇宫长3米,高1.8米,底座是泥塑的彩云,云雾之间一字型排列着三座重檐歇山式的微型建筑,上层为玉清宫、上清宫和太清宫,下层为三皇宫,三皇指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传说的三位圣人,分别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天皇伏羲位于中间,怀中抱着太极八卦图;地皇神农位于左侧,双唇微微张开,象征着正在尝百草;人皇轩辕位于右侧,帝王打扮,身后是宫娥彩女和文武百官。
碧霞宫
连云港碧霞寺又称“娘娘庙”,位于真武大帝大殿东侧,内部供奉着云霄、碧霄仙子、琼霄仙子、眼光和送子五位娘娘。明清以来,道教信奉云霄、碧霄、琼霄这三位娘娘是专管妇女生育、儿童成长的神灵。所以,女人求子、祈求生育平安、儿女顺利长大成人长寿都会祭拜这三位神灵。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和两厢供奉的糠神、痘神都是和妇女儿童有关的民间神灵,传说眼光娘娘主治青光眼、送子娘娘掌管人间生育、糠神和痘神主治儿童出现的斑疹、痘疹等传染病。
文物遗存
白云观内存有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95余块,此外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赵顼皇帝颁发圣旨一道、御赐道藏4726卷和石狮、古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是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壁画
白云观共有1300余幅壁画,皆是反映道教神仙信仰的题材。这些壁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有色彩鲜艳的大型人物画、描绘神话传说故事的连环画、中堂和条幅式的山水风景画等。其中大型人物画主要集中在真武大帝大殿后殿、玉皇阁、水神庙、玉皇庙等庙宇内,大多数内容为众仙朝圣的故事;神话故事连环画主要分布在三清殿、真武大殿前殿、佛殿庙、龙王庙等庙中;山水风景画主要分布在南北极祖师殿、文昌楼、五老庙、圣父圣母祠等庙宇中。
三清殿内拥有壁画110幅,多数为明崇祯癸未年间所绘制,其中《太上老君八十一画图说》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系统、清晰的壁画,其中有一幅“三清”出巡图,画面中有一只麒麟驾着伞车,车内有一名银发老人拱手端坐,两侧肃立着三位侍者,前面跪着一位接驾者,手上举着笏板恭迎老人前来,该壁画中的人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具有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真武大殿拥有壁画77幅,大部分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榆林市名师叶孙长重绘。前殿的画面由60幅小画组成,每一幅均有题记。从整体来看,60幅小画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山水景物画中人物活动的大画,画法高超,规模宏大,是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水神庙内共有4幅壁画,均绘制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4幅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画面笔法细腻,色泽较为明艳,所画的人物生动灵巧,十分逼真。圣父圣母祠内设有壁画25幅,其中的山水花鸟画较为雅致,所绘的景色怡人,富有诗意。祠内的北墙西侧绘有《问路图》,描绘出了唐诗《清明》中所表达的意境;东侧绘有《三老对饮图》,该壁画反映了“三教同源”、互相和睦相处的全真道教义。玉皇阁二层有壁画8幅,为《三十二天帝朝玉皇图》,描绘了三十二位天帝手拿笏板的样子,每位天帝的形态各不相同,生动形象。关帝庙中的壁画情节较为独特,它与五祖殿、七真殿和药王殿的壁画皆是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画师刘凤恺所作。元辰殿的壁画创作于1997年,全长41.8米,高4米,面积167.2平方米,是由河北省画师王凤岐所作,他所绘制的三十六将形态各异,表情姿势各不相同,是当代壁画中的精品。
雕塑
在白云观的建筑中,雕塑艺术十分普遍,其取材也较为广泛,主要有石刻、木雕、琉璃雕和泥塑等等,雕塑的取材也多种多样,包含龙凤、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和神话故事。这些雕塑既是研究当地文化的宝贵素材,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石刻
白云洞前的石旗杆,是白云观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雕刻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旗杆下的石狮腰背深驼,四爪张开,龇牙咧嘴,双目突出。另一侧的石象所表现的状态与石狮相反,四个蹄子回缩,卧在莲台上,形象逼真生动。
真武大殿内的御道石刻龙盘,是中国民间艺人张嘉谋在1956年雕刻的,该龙盘直径1.5米,三条蛟龙腾云驾雾左右两侧的蛟龙捧着一颗宝珠献于中间的蛟龙口中。其院内还有一组汉白玉栏杆,雕刻于1991年,长约9米,高约1米,殿内的七块栏板由中国陕北雕刻名匠马天相所创作的,其正面刻有福寿禄三圣、李白醉酒、画龙点睛、老子观井等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栏板背面主要有万寿图、喜鹊登梅、不死鸟朝阳等吉祥图案。八根望柱上刻有麒麟、狮子、猴子等图案,它们形态各异、十分有趣。
元辰殿的石刻天地楼,高4.9米,直径1.75米,底座为三只石象,象背上托着焚香炉,该炉的正面刻有“八仙庆寿”的神话故事,背面刻有“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在焚香炉上方刻有小楼。结构为二层六角方亭,其下层刻有“福神”“禄神”“天官赐福”等反应神话传说故事的6副图案;上层则以“凤凰牡丹”为主要内容所制作的石刻作品。
木雕
白云观的木雕工艺主要体现在木匾和龙柱上。真武大殿正中央悬挂着的五龙捧圣匾,雕刻于清康熙,匾额上雕有20条彩龙,体现出龙的气势,极致的展现了龙的各样形象。三官殿的梁架上悬挂着三官出巡匾,是由当代民间艺人康忠武制作的。整个匾额以三官大帝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天将、侍从、日游神、知府、罪犯等各种人物角色。三官大帝威严严肃、天将孔武有力、侍从眉清目秀、罪犯惊慌惊恐,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逼真。
琉璃雕
琉璃雕主要体现在白云观建筑物的屋脊上,其中藏经阁内的最为华丽,其琉璃脊长约为15米,高将近1米,脊上分布着很多开放的莲花,两条彩色的龙在空中翻腾,在最前方是一对展翅的凤凰和两位金刚。屋脊中间部分为太公楼,太公楼上刻有狮象宝瓶,山墙上刻有彩色的琉璃雕——《日月凤凰》,画面中的凤凰脚踩着祥云,身旁两侧伴有鲜花,凤凰的尾巴高高翘起,能够自由的弯曲活动。
泥塑艺术
白云观的泥塑艺术主要体现在造像、匾额、木柱和前檐上。泥塑艺术主要由当地的民间匠师所创作,代表人物有榆林市的万德雄、河南省的齐太成、北京市的文乾刚等。其中东大殿的三皇宫匾额最能代表古代泥塑艺术,其匾额长3米,高1.6米,底座为泥塑的彩云,在云雾之间一字排列着三座重檐歇山式建筑,上层为三清宫。下层为三皇宫,在天皇氏宫中,天皇坐在宫前,散着头发,怀里抱着太极八卦图;左侧的神农身披树叶制作的披肩和围裙,手里拿着草药;右侧为轩辕皇帝,身穿朝服,表情严肃。整个艺术品共有16个人物,整体布局合理,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开发与保护
1980年,依据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逐渐开始了白云观的修复工作。1982年,榆林市政府拨款塑造真武大帝铜像,同时,也先后塑造了娘娘庙、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四天门的神像。1985年,北京皇城装饰艺术服务部承包了塑立玉皇楼、三清殿、藏经阁、文昌阁和马神庙等楼阁的神像项目。同年,陕西省文化文物厅拨款10万元,修复超然阁建筑,并在神路上重新建造一座石牌坊。1987年,陕西省文化文物厅拨款32万元,开始修建山门和围墙,次年4月,修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1992年,佳县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宗教旅游业,先后建造了养真楼、全真楼、饭店和会馆等旅游设施,并在白云山山下修建了旅游专线公路,并开展了一系列宗教旅游文化活动。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审批佳县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文件中表示,要特别加强对白云观庙宇的保护和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好景区文化特色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在白云观这个核心景区内,不允许投资建设与保护文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项目。榆林市人民政府和佳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关于佳县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这一文件抓紧制定景区保护条例和管理的细则,严格控制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的数量、用地和建筑规模,做好相应规划,建筑与景区环境要和谐,进一步完善景区内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处理、游客安全、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2015年,佳县人民政府提出进一步优化白云观的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停车场的规划和加强旅游秩序的管理,建设围栏、实行二次检票等措施,逐渐启动景区消防设施、垃圾清理集运站、观内建筑的加固等项目,并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等促销工作,增加和丰富在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的宣传频率和内容,加大与国内旅行社的合作,增加游客人数。2021年,佳县人民政府发布信息,将持续建设白云观景区的道教文化游览项目,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2023年,佳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推动白云山的旅游项目,编制了《佳县白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佳县白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文件,陆续建成了生态停车场、滨河公园、综合服务中心、道教文化长廊等项目,全力推动白云山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从而带动周边县区乃至榆林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艺术文化
音乐
白云观在建成之初,并没有道教音乐,直至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京白云观的五位道士来到这里主持道教事务,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带到佳县白云观,至此,佳县白云观才有了自己的道教的音乐,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民间特色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韵”。2008年,白云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赵教盛担任住持,白云观在这时期香火兴旺。在赵教盛担任住持期间,他不断发展创新白云山道教音乐,将陕北民歌、秦腔晋剧、吹打乐等当地音乐特色融入到白云观道教音乐之中,使得白云观道教音乐世俗化,逐渐流向民间,加快了白云观道教音乐的发展。民国初年,白云观内的部分较为富有的道士可以结婚生子,变为火居道,而道教音乐也也分为了两个派系,各自成立了道乐班子,为了招揽演出活动,赚取钱财,两个道乐班子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出内容和音乐形式,例如《张生戏鸳鸯》《观花》《小娘儿上坟》《排朝》《得胜回营》均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道教班子在与民间艺人、民间鼓乐和地方戏曲的接触中,不断丰富道教音乐艺术。
白云观道教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吹奏乐器、击打乐器和其他乐器,其中吹奏乐器和击打乐器使用的最为频繁。吹奏乐器主要包括管子和笙,直至道士马志发时期,民间鼓吹乐所使用的乐器海笛被运用到白云观道教音乐之中;击打乐器主要包括小军鼓、小钹、铛铛、二饼子、大饶、大钹和小木鱼;其他乐器主要包括铃铎、大木鱼、小、大磬、小钟、大钟、中铜鼓、大铜鼓。在乐曲方面,根据表演形式和音乐题材可以分为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声乐曲是由人声朗诵或演唱的曲调,主要内容为各类经文,包括念唱、吟唱和咏唱三个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刀兵记》《忏悔文》《三教圣人赞》等;器乐曲则主要包括笙管音乐和打击乐两种,主要代表作品有《西方赞》《不知调》《长流水》《尾声》等。
舞蹈
白云观道教舞蹈是道士们做道场过程中的动作,其中“舞施食”最具有代表性。施食是用来超度亡灵所做的法事活动,在举行法事时,在经堂摆放供台,对面放置天坛,高功法师坐在供台中间,手拿法器的道士在两侧站立,两名或四名舞者站在中央位置,众多道士配合法师一起诵唱《三阳施食经》,中央的舞者随着节拍跳舞,表达请圣、行十方礼等内容,整个场面庄重严肃,其舞蹈舒展大方。“舞施食”舞蹈共有八段,分别为拜天尊、赞三宝、赞天尊、敬香偈、敬甘露、消灾苦、奉请十天尊和赞五供养。
书法
白云观的碑碣和匾额中存有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书法作品。真武大殿内悬挂着一块由楷书工笔书写的金字匾额,字体端重,笔锋有力,体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力。三天门内矗立着两块草字碑,是由明万历年间书法家吴宗仪所作,他写的草书行云流水,字体自然且有气势,引人反思。真武大殿和藏经阁内的牌匾均是由中国近代书法家舒童所作,三官殿、玉皇阁的牌匾和乐楼的行书联均是出自陕西省书法家吴三大之手。除此之外,白云观内还存有石宪章、石瑞芳、陈宝生、延增成等人的书法作品。
剪纸
白云观剪纸与陕北地区民间剪纸不同,道士们不是用剪刀将纸剪成某种图案,而是使用板筝、挖筒、龟背、旋眼、荞麦刺等特制工具将纸制作成吉祥的图案,称为“吊挂”,主要有“二龙戏珠”“龟背套梅花”“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并在纸上配以吉祥祝愿的文字,做好的剪纸悬挂在天坛、经堂等地,起到装饰和渲染环境的作用。其中天坛又称大塔,而它使用的剪纸采用麻纸材质,在制作中将麻纸染成五色,将120张订成一沓,用专门工具打制出吉祥图案,并按照固定的路线打通,使得一张纸可以展开形成2米余长得到花带,再将这120张花带穿入到圆环中,均匀地散开,四周加上五色纸制作的飘带,形成一个2米多高的剪纸花塔。最后可根据活动或节日需要制作多层连接,在上面加上宝盖,就形成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大塔。
焰火
道教的焰火除了能够渲染气氛之外,还有驱邪荡魔的功效,是举办斋醮科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道教焰火根据做法事的大小会有半架、大架、全架三种不同的规模,主要组成部件有向阳城、斗子、摇鼓、转灯、猴子洒尿、幡灯、对联灯、花盆、花树等,这些构件在造型上,是由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等不同图案制作而成。
半架是指在1米高的架子上放置着4个斗子、1座向阳城和两个摇鼓;全架是一根五六米的木杆,在距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开始放置木板,称为“花板”,在每层花板上放置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走犊子、炮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连接在一起。一个全架要使用数千乃至数万只花炮,需要一至两个月才能够完成,在燃放时,炮打灯降落,花筒飞射,特制的摇鼓、转灯、猴子洒尿、幡灯、对联灯、花盆、花树、鱼龙变化等部件会发生动态变化,形成五光十色、火树银花的壮观场景。
1947年,白云观道士在制作烟火时不幸失火,致使死亡两人,烧伤多人,从那以后白云观道教基本不再制作焰火,如果需要的话,便从市场上购买。
文化活动
白云观是因祭祀神灵而建造,所以观内的道教活动也是以神灵为中心。为了寄托信徒的精神信仰,白云观开展具有特定意义的各种类型的祭祀活动,集中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四月初一到初八、重阳节这三次庙会时期举办,主要有建醮和超度亡灵两种活动。
建醮
建醮又称“打醮”,是道士为求福从而举行的祭祀神灵的活动。按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大醮和小醮,通常举行时间为三天或四天,基本活动主要有薰坛、起经、出幡、迎供、谒庙行香、撒路灯、上表、观灯、上十供、放赦、扬幡、转九曲、放大典焰口、放焰火、醮止等。建醮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设清斋、感恩天地,祈愿来年,顺星呈祥、瘟解厄,代荐宗案,利济孤魂,普福保安。打醮活动最初只在白云观内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白云山会所属的四十八社(村),轮流打醮,每年一村一次大醮,以30年为一周期。
道场
道场又称“超度亡灵”,是指死者家属请白云观道士设坛祭祀,向三官大帝忏悔罪行,超度亡灵脱离苦海,从而能够早升天堂的一种法事。在活动过程有诵忏、放施食、做法事(亦称做道场)、即破地狱、游莲、摆灯、沐浴、过金桥、绕灵观灯、六问意、起棺、还贯等流程。除此之外,规模较大道场活动还会增加出幡、上表、扬幡、跑马放赦等环节,其形式与打醮相似。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2020年,为庆祝《北京文学》书刊成立70周年,推出了如短篇小说《徒步人海》、散文集《浮生自在》、报告文学作品集《破浪》等6部作品集,网罗了罗余华、贾平凹、王安忆、刘震云、史铁生等人的优秀作品,其中,中国现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又上白云山》被收录在散文集《浮生自在》中。
《又上白云山》节选:“在佳县县城就听说白云山上有非常之景色和非常之灵异,而峡谷风起,山开白云,确实使我叹为观止。”
中原地区著名书法家韩亨林用不同字体将描绘白云山、白云观的作品和贾平凹所作的《又上白云山》进行誉抄,编制汇集成《白云山记》一书。
影视作品
2014年5月,由凌凌担任编剧、孙昌担任导演、道长张明贵担任历史顾问、田少华作曲、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创作编排的历史故事晋剧《白云真人》先后在佳县白云山剧场和县城体育剧场上演。《白云真人》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道德与风范的晋剧作品。该剧以白云观为背景,讲述了道士李玉凤帮助他人、祛除瘟疫、化解矛盾、建造白云观的故事。剧中将道家音乐与晋剧音乐相结合,唱词清新、雅而不俗,生动形象地呈现出白云观的历史发展和建筑景观。
历任道士
重要道长
李玉凤
李玉凤是白云观的创始人,明万历年间,李玉凤游历到白云山,被白云山的景色所惊讶,于是便在山上停留居住,恰逢佳县瘟疫肆虐,许多人和动物都受病痛侵害,相继去世,李玉凤免费在佳县行医,佳县人们为了感激他的善举,便尊称他为“玉凤真人”,并帮助他在白云山修建道观,命名为白云山道观。道观建成后,李玉凤便继续游历,不知所踪。为了纪念这位开山道人,白云观的道士们将他住过的窑洞称为“真人洞”,朱翊钧赐名为“白云洞”,并亲自书写匾额——“大明敕封白云洞”,洞内立有李玉凤的塑像。
李守鹄
李守鹄,字鸿阳,山西省蔚汾(今兴县)人,在明末清初担任白云观住持,直至清康熙十七年去世。李守鹄在白云观生活30余年,在恢复白云观道教活动的方面,发挥了卓越的贡献。李守鹄在任职期间,先后修复重建了白云观内被摧毁的庙宇建筑,同时,他也积极绿化山场并修补抄录道经,对白云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明贵
张明贵道长,道号希仙子,1931年5月4日出生,陕西省榆林县佳芦镇人。曾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榆林市道教协会会长、榆林市政协委员、佳县白云山道教管委会主任等职位。
1980年,张明贵正式开始主持白云山道教事务,是白云观第十五任道长。张明贵在任职期间不断修缮白云观内建筑,并积极培训学员、整理道教资料。1996年,张明贵受英国道教协会邀请,在伦敦、苏格兰、爱丁堡城堡等地巡讲一个多月,与国际道教名人交流道教思想和理论,英国报刊《独立人报》称他为“东方神仙”。张明贵此次出访英国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道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016年2月1日(农历乙未年腊月二十三),张明贵去世,享年85岁。
历代道士
*以上数据来源于
重要事件
2000年,白云山旅游公司原总经理被免职调查,时任该公司副书记职位的马李均认为自己有希望接任总经理职位,但是经过决定后,总经理由他人担任,马李均对此感到十分不满,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同年1月凌晨,马李均放火将白云观山门烧毁,随后又相继烧毁三清殿、五龙宫等建筑。2003年2月,经由法院审判,马李均因三次纵火烧毁古建筑,被判处死刑。
2020年9月,榆林市佳县白云观举行捐资助教活动,白云观共计捐款231万元,对佳县2020年高考、中考成绩突出的35个先进集体、185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中共佳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锦学、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树杰、佳县白云观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至鹏道长、县教体局局长崔东卿、县教育督导室主任高起峰,和部分受到奖励的教师代表等人参加表彰仪式。张至鹏道长表示,白云观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道路,一如既往地支持佳县的教育行业。
参考资料
白云山庙观的形成.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5
白云山与李自成行宫.榆林网.2023-07-27
白云山主要建筑.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18
佳县景观.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5
关西名胜白云山.佳县人民政府.2023-07-25
佳县景观.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5
道教雕塑.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2023-07-26
白云山道教音乐.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民艺.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07
白云山道教音乐.文化艺术报.2023-08-02
佳县三举措打造旅游发展新格局.佳县人民政府.2023-07-27
主要宫观.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7-25
白云山.佳县人民政府.2023-08-02
白云山建筑格局.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6
佳县景观-真武祖师殿.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6
佳县景观-钟鼓楼.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6
佳县景观-藏经阁.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6
佳县景观-玉皇阁.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6
佳县景观-三清殿.陕西省图书馆.2023-07-26
白云山壁画.陕西省信息资源系统.2023-07-26
《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壁画》.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2023-07-26
佳县木雕.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8-02
白云山历史沿革.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佳县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的批复.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7-27
佳县:四项举措助力文旅跨越发展.佳县人民政府.2023-07-27
榆林市政协委员白静阳:关于佳县白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议.中国农科新闻网.2023-08-03
白云山道教舞蹈. 陕西省文化资源共享中心.2023-07-27
白云山书法.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8-07
白云观道教剪纸.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道教焰火.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白云山道教简史.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打醮.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超度亡灵.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7-27
《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出版6本名家经典作品集.新华网.2023-08-02
《浮生自在》.豆瓣读书.2023-08-02
人文榆林丨名家笔下的榆林,藏着塞上万千风情!.澎湃新闻.2023-08-02
《白云山记》序.地方网-榆林日报.2023-08-02
新编历史故事剧《白云真人》在佳县上演.佳县人民政府.2023-08-02
“东方神仙”希仙子张明贵道长羽化 享年85岁.道音文化.2023-08-02
榆林市道教协会会长张明贵道长(已羽化).道音文化.2023-08-02
“圣境仙乐”——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网易.2023-08-02
陕西一公司党委书记被判死刑 纵火烧白云山道观.搜狐新闻.2023-08-03
榆林市佳县白云观捐资助力全县教育事业.中国道教协会.2023-08-03